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題宋刻龐安常傷寒總病論後

回本書目錄

題宋刻龐安常傷寒總病論後

1. 題宋刻龐安常傷寒總病論後

郡中藏書家,所謂朱奐文遊者,余猶及見其人,家多書。以老故,大半散去,最後一單中有龐安常《傷寒總病論》,亦第與群籍並出。主人不以為宋刻,估人之買者,亦未知為宋刻也。𪾡置坊間,有識者過而識之,以青蚨五星易歸。自是我輩之好言收藏者,皆爭相購矣。是書先至小讀書堆顧抱沖家,既而五硯樓袁壽階知之,余亦知之。

因壽階先與議易,故歸之。抱沖先見是書,遂先錄其副。抱沖所錄,余未之見,見其友人施君少谷手錄本。少谷時在抱沖家教其子弟習書法,故見而借抄,抄畢,原書歸壽階,余從之倩工影鈔一本。統而計之,宋刻一,影宋刻者,抱沖、少谷與余有三矣。厥後余與壽階以影鈔易宋刻,是書遂為百宋一廛中物。

年來力絀,舉而贈諸藝芸書舍,不意壽階之影鈔者,亦於其身後展轉歸藝芸,於是刻與鈔盡為他人所有,余則一無所有矣。刻洪氏《集驗方》之冬,余忽得一夢,有人謂余:何不再刻龐《傷寒》?醒而異之,遂商諸藝芸,思借鈔入刻,奈藝芸不允讓影鈔付梓,而允借宋刻備校。

適少谷哲嗣稻香,欣然掇贈其先人手澤付諸剞劂,於是復以宋刻較影鈔,而知少谷之影鈔為功不小也。三卷三十三葉,唯少谷影鈔本有之,餘本都缺。想少谷鈔後,抱沖始鈔,鈔時偶失之。自是宋刻缺此葉,已後影鈔本皆失之。非余之重刻,不知宋刻缺此葉;非少谷之影鈔,不知宋刻之原未缺此葉也。

書之經人拆散傳錄,其弊有如此者,不可不警也。其中五卷十五葉,宋本缺,惟薛性天家鈔本有之,字跡行款與原本殊,未知何據。後見抱沖所鈔者中亦有此葉,謂是從王宇泰活字本補入。今余復刻,據薛本補,據顧本校,存其異同可耳。宋刻不無誤處,余復借張蒔塘家藏鈔本,薛性天家藏鈔本、顧容安家藏鈔本,雖未知其同出一源與否,而字有異同,悉為標出。可從者,或改正文以就之;未敢信者,或存校語以參之。

余友張君訒庵,素諳醫理,共相參訂,以定校勘數十條。其任檢閱而草創者,余長孫美鏐之力也。是書自王宇泰活字印行之後,未見重梓,即王本相傳,止有二百部,故行世絕少。余侄曾有之,為友人借去被焚,故未及一校為憾。朋好中皆想望是書,渴欲一見,故命工梓行。

至於是書之深奧,昔安常友人蘇、黃兩公已詳言之,不復丐當代名流之儒醫兼通者贅一言已。

道光癸未仲春黃丕烈識

白話文:

城中藏書家朱奐(字文遊),我曾見過他,家中藏書豐富。晚年因年老,大半藏書散出,最後一批書中有龐安常的《傷寒總病論》,當時與其他書籍一同出售。主人不知是宋刻本,書商買下時也未察覺。此書流落市集後,被識貨者發現,以五錢銀子購得。自此,我們這些喜好收藏的人便爭相尋購。

此書先由顧抱沖(小讀書堆主人)購得,後五硯樓的袁壽階得知消息,我也隨後知曉。因壽階先與賣家議價,故歸其所有。抱沖早先見過此書,便抄錄副本。我未見過抱沖的抄本,但見過其友人施少谷的手抄本。少谷當時在抱沖家教子弟書法,見書後借抄,抄畢歸還原書給壽階。我隨後雇人摹寫一本。總計宋刻本一冊,摹宋抄本則有抱沖、少谷與我共三冊。後來我與壽階以摹抄本交換宋刻本,此書遂入藏「百宋一廛」。

近年因財力不足,我將藏書贈予藝芸書捨,未料壽階的摹抄本在其去世後也輾轉歸入藝芸書捨。至此,刻本與抄本皆歸他人,我一無所有。刻印洪氏《集驗方》那年冬天,我忽夢見有人問:「何不再刻龐氏《傷寒論》?」醒後深感異樣,便與藝芸書捨商議借抄本刻印,但對方僅允借宋刻本供校對,不願出讓抄本付梓。幸而少谷之子施稻香慷慨贈予其父手抄本,得以刊刻。校對時發現,少谷抄本保留了三卷三十三葉,為其他版本所缺——推測抱沖抄錄時遺漏此葉,後世抄本皆沿襲此誤。若非此次重刻,難以發現宋刻本原無缺葉;若非少谷抄本,更無從知曉原書完整面貌。可見書籍經傳抄散佚,弊端甚大,不可不慎。

另五卷十五葉宋刻本原缺,僅薛性天家藏抄本有此葉,但字跡排版與原本不同,來源不明。後見抱沖抄本中此葉註明補自王宇泰活字本。今我重刻時據薛本補入,並參校顧本保留異同。宋刻本亦有訛誤,我另借張蒔塘、薛性天、顧容安三家抄本互校,標註差異。可信者徑改正文,存疑者保留校語。老友張訒庵精通醫理,協助校訂數十條;長孫美鏐則負責檢閱初稿。

此書自王宇泰以活字版印行後未再刊刻,相傳當時僅印二百部,流傳極少。我侄曾藏一冊,惜被友人借去焚毀,未能校勘。諸友皆渴求此書,故決意刊行。至於書中深奧醫理,昔日龐安常摯友蘇軾、黃庭堅已有詳論,無需當代儒醫再添贅言。

——道光癸未年(1823年)仲春 黃丕烈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