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起居有常,家語王肅注。起居。猶動靜也。

以酒為漿,吳云。古人每食。必啜湯飲。謂之水漿。以酒為漿。言其飲無節也。簡按周禮。有漿人。孟子。簞食壺漿。漢鮑宣傳。漿酒藿肉。張衡思玄賦。斟白水為漿。孝子傳。輦義漿以給過客。皆其證也。

以妄為常,吳云。上古之人。不妄作勞。今則以妄為常。言其不慎動也。

醉以入房,漢藝文志。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說文。房。室在旁也。

以耗散其真,新校正引甲乙。耗。作好。似是。今甲乙作耗。

不知持滿,范蠡云。持滿者與天。荀子宥坐篇。子路云。持滿有道乎。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潘之恆黃海云。皆謂之三字。句法甚妙。前人注多不解。愚以為謂之者。語之也。語之。云何也。即下八字是也。言聖人之教不擇人。而皆語之以避虛邪賊風之有時。惟通文意者自解之。不必令俗辨。時。即八節八風之時。註解是。簡按據潘氏此說。不必依全元起太素。而改易字句。自通。

恬惔虛無,老子曰。恬淡為上。莊子曰。恬惔無為。淮南子曰。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李善洞簫賦注。廣雅曰。恬。靜也。說文曰。憺。安也。又曰。倓。安也。蓋惔澹淡倓通用。

美其食,新校正云。別本。美。一作甘。簡按此蓋本於老子。千金。亦作甘。

其民故曰樸,新校正云。曰。作日。為是。又唐人日曰二字。同一書法。詳見於顧炎武金石文字記。

嗜欲,甲乙。嗜。作色。

愚智賢不肖,靈本藏篇云。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

故合於道,新校正云。全元起。作合於道數。千金同。

人年老,衛氣失常篇。人年五十以上為老。曲禮。說文。並云。七十曰老。

天數然也,吳云。天畀之數。汪云。天癸之數也。

女子七歲,褚氏云。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之中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之中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陽精陰血。皆飲食五穀之實秀也。

天癸,張云。天癸者。天一之氣也。諸傢俱即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是皆天癸在先。而後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後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乾名也。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於父母。是為先天之元氣。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後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瀉。蓋必陰氣足。而後精血化耳。陰氣陰精。譬之雲雨。云者。陰精之氣也。雨者。陰氣之精也。未有云霧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霧不濃。而雨雪足者。然則精生於氣。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氣乎。可無疑矣。質疑錄云。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真水。在人身。是謂元陰雲云。簡按甲乙作天水。吳氏諸證辨疑。婦人調經論云。天癸者。天一生水也。當確張說耳。管子云。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家語云。男子八月而生齒。八歲而齔。二八十六歲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十四而化。(又見大戴禮。)韓詩外傳云。男子八歲而齠。十六而精化小通。女子七歲而齔。十四而精化小通。(通雅云。小通。言人道也。)亦可以互證焉。又按王注。任沖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此似指為月事。馬氏因譏之。然應象大論。調此二者。王注。調。謂順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氣也。知其意亦似與張意略符焉。(馬氏直為陰精。張氏已辨其誤。志聰高氏並云。天癸。天一所生之癸水也。乃全本於張注。薛氏原旨云。天癸者。非精非血。乃天一之真。故男子亦稱天癸。亦復同。)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作息規律有節制,「起居」指的是日常活動與休息的平衡。

把酒當水喝,古人用餐必配湯飲稱為「水漿」,此處形容飲酒毫無節制。古籍如《周禮》設有「漿人」職位,《孟子》記載「簞食壺漿」,《漢書》提及「漿酒藿肉」等,皆佐證「漿」指日常飲品。

將放縱視為常態,上古之人不妄勞作,現今卻習以為常,指行為失去節制。

酒後行房,《漢書·藝文志》記載房事關乎情慾極致與養生之道,聖王制定禮樂節制情慾。《說文解字》解釋「房」為側室。

過度耗損精氣,注釋本《甲乙經》原寫作「好」,現版本作「耗」。

不懂保持充盈狀態,範蠡言「持滿者與天同德」,《荀子》記載子路詢問「持滿之道」。

上古聖人教導大眾時,強調「避虛邪賊風」要順應時節(如八風變化)。「皆謂之」三字意為「告訴眾人」,無需刻意區分對象。

心境平和淡泊,老子推崇「恬淡」,莊子主張「無為」,《淮南子》認為靜漠養性、虛無養德。「恬惔」與「澹淡」等字互通。

滿足於飲食,別本將「美」寫作「甘」,可能源自《老子》。《千金方》亦用「甘」字。

民風淳樸,注釋指出「曰」應作「日」,唐代書法中日/曰字形易混。

慾望,《甲乙經》中「嗜」作「色」。

不論愚智賢劣,《靈樞·本藏篇》說明這些特質本無優劣之分。

符合養生法則,全元起版本作「合於道數」,《千金方》同。

年老定義,《衛氣失常篇》稱五十歲為老,《禮記》《說文解字》則以七十歲為老。

自然壽命限制,注釋解為「天賦之數」或「天癸之數」。

女子七歲起發育,褚氏解釋:女子屬陰,陰中含陽數七,故七歲陰血始生,十四歲月經來潮。男女精血皆源自飲食精華。

「天癸」解析,張介賓認為是先天元陰之氣(非精血本身),如同雲雨關係:雲為陰氣凝聚,雨為陰精成形。必先陰氣充足,方能化生精血。古籍《管子》《家語》《韓詩外傳》記載男女發育年齡(女14/男16歲成熟),可互為佐證。王冰注釋指月經,馬蒔批駁此說,但《應象大論》注顯示王冰亦認同天癸與血氣調和有關。後世張志聰等均承襲張介賓「天一癸水」之說,強調天癸非精血,而是先天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