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八 (25)
卷八 (25)
1. 解精微論篇第七十二
高雲。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發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志。滋。作資。灸下資下句。高同。唯滋。仍原文。注云。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毚愚僕漏之問,僕漏。吳作樸陋。吳云。謂毚弱愚昧。樸野鄙陋也。張云。毚。妄也。漏。當作陋。問不在經。故毚愚樸陋。自歉之辭。樸。舊作僕。(音赴)按全元起本作樸。於義為妥。今改從之。簡按說文。毚。狡兔也。故王訓狡。然張注為允貼。今從之。
道之所生也,馬吳高。生。作在。吳云。道無往而不在。高雲。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有德也,吳云。行道而有得於心。謂之德。高雲。德。猶得也。簡按太素為是。
水宗者積水也,吳云。水宗。水之始也。張云。水之原也。高雲。宗。猶聚也。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水積於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水宗。甲乙。作眾精。似是。
是精持之也,張云。五液皆宗於腎。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則不使之妄行矣。
名曰志悲,甲乙。名曰。作又名。
神氣傳於心,以下三句。吳改作神氣上傳於心。精下傳於腎志。心志俱悲。非也。下文同。
泣涕者腦也,吳。改作泣而出涕者腦也。張云。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於腦。腦者精之類。為髓之海。故屬乎陰。
故腦滲為涕,簡按鼻淵。後世呼為腦漏。其實非腦之漏泄。乃腦中濁涕。下而不止也。
是以水流,吳云。水。謂泣也。
其行類也,甲乙。無行字。
急則俱死,死。吳本作化。
橫行也,吳云。橫流也。張云。言其多也。簡按不必改行為流。
神不慈也,說文。慈。愛也。左傳文十八年。宣慈惠和。正義。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物也。
惋則沖陰,吳云。惋。悽慘意氣也。沖陰。逆衝於腦也。張云。惋。慘郁也。高雲。惋惋。哀慼也。志云。惋惋。驚動貌。簡按惋惋。為謰語。非也。蓋襲馬本句讀之訛。
厥則目無所見,吳云。經言也。夫人以下。釋經也。
足寒則脹,張云。並。偏聚也。火獨光。陽之亢也。厥因氣逆。故陰陽各有所並。並則陽氣不降。陰氣不升。故上為目無所見。而下為足寒。陰中無陽。故又生脹滿之疾。
目眥盲,張云。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臟之厥陽。並於上者也。眥。當作視。簡按吳仍甲乙。刪眥字。今從之。
是以氣衝風,吳。氣下。補並於目三字。志高本。並無氣字。張云。天之陽氣為風。人之陽氣為火。風中於目。則火氣內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簡按志高本似是。
白話文:
解精微論篇第七十二
純粹到極致稱為「精」,深奧微妙到極點稱為「微」。此篇闡述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的生成、涕的來源、神志與水火的根源,這些並非一般問答所能觸及,因此稱為「解精微」。
陰陽針灸與湯藥的運用,治療效果因人而異,未必能十全十美。
所謂「愚昧粗淺之問」,是指愚鈍無知、樸素淺陋的提問。這並非經典中的內容,故自謙為粗陋之辭。
「道之所生」的「生」,有版本作「在」,意指道無處不在,如下文所述。
「有德」即行道而心有所得,稱為「德」。
「水宗」指水的積聚,陰柔之性,故稱「至陰」。另有版本作「眾精」,亦通。
「精」能主持水道,使其不妄行。
「志悲」指神氣傳於心,精氣下傳於腎,心志皆悲,因而流淚。
涕由腦而生,腦屬陰,故腦中濁液下流為涕。鼻淵後世稱「腦漏」,實為腦中濁涕不止,非腦髓漏洩。
「水流」指淚流,其運行與水類似。
若陰陽之氣急逆,可能導致死亡(或「化」,指劇變)。
「橫行」指淚水橫流,形容其多。
「神不慈」即心神缺乏慈愛,情緒不穩。
「惋」指悽慘之情逆衝於腦,導致哀慼或驚動。
「厥」則氣逆,使目不能視。
足部寒冷可能導致脹滿,因陰陽之氣偏聚,陽氣不降、陰氣不升,上則目盲,下則足寒脹滿。
「一水」指目之精,「五火」為五臟之陽氣上逆。若風邪侵目,火氣內燔而水液不守,則淚出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