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八 (22)
卷八 (22)
1. 方盛衰論篇第七十一
籍籍,馬雲。眾多也。吳云。積屍狀。張云。多驚惕也。志云。狼籍也。簡按狼籍。披離雜亂貌。前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籍籍。志注為是。
菌香,脈經。作園苑。千金。作園花。志云。香蕈之小者。蓋雖有生氣而無根。簡按此注非也。廣雅。菌。薰也。其葉謂之蕙。又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蜀都賦。菌桂臨岩。知全注為得。
陽物,志云。龍也。乃龍雷之火遊行也。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吳云。凡人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當晝而寐。若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當夕而夢。張云。所以為厥為夢者。皆陽不附陰之所致。
五診,吳云。五內見證也。陰陽。三陰三陽也。
以在經脈,吳云。在。察也。經脈。十二經之脈也。馬高同。簡按書舜典。在璇璣玉衡。注。在。察也。今從吳注。
十度,馬雲。度人度民之度。俱入聲。余皆去聲。志並去聲。注云。度。量也。十度者。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也。高。以下文度民君卿四字。移於陰陽氣盡之下。注云。十度。一曰度人。二曰度脈。三曰度臟。四曰度肉。五曰度筋。六曰度俞。七曰度陰陽氣盡。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不得同卿。卿不得同於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簡按王義允當。故馬吳張從之。
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張云。脈度者。如經脈脈度等篇。是也。臟度。如本臟腸胃平人絕谷等篇。是也。肉度。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筋度。如經筋篇。是也。俞度。如氣府氣穴本輸等篇。是也。度。數也。
散陰頗陽,吳云。頗。跛同。陰陽散亂偏頗也。簡按玉篇。頗。不平也。偏也。王注非。
脈脫不具,吳云。脈或不顯也。張云。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
診無常行,張云。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蓋謂其當慎耳。吳云。不拘於一途也。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張云。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粱藜藿。氣質不同。故當度民君卿。分別上下。以為診。
至陰虛天氣絕,馬雲。地位乎下。為至陰。若至陰虛。則天氣絕而不降。何也。以其無所升也。天位乎上。為至陽。若至陽盛。則地氣無自而足。何也。以其無所降也。此設言也。故人有陽氣。陽氣者。衛氣也。人有陰氣。陰氣者。營氣也。能使陰陽二氣。交會於一處者。惟至人乃能行之。吳云。至陰。脾也。天氣。肺也。高雲。至陰。太陰也。至陰虛。則人之地氣不升。地氣不升。天氣絕。至陽。太陽也。至陽盛。則人之天氣有餘。天氣有餘。故地氣不足。必陰陽並交。無有虛盛。
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張云。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唱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是以聖人之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
白話文:
【方盛衰論篇第七十一】
眾多(籍籍):形容數量龐大或雜亂無章的樣子,如屍體堆積或人心惶惶的狀態。
菌香:古代指香草或桂類植物,如菌桂,而非指現代真菌類的香蕈。
陽物:象徵龍或龍雷之火,代表游走不定的陽氣。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當人體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時,易在夜晚多夢;反之陽氣不足則白天嗜睡。此現象源於陰陽不協調。
五診:指五臟的內在病證表現,涉及三陰三陽經絡。
以在經脈:"在"意為觀察,指診察十二經脈的狀態。
十度:包含十種診斷維度,如脈象、臟腑、肌肉、筋腱、穴位等,需根據患者身份(民、君、卿)差異調整診斷方法。
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分別對應經脈長度、臟腑狀態、肌肉狀況、筋腱健康及穴位特性的評估體系。
散陰頗陽:陰陽失衡、偏頗紊亂的狀態。
脈脫不具:脈象微弱或難以辨識,反映陰陽不調。
診無常行:診斷需靈活應變,不拘泥常規。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診斷應考慮患者社會地位(平民、君主、官員)對體質的影響。
至陰虛天氣絕:若人體下部(至陰)過度虛弱,上部(天氣)之氣無法下降;上部(至陽)過盛則下部(地氣)不足。需陰陽交泰以達平衡。
陽氣先至陰氣後至:陰陽互動中,陽氣主動、先行,陰氣從動、後應。診斷時需觀察二者先後關係以把握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