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素問識》~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高刪大論二字。云。君臣問答。互相發明。則曰論。無君臣之問答。則曰篇。余皆仿此。吳云。此篇。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簡按司馬遷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紀綱。故四時之大順不可失。宋姜銳著養生月錄一卷。採本篇首一段文。附逐月服餌藥方。尊生者宜識之。

白話文:

「高刪大論」中的「論」字有兩種說法。

一是君臣之間問答,互相闡明道理,就稱為「論」。

二是沒有君臣問答,就稱為「篇」。

其他的字詞用法都依此類推。

吳氏說:這篇文章講述的是順應四季變化,調養精神。這也是上等醫者治理未發之病的方法。

《史記》中記載:春天生長,夏天成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這是天地間的大法則。如果不順應這些法則,就會失序。所以,四季的大順不可錯失。

宋朝姜銳寫了一本《養生月錄》,採用了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內容,並附上了逐月的養生藥方。養生保健的人應該知道這本書。

發陳,發散陳敷之義。張訓陳為故。然據下蕃秀容平等。則以氣象而言。王注為是。

萬物以榮,爾雅。木謂之華。草謂之榮。

廣步於庭,志云。廣。寬也。緩也。簡按倉公曰。車步廣志。以適骨肉血脈。巢源。作闊步於庭。

被髮,莊子云。老聃新沐。方將被髮而干。史記。箕子披髮陽狂。

春氣之應,吳云。天道發生。人事應。故曰應。

夏為寒變,志云。木傷而不能生火。故於夏月火令之時。反變而為寒病。簡按巢源。作夏變為寒。

華英,張云。言神氣也。

秋為痎瘧,張云。心屬火。王於夏。夏失所養。故傷心。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氣收斂。暑邪內郁。於是陰欲入而陽拒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而為痎瘧。簡按痎瘧。即瘧耳。詳見於瘧論。

白話文:

秋天的時候容易得瘧疾,這是張仲景說過的。心臟屬火,夏季是心臟當令的季節。如果在夏天沒有好好保養心臟,就會損傷到心臟。心臟一受傷,暑熱之氣就會乘虛而入。到了秋天,金氣收斂,暑邪無法散發,就鬱積在體內。於是,陰氣想要進入體內,而陽氣阻擋它;火氣想要出來,卻被陰氣束縛。金氣和火氣相互爭鬥,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這就是瘧疾。簡按:瘧疾就是瘧疾,詳細內容請參閱《瘧論》。

冬至重病,簡按據前後文例。四字恐剩文。

容平,志云。容。盛也。萬物皆盛實。而平定也。簡按容。盛也。見說文。即盛受之義。非盛實之謂。王馬張併為容狀之容。乃與發陳蕃秀閉藏自異旨。聖濟經注云。容而不迫。平而不偏。是謂容平。此說似是。五常政大論。以金平氣為審平。說苑曰。秋者天之平。

白話文:

容平

「容」字的意思是盛滿。萬物都豐盛飽滿,同時也安定平衡。

「容」指的是盛載,而不是盛滿。王馬張等人把「容」解釋為容貌,這與「發陳蕃秀閉藏」的意義不同。

《聖濟經注》說:「容而不迫,平而不偏,這纔是容平。」這種解釋似乎比較合理。

《五常政大論》認為,金平之氣是審平之氣。《說苑》說:「秋天是天的平衡時節。」

與雞俱興,志云。雞鳴早而出塒晏。與雞俱興。與春夏之早起少遲。所以養秋收之氣也。

冬為飧泄,張云。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為腎虛飧泄。簡按飧。本作餐。又作飡。說文。餐。吞也。玉篇。飧。水和飯也。釋名。飧。散也。投水於中自解散也。列子說符注。飡。水澆飯也。蓋水穀雜下。猶水和飯。故云飧泄也。

白話文:

冬季容易腹瀉,這是肺部受傷導致腎水不能滋養身體所致。所以到了冬季,容易出現腎虛而導致的腹瀉。

「飧」原本寫作「餐」,又作「飡」。《說文解字》中說:「餐,吞也。」《玉篇》中說:「飧,水和飯也。」《釋名》中說:「飧,散也。」把水倒進飯裡自然就會散開。列子的《說符》注釋中說:「飡,水澆飯也。」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就如同水和飯混合,因此稱之為「飧瀉」。

若伏若匪,宋本。匪。作匿。無今詳以下七字注。簡按匿得押韻。

春為痿厥,吳云。腎氣既傷。春木為水之子。無以受氣。故為痿厥。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養。而手足痿弱也。厥。無陽逆冷也。

白話文:

春季容易出現痿弱和逆冷。吳氏說,因為腎氣受傷了。春季屬木,是水之子。腎氣受傷,水不足,木就無法收到陽氣的滋養。因此,就會出現痿弱。痿,是因為肝屬木,主筋。筋失去滋養,手腳就會痿弱。厥,就是陽氣不足,逆冷。

清淨光明者也,淨。馬本張本作靜。李云。當作靜。簡按天氣清淨以下。至未央絕滅。王注為言天以例人。馬吳張並同。特志聰云。上節論順四時之氣。而調養其神。然四時順序。先由天氣之和。如天地不和。則四時之氣。亦不正矣。故以下復論天地之氣焉。今考經文。王注雖取義深奧。卻似混淆不明。當以志聰說為得焉。

白話文:

清淨光明的意思就是「淨」。馬本張本原寫作「靜」。李認為應寫作「靜」。簡要地查考一下,從「天氣清淨」到「未央絕滅」,王注認為用天象來舉例說明人。馬、吳、張三家注本都相同。特別的志聰說:「上文討論順應四時之氣,來調養神氣。然而四時的順序,首先來自天氣的和諧。如果天地不和諧,那麼四時之氣也不會正了。」因此,下文又進一步討論天地之氣。如今考證經文,王注的解釋雖然義理深奧,但似乎混淆不清。應以志聰的說法為妥。

雲霧不精,詩疏云。有云則無露。無雲乃有露。爾雅云。天氣下地氣不應曰雺。地氣發天不應曰霧。精。晴同。史天官書。天精而景星見。注。精。即晴。漢書京房傳。陰霧不精。高雲。精。猶極也。未詳何義。

白話文:

詩經註疏說,「沒有雲霧,就不會產生露水」。沒有雲,纔有露水。根據《爾雅》的說法,天空中的氣候不與地上的氣候相應,叫做「雺」。地上的氣候不與天空中的氣候相應,叫做「霧」。「精」和「晴」是同義詞。根據《史記·天官書》,天氣晴朗,景星就會出現。註解說,「精」就是晴天。漢書記載,京房說:「陰氣匯聚,霧氣濃厚,天氣不晴朗。」至於「高雲」和「精」有什麼關係,尚未明確。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王吳志高並以表下為句。馬張李則以命下為句。吳云。陰陽二氣。貴乎交通。若交通之氣。不能表揚於外。則萬物之命。無所施受。無所施受。則名木先應而多死。張云。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若上下不交。則陰陽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故生化不施。簡按吳說似是。故。固同。

白話文:

交通不通,萬物無法生存,所以不能執行治療。王吳志高認為「交通」和「萬物命」構成一個句子。馬張李則認為「萬物命」和「故不施」構成一個句子。吳氏說:陰陽二氣,貴在交通。如果交通之氣無法表現在外,則萬物之命,就無法施受。無法施受,就會導致草木率先枯萎死去。張氏說:單獨的陽氣不能產生,單獨的陰氣不能形成。如果上下不通,則陰陽失調,而生機就會斷絕,無法表現在萬物之命上。所以生化之氣無法施展。簡而言之,吳說似乎更合理。因此,仍然採用這個說法。

菀藁,張云。菀。郁同。馬雲。藁。稿同。簡按詩小弁。菀彼柳斯。釋文。菀音郁。志云。菀。茂木也。藁。禾稈也。誤。

白話文:

「菀藁」:

張氏說:「菀」和「鬱」同義,指馬尾草。「藁」和「稿」同義,指禾稈。

考察《詩經·小弁》中「菀彼柳斯」一句,釋文標註「菀」音「鬱」。志氏說:「菀」是茂密的樹木。「藁」是禾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未央絕滅,張云。央。中半也。陰陽既失其和。則賊風暴雨。數為殘害。天地四時。不保其常。是皆與道相違。故凡稟化生氣數者。皆不得其半。而絕滅矣。簡按詩小雅。夜未央。注。夜未半也。王訓央為久。未見所出。

白話文:

未央有滅絕之意,張某說:「央」字的含義是「中半」。當陰陽失去平衡,就會出現狂風暴雨等災害,對天地萬物造成頻頻的破壞。天地四時無法保持正常,這都是違背了自然規律。因此,凡是稟受自然生命之氣的人,都無法活到一半而滅絕了。

簡按:《詩經·小雅》中的「夜未央」一詞,鄭玄注釋道:「夜未半也。」王肅解釋「央」字為「久」。但是,王肅的說法並無根據。

身無奇病,吳云。謂無寒變痎瘧飧泄痿厥之類也。馬雲。本經。有奇病論。大奇病論。○簡按自天氣者清淨。至生氣不竭。一百二十四字。與四氣調神之義不相干。且文意不順承。疑佗篇錯簡也。

白話文:

沒有奇奇怪怪的疾病 ,吳雲說:指沒有感冒、瘧疾、腹瀉、虛弱、昏厥等疾病。馬雲說:經典中有「有奇病論」、「大奇病論」的記載。

簡要按語: 從「天氣清淨」到「生氣不竭」這一段話,與《四氣調神大論》的思想不一致,且文意也有不通順之處,懷疑是從其他篇章錯簡過來的。

心氣內洞,馬雲。內洞者。空而無氣也。靈五味論。有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正與內洞之義相似。簡按外臺引刪繁論。載本篇文。作內消。

白話文:

心氣虛弱,空虛無力。靈五味論中提到,辛味能散氣,如果過量食用,會導致心臟空虛。這與「內洞」的意義類似。簡要說明:《外臺祕要》引用的《刪繁論》中,這篇文字標題為「內消」。

肺氣焦滿,張云。肺熱葉焦。為脹滿也。簡按蓋謂肺脹喘滿等證。王云。焦。謂上焦。誤也。

獨沉,甲乙。作濁沉。新校正云。太素。作沉濁。簡按據上文焦滿。甲乙為是。吳云。腎氣獨沉。令人膝䯒重。是也。滑云。沉痼而病也。

白話文:

「獨沉」,兩個版本都作「濁沉」。新校正版本作「沉濁」。簡要驗證上文所述「焦滿」,甲乙本較為適當。據吳氏所言,「腎氣獨沉,令人膝䯒重」,是指腎氣虛衰,導致膝蓋無力沉重。又滑氏雲,「沉痼而病也」,意指慢性而難以根治的疾病。

太陰不收少陰不藏,簡按以太陽少陽例推之。此以時令而言之。乃太陰少陰。疑是互誤。靈陰陽系日月云。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少陰之選也。冬者太陰之選也。

白話文:

太陰不收、少陰不藏,簡要地按太陽和少陽的例子來推測,這是以時令來說的。但太陰和少陰,懷疑是寫錯了。

靈樞的《陰陽系日月》中說:心是陽中的太陽,肺是陽中的少陰,肝是陰中的少陽,脾是陰中的至陰,腎是陰中的太陰。

《春秋繁露》中說:春季是少陽的季節,夏季是太陽的季節,秋季是少陰的季節,冬季是太陰的季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高雲。夫四時之太少陰陽者。乃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養陽養陰。以從其根。簡按高氏此解。貫通前章。尤為切當。王注諸家。及朱彥修說。並似失章旨焉。千金脾勞門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本矣。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逆其根則伐其本云云。與高意符焉。神仙傳。魏武帝問養生大略。封君達對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以契造化之妙。全本此篇。

白話文:

春天和夏天滋養陽氣,秋天和冬天滋養陰氣。

這是出自高雲的著作。四時之氣分為太少陰陽,它們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因此,聖人提倡在春天和夏天滋養陽氣,使少陽之氣生發,太陽之氣增長。在秋天和冬天滋養陰氣,使太陰之氣收斂,少陰之氣收藏。通過滋養陽氣和陰氣,從而順應其根本。

簡按高氏的這個解釋,貫穿了前一章的內容,尤為恰當。王氏註解其他各種說法和朱彥修的說法,似乎都不符合本章旨意。

《千金方》中關於脾勞的記載說:「春天和夏天養陽,秋天和冬天養陰,以順應其根本。肝心屬陽,脾肺腎屬陰。違逆其根本則損害其本源。」這種說法與高氏的觀點相符。

《神仙傳》中記載,魏武帝詢問養生的大道理,封君達回答說:「聖人春天和夏天養陽,秋天和冬天養陰,以順應其根本,以契合造化的玄妙。」這完全是根據這一章的內容。

浮沉生長之門,馬雲。言生長則概收藏。滑云。浮沉。猶出入也。

苛疾,禮記。疾痛苛癢。鄭注。苛。疥也。管子。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注。煩苛之病。楊慎云。苛。小草也。(出說文)今但知為苛刻之苛。蓋苛疾。煩苛之小疾。王云。苛者。重也。張云。苛。虐也。皆為苛罰苛政之苛。吳云。痾同。尤非也。

白話文:

苛疾

原文: 苛疾,禮記。疾痛苛癢。鄭注:苛,疥也。管子: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注:煩苛之病。楊慎雲:苛,小草也。(出說文)今但知為苛刻之苛。蓋苛疾,煩苛之小疾。王雲:苛者,重也。張雲:苛,虐也。皆為苛罰苛政之苛。吳雲:痾同。尤非也。

苛疾這個詞出自《禮記》,是指令人不適的疼痛和瘙癢。鄭玄註解說,苛就是疥瘡。管子記載,古代的巫師精通生死之術,能治癒苛病,也就是令人煩惱的疾病。楊慎認為,苛是一種小草(出自《說文解字》)。現在的人只知道苛刻的苛,而不知道苛也有煩苛的意思。所以苛疾應該是令人煩惱的小病。王氏認為苛有重的意思,張氏認為苛有殘酷的意思,這些都是苛政和重罰中苛的意思。吳氏認為苛和痾是同一個字,這種解釋是不正確的。

愚者佩之,李冶古今黈云。王注。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冰說非也。佩。背也。古字通用。果能佩服於道。是亦聖人之徒也。安得謂之愚哉。滑云。佩。當作悖。吳云。佩。與悖同。古通用。簡按古今黈之說是。

白話文:

不治已病治未病,靈逆順篇。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七十七難。金匱要略首篇。甲乙經五臟變腧篇。皆可參考。

預防勝於治療,靈逆順篇。高明的醫生會治療尚未發病的疾病,而不是隻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在《七十七難》、《金匱要略》的首篇、《甲乙經》的五臟變腧篇中都有相關記載,大家可以參考。

鑄兵,宋本。兵。作錐。志高亦同。並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