《傷寒發微論》~ 卷上 (2)
卷上 (2)
1. 論傷寒七十二證候
唾膿咯血(仲景云:脈浮熱甚,而反灸之必咽躁咯血。仲景云:吐血不止柏葉湯。)
上吐下利(仲景云:發熱惡寒,而復吐利者,霍亂也。)
二便不通(少陰:小便不利者,真武湯。陽明:大便不利者,承氣湯。)
振振欲擗她(仲景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欲振振擗地者,真武湯。)
遺尿失溺(仲景云: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腎絕也。風溫證:下之則直視失溲。)
揚手擲足(太陽中風:以火劫,則手足躁擾。又云:六七日,三部脈至大,手足躁擾者,欲解也。)
譫語鄭聲(仲景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話而喘滿者,死。)
心下痞靳(仲景云:病發於陰,而下之早,則為痞。)
心中懊憹(仲景云:心中懊憹,梔子湯主之。)
舌上滑苔(仲景云:濕家,舌上滑苔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又云:藏結滑苔者,不可攻也。又云:陽明證,懊憹,舌上滑苔者,梔子湯。)
腳攣齧齒(風痹熱證:屬陽也,承氣湯主之。)
臍上下築動(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項強𠘧𠘧(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寒者,桂枝湯;無汗者,葛根湯也。)
氣上衝胸(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與桂枝湯。)
外氣怫鬱(二陽並病:小發汗,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當解之薰之。怫音拂。)
腳膝攣拳(傷寒脈浮:自汗出,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此誤也。)
大便黑堅(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以久瘀血,屎須硬,大便反易,其色黑。)
手足逆冷(有熱厥,有冷厥。冷厥者,求得病便四肢冷。熱厥者,手足雖冷,半日復熱也。)
漱水不咽(陽明: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又濕家: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額上冷汗(濕家:額上汗出微喘,陰證。亦額上手背皆有冷汗。)
煩躁發渴(太陽: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宜白虎加人參湯。)
肉上粟起(太陽病:宜以汗解,反以冷水潠其熱,卻不得法,彌更益煩,肉上粟起。)
咽喉干痛(傷寒:脈浮,咽中干痛,而吐逆者,甘草半夏湯主之。又云:少陰證者,必咽痛。)
多眠好睡(此證大約有四:少陰狐惑、風溫及小柴胡證。)
夜不得眠(此證大約有六:具在歌中。)
心下悸動(傷寒脈結代:心下悸動者,炙甘草湯主之。)
腹中雷鳴(仲景云:寒氣相搏,則為雷鳴。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者,生薑瀉心湯證。)
下利溏垢(寒則鳴溏;熱則垢膩。)
潮熱不常(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抵潮熱有三證,具在歌中。)
寒熱往來(此證有三:一者中風證,小柴胡湯;二者熱入血室證,刺期門;三者狀如溫瘧,黃龍湯證。)
白話文:
唾膿咯血
仲景說:脈象浮且發熱嚴重,若誤用灸法會導致咽喉乾燥和咯血。又說:吐血不止可用柏葉湯治療。
上吐下瀉
仲景說:發熱怕冷又伴隨嘔吐腹瀉者,是霍亂的症狀。
二便不通
少陰病小便不通,可用真武湯;陽明病大便不通,則用承氣湯。
振顫欲倒
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仍持續發熱,並有心悸、頭暈、身體顫抖、站立不穩等症狀,應服用真武湯。
遺尿失禁
仲景提到: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瞪眼直視是腎氣衰竭的表現。風溫證誤用下法會導致直視與小便失禁。
手腳躁動
太陽中風誤用火療法會引發手腳躁動不安。另說:病後六七日,若脈象洪大且手腳躁動,表示病情即將好轉。
譫語與鄭聲
仲景區分:實證會胡言亂語(譫語),虛證則言語重複無力(鄭聲)。若譫語伴隨直視和氣喘,預後不良。
心下痞硬
仲景解釋:病源在陰分卻過早攻下,會導致心窩痞滿硬結。
心中煩悶
仲景建議:心中鬱結煩躁可用梔子湯治療。
舌苔滑膩
仲景指出:濕病患者舌苔滑膩,是因下焦有熱、胸中有寒。藏結證舌苔滑膩不可強攻。陽明證煩悶伴舌苔滑膩,亦用梔子湯。
腳抽筋咬牙
風濕熱證屬實熱,宜用承氣湯。
臍周跳動
發汗後臍下悸動,可能是奔豚症前兆。
頸背僵硬
太陽病頸背僵硬,若汗出怕冷用桂枝湯;無汗則用葛根湯。
氣衝胸悶
太陽病誤下後若氣往上衝,可服桂枝湯。
體表鬱熱
二陽併病輕微發汗後面色發紅,是因陽氣鬱滯,需解表或薰蒸療法。
腳膝蜷縮
傷寒脈浮、自汗怕冷且腳抽筋時,誤用桂枝湯會加重病情。
大便黑硬
陽明病患者健忘,多有瘀血,因舊血內阻,大便雖硬卻易解且色黑。
手足冰冷
分熱厥(手足冰冷但半日後轉熱)與寒厥(病發即四肢冰冷)。
漱水不嚥
陽明病只想漱口不喝水者易流鼻血;濕病患者因下焦熱、上焦寒,會口乾卻無法飲水。
額頭冷汗
濕病患者額頭冒冷汗兼微喘是陰證表現;或額頭手背同出冷汗。
煩躁口渴
太陽病大汗後極度煩渴,適合白虎加人參湯。
皮膚起粟粒
太陽病本應發汗解熱,誤用冷水潠洗反致煩躁加劇、皮膚起疹。
咽喉乾痛
傷寒脈浮且咽喉乾痛嘔吐時,可用甘草半夏湯;少陰證必伴咽痛。
嗜睡
主要有四種情況:少陰病、狐惑病、風溫證及小柴胡湯證。
失眠
此證約有六種病因(詳見歌訣)。
心悸
傷寒脈結代且心悸者,宜用炙甘草湯。
腹中雷鳴
仲景說:寒氣相衝會引發腸鳴,若心窩痞硬伴腹鳴,屬生薑瀉心湯證。
腹瀉黏稠
寒性腹瀉如水,熱性則排泄物黏膩。
潮熱不定
仲景認為潮熱屬實證,約有三種病因(見歌訣)。
寒熱交替
三種情況:中風證用小柴胡湯;熱入血室證針刺期門穴;溫瘧狀用黃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