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序
序
1. 序
丹溪朱氏云。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信哉言也。余蚤承箕裘之業。奉先考藍溪公之庭訓。而治斯經。顓主王太僕次注。矻矻葄枕。十餘年矣。然間有於經旨未愜當者。又有厝而不及註釋者。雖經嘉祐閣臣之校補。
猶未能精備焉。於是採擇馬蒔吳昆張介賓等諸家之說。更依朱氏之言。參之於經傳百氏之書。以補其遺漏。正其紕繆。至文字同異。釋言訓義。凡可以闡發經旨者。簡端行側。細字標識。久之至側理殆無餘地矣。迨庚戌冬。擢於侍醫。公私鞅掌。呼吸不遑。遂投之櫥中。不復為意。
辛酉秋。以忤旨被黜。而就外班。遽為閒散。是以再取而翻之。欲有所改補。奈何年逾半百。雙眸昏澀。不能作蠶頭書。因竊不量荒陋。別為繕錄。釐成八卷。名曰素問識。如其疑義。則舉眾說。不敢決擇是非。諸家註解。與王舊說。雖異其旨。亦可以備一解者。並採而載之。
雖未能撣斯道之至賾。鉤經文之深義。然視之明清諸注。句外添意。鑿空臆測。以為得岐黃未顯之微言者。其於講肄之際。或有資於稽考歟。嗚呼。先考逝矣。而六年於今。其將質誰。藁初完。不禁廢卷而三嘆也。
文化三年丙寅歲。秋九月十有一日。書於柳原新築。丹波元簡廉夫。
白話文:
丹溪朱氏說,《素問》這本書,是記載醫理的著作。文辭簡略但意義深遠。由於年代久遠,文字錯亂和簡略的情況可能存在。所以說,不是儒生就很難讀懂,這話說得真對!我早年繼承家業,遵循先父藍溪公的教誨,研究這本經典,專門以王太僕的注釋為主,十多年來勤奮鑽研。然而,仍然有些地方對經典的理解不夠恰當,還有一些地方沒有註釋到。即使經過嘉祐閣臣的校正補充,仍然不能做到精確完備。因此,我採納了馬蒔、吳昆、張介賓等各家的說法,更參考朱氏的觀點,並與其他經典著作相互印證,以彌補遺漏,糾正錯誤。對於文字的異同,以及解釋訓詁,凡是能夠闡明經典含義的地方,都在書頁邊緣或字旁用小字標識。時間久了,書頁邊的空白幾乎都被寫滿了。到了庚戌年冬天,我被擢升為侍醫,公務繁忙,忙得喘不過氣來,於是就把這本書放到櫃子裡,不再理會。
到了辛酉年秋天,因為觸犯了皇帝的旨意而被貶官,到外班任職。一下子閒散下來,於是重新拿出這本書來翻閱,想要修改補充。無奈年過半百,雙眼昏花,無法寫出細小的字跡,因此我就不自量力,另外找人繕寫,整理成八卷,命名為《素問識》。對於書中的疑難之處,我列出各家的說法,不敢擅自判斷對錯。各家的註解,和王太僕舊的注釋,雖然旨意不同,但只要能提供一種解釋,我都一併採用並記載下來。
雖然我不能完全闡明醫理的深奧之處,也不能完全挖掘經典的深層含義,但相較於明清時期的許多註解,那些在原文之外添加意思、憑空臆測,自認為領悟了岐黃未曾顯露的微妙之處的說法,我的注釋在學習研究的時候,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價值吧。唉!我的父親已經去世六年了,我寫成的這本書,又要向誰請教呢?書稿初步完成,我不禁放下書卷,長嘆三聲。
文化三年丙寅年秋九月十一日,於柳原新居寫成。丹波元簡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