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濕溫證(八十八)
濕溫證(八十八)
1. 濕溫證(八十八)
丙午歲。商人張皓,季夏得疾,胸項多汗,四股時冷,頭痛譫語。予診其脈,關前濡,關後數,斷曰當作濕溫治。蓋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是謂濕溫。投以白虎加參,次以白虎蒼朮,頭痛漸退,足漸溫,汗漸止,數日愈。此病名賊邪,誤服藥則死。
論曰。或者難云,何謂賊邪?予曰,《難經》論五邪,有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者為賊邪,從所勝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者為正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今心先受邪,而濕勝之,水剋火,從所不勝,斯為賊邪。
五邪之最逆者也。《難經》有云,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濕蒸也。故經曰,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是為賊邪也。
白話文:
濕溫證(八十八)
丙午年夏季,商人張皓患病,症狀為胸頸部多汗、四肢時常發冷、頭痛且胡言亂語。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關前脈濡軟,關後脈數快,判斷應以濕溫證治療。這是因為他先受暑熱,後又受濕氣侵襲,暑濕相互搏結,形成濕溫。我先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接著改用白虎蒼朮湯,他的頭痛逐漸減輕,雙腳漸漸回暖,出汗也慢慢停止,數日後痊癒。此病名為「賊邪」,若誤服藥物可能致死。
有人問:「什麼是賊邪?」我回答:「《難經》中提到五種邪氣,分別是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後來的稱為虛邪,從前來的稱為實邪,從所不勝的稱為賊邪,從所勝的稱為微邪,自身病變的稱為正邪。舉例來說,心臟病若因中暑引起,屬於正邪;若因中濕引起,則為賊邪。如今心臟先受邪,而濕氣又勝過它,水剋火,屬於所不勝的情況,因此稱為賊邪。」
賊邪是五邪中最為凶險的一種。《難經》記載,濕溫證的脈象,陽部濡軟微弱,陰部細小而急促。濡弱見於陽部,表示濕氣與暑熱相搏;細急見於陰部,表示暑熱被濕氣蒸騰。所以經典上說:「暑濕相搏,名為濕溫」,這就是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