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八 (26)
卷八 (26)
1. 解精微論篇第七十二
夫火疾風生,張云。陽之極也。陽極則陰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氣。故風熱在目而泣出。義亦無兩。簡按今據甲乙太素。刪火字。○高雲。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於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曩歲。偶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似屬後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論聖經。貽誤後昆。良足悲也。簡按明徐常吉諸家要指亦云。天元紀諸篇。皆推明天地陰陽之理。信非聖人不能作。著至教以下。或後人依仿為之。運氣七篇。王氏所補。詳論於卷首。而著至教以下。文辭艱澀。略似與前諸篇。其體不同。然義理深奧。旨趣淵微。甲乙太素。並收之。則斷然為舊經之文矣。徐說不足憑耳。
白話文:
解精微論篇第七十二
風氣急速而生,張氏說:這是陽氣達到極點。陽極則陰氣隨之產生,才能形成降雨。人體與天地之氣相通,因此風熱之氣作用於眼睛,便會導致流淚,道理是相同的。
簡氏按語:現根據《甲乙經》與《太素》,刪去「火」字。
高氏說:我觀察前七篇的論述,詞句古奧、義理深邃,難以解釋。然而反覆推敲,領會其精微之處,深奧的旨意自然顯現。過去曾在友人家中見到一部新刊印的《素問》,紙張與刻板極為精緻,並有名人作序。然而該版本篇章錯亂,並刪除了最後七篇,不予收錄,認為其內容不合常理,似是後人添加,而非黃帝所作。唉!如此妄評聖賢經典,誤導後人,實在令人痛心。
簡氏按語:明代徐常吉在《諸家要指》中也提到,《天元紀》等篇章皆闡述天地陰陽之理,若非聖人無法寫出。而《著至教》以下篇章,或許是後人模仿所作。運氣七篇為王冰所補,詳見卷首說明。至於《著至教》以下,文辭艱深,風格略異於前,但義理精深、旨趣玄妙,《甲乙經》與《太素》均收錄其中,可見確屬古經原文。徐氏之說不足為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