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經釋》~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十二經,手足三陰三陽也。動脈,脈之動現於外,如手太陰天府、雲門之類,按之其動亦應手是也。)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寸口,即太淵、經渠穴之分,兼兩手上中下三部脈也。)
白話文:
一個疑問: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三陽。動脈是指脈搏在體表跳動明顯,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雲門穴,按壓時其跳動與手指相應。)只取寸口脈,就能夠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這是為什麼呢?(寸口脈是指太淵穴和經渠穴之間的部位,包含兩手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脈搏。)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會,聚也。手太陰,肺之經也。大會,《靈·動輸篇》云:「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氣清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是也。又《靈·經脈篇》云,手太陰之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白話文:
寸口脈是脈搏匯集的地方,是肺經的脈動。(「會」指匯集。「手太陰」指肺經。《靈樞·動輸篇》中說:「胃是五臟六腑之海,它的氣向上貫注於肺,肺氣從太陰經運行,它運行的方式,是隨著呼吸的往來。」另外《靈樞·經脈篇》中說,手太陰經的脈絡「循著魚際,從大拇指指尖出來。」)人呼吸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再吸一次氣,脈搏再運行三寸;呼吸安定下來,脈搏運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呼,出氣也。吸,內氣也。《靈·五十營篇》:「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度,過也,猶言過一次也。
二十八脈實數,詳《靈·脈度篇》。)
白話文:
人每天呼吸大約一萬三千五百次,脈絡過身五十一圈(呼氣是排出空氣,吸氣是吸入空氣)。《靈·五營篇》:「人體的經絡有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條,周身長十六丈二尺,……呼吸均一,氣流六寸。……二百七十次呼吸,氣流十六丈二尺,……一週全身,……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流過身五十一圈」。度,過也,也就是一次的意思。
漏水下百刻,(按《隋志》刻漏始於黃帝。一晝一夜定為百刻,浮箭於壺內,以水減刻出,分晝夜之長短。)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營衛,《靈·營衛生會篇》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是也。合言脈,則營衛在其中矣。
白話文:
漏水儀器中的水流滴了一百次(註:根據《隋志》記載,刻漏儀器起源於黃帝時期。一天一夜被定為一百刻,浮箭漂浮在壺中,隨著水位下降顯示刻數,用於劃分晝夜的長短。)營氣和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運行也為二十五度,這是一個週期。(營氣和衛氣,《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說:「人體從穀物中獲得氣,穀物進入胃中,再傳輸到肺部,五臟六腑都從中獲得氣,其中清淨的氣稱為營氣,混濁的氣稱為衛氣,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合起來說脈絡,則營氣和衛氣都在其中。)
日行陽而夜行陰,晝夜各二十五度,則五十度為一周也。蓋晝夜有長短,此舉其中而言。其行陽行陰、起止出入之法,詳《靈·衛氣行篇》。)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起於手太陰,止於手太陰,故曰終始。五臟六腑之氣皆現於此,故取寸口可以決生死吉凶也。
白話文:
決生死寸口寸、口者,五臓六腑之所終始,故法視於寸口也。(,蓋二寸、,故曰一寸口埋·衛氣行寸寸寸,於也。(即,蓋寸·寸分寸寸行寸行
《靈·營衛生會篇》云:「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並咽貫膈,……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此營衛之常度也。
白話文:
但是,寸口脈是脈絡中最重要的部分。(寸口脈的具體位置見下文。最重要的是,要切到脈絡相交匯的部位。)從關脈到尺脈這一段是尺脈,由陰經所支配;從關脈到魚際這一段是寸口脈,由陽經所支配。(關脈是區分寸脈和尺脈的分界線,就是《脈訣》中所說的「高骨就是關脈」。關脈以下為尺脈,支配腎和肝,而且脈象沉伏,所以屬於陰脈。魚際是大拇指第一節後面內側的肌肉,肌肉呈現出白裡透紅的顏色,就是魚際。魚際上方的肌肉就是寸口脈,支配心和肺,而且脈象浮起,所以屬於陽脈。)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此二句釋尺寸二字極明曉。言關上分去一寸,則余者為尺;關下分去一尺,則余者為寸,此言尺寸之所以得名也。)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此二句又於尺寸之中分其長短之位,以合陰陽之數。一寸為偶數,九分為奇數也。蓋關以下至尺澤。
白話文:
因此,分去一寸稱為尺,分去一尺稱為寸。(這兩句話對「尺寸」二字的定義非常清晰。意思是關節以上分去一寸,剩下的部分稱為尺;關節以下分去一尺,剩下的部分稱為寸,這就是尺寸名稱的由來。)因此,陰經取得尺中的一寸,陽經取得寸內的九分。(這兩句話進一步在尺寸中區分長短位置,以符合陰陽的數目。一寸為偶數,九分為奇數。從關節以下到尺澤穴。)
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關以上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止候關上九分,故曰尺中一寸,寸內九分也。)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此又合尺寸之數而言。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白話文:
所有人都稱之為「尺」,但診脈只檢查關穴之下的一寸;關穴之上到魚際之間均稱為「寸」,但診脈只檢查關穴之上的九分,因此說「尺中一寸,寸內九分」。尺寸共一寸九分,所以稱之為「尺寸」。(這也是同時包括尺寸的說法。然而,得到一寸不稱之為「寸」,得到九分也不稱之為「分」,因為它們分別位於尺中和寸中。)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太過、不及,病脈也。陰乘陽,則陰過而犯陽;陽乘陰,則陽過而犯陰,此太過不及之甚。覆、溢、關、格,又相乘之甚者也。)
白話文:
三難中的「脈」,有太過,有不及,還有陰陽相乘,複雜多變,包括覆、溢、關、格等變化。
其中,「太過」和「不及」指脈搏的病理徵象。陰陽相乘,是指陰氣過盛侵犯陽氣,或陽氣過盛侵犯陰氣,這是太過不及發展到極致的表現。
覆、溢、關、格等,則是陰陽相乘的更加複雜的表現形式。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關前為陽,見上文。浮。陽之象也。)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過,謂浮出九分也。減,謂浮不至九分也。魚,即魚際。上魚,浮至魚際,太過之甚也。溢,滿而出於外也。)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白話文:
關脈前的脈象,表示陽氣活動,脈象應該浮出九分。(關脈前為陽,見上文。浮為陽的象徵。)如果脈象超過九分,按照中醫法則屬於「太過」;如果脈象不到九分,按照中醫法則屬於「不及」。如果脈象浮出九分並延伸到魚際處,稱為「溢」,(超過九分稱為「浮出」,不足九分稱為「浮不到」。魚際是指手腕橫紋與大拇指虎口之間的部位。浮到魚際,表示太過非常嚴重。溢表示脈象飽滿外露。)這是陰氣侵入陽脈的脈象。
(關格,據三十七難言陽氣太甚,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則此云外關者,外而陽盛越於外;內格者,內而陰盛距於內也。陰乘,陰氣上乘陽位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關後為陰。沉,陰之象也。)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白話文:
(關格,根據三百七十六難所說,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滋潤,所以叫做關;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滋潤,所以叫做格。所以這裡所說的「外關」,是外在的陽氣過盛超過了外在的範圍;「內格」,是內在的陰氣過盛,阻礙了內在的陽氣。陰乘,是指陰氣上升,佔據了陽氣的位置。)關之後的部分,屬於陰氣的活動,脈象應該在寸關部見到,並且沉下去。(關後為陰。沉,是陰的象徵。)過,按照法則來說是過度;減,按照法則來說是不及。
遂入尺為覆,(過,謂沉過一寸也。減,謂沉不及一寸也。尺,一寸後尺中也。覆,反而傾也。)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內關,謂陽反在下,居陰之位,外格,謂陰反上越,居陽之位也,陽乘,陽氣下入陰中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真臟之脈,謂臟氣已絕。
白話文:
再深入一寸則為「覆」,表示陽氣虛衰,反覆下傾。
這是內關外格的現象,也就是陽氣下陷於陰位,陰氣上浮於陽位;陽氣侵入陰脈,導致陰陽失衡。
因此稱之為「覆溢」。此時,患者的臟腑之氣已盡,病情嚴重,難以救治。
其真形獨現於外,不必有疾病而可決其必死也。按此當與三十七難合觀之。)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陰陽,謂脈之屬於陰、屬於陽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真實病狀單獨顯現在外面,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也可以斷定他必死無疑。這一段應該與第三十七難一起參照理解。
第四難說到,脈象有陰陽的區分方法,這是什麼意思呢?(陰陽是指脈象屬於陰或是屬於陽。)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心肺在上部,故出氣由之,屬陽。腎肝在下部,故入氣歸之,屬陰。脾主中宮,故司出入之間也。受穀味,即因胃氣以至手太陰之義。)
白話文:
呼氣經由心肺,吸氣歸於腎肝,呼吸之間,脾胃接收食物的味道。(心肺位於上部,所以呼氣由此而發,屬陽。腎肝位於下部,所以吸氣歸於此,屬陰。脾胃主掌中間,所以調理出入之間。接收食物的味道,是指由於胃氣到達手太陰的緣故。)
其脈在中。(在中,介乎陰陽之間也。)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浮為表,故屬陽。沉為里,故屬陰。)心肺俱浮,何以別之?(呼出心與肺,故俱浮。別,分別也。)
白話文:
他的脈象位於中間。(「位於中間」,指的是介於陰陽之間。)浮脈是陽,沉脈是陰,所以說就是陰陽。(浮脈屬於表證,所以屬陽。沉脈屬於裏證,所以屬陰。)心臟和肺部都浮起,如何區分它們?(通過呼氣,心臟和肺部都會浮起,所以都浮。區分,指的是分別。)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心屬火,故其象大散;肺屬金,故其象短澀,此心肺之本脈,而浮則其所同者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吸入腎與肝,故俱沉。)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大而鬆散,是心脈;如果脈象浮短而滑澀,是肺脈。(心屬火,因此它的象徵是大而鬆散;肺屬金,因此它的象徵是短而滑澀,這是心肺的原始脈象,而浮則為它們的共同特徵。)至於腎脈和肝脈都沉伏,如何區別?(吸氣時腎與肝同受影響,因此都沉伏。)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肝屬木,故其象牢而長。腎屬水,故其象濡而實。水體外柔而內剛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在中,不沉不浮之間也。此以上釋陰陽之義已明,下文又於陰陽之中交互言之也。)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俱動,言三陰三陽盡見也,六脈見下文。)
白話文:
肝臟堅實而細長,按壓時感覺濕潤,手指抬離後會立即回彈的是腎臟。(肝屬木,所以其形狀堅實細長。腎屬水,所以其形狀濕潤而堅實。水的外形柔軟,但內部堅硬。)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所以它的脈絡也位於中央。這就是陰陽的道理。(在中央,既不沉也不浮。以上闡釋了陰陽的意義,後文將在陰陽的基礎上繼續闡述。)脈絡既有陰脈也有陽脈,一種陰脈配兩條陽脈,一種陰脈配三條陽脈;一種陽脈配一條陰脈,一種陽脈配兩條陰脈,一種陽脈配三條陰脈。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此即所謂六脈也。浮者在上,沉者在下,長者過本位,短者不及本位,滑者流利,澀者凝滯。浮、沉、長、短以形言,滑、澀以質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此所謂三陰三陽也。
白話文:
那麼:說這話的人,並不是說六個脈絡都跳動,而是說浮、沉、長、短、滑、澀。(這些就是所謂的六脈。浮脈在上,沉脈在下,長脈超過本位,短脈不及本位,滑脈流暢,澀脈凝滯。浮、沉、長、短是以形狀來描述,滑、澀是以質地來描述。)浮脈屬陽,滑脈屬陽,長脈屬陽;沉脈屬陰,短脈屬陰,澀脈屬陰。(這些就是所謂的三陰三陽。)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此六脈互見之象也。然此舉其例而言,亦互相錯綜,非一定如此也,但浮沉可以相兼,而滑澀短長不得並見,亦所當曉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白話文:
所謂一陰一陽脈,是指脈搏沉穩而滑順。一陰二陽脈,是指脈搏沉穩滑順且較長。一陰三陽脈,是指脈搏浮滑而較長,偶爾會沉一下。
所謂一陽一陰脈,是指脈搏浮動而堅澀。一陽二陰脈,是指脈搏較長而沉澀。一陽三陰脈,是指脈搏沉澀而較短,偶爾會浮一下。
(這些都是六脈相互出現的象徵。然而,這裡舉的只是例子,實際情況會互相交叉,不一定完全如此。只要知道浮沉可以同時出現,而滑澀短長不能同時出現就行了。)
根據脈搏所在的身體部位,可以判斷疾病的逆順。
(上文言脈之形體,而未嘗斷吉凶,此乃言其斷法也。其經,手足三陰三陽也。逆順,如心脈宜浮,腎脈宜沉則為順,若心脈反沉,腎脈反浮則為逆,此又見脈無定體,因經而定順逆。其法則兩經備言之。)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浮而無力為輕,沉而有力為重。)
白話文:
以上講述的是脈象的外觀形狀,但沒有分析病情的吉凶,以下是介紹脈象的分析方法。所謂「經」,是指手足的三條陰脈和三條陽脈。脈象順或逆,是由經脈來決定的。例如:心脈宜浮取(浮於皮膚表面),腎脈宜沉取(按壓較深才能觸摸到),這就叫做順。如果心脈反沉,腎脈反浮,就叫做逆。這說明脈象沒有固定的形態,而是根據經脈來判斷順逆。以下將分兩部分詳述脈象的分析法則。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持脈,即按脈也。菽,豆之總名。三菽之重,言其力與三菽等也。皮毛相得,言其浮至皮毛之分也。肺脈最輕,故其象如此。)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白話文:
初次按脈時,脈象輕微如三顆豆子的重量,且與皮毛相合,這是肺部的脈象。(按脈就是按觸脈搏。菽泛指豆類。三顆豆子的重量,指的是脈象的力度與三顆豆子相當。與皮毛相合,指的是脈象浮現於皮毛交界處。肺脈最為虛浮,所以脈象表現出這樣的特徵。)
脈象重如六顆豆子,且與血脈相合,這是心部的脈象。
脈象重如九顆豆子,且與肌肉相合,這是脾部的脈象。
脈象重如十二顆豆子,且與筋相平,這是肝部的脈象。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血脈、肌肉、筋、骨,遞沉而下,故脈之輕重,以此為準。蓋肺居最上,心次之,脾次之,肝又次之,腎居最下。至骨,沉之至也。舉指來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難「舉指來實」之義也。)
白話文:
如果按壓到骨頭,手指放開後很快跳起來的,是腎臟的部位。(血脈、肌肉、筋、骨,依次往下沉降,所以脈搏的輕重是以此為標準。肺位於最高,心次之,脾再次之,肝又次之,腎位於最低。按壓到骨頭,是按壓到最深處。手指放開後很快跳起來,表示有力量且急迫,就是四難經「舉指來實」的意思。)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此與上文脈有陰陽之法不同。上文言脈之屬於陰、屬於陽,平脈也;此則言陰分之脈與陽分之脈,有太過、不及,病脈也。)
白話文:
六難問:脈象可能有陰盛陽虛,或陽盛陰虛的情況,這分別是什麼意思呢?(此處與前文脈中有陰陽的方法不同。前文所說的脈象屬於陰、屬於陽,是正常的脈象;此處所說的是屬於陰的脈象和屬於陽的脈象之間的太過和不及,是病態的脈象。)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浮脈主陽,沉脈主陰,損小則氣血衰,實大則氣血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白話文:
如果浮脈的氣血衰弱程度較小,而沉脈的氣血實盛程度較大,則稱之為「陰盛陽虛」。反之,如果沉脈的氣血衰弱程度較小,而浮脈的氣血實盛程度較大,則稱之為「陽盛陰虛」。(浮脈主要是陽氣,沉脈主要是陰氣,氣血衰弱程度較小表示虛,氣血實盛程度較大表示實)這就是陰陽虛實的涵義。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陽陽氣尚微,離陰未遠,故其脈無定。陽明之陽已盛,然尚未極,故浮大而短。太陽之陽極盛,故洪大而長。至,言其氣至而脈應也。)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
白話文:
《難經》記載:
- 少陽脈:時而宏大,時而細小,時而短促,時而綿長;(因為少陽陽氣尚微,離陰未遠,所以脈象不穩定。)
- 陽明脈:浮大而短暫;(因為陽明陽氣已盛,但還不是最盛,所以脈象浮大而短。)
- 太陽脈:宏大而綿長;(因為太陽陽氣最盛,所以脈象宏大而綿長。至,指氣血到了而脈象相應。)
- 太陰脈:緊大而綿長;
- 少陰脈:緊細而微弱;
- 厥陰脈:沉緩而敦厚。
(太陰為陰之始,故有緊象,而尚有長大之陽脈也。少陰之陰漸盛,故緊細而微。厥陰陰之至,故沉短而敦,陰脈之極也。)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邪?(平脈,本然之脈也。病脈,有過之脈也。)
然:皆王脈也。(王脈,得其時而氣應生王也。)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白話文:
太陰脈象起始於陰,所以緊實,但仍帶有生長陽氣。少陰脈陰氣漸盛,因此緊細微弱。厥陰脈陰氣達到極點,所以沉短而硬,是陰脈的極致。這六種脈象,是正常脈象還是病態脈象呢?正常脈象是天生自然的脈象,而病態脈象則是指超過正常範圍的脈象。
其實,這六種都是正常的脈象,因為它們都符合時令變化,是氣血運行應當出現的狀態。它們分別在何月、何時出現呢?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自古曆元皆起於冬至,其日必以甲子,然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日有零餘,每歲遞差,至日不必皆當甲子,此云冬至後得甲子者,乃指至日之當甲子者言也。至日當甲子,至立春後十五日曆一甲,木氣始盛,故曰少陽王也。若至日不當甲子,少陽之王大概以六十日,不復以甲子為限。
白話文:
冬至過後,如果是甲子日(古人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當天一定是甲子日),但是由於一年有 365.25 天,因此每年都會有不足的部分,逐年累積,導致冬至不一定都在甲子日。這裡所說的「冬至後得甲子日」,指的是冬至當天恰逢甲子日。如果冬至當天不是甲子日,那麼「少陽之王」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 60 天,不再以甲子日為界。
)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少陽之陽尚微。陽明則陽已盛。太陽則陽極盛,極則陰生而太陰用事;太陰之陰尚微,少陰則陰已盛,厥陰則陰極盛,極則陽生,如是無已。)王各六十日,(甲子至甲子,則六十日一周也。
白話文:
再次得到甲子陽明王,再次得到甲子太陽王,再次得到甲子太陰王,再次得到甲子少陰王,再次得到甲子厥陰王。(少陽的陽氣還微弱。陽明則是陽氣已經旺盛。太陽則是陽氣最盛,盛極則生陰,所以太陰主事;太陰的陰氣還微弱,少陰則是陰氣已經旺盛,厥陰則是陰氣最盛,盛極則生陽,如此循環不息。)每個王(週期)各有六十天,(從甲子到甲子,正好六十天為一週。)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時指月言,日指日數言,以終上文何月幾日之問。)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平,謂脈不病也。)
白話文:
(一年)六十個六十天,也就是三百六十天,就構成一歲了。這是三陽三陰交替運行的主要時間規律。(這裡的「時」指月亮,「日」指具體的天數,是總結前面關於哪個月哪一天的問句)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十二經見上。系,連屬也。十二經之氣皆從此出,故謂之根本。腎間,兩腎之中間也。動氣,氣所開合出入之處,即所謂命門也。其說詳三十六難中。)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
白話文:
然而,所有十二條經脈都連繫於生命的源頭。所謂生命的源頭,指的是十二條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臟之間的動氣。(十二條經脈見上文。連繫,連接。十二條經脈的氣都從這裡產生,所以稱之為根本。腎臟之間,指的是兩個腎臟中間。動氣,氣出入開合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命門。詳細說明見於《三十六難》。)這裡是五臟六腑的根本,是十二條經脈的根源,是呼吸的門戶,也是三焦的源發處。
一名守邪之神。(吸入腎與肝,故為呼吸之門,即所謂動氣是也。三焦與腎同候,而腎屬下焦,故曰三焦之原,謂三焦所從出也。守邪未詳。或謂元氣既足,則邪不能傷,故曰守邪,未知是否。)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氣,即原氣也。原氣在人,猶草木之有根本,若草木根絕,則莖葉枯落,人之原氣,亦猶是也。
白話文:
有一個鎮守邪氣的神。(這個神吸取腎和肝裡的氣,因此被認為是呼吸之門,也就是所謂的「動氣」。三焦和腎有關,而腎屬於下焦,所以說三焦是下焦的根源,也就是三焦從那裡產生。這個鎮守邪氣的神是什麼,目前還不清楚。有人說當原氣充足時,邪氣就不能傷人,所以說是「鎮守邪氣」,不知道是否正確。)因此,氣是人體的根本,如果根本消失,枝葉就會枯萎。(這裡的氣是指原氣。原氣對於人體就像草木的根,如果草木的根枯乾了,莖葉就會枯萎,人體的原氣也是如此。
)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言內之生氣已絕,則雖其外之脈甚平,而終不免於死也。)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
白話文:
如果寸口的脈象看似平和但人卻死了,這是因為體內的生氣已經完全斷絕了。
第九難問道:要如何分別辨識臟腑的病症呢?
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腑屬陽、臟屬陰故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此二句釋所以遲數之義。)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此二句又釋所以數屬腑、遲屬臟之義。諸陰諸陽,又推言之也。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一脈十變,謂一臟之脈其變有十,如下文所云也。)
白話文:
因此:那些運作較快的是腑**(1),運作較慢的是臟(2)**(因為腑屬陽,臟屬陰)。運作快的會產生熱,運作慢的會產生寒(這兩句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快慢之分)。所有的陽氣產生熱,所有的陰氣產生寒(這兩句話又解釋了為什麼快屬腑,慢屬臟。所有的陰氣和陽氣,進一步推論之。所以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判斷臟腑疾病)。
(1)腑: 包括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 (2)臟: 包括心、肝、脾、肺、腎等。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五邪,五臟五腑之邪也。剛柔,五臟為柔,五腑為剛。相逢,為臟邪干臟,腑邪干腑也。下文詳之。)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此所謂十變也。
白話文:
然:這是五邪相互作用的原理,五邪是指人體五臟六腑的邪氣,剛柔是指五臟為柔,五腑為剛。相逢是指臟邪侵害臟腑,腑邪侵害臟腑。
假設心脈跳動得很急,是肝邪侵犯心臟;心脈跳動稍急,是膽邪侵犯小腸;心脈跳動得很強,是心邪自己侵犯心臟;心脈跳動稍強,是小腸邪自己侵犯小腸;心脈跳動很緩,是脾邪侵犯心臟;心脈跳動稍緩,是胃邪侵犯小腸;心脈跳動很澀,是肺邪侵犯心臟;心脈跳動稍澀,是大腸邪侵犯小腸;心脈跳動很沉,是腎邪侵犯心臟;心脈跳動稍沉,是膀胱邪侵犯小腸。
(這十種脈象的變化就是所謂的“十變”。)
蓋臟干臟則脈甚,腑干腑則脈微。急、大、緩、澀、沉,乃五臟之本脈,見何臟之脈,則知何臟之干也。候小腸於心脈者,《素·血氣形志篇》云:「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故也。餘臟配合亦准此。)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此二句乃推言之,舉心以為例,則五臟皆然,故曰各有、曰輒變也。
白話文:
如果臟腑功能失調,脈象就會呈現出明顯的變化。脈象的急、大、緩、澀、沉,是五臟的根本脈象,觀察到哪個臟腑的脈象變化,就能知道哪個臟腑功能失調。例如觀察小腸的狀態,可以通過觀察心脈,因為《素問·血氣形志篇》中說:「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所以小腸和心臟相互影響。其他臟腑的關係也是如此。由於每個臟腑都有不同的特性,所以一個脈象可以表現出十種變化。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吸入腎與肝,故吸隨陰入。呼出心與肺,故呼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言呼吸者,以脈由呼吸以行也。脈動未終而止,因以知吸不能至腎也。)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不能至腎,故為腎氣盡。)
白話文:
吸氣時,氣隨著陰氣(進入腎與肝),呼氣時,氣隨著陽氣(排出心與肺)。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只到肝就回去了。(人每次呼氣,脈搏會動兩次。每次吸氣,脈搏也會動兩次。說到呼吸,是因為脈搏是由呼吸來推動的。脈搏跳動還沒結束就停止了,由此得知吸氣不能到達腎。)所以知道身體中有一個臟腑沒有氣了的話,腎氣肯定最先耗盡。(吸氣不能到達腎,所以腎氣就耗盡了。)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經文見《靈·九針十二原篇》。)
白話文:
《十二難經》中說:經文上說五臟經脈在內部已經斷絕,用針灸的方法反而在外表補益經脈;五臟經脈在外表已經斷絕,用針灸的方法反而在內部補益經脈。那麼,在內部和外表之間的斷絕,應如何區分呢?(《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脈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脈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腎肝主內,心肺主外。補,謂以針補之也。)陽絕補陰,陰絕補陽,(心肺為陽,腎肝為陰。)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絕者,虛也,不足也。
白話文:
然而:五臟脈絡在體內已斷絕了,是腎和肝的脈絡在體內斷絕了,結果醫生反而去補心和肺;五臟脈絡在體外已斷絕了,是心和肺的脈絡在體外斷絕了,結果醫生反而去補腎和肝。(腎和肝主內,心和肺主外。補,指的是用針灸去補。)陽氣衰絕了補陰,陰氣衰絕了補陽。(心和肺屬陽,腎和肝屬陰。)這就是所謂的「實者更實,虛者更虛」,損傷不足的地方,卻去滋養有餘的地方。(「絕」表示空虛,不足。)
不絕者,實也,有餘也。補其所不當補,則絕者益殆矣。)如此死者,醫殺之耳。(言病不必死,而醫者誤治以致其死也。)
白話文:
不能痊癒的病,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所致。如果在不該補的時候進補,虛弱的部位會更加虛弱,這樣的人死去,都是醫生用錯方法害死的。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經文見《靈·邪氣臟腑病形論》。相勝、相生,義見下文。)
白話文:
「十三難」說:中醫經典上說,如果看到病人的面部氣色,卻不測量脈象,反而察覺到相剋的脈象,那麼病人就會死。如果察覺到相生的脈象,那麼病就會自己痊癒。病人的面色和脈象應該相互參照,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呢?(中醫經典的經文見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相剋、相生,這兩種關係的解釋請見下文。)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五色見下,言何臟病則現何色也。寸口指脈言,尺內指尺之皮膚言,下文自明。)
白話文:
然而:五臟有五種顏色,這些顏色都反映在臉上,而且應該與手腕脈搏內側相呼應。(五種顏色見下文,指哪個臟腑有病,就會出現哪種顏色。寸口指的是橈脈,尺內指的是尺骨側的皮膚,下文會詳細說明)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靈·五色篇》云:「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弦急浮大五者,皆五臟之本脈也。《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與此可以參觀。
白話文:
如果臉色青色,其脈搏應該弦緊而急;臉色紅色,其脈搏浮大而散漫;臉色黃色,其脈搏中寬而緩;臉色白色,其脈搏浮滑而短;臉色黑色,其脈搏沉穩而滑潤。這說明五種臉色和脈搏,應該相互參照。
(《靈樞經·五色篇》說:「青色主肝,紅色主心,白色主肺,黃色主脾,黑色主腎。」弦、急、浮、大這五種脈搏,都是五臟的本脈。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臉色青色,其脈搏弦緊;臉色紅色,其脈搏鉤形;臉色黃色,其脈搏代;臉色白色,其脈搏毛;臉色黑色,其脈搏堅硬如石。」這些記載可以參照上述內容。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此所謂與尺內相應者也。)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一本有相字)應者,病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得快,手掌尺側的皮膚也變厚;脈搏跳動得急促,手掌尺側的皮膚也緊繃;脈搏跳動得緩慢,手掌尺側的皮膚也鬆弛;脈搏摸起來粗糙,手掌尺側的皮膚也粗糙;脈搏摸起來順滑,手掌尺側的皮膚也光滑。(這叫做與手掌尺側的皮膚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色青屬肝,浮澀而短是肺脈,脈勝色也;大而緩為脾脈,色勝脈也,故曰相勝。浮大而散是心脈,色生脈也;小而滑為腎脈,脈生色也,故曰相生。)
白話文:
如果臉色發青,脈象浮起、緊澀、短促的話,如果是大而緩慢的脈象,便是「脈勝色衰」;如果是浮大而鬆散的脈象,如果是細小而滑潤的脈象,便是「色勝脈衰」。
(青色屬肝,浮澀而短促的脈象屬肺脈,脈象較為強盛而臉色較暗淡,故為「脈勝色衰」;大而緩慢的脈象屬脾脈,臉色較強盛而脈象較為衰弱,故為「色勝脈衰」。浮大而鬆散的脈象屬心脈,臉色較為衰弱而脈象較為強盛,故為「色勝脈衰」;細小而滑潤的脈象屬腎脈,脈象較為衰弱而臉色較為強盛,故為「色勝脈衰」。)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八,下工十全六,此之謂也。(知一,謂色、脈、尺三者之中能明其一也。全,謂不誤治,能愈其病也。)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少曰損,多曰至。)
白話文:
古醫書上說:「懂得一個方法叫下等,懂得兩個方法叫中等,懂得三個方法叫上等。」上等醫生能十次治好九次,中等醫生能十次治好八次,下等醫生能十次治好六次,這是所說的道理。(懂得一個方法,是指在觀察病人的面色、脈絡和尺度三種方法中,明瞭其中一種。十全,是指沒有誤治,能夠治癒病患。)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一作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平者,適得其常之謂。離經,離其常經也。奪精,精氣已奪也。死者,言其必至於死。命絕,則其生氣已絕,僅存脈之動而已,亦隨息也。)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心肺為上,腎肝為下。)損脈之為病奈何?
白話文:
脈搏的跳動,如果一呼之間跳兩次,稱為平脈,三次稱為離經,四次稱為奪精,五次稱為死,六次稱為命絕,這就是至脈。什麼是損脈呢?一呼一次稱為離經,兩呼一次稱為奪精,三呼一次稱為死,四呼一次稱為命絕,這就是損脈。
至脈是從下往上跳,損脈是從上往下跳。心肺在上,腎肝在下。損脈代表什麼病症呢?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按於收二字,滑氏云疑作「脈之」是也。《靈·九針篇》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肌,肝主筋,腎主骨。
白話文:
再而損傷:一損傷表皮毛髮,毛髮聚在一起而脫落;二損傷血脈,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三損傷肌肉,肌肉消瘦,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膚;四損傷筋脈,筋脈鬆弛,無法收縮;五損傷骨骼,骨骼萎縮,無法起身下牀。相反,這些症狀就是疾病痊癒的徵兆。(註:「於收」二字,滑氏認為應為「脈之」,《靈樞·九針論》中提及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骼。)
皮聚者,枯而縮也。五臟肺居最上,腎居最下,由肺以至腎,此所謂從上下也。反此謂至脈之病,則由腎以至肺,所謂從下上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此以斷至損脈之死期也。蓋損即為遲,遲屬寒,故先中於表。至即為數,數為熱,故先中於里。
相傳既久,至內外表里俱病,則不復可治矣。)治損之法奈何?
白話文:
皮膚乾枯收縮稱為「皮聚」。人體五臟中,肺部位置最高,腎臟位置最低。從肺部到腎臟的病變稱為「從上而下」。相反,如果病變從腎臟到肺部,稱為「從下而上」。
- 從上而下:骨頭萎縮無法下牀者會死亡。
- 從下而上:皮膚乾枯收縮,毛髮脫落者會死亡。
這是判斷中風後是否會死亡的標準。因為「損」脈是指脈搏緩慢,屬於寒證,所以會先從身體表面(皮)發病。而「至」脈是指脈搏快速,屬於熱證,所以會先從身體內部(裏)發病。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肺主氣,故益其氣。營衛者,血之所充。飲食寒溫,肌肉之所由生。緩中者,即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義。精者,腎之所藏。蓋病在何臟,則各隨其所在而治之也。)
白話文:
但是,如果損傷肺部,則加強其氣;損傷心臟,則調和營衛;損傷脾臟,則調和飲食,適應冷熱;損傷肝臟,則緩和其急躁;損傷腎臟,則加強其精氣。這就是治療損傷的方法。(肺主氣,所以加強其氣。營衛是血所充盈的地方。飲食冷熱,是肌肉生長的原因。緩和其急躁,就是經文所說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意思。精氣是腎臟所藏的。也就是說,疾病在何臟,就要根據其所在而治療。)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適得病,即上文離經之義,言僅為有病之脈也。)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前指寸,後指尺。前大後小,病氣在陽,故頭痛、目眩。前小後大,病氣在陰,故胸滿、短氣。
白話文:
然:脈搏來一次,深呼一次,再來一次,深吸一次,不大不小,稱為平和。脈搏來一次,深呼三次,再來一次,深吸三次,表示稍微偏離正常,屬於疾病的脈象。(稍微偏離正常,即上文所說的離經,表示僅有疾病的脈象。)前段(寸口脈)大,後段(尺脈)小,表示頭痛、頭暈。前段小,後段大,表示胸悶、氣短。(前段指寸口脈,後段指尺脈。前段大,後段小,表示病氣在陽,所以頭痛、頭暈。前段小,後段大,表示病氣在陰,所以胸悶、氣短。)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病欲甚,即奪精之義,言其病將深也。)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洪大為陽邪外越,故煩滿。沉細為陰邪內陷,故腹痛。滑為血實,故為熱。澀為傷濕,故中霧露,此又於一息四至之病,分別言之,亦舉此為例言,仍當取所現脈象以別其病,欲令讀者推廣其義也。
白話文:
(每次)吸氣或呼氣時,脈搏跳動四至(次),病情將會加重。(病情將會加重,就是指奪取精氣的意思,說明病情將會加深。)脈搏洪大的人,會痛苦煩躁、胸腹脹滿。脈搏沉細的人,會腹中疼痛。脈搏滑的人,是傷熱引起的。脈搏澀的人,是受霧露侵襲引起的。(脈搏洪大是陽邪外發,所以會煩躁、胸腹脹滿。脈搏沉細是陰邪內陷,所以會腹痛。脈搏滑是血實,所以是熱引起的。脈搏澀是傷濕,所以是受霧露侵襲,這是就每次吸氣或呼氣脈搏跳動四次(至)的病,分別來說的,也是舉這個例子來說,仍然應該根據患者實際出現的脈象來區別其疾病,希望讀者能舉一反三。)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困者,近於死也。沉細屬陰,故加於夜。浮大屬陽,故加於晝。大,即浮大。小,即沉細。若不大不小,則晝夜不至於有加,故可治。有大小,則歷晝夜而病益進,為難治也。
白話文:
-
人呼吸之間,吸入和呼出皆需五次,則表示此人不適,沉細的脈象在晚上會加重,浮大的脈象在白天會加重。
-
如果脈象不大也不小,表示人不適程度較輕,仍有救治的希望。
-
如果脈象又大又小,表示病情嚴重,白天和晚上都會加重,難以治療。
(說明:近於死指病情危重,沉細的脈象屬於陰證,容易在晚上加重,浮大的脈象屬於陽證,容易在白天加重。不大不小表示病情較輕,晝夜都不會加重,所以還有救治的機會。又大又小的脈象表示病情嚴重,晝夜都會加重,所以難以治療。)
不大不小,即《靈·禁服篇》所謂「若引繩大小齊等」之義,若更參差不倫,則難治矣。)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死脈,即命絕之謂。)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言雖能行步,久當不起於床也。
白話文:
脈象大小適中,就像《靈樞經·禁服篇》所說的「引繩大小齊等」。如果脈象大小參差不齊,那就難以治療了。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是死脈。沉細的死脈表示晚上會死,浮大的死脈表示白天會死。(死脈,就是生命終結的意思。)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叫做「損」脈。雖然人還能走路,但還是應該臥牀休息,這是因為氣血不足的緣故。(雖然能走動,但時間長了也會起不來。)
血氣不足,明所以得損脈之故。)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無魂,言魂氣已離也。行屍,言其人生道已絕,如屍之行也。)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吐則氣逆於上,故脈亦從而上,則下部之無脈,乃因吐而然,非真離其根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嘔吐現象,而且沒有脈搏,那麼脈搏是真的沒有,而不是氣逆的原因,所以說(這個人)會死。上半身沒有脈搏,下半身有脈搏,即使病情危重也不會造成危害。為什麼這樣呢?打個比方,就像人有尺骨,樹有根,即使枝葉枯萎了,根部也會自行生長。脈搏有根源,人有元氣,所以知道(此人)不會死。
若不吐而無脈,則脈為真無,而非氣逆之故矣,故曰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十五難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經文見《素·平人氣象論》及《玉機真臟論》。)
白話文:
第十五個難題:經書上說,春季脈搏像弦一樣,夏季脈搏像鉤子一樣,秋季脈搏像毛髮一樣,冬季脈搏像石頭一樣,這些是正常的脈象嗎?還是即將生病的脈象?(經文見《素問·平人氣象論》和《玉機真臟論》。)
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四時之脈,謂脈之應乎四時,即王脈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濡弱而長,是弦之正象,否則即為太過、不及之脈也。)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來疾者,其來少急而勁;去遲者,其去少緩而弱,此所謂下曲如鉤也。
白話文:
弦脈、鉤脈、毛脈、石脈,代表四季的脈象。(四季的脈象,是指脈象會隨著四季而變化,也就是王脈。)
春季的脈象為弦脈,是因為肝臟屬東方木,此時萬物開始生長,枝葉尚未長出,因此脈象來得濕潤而綿長,故稱為弦脈。(濕潤綿長是弦脈的正常特徵,否則就是脈象過盛或過弱。)
夏季的脈象為鉤脈,是因為心臟屬南方火,萬物生長茂盛,枝條下垂,葉子展開,形似鉤狀,因此脈象來得快去得慢,故稱為鉤脈。(來得快是指脈象跳動稍快而有力;去得慢是指脈象退去稍慢而無力,這便是所謂的「下曲如鉤」。)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其枝獨在、若毫毛,言其四面無所輔,而體又甚輕也。)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時之脈也。
白話文:
(秋季的脈象像浮毛一樣)秋季的脈象像細毛,這是因為肺屬西方金,主肅殺,萬物到了秋天就會凋零,只有樹枝獨自存在,像細小的絨毛一樣,因此秋季的脈象也輕浮如毛。(之所以像細毛,是因為樹枝四面都沒有支撐,身體又非常輕。)
(冬季的脈象像石頭一樣)冬季的脈象像石頭,這是因為腎屬北方水,主封藏,在嚴冬時節,水凝結得像石頭一樣,因此冬季的脈象也沉穩濡滑,故稱作石脈。這四種脈象是隨著四季變化的。
(冬氣斂聚,故沉而濡滑,水之象也。按臟腑之與五行,各有所屬,而春夏秋脈皆以木為喻者,蓋惟木為因時遷變也。)如有變奈何?(變,謂失常也。)
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
白話文:
冬天陰氣收斂,所以寒冷潮濕,就像水的性質。根據中醫的理論,臟腑與五行相應,其中肝臟屬木。春天、夏天、秋天的脈象都用木來比喻,是因為木頭會隨著時令變化。
如果出現了異常,該怎麼辦呢?這裡的「變」指的是脈象異常。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屬陽,而發於表,故病在外。不及屬陰,而怯於中,故病在內。)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厭厭,《素問》王冰注以為浮薄而虛也。)
白話文:
如果:氣勢強盛,是為過盛,病症在體外;氣勢微弱,是為不及,病症在體內。(過盛屬陽,發於體表,所以病症在外。不及屬陰,怯於身體內部,所以病症在內。)氣勢萎靡不振,像榆樹葉飄動一樣,稱為「平」;(《素問》中王冰注:厭厭,意指浮而虛。)
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此皆弦而太過之象。)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此則弦之至,即所謂真臟脈也。)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胃氣,(沖和之氣也。微弦、胃氣少、但弦無胃氣,即上文三者之象也。下文仿此。)春以胃氣為本。夏脈鉤,反者為病。何謂反?
白話文:
脈搏細小而有力,像在長竿上滑動: 這種情況表明疾病。(這些都是脈弦而過盛的徵象。)
脈搏急促而強勁,像新張的弓弦: 這種情況表明死亡。(這時脈弦到了極致,也就是所謂的真臟脈。)
春季的脈象細小而弦: 這表明正常。脈弦伴胃氣少:這表明疾病。但如果脈弦卻沒有胃氣:這表明死亡。胃氣,(是沖和之氣。細小而弦、胃氣少、但脈弦卻沒有胃氣,就是上文提到的三種徵象。下文類似。)春季以胃氣為根本。
夏季的脈象為鉤形: 如果相反,就表明疾病。什麼是相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如環,《素問》作「如連珠」,言其滿盛也。琅玕,石似珠者。)來而益數,如雞舉足者曰病;(謂實而勁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的)氣勢強而有力,表明實證過度,病位在體表;如果(脈象的)氣勢虛弱微弱,表明虛證不足,病位在體內。脈象連續不斷像一串環,像順著琅玕石走一樣,謂之平和;(琅玕石像珠子一樣,所以脈象飽滿有力的意思。)脈象越來越快,像雞舉腳那樣,謂之病態;(說明實證而強勁。)
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居,《素問》王冰注曰:「不動也」。帶鉤,曲而堅者也。)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秋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
白話文:
- 脈象前段緩和,後段急促,就像拉動帶鉤一樣,表示死亡。(「居」指不跳動,帶鉤是彎曲堅固的物品。)
- 夏季的脈象微弱而彎曲,說明身體健康;彎曲的脈象太多而胃氣較少,表示生病;只有彎曲的脈象而沒有胃氣,表示死亡,因為夏季以胃氣為根本。
- 秋季的脈象應當順滑,如果脈象相反,表示生病。什麼是「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車蓋,言其浮大而虛也。)
白話文:
如果「氣」的表現很強實,表示「太過」,病症在體表;如果「氣」的表現很虛弱,表示「不足」,病症在體內。脈象表現為浮大而虛,如同車蓋一般,按壓時會變得更大,這種情況稱為「平脈」。
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素問》王冰注謂「中央堅而兩旁虛」。)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死。(《素問》云: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王冰謂」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風吹毛,紛紛然也。「蓋皆輕虛飄亂之義」。)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
白話文:
- 不浮不沉,像踩在雞毛上一樣,這是病。
- 按壓時感覺虛浮,像風吹羽毛一樣,這是死亡的徵兆。
- 秋季,脈搏細而微弱,這是平安。脈搏上的細毛較多,胃氣不足則為病。如果脈搏上沒有細毛,胃氣耗盡,這是死亡的徵兆,因為秋季以胃氣為根本。
- 冬季脈搏像石頭一樣堅硬,相反的情形則是病。什麼叫做相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平;(雀啄,上大而末銳也。)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啄啄連屬,言搏手而數。其中微曲,言其象似鉤也。)
白話文:
然而,如果脈搏顯得很強壯有力,則表明氣血過盛,病症在體表;如果脈搏顯得很虛弱細微,則表明氣血不足,病症在體內。脈搏上部較大,下部較小,脈象柔和順滑像鳥啄食一樣,這叫「平脈」;(鳥啄食時,上部較大,末端較尖銳。)脈搏一個接著一個,形狀略呈彎曲狀,這叫「病脈」。(脈搏一個接著一個,就像連續搏擊拳頭一樣,其中略呈彎曲,狀似魚鉤。)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解索,緊而散;彈石,促而堅也。《素問》云:「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胃者,水穀之海,(水穀皆聚於胃,如海為眾水所聚也。)主稟四時,(胃屬土,土分王四季,故曰主稟四時。
白話文:
- 來時像繩子被解開,離開時像彈射的石頭——表示死亡。(解索:緊密然後散開;彈石:迅速而堅硬。出自《素問》:「脈來如奪索,去如彈石,是為腎死。」)
- 在冬天的脈搏摸起來微弱而堅硬——表示身體平衡。
- 脈搏堅硬過多,而胃氣不足——表示身體有病。
- 如果脈搏堅硬但沒有胃氣——表示死亡。冬天以胃氣為根本。
- 胃就像水和穀物的海洋(所有水和穀物都聚集在胃中,就像海是眾水的匯集處)。
- 胃主導四季(胃屬土,土掌管四季,所以說胃主導四季。
)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中州,言在四臟之中,四臟平和,則脾脈在其中,故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一本無之字)見也。(雀啄,言其堅銳。水下漏,言其斷續無常。)
白話文:
(四時之變病)都是因為胃氣先天的不足,這可以說是隨著季節而變化的疾病,也關係到生與死的重大問題。脾是人體的中部,正常的脾氣是看不見的,(中部指的是位於四臟的中心,四臟氣血平和,那脾脈就在其中,所以看不見。)等到脾氣虛衰了,才會有所顯現。像麻雀啄東西那樣有力的疼痛,像水往下滲透那樣時有時無,這就是脾氣虛衰的表現。(麻雀啄,形容疼痛的尖銳。水下滲透,形容疼痛的不連續。)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三部九候,詳《素·三部九候論》。陰陽,詳第四難。輕重,詳第五難。六十首,見《素·方盛衰論》,王冰注謂其義不存,或謂即各王六十日之義。一脈變為四時,詳十五難。但諸設難下文俱無發明,疑有脫誤。)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凡人所受傷為病,所以驗其病者為證,蓋病合而證分也。)其病為之奈何?
白話文:
十六難問:脈象有三部九候,有陰陽之分,有輕重之別,有六十首之說,而且一脈可以變化為四時。但是,如今離聖人太久了,大家各守自己的方法,如何才能分辨這些脈象的區別呢?
然:假令得肝脈,(五臟脈體詳十三難。)其外證:善潔,(肝與膽合,膽為清淨之腑,故善潔。)面青,善怒;(《素·陰陽應象大論》:肝「在色為蒼」,「在志為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素·刺禁論》:「肝生於左」,臍左,肝之位也。動氣,真氣不能藏而發現於外也。
白話文:
假設找得到肝臟的脈象(五臟的脈象請詳見第十三個難題),那它的外在症狀是:愛乾淨(肝和膽相通,膽是負責清淨的臟腑,所以愛乾淨)。臉色青,容易生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肝臟「在顏色上表現為蒼青」,「在情緒上表現為生氣」)。它的內在症狀是:肚臍左邊有氣在動,按下去會覺得很痛(《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邊」,肚臍左邊就是肝臟所在的位置。氣在動,表示真氣不能收藏起來,而外顯於體表)。
牢者,氣結而堅。痛者,氣鬱而滯。)其病:四肢滿,(滿,閉塞也。蓋肢節皆屬於肝,左氏傳云:「風淫末疾」。)閉淋,溲便難,(《靈·經脈篇》云,足厥陰循陰股,結於陰器,故病見於溲便也。)轉筋。(《靈·九針篇》云:「肝主筋」,故病筋也。)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牢:氣堵塞而堅硬。痛:氣鬱結不通暢。
病症:四肢浮腫(浮腫是閉塞不通的表現,因為四肢都屬於肝,如《左傳》所說「風淫末疾」);小便不通,大便困難(《靈樞·經脈篇》說,足厥陰經循行於少腹,與生殖器相連,所以病症會反映在小便和大便上);筋痙攣、抽筋(《靈樞·九針篇》說「肝主筋」,所以會導致筋病)。
有這些症狀的是肝病,沒有這些症狀的不是肝病。
(是,指上文病證而言。如無此病證,則雖見肝脈,而受病實不在肝也。)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素》心「在色為赤」。)口乾,(心氣通於舌,火上炎則干也。)喜笑;(《素》心「在聲為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臍上,心之位也。)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病在本臟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所指的是上文所述的病症。如果沒有這些病症,即使診脈發現肝臟有問題,但真正的病因也不一定是出在肝臟。)假設是心臟有問題,外部症狀會出現:面紅(《素問》中提到「心」的顏色表現為紅色)、口乾(心氣通向舌頭,心火上炎就會導致口乾)、喜歡笑(《素問》中提到「心」的聲音表現為笑)。而內部症狀則有:肚臍上方有氣息鼓動(肚臍上方是心臟所在的位置)、按壓時感到疼痛。這種疾病會導致:心煩、心痛(這是由於病症根源於心臟本身)。
)掌中熱而啘。(《靈·經脈篇》手少陰之脈「入掌內」,故掌中熱。啘,乾嘔也。《素·至真要大論》:「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素》脾「在色為黃」。)善噫,(噫,即噯氣。《靈·口問篇》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
白話文:
實際上是("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壞",但壞)
」脾與胃合,故病同也。)善思,(《素》脾「在志為思。」)善味;(《素》脾「在竅為口」,故主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當臍,脾位乎中也。)其病:腹脹滿,(《素·金匱真言論》:「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故病在腹。)食不消,(脾主磨食。
白話文:
脾臟和胃相輔相成,所以疾病症狀也相似。)容易胡思亂想(《素問》說脾臟「在精神上表現為思」),喜歡品嘗味道(《素問》說脾臟「在竅為口」,因此主管味覺)。其內部檢查:肚臍周圍有氣體流動,按壓時會覺得很痛(因為脾臟在肚臍的位置)。其疾病表現:腹脹腹滿(《素問·金匱真言論》:「腹部屬陰,陰中之最陰者為脾。」所以脾臟疾病會表現在腹部),食物消化不良(脾臟負責磨碎食物。
)體重,(脾主肌肉。)節痛,(《素·痿論》):陽明「主束骨而利機關,」脾與胃合,故亦主節。)怠惰嗜臥,(勞倦亦屬脾也。)四肢不收。(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素》肺「在色為白」。)善嚏,(《靈·口問篇》:「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
白話文:
脾虛的證狀:
- 體重過輕(脾主肌肉)
- 關節疼痛(《素問·痿論》中說:陽明經「主束骨而利機關」,脾與胃相合,所以脾也主關節)
- 懶惰嗜睡(勞倦也屬脾虛)
- 四肢無力(脾主四肢)
若出現以上證狀,則為脾虛。若無這些證狀,則不能判斷為脾虛。
若同時伴有肺經受損的證狀,則外在表徵為:
- 面色蒼白(《素問》中說:肺「在色為白」)
- 頻繁打噴嚏(《靈樞·口問篇》中說:「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
故嚏。肺氣通於鼻,故善嚏也。」)悲愁不樂,欲哭;(《素》肺「在志為憂」,「在聲為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素,刺禁論》:「肺藏於右」,臍右,肺之位也。)其病:喘咳,(肺主氣,氣逆則喘咳。)灑淅寒熱。(肺主皮毛。)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所以會打噴嚏。肺部的氣通向鼻子,因此容易打噴嚏。
悲傷憂愁不開心,想要哭泣。(《素問》中記載,肺在精神上對應「憂傷」,在聲音上對應「哭泣」。)
內在證據:肚臍右側有氣在動,按壓時如按痛處般堅硬。(《素問,刺禁論》:「肺藏於右側」,臍右側是肺的位置。)
相關的疾病:喘息、咳嗽(肺主導呼吸,氣息逆流就會喘息、咳嗽)。
打冷顫、發熱(肺主導皮膚毛髮)。
如果有這些症狀,那就是肺的問題,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肺的問題。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素》腎「在色為黑。」)(善恐《素》「在志為恐」。)欠;(《靈·口問篇》:「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又云:「腎主為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腎居最下,臍下,腎之位也。
白話文:
如果把到了脈象,其癥狀有:臉色發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色為黑。」),精神恐懼(《素問·靈蘭祕典論》:「在志為恐。」),愛打呵欠(《靈樞·口問篇》:「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又云:「肺主為欠。」)。其內在癥狀有:小腹部有氣機活動,按壓會有疼痛感(小腹最下,小腹部是腎的部位)。
)其病:逆氣,(下氣不藏則逆上。)小腹急痛,(腎治於下,故病在小腹。)泄如下重,(滑氏云:「如讀為而」。腎主二陰,下重,氣下墜不收也。)足脛寒而逆。(《靈·經脈篇》足少陰腎之脈「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故病如此。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病症可能會導致死亡,可能會不治而癒,或者會持續很多年不會好。(這句話對經文的引用有誤,並非經文的全部內容。)一個人是否會死或生、存或亡,可以通過切脈來得知嗎?
然:可盡知也,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此肝病現證,肝與膽合,肝病則膽虛,故閉目不欲見人。)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此肝之本脈。)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證屬木,脈屬金,為克賊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此心病現證。心主熱,熱甚則開目而渴也。
白話文:
然:可以完全瞭解。診病時如果閉目不想見人,(這是肝病的明顯症狀,肝與膽相配合,肝病則膽氣虛,所以閉目不想見人。)脈搏應當是肝脈強而長,(這是肝臟本身的脈象。)而反而出現肺脈浮而短,而且澀的,則會死亡。(症狀屬木,脈象屬金,是相剋的。)
病症如果表現為睜著眼睛而口渴,心窩部位堅硬的,(這是心臟病的明顯症狀。心主熱,熱盛則會睜著眼睛而口渴。)
)脈當得緊實而數,(此心之本脈。)而反得沉澀(一作濡)而微者,死也。(此腎之本脈。證屬火,脈屬水,為克賊也。)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此又一義,不以生克言,所謂病虛脈實,故死也。《靈·玉版篇》云:「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即此義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非常緊實而跳動得快(這是心臟的主要脈象),但是反而摸起來沉重澀滯(或溫潤)而微弱的,那就會死亡。(這是腎臟的主要脈象。病症屬於火,脈象屬於水,表示水火相剋。)如果疾病導致吐血,又再流鼻血的,脈搏就應該是沉細的,但是相反的卻浮腫強壯且堅硬的,那就會死亡。(這是另外一種解釋,不用五行生剋理論來解釋,所謂的「病勢虛弱,脈象卻強盛」,所以會死亡。《靈樞·玉版篇》中說:「流鼻血不停,脈搏強大,這是三逆症候羣」,就是這個意思。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沉細而微者,死也。(此則病實脈虛也。手足厥冷,兼證言之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此亦病虛脈實也。《靈·玉版篇》云:「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洪大,但手腳卻冰冷,脈象細弱微弱,這表明病人將會死亡。(這種情況是實症脈虛。手腳冰冷,是其他症狀的佐證。)
如果病人腹部脹大且腹瀉,脈象應該細弱而澀,但實際上脈象又緊又大且滑膩,這表明病人將會死亡。(這也是虛症脈實。根據《黃帝內經·玉板篇》記載:「腹中鳴響且脹滿,四肢消瘦,腹瀉,脈象大而有力,這是兩種相反的症狀(虛實不符)。」)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三部,寸、關、尺也。四經,兩手寸、關、尺各候一臟一腑也。)手有太陰、陽明,(手太陰屬肺,手陽明屬大腸,皆診於右寸。)足有太陽、少陰,(足太陽屬膀胱,足少陰屬腎,皆診於左尺。)為上下部,(右寸為上,左尺為下。)何謂也?
白話文:
十八難講:脈有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有四個經脈。(三個部位是寸、關、尺。四個經脈是兩手寸、關、尺,各對應一個臟腑。)手上的經脈有太陰、陽明。(手太陰對應肺,手陽明對應大腸,都在右手寸部。)足上的經脈有太陽、少陰。(足太陽對應膀胱,足少陰對應腎,都在左手尺部。)手寸和足尺是上下兩個部位。(左手寸部在上,左手尺部在下。)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此言左右手循環相生者也。)足厥陰、少陽(足厥陰屬肝,少陽屬膽,皆診於左關。)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手太陽屬小腸,手少陰屬心,皆診於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屬金,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屬水。金生水,水往下流,不能往上走,所以位於下部。(這是在講左右手循環相生。)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足厥陰屬於肝,少陽屬於膽,都診斷於左側關脈。)屬木,生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的火。(手太陽是小腸,手少陰是心,都診斷於左側寸脈。)火往上燒,不能往下走,所以位於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即手厥陰心包絡也。手少陽屬三焦。推本文之義,則宜診於右尺。)生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屬脾,足陽明屬胃,皆診於右關。)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以上釋三部、四經上下之義,下文又論所主之病也。)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白話文:
手心與手少陽脈對應,代表三焦的火氣。(手少陽屬於三焦,根據本文意涵,應診右手食指測量。)
足太陰與足陽明脈對應,代表脾胃的土氣。(足太陰屬於脾臟,足陽明屬於胃,均診右手關衝。)
土元素主管身體中焦,因此在耳朵上反映出來。這些都是五行之中子母相生相養的道理。(以上解釋了三部、四經的上下關係,以下討論其對應的疾病。)
脈象有三部九候,各代表哪些疾病呢?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三部各有浮、中、沉,故為九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經絡,以部位言。)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此四字一作尺為下部,法而應乎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白話文:
「然」:三部指的是什麼?是寸、關、尺三部。九候指的是什麼?是浮、中、沉三候。(三部各有浮、中、沉,所以總共有九候。)上部對應天,主治胸部以上至頭部的疾病。(這裏不是根據經絡,而是根據部位來說的。)中部對應人,主治膈膜以下至肚臍的疾病;下部對應地,(有種說法認為「尺為下部」是「法而應乎地」的正解。)主治肚臍以下至腳部的疾病。
(即《素·脈要精微論》所云: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但其候脈法,與此微別。」)審而刺之者也。(謂審其病之上下而刺其所在,則針不誤施也。《本義》謝氏謂「此一節,當是十六難中答辭」,與下文又不相屬,其說近是。
白話文:
診斷疾病時,在右肋有積聚的氣,這是因為肺脈結聚的緣故。(右肋是肺部的部位,結聚是指積聚的脈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結聚而橫向發展,就是有積聚了。」)脈絡結聚嚴重的話,積聚也嚴重,脈絡結聚輕微的話,積聚也輕微。如果診斷時沒有發現肺脈結聚,而右肋有積聚的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當(一作脈)沉伏。(沉伏,亦積氣之脈。右手統指三部言,則肺脈亦在其中。又右手氣口脈所以候里也。)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痼疾,凡肌肉筋骨間久留不去之病皆是,以其不在臟腑故曰外。)
白話文:
肺脈雖然看不見,但右手脈搏會沉伏。(沉伏脈,同時也是積氣的脈象。右手脈統指三部脈象,所以肺脈也包含其中。又右手氣口脈能用來診斷內臟疾病。)外傷性舊病和內臟疾病同用這種診斷方法嗎?應該是不一樣的。(舊病,指肌肉筋骨之間長久存在而不消失的疾病,因為它不在臟腑中,所以稱為外。)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無常數,乃為結脈之象。若有常數者,或四十動一止,或三十動一止,乃代脈,主死,不但有積矣。蓋結脈之所由生,以積聚在內,脈道不通,故其現脈如此。)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
白話文:
然:結脈,是指脈搏來去時停頓一次,沒有固定的次數。(沒有固定的次數,纔是結脈的象徵。如果有固定的次數,例如四十次跳動停頓一次,或三十次跳動停頓一次,那是代脈,主死亡,不僅僅是有積聚了。產生結脈的原因,是體內有積聚物,脈絡不通暢,所以脈搏顯現出這種狀態。)叫做結。伏脈,是指脈象運行在筋肉下面。浮脈,是指脈象運行在肌肉上面。左右表裡,法則都是如此。
(言結伏則病在裡,結浮則病在表,結在右病亦在右,結在左病亦在左,以此推之,則內外左右積氣痼疾,其結脈同而浮伏異也,故曰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病脈不相應,乃真氣已漓,血脈不相聯屬,故云死也。
白話文:
十九難說:經書上說脈搏有順有逆,男女脈象各有規律,但如果相反,這是什麼意思?(摸到符合規律的脈象就是順,摸不到符合規律的脈象就是逆。恆,常也,就是說各有一套固定的法則。反,就是上下脈象的強弱相反,就像下面所說的。經書上找不到這段文字。)
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此推本天地初生男女之理而言,以明脈之所以異也。)
白話文:
因此,男子生於寅年,寅屬木,為陽氣。女子生於申年,申屬金,為陰氣。這是根據天地初生男女的原理推論,用來闡明男女脈象不同的原因。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男得陰脈,則陽陷於陰,故為不足。內,謂心腹之內。陽氣入陰,則病見於陰位也。)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此又以脈之左右,驗病之左右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女得陽脈,則陰越於陽,故為有餘。
白話文:
如果男性脈象像女性,表示陽氣不足,疾病在體內。(因為男性脈象陰柔,表示陽氣被陰氣所困,所以陽氣不足。體內,指心腹之內。陽氣進入陰位,所以疾病在陰位表現出來。)如果脈象在左側脈象像女性,表示疾病在左側;如果脈象在右側脈象像女性,表示疾病在右側。這是根據脈象的左右側,來判斷疾病的左右側。(這又是根據脈象的左右側,來驗證疾病的左右側。)
如果女性脈象像男性,表示陽氣過盛,疾病在四肢。(因為女性脈象陽剛,表示陰氣被陽氣所越,所以陰氣不足。四肢,指手腳。陽氣過盛,所以疾病在四肢表現出來。)
四肢屬乎陽,陰氣從陽,則病見於陽位也。)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陽道全而陰道半,故陽得陰脈為不足,陰得陽脈為有餘也。)
白話文:
四肢屬於陽,陰氣侵入陽氣,則疾病就會表現在陽位(身體表面)。如果左邊受到影響,疾病就會出現在左邊,如果右邊受到影響,疾病就會出現在右邊,這與經脈的循行路線有關。因為陽氣的運行是完整的,而陰氣的運行是不完整的,所以陽氣受到陰脈影響會導致不足,而陰氣受到陽脈影響會導致過剩。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引經言無考。伏匿,謂不見於本位,反藏匿於他部而見其脈也。
白話文:
「二十難」中提到《難經》說脈象有「伏匿」的情況,意思是指脈象不在它本應該出現的位置,卻隱藏在其他部位而顯現出來。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言不拘於一臟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陽脈,即下文浮滑而長是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言陽雖乘陰,而陰猶伏於陽內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陰脈,即上文沉澀而短是也。
白話文:
「然」的意思是:陰陽相互增長、相互隱藏。(不限於某一個臟腑。)脈象處於陰部,但反而出現陽脈的特徵,這是陽氣增長,壓抑陰氣的表現;(陽脈,即下面所說的浮滑而長的脈象。)脈象雖然時而沉澀而短,這是因為陽氣中隱藏著陰氣。(意思是雖然陽氣壓抑著陰氣,但陰氣仍然潛伏在陽氣之中。)脈象處於陽部,但反而出現陰脈的特徵,這是陰氣增長,壓抑陽氣的表現;(陰脈,即上面所說的沉澀而短的脈象。)
)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重陽者狂,重陰者癲。(此又因陰陽之伏匿而極言之。重陽、重陰,言不止伏匿,陰皆變為陽,陽皆變為陰也。狂者陽疾,癲者陰疾,邪氣既盛,至傷其神,故其病如此。《素·病能論》云:「有病怒狂者,……生於陽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白話文:
脈象雖然有時浮滑而綿長,這是因為陰氣中潛藏著陽氣。陽氣過盛會導致狂疾,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癇。(這句話強調了陰陽潛藏或外露的極端狀態。陽氣過盛、陰氣過盛,表示不僅是潛藏,而是陰氣都轉化為陽氣,陽氣都轉化為陰氣。狂疾是由於陽氣過剩,癲癇是由於陰氣過剩,邪氣旺盛到了損傷神志的程度,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疾病。《黃帝內經·病能論》中說:「患有暴怒狂疾的人,……是因為陽氣過盛。」)陽氣虛脫會出現幻覺,陰氣虛脫會導致失明。
(此又因重陰、重陽而及之。鬼屬陰,陽既脫,則純乎陰,故見鬼。目得血而能視,陰既脫,則血不營於目,故目盲。此則重陰、重陽之反也。)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白話文:
這同時也是因為極陰、極陽的影響。鬼屬於陰,陽氣脫離後,就變成了純陰,所以會見鬼。眼睛得到血才能視物,陰氣脫離後,血就不會運行到眼睛,所以會失明。這是極陰、極陽的相反反應。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言非脈之真不病也。蓋診病以不病調病人,一呼二至,一吸二至,脈數之常。若其人既病,則呼吸不齊,不能與脈數相應,或脈遲而其人之息適緩,或脈數而其人之息適促,醫者不能審之,遂以為無病,而實不然也。又或醫者之息不能自調,與病者相應,則遲數不辨,故誤以為不病,亦通,經文無考。
)此大法。
白話文:
但是:人的身體有病,脈象卻沒有表現出來,並不是沒有病,而是說呼吸頻率與脈象頻率不一致。(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脈象沒有病,而是說診斷疾病時要綜合病人的情況,一般來說,一次呼氣兩次脈動,一次吸氣兩次脈動,這是脈象的正常頻率。如果病人生病了,那麼呼吸就會不均,無法與脈象頻率相應,或者脈象緩慢而病人的呼吸恰恰緩慢,或者脈象快速而病人的呼吸恰恰快速,醫生不能仔細辨別,就認為沒有病,實際上並非如此。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醫生的呼吸不能自調,與病人相應,那麼就無法辨別脈象的緩慢或快速,因此誤認為沒有病,這也是一種可能性,但經文沒有具體記載。)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一本無輒字)變為二病者,何也?(此亦非經之全文,乃約經語以成文者也。此脈字,指經脈言。是動、所生病,見《靈·經脈篇》。二病,指經文「是動」以下所舉之病,及「所生病」以下所舉之病,有此二者之殊也。)
白話文:
《二十二難》中說,經書上說脈象有特定的變化,就會有相應的疾病,為什麼有時一個脈象會反映出兩種疾病呢?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言脈之動者,氣為之,而所生病者,則血為之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此又言氣血之所以病,則皆因乎邪也。)氣主呴之,血主濡之。(呴,煦也,熏蒸之義。濡,滋潤之義。)氣留而不行者,(不能呴也。
白話文:
原來的古文: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言脈之動者,氣為之,而所生病者,則血為之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此又言氣血之所以病,則皆因乎邪也。)氣主呴之,血主濡之。(呴,煦也,燻蒸之義。濡,滋潤之義。)氣留而不行者,(不能呴也。
因此,醫經上所說的脈搏跳動,是由氣推動的;而生病是由血引起的。(也就是說,脈搏的跳動是由氣推動的,而疾病的產生是由血引起的。)邪氣在氣中,就會導致氣的過度運動;邪氣在血中,就會導致血的病變。(這又是說,氣血生病的原因,都是因為邪氣。)氣主要負責溫暖身體,血主要負責滋潤身體。(溫暖就像煦風燻蒸,滋潤就像潤物細無聲。)氣停留不行走的話,(就不能溫暖身體了。
)為氣先病也;血壅(一作滯)而不濡者,(壅,凝滯也。)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言邪之中人,必先傷乎氣而氣病,然後及乎血而血病,故云一脈變二病也。)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白話文:
氣血不通暢是疾病的根源,氣先不通,血運受阻而無法濡養身體,這是氣先出問題,血後來出問題。所以,氣先動,血後生(意思是在人體受到邪氣侵襲時,一定會先損傷氣,導致氣病,然後才會影響血,導致血病,所以說一脈分化出兩種疾病)。
然:手三陽之脈,(三陽,《靈·脈度篇》作「六陽」。)從手至頭,(手三陽之脈皆從指末起而終於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五六,合兩手言之也。)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手三陰之脈亦從指末起而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白話文:
手三陽經絡:從手經絡到頭頂,長度為五尺,兩隻手加起來為三丈。
手三陰經絡:從手指經絡到胸部,長度為三尺五寸,兩隻手加起來為一丈八尺,加上三尺,總長度為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足三陽從足趾起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足三陰從足趾、足心起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蹺脈屬奇經。
白話文:
經脈的作用是運送氣血,暢通陰陽,以滋養全身。
經脈的起點是中焦,分出後流向手太陰和足陽明;陽明經再分出足陽明和手太陰;手太陰經再分出手少陰和足太陽;足太陽經再分出足太陽和手少陰;手少陰經再分出手心主和足少陽;足少陽經再分出足少陽和足厥陰;足厥陰經再回到手太陰經。
別絡十五,皆因其原,(脈所注為原。《靈·九針十二原篇》云:「……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蓋謂五臟之氣,皆會於此,而別絡之氣,亦因乎此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寸口,見第一難。人迎,即左手之寸口脈也。朝,如朝覲之朝,謂會聚於此,復稟氣以出也。
白話文:
十五條別絡都因為它們的根源(脈絡匯集的地方稱為根源。《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篇》說:「……根源,是五臟接受三百六十五種節氣氣味的通路。」大概指的是五臟之氣都匯聚在這個地方,而別絡之氣也因為這個地方而產生。)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形路,互相灌溉,在寸口和人迎處匯聚。(寸口,見第一條。人迎,就是左手的寸口脈。匯聚,就像臣子朝見君主,指別絡之氣在此處匯聚,並且再次接受氣血,向外運行。)
)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處,揆度也,即第一難獨取寸口以決死生之義。)經云: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見《靈·終始篇》。)
白話文:
(醫生通過)推測脈象來判斷百病,並以此來決定生與死。(推測,仔細考量;意思就是第一難只取寸口脈搏來決定生與死。)經文說:明瞭疾病的規律和結局,陰陽就會得到確定。這是什麼意思呢?(見《靈樞·終始篇》。)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終始篇》云:「終始者,經脈為紀。」)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朝,見上。使,言相為用也。寸口為陰,人迎為陽。)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死形,見下二十四難。)故曰終也。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候,以證驗之也。)可知其吉凶不?
白話文:
然:終始是人體經脈的規律。(《終始篇》說:「終始就是經脈的規律」)寸口和人迎兩穴,是陰陽二氣的匯聚之處,就像一個沒有終點的圓環一樣,所以稱作「始」。「終」就是指三陰三陽經脈氣絕,氣絕則人亡。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關於死亡的各種原因,可以參看後面的二十四難)所以稱作「終」。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以下皆言其候也。《素·六節臟象論》云:腎「其充在骨」,)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腎脈應冬,其氣斂藏於內。)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濡,滯也。經作「軟而卻。」卻,退縮也。)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枯,經作「垢」。
白話文:
當足少陰經的能量耗盡時,骨頭就會枯萎。(以下是各種症狀的描述)《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腎臟「充於骨骼」,少陰經是冬季的脈絡,它潛伏運行,溫暖骨髓。(腎臟的脈絡對應於冬季,其能量會隱藏在身體內部)因此,骨髓如果得不到溫暖,肉就不會附著在骨頭上;骨頭和肉不相親和,肉就會變軟而後退縮;(軟,指停滯。原經文中寫作「軟而後退縮」)肉變軟且後退縮,所以牙齒會變長且枯萎。
齒肉卻則齦上宣,故齒長。枯,不澤也。齒者,骨之餘,故以此驗之。)發無潤澤;(《六節臟象論》云:腎「其華在發。」)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口唇者,肌肉之本也。(《六節臟象論》云: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滿,浮腫也。
肉腫,則唇亦腫而反出於外也。)
白話文:
- 齒肉萎縮,牙齦就會暴露在外,因此牙齒會變長。牙齒枯槁,不潤澤,是因為骨頭變差。所以可以從牙齒狀態來推測骨頭的狀況。
- 頭髮不潤澤,因為腎臟的精華表現在頭髮上。頭髮沒有潤澤,說明骨頭先衰敗。
- 戊日病重,己日死亡。
- 口脣是肌肉的根本。脈搏不流利,肌肉就不會滑潤。肌肉不滑潤,就會肌肉肥滿。肌肉肥滿,嘴脣就會外翻。
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經文有「木勝土也」四字)足厥陰氣絕,即(一作則)筋縮引卵與舌卷。(引,牽引也。《經脈篇》云,厥陰之脈「循陰器」,又云,「循喉嚨之後」,又云,「環唇內」。《六節臟象論》云: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厥陰者,肝脈也。
白話文:
嘴脣外翻,表示身體虛弱,容易早逝。 甲日脈跳動強勁有力,乙日則死亡。(經文註解:這是因為木氣(肝臟)剋制土氣(脾胃)所致。)足厥陰經的氣息斷絕,就會導致筋脈收縮,將陰莖和舌頭捲縮起來。(引:牽引。經脈篇記載,厥陰經的脈絡「沿着生殖器」,「沿喉嚨後面」,「環繞嘴脣內側」。六節臟象論記載,肝臟「精華表現在指甲上,充滿在筋脈中」。)厥陰經是屬於肝臟的脈絡。
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素問·厥論》:「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故脈不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經文有「金勝木也」四字)手太陰氣絕,即(一作則)皮毛焦。(《六節臟象論》云: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白話文:
肝臟負責調控肌腱。肌腱會匯聚於生殖器,並連接到舌頭根部。(《素問·厥論》:「生殖器是肌腱匯聚的地方。」)
因此,如果脈搏不順暢,就會導致肌腱收縮痙攣;肌腱收縮痙攣,就會牽引生殖器和舌頭,導致舌頭捲起縮入,生殖器也會萎縮。這種情況代表肌腱先死亡。
庚日病情加重,辛日死亡。(經文中原本有「金勝木也」四字,意指金屬的特性會剋制木頭的特性。)
手太陰肺經的氣息完全消失後,皮膚和毛髮就會枯焦。(《六節臟象論》中說:肺的「精華顯露在毛髮上,滋養在皮膚上」。)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皮枯之皮,經文作「爪」。折,萎也。)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經文有「火勝金也」四字)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六節臟象論》: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血不流,則色(一本無色字)澤去,故面色黑如黧,(黧,黑黃色也。
白話文:
肺部(太陰)執行將氣體溫暖身體表層毛孔的功能。如果氣體無法運行,毛孔就會乾燥;毛孔乾燥,體液就會散失;體液散失,肌肉和關節就會受傷;肌肉和關節受傷,皮膚就會乾枯,毛髮就會萎縮。毛髮萎縮,表示毛髮會先死亡。陽曆丙日病情加重,丁日死亡。(經文解釋為「火勝金」)手少陰(心絡)氣息斷絕,脈絡不通;脈絡不通,血液無法流動。(《六節臟象論》記載:心「面部紅潤有光澤,充盈在血脈中。」)血液無法流動,氣色就會消失,所以臉色才會發黑發黃。
)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經文有「水勝火也」四字)三陰氣俱絕,則目眩轉,目瞑,(《靈·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前二十難云:「脫陰者目盲」,亦此義也。眩,經作「系」。)
白話文:
如果血氣衰竭,就先死亡。壬日病情加重,癸日就會死亡(因為壬水克丁火,癸水克戊土)。當三陰之氣(少陰腎氣、太陰脾氣、厥陰肝氣)都衰竭時,就會出現頭暈目眩,眼睛失明(《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華,都匯集於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前二十個疑難說:「陰氣枯竭就會導致失明」,也是這個意思。眩暈,經文寫作「系」)。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靈·九針論》:「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與志也。」六腑,小腸、大腸、胃、膽、膀胱、三焦,主出納水穀,如府庫之司出入,故曰府也。)
白話文:
《靈樞·九針論》中記載:「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與志。」六腑是指小腸、大腸、胃、膽、膀胱、三焦,負責運化水穀,猶如府庫管理出入,故稱為府。
「二十五難」中提到的「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是指人體的經絡系統和臟腑系統。其中,「其一經者,何等經也?」指的是人體的哪條經絡。
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靈·九針論》:「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別脈,謂心主本心之宮城,宜與心為表裡,乃反別與三焦為表裡,別為一經,故成十二經也。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也。
)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另有一支分支,與心主經相連。心主經與三焦經互相表裡。(《靈樞·九針論》:「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這支分支本來應該是心主經的一部分,與心經表裡相合,但卻反常地與三焦經表裡相合。因此,這支分支獨立出來,成為十二經脈中的一條。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
《難經》言手心主與三焦凡八,見第八、三十一、三十六、三十八,三十九、六十二、六十六及此篇,俱當參觀。
白話文:
難、三十全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靈·九針十二原篇》云:「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白話文:
第 26 個疑惑:經脈有 12 條,絡脈有 15 條,剩下的 3 條絡脈是哪些?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靈·經脈篇》:「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中。」)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一蹺脈詳二十三難。)故絡有十五焉。
白話文:
人體經絡中,既有連接陽經的絡脈,也有連接陰經的絡脈,還有連接脾經的絡脈。《靈樞·經脈篇》中說:「脾經的絡脈,叫做大包經,從源液穴向下分支三寸,分佈於胸部之中。
連接陽經的絡脈,就是陽蹺脈的絡脈。連接陰經的絡脈,就是陰蹺脈的絡脈,這一點會在《難經·三難》中詳細探討。由此可見,人體的絡脈也是多種多樣的。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奇,讀如奇偶之奇,謂無手足配偶如十二經也。詳下篇。)
白話文:
第二十七難說:奇經八脈有別於十二正經,不受十二經的拘束,這是什麼意思?(「奇」讀音與「奇偶」的「奇」相同,意思是沒有像十二正經一樣與手足相對。詳見下篇。)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詳見下篇。)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出見前篇。)何獨不拘於經也?
白話文:
除此之外,還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條經脈都不限於常規的經絡系統,因此稱為奇經八脈。(詳細內容見下篇。)經絡有十二條,別絡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脈,相隨上下運行。(詳細內容見前篇。)為什麼獨獨奇經八脈不限於經絡系統呢?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不然,猶言不虞也。)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作,(一作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以水道喻人身血脈之道。)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言血脈充盛,十二經不足以容之,則溢出而為奇經,故奇經為十二經之別脈也。)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繼,續也。《脈經》作「系」。)
白話文:
因此,聖人規劃並建造了溝渠,疏通水路,以防備意外(「不然」指的是意外)。大雨傾盆而下,溝渠溢滿,此時,豪雨滂沱,聖人也無能為力。(這以水路比喻人體的血脈之理。)此時絡脈(指十二經外,縱橫交錯於經絡之間的小脈)充盈溢出,十二正經(人體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已無法容納,所以溢出的部分就變成了奇經(奇經是十二經的支脈)。
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俞,即穴也。下極,即長強穴,屬督脈,在脊骶骨端。)並於脊裡,(脊裡,背脊中也。)上至風府,(風府,屬督脈,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入屬於腦。(《靈·經脈篇》:「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
白話文:
督脈,起始於位於會陰穴的「下極」穴位,沿著脊骨的中間往上行,到達後頸部的「風府」穴位,再進入腦中。(根據《靈樞·經脈篇》:「督脈的分支,稱為長強,夾著肩胛骨向上經過脖子,散佈在頭頂,往下經過肩胛骨左右兩側,另有分支連接到太陽穴,貫通背脊。督脈充實時,脊骨會強健;督脈虛弱時,頭部會感到沉重。)
」《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任脈從會陰穴開始,向上一直到陰毛的邊緣。(會陰穴在肚臍下方四寸,陰毛的邊緣位於下腹部前方)
白話文:
肚臍上方一直到胸口的這條經絡,穿過肚臍中央,向上貫通到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上嘴脣環繞著嘴脣,向上與兩眼下方中央相連。這條經絡生病的話,會從下腹往心臟衝痛,無法向前或向後,稱為「衝疝」。女性若是這條經絡生病,會導致不孕、小便困難、痔瘡、尿失禁、喉嚨乾澀。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中極穴,屬任脈,在臍下四寸。中極之下,蓋指會陰穴也。)以上至毛際,(前陰之上。
)循腹裡,(即中極穴。)上關元,(關元穴在臍下三寸。)至咽喉。(《素·骨空論》至咽喉之下,有「上頤、循面、入目」六字。《靈·經脈篇》「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衝脈者,起於氣衝,(足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
白話文:
衝脈經絡從腹部開始,(即中極穴。)向上經過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一直到咽喉。(《素問·骨空論》中記載,在咽喉下方還有「上頤、循面、入目」六個穴位。《靈樞·經脈篇》中記載,「任脈的支脈,叫做尾翳,從鳩尾開始,分散到腹部。實證時會腹部疼痛,虛證時會有搔癢感。」)衝脈經絡起於氣衝穴,(足陽明經穴,位於腳毛的兩側。)
)並足陽明之經,(《素·痿論》云:「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俠(一作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一本有也字。)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衝脈與足陽明胃經相連接,正如《素問·痿論》所說:「衝脈是所有經脈的總匯,負責灌溉身體各個角落,它與陽明胃經在宗筋上相會,是陰陽之氣在宗筋上會合的地方,最後匯聚在氣衝這個穴位,其中陽明胃經為最長,這些經脈都連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絡。」衝脈從臍腹部向上行,至胸中後散開。(有版本中含有「也」字)
帶脈者,起於季脅,(季脅,屬足厥陰章門穴之分。)回身一周。(謂周身圍轉,如人束帶之狀,以束諸脈也。)《靈·經別篇》:「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
白話文:
帶脈:起源於季脅(季脅,屬於足厥陰經章門穴的分支)。環繞身體一週。(意思是圍繞身體環繞,就像人繫腰帶一樣,用來束住其他經脈。)《靈樞·經別篇》記載:「足少陰經正脈,到達膕中(膝蓋後方),分出走太陽經而與其會合,向上到達腎臟,位於第十四椎,從屬於帶脈。」
然:陽維維於陽,(陽,陽經,身之表也。)陰維維於陰,(陰,陰經,身之裡也。)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溶溶,浮蕩之貌。)陽維為病苦寒熱,(陽主外,陽氣不和,故生寒熱也。)陰維為病苦心痛。(陰主內,心為少陰,陰氣不和,故心痛也。)
白話文:
陽維循行於陽經(指身體體表的經絡),陰維循行於陰經(指身體內部的經絡)。陽經與陰經不能互相維護,就會感到茫然失落,心緒浮動不安定。陽維失和會導致寒熱病,因為陽經主外,陽氣不調和就會產生寒熱。陰維失和會導致心痛,因為陰經主內,心屬少陰,陰氣不調和就會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