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麻黃湯證(四)
麻黃湯證(四)
1. 麻黃湯證(四)
鄉人邱忠臣,寓毗陵薦福寺,病傷寒。予為診視,其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無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云:『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耆,令飲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曉夜督發汗藥,其言至不遜。予以鄉人隱忍之,但以建中調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脈方應,遂投以麻黃湯,啜第二服,狂言煩躁且悶,須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
論曰:仲景雖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待其時日。若不循次第,雖暫時得安,虧損五臟,以促壽限,何足尚哉?昔範云為陳霸先屬,霸先有九錫之命,期在旦夕矣。云偶感寒疾,恐不及豫盛事,請徐文伯診視之。懇曰:「便可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恐二年後不復起爾。」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文伯以火燒地,布桃柏葉,設席置其臥上,頃刻汗解,以溫粉撲之,翌日愈,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後二年果卒矣。夫取汗先期,尚促壽限,況不顧表裡,不待時日,便欲速愈乎?每見病家不耐三四日,晝夜促汗,醫者顧利,恐別更醫,隨情順意,鮮不致斃,故書此以為龜鑑。
白話文:
麻黃湯證(四)
鄉人邱忠臣住在毗陵的薦福寺,患了傷寒。我為他診治時,發現他有發熱、頭痛、煩渴的症狀,脈象雖浮數但無力,且尺脈以下幾乎摸不到。我說:「雖然是麻黃湯的證候,但尺脈遲弱,仲景說過:『尺脈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不可貿然發汗。」於是開了建中湯,並加入當歸、黃耆,讓他服用。第二天,病人不耐煩,家屬日夜催促用發汗藥,言辭甚至很不客氣。我因是同鄉而忍讓,仍只用建中湯調理。直到六七天後,尺脈才恢復正常,於是給予麻黃湯。喝下第二服後,病人出現狂言、煩躁、胸悶,不久後稍緩,隨即出汗,五天後痊癒。
評論說:
仲景雖說「不避晨夜,即宜便治」,但醫者也須考慮病人的表裡虛實,等待適當時機。若不按順序治療,即使暫時好轉,也會損傷五臟,縮短壽命,這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
從前範雲是陳霸先的部下,霸先即將受九錫之命,時間緊迫。範雲偶然感染風寒,擔心趕不上盛事,請徐文伯診治,懇求道:「能快點治好嗎?」文伯回答:「馬上治好很容易,但恐怕兩年後就不行了。」範雲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況兩年?」文伯於是用火燒地,鋪上桃柏葉,讓範雲躺臥其上,不久便出汗而解,再用溫粉撲身,次日痊癒。範雲很高興,但文伯說:「不值得高興。」果然兩年後範雲去世。
提前發汗尚且會縮短壽命,何況不顧表裡虛實、不等待時機,只想快速痊癒呢?常見病家不耐煩等待三四天,日夜催促發汗,醫者只顧利益,擔心病人另尋他醫,便順從其意,這樣很少不釀成悲劇的。因此寫下此事作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