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序

回本書目錄

1.

丹溪朱氏云:「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信哉言也!」

余蚤承箕裘之業,奉先考藍溪公之庭訓,而治斯經,顓主王太僕次注,矻矻葄枕,十餘年矣。然間有於經旨未愜當者,又有厝而不及註釋者,雖經嘉祐閣臣之校補,猶未能精備焉。

於是採擇馬蒔、吳昆、張介賓等諸家之說,更依朱氏之言,參之於經傳百氏之書,以補其遺漏,正其紕繆。至文字同異,釋言訓義,凡可以闡發經旨者,簡端行側,細字標識,久之至側理殆無餘地矣。迨庚戌冬,擢於侍醫,公私鞅掌,呼吸不遑,遂投之櫥中,不復為意。

辛酉秋,以忤旨被黜,而就外班,遽為閒散,是以再取而翻之,欲有所改補。奈何年逾半百,雙眸昏澀,不能作蠶頭書,因竊不量荒陋,別為繕錄,釐成八卷,名曰《素問識》。如其疑義,則舉眾說,不敢決擇是非。諸家註解,與王舊說,雖異其旨,亦可以備一解者,並採而載之。

雖未能撣斯道之至賾,鉤經文之深義,然視之明清諸注,句外添意,鑿空臆測,以為得岐黃未顯之微言者,其於講肄之際,或有資於稽考歟!

嗚呼!先考逝矣,而六年於今,其將質誰?藁初完,不禁廢卷而三嘆也!

文化三年丙寅歲,秋九月十有一日,書於柳原新築,丹波元簡廉夫。

白話文:

《序》

丹溪朱先生曾說:《素問》是承載醫道的典籍,文辭簡練而含義深遠。由於年代久遠,其中難免有文字錯漏或章節錯亂之處,因此若非儒學深厚之人,難以真正讀懂。此言確實有理。

我早年繼承家學,遵循先父藍溪公的教誨研習此經,專注於王太僕(王冰)的註解,刻苦鑽研十餘年。然而,我發現其中有些內容與經文主旨不符,或存在遺漏未註之處,即便經過宋代嘉祐年間閣臣的校訂補充,仍未能盡善盡美。

於是,我採納馬蒔、吳昆、張介賓等諸家學說,並依據朱先生的見解,參考經傳百家之書,以彌補缺漏、修正謬誤。對於文字異同、詞義訓詁等有助於闡明經旨的內容,皆以細字標註於行間。久而久之,書頁邊緣幾乎無空白可書。至庚戌年冬,我升任侍醫,公私事務繁忙,無暇繼續此業,遂將手稿束之高閣。

辛酉年秋,因觸怒旨意遭貶,轉任外職,驟得閒暇,於是重新翻閱舊稿,意圖修改補充。奈何年過五十,雙目昏花,難以書寫蠅頭小字,故不自量力,另行謄錄整理,分為八卷,命名為《素問識》。對於存疑之處,我羅列各家說法,不敢妄斷是非;凡諸家註解與王冰舊說雖旨趣相異,但可備一解的,皆收錄其中。

此書雖未能窮盡醫道奧妙、鉤沈經文深義,但相較於明清諸注中穿鑿附會、憑空臆測,自以為得岐黃秘傳的風氣,或許能為研習者提供些許參考。唉!先父已逝六年,如今我該向誰請教?初稿完成之際,不禁掩卷長嘆。

文化三年丙寅歲(1806年)秋九月十一日
書於柳原新居
丹波元簡(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