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桂枝加附子湯證(二)

回本書目錄

桂枝加附子湯證(二)

1. 桂枝加附子湯證(二)

有一李姓士人,得太陽,因汗後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此證,桂枝湯第七證也。仲景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三投而汗止,再投以芍藥甘草,而足得伸,數日愈。」

論曰:「仲景第十六證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蓋第七證,則為發汗,漏不止,小便難;第十六證,則為自汗,小便數。故仲景於證候,紛紛小變異,便變法以治之,故於湯不可不謹。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證(二)

有一位姓李的讀書人,得了太陽病,因發汗後汗出不止,怕風,小便不暢,雙腳蜷曲無法伸直。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浮而大。浮脈主風,大脈主虛,此症狀符合《傷寒論》中桂枝湯的第七條證候。張仲景提到:「太陽病發汗後,汗漏不止,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拘急,難以屈伸者,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於是給予此方,服用三次後汗止,再投以芍藥甘草湯,雙腳便能伸直,數日後痊癒。

討論說:張仲景第十六條證候提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頻繁,心煩,微惡寒,腳部拘急,若誤用桂枝湯發汗解表,便會導致錯誤。服用後可能出現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等症狀,此時應改用甘草乾薑湯。若四肢回暖,則改用芍藥甘草湯,腳部便能伸展。若胃氣不和、胡言亂語,可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

比較第七條與第十六條證候:第七條是因發汗過度導致汗漏不止、小便困難;第十六條則是自汗、小便頻繁。因此,張仲景針對證候的細微差異,靈活調整治法,用藥必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