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八 (21)
卷八 (21)
1. 方盛衰論篇第七十一
馬雲。內有不足有餘虛實等義。皆所以較其盛衰也。吳云。方。比也。比方陰陽多少。五度強弱。何者為盛。何者為衰也。
氣之多少,張云。多少。言盛衰也。高雲。氣。陰陽之氣也。人身陰陽之氣。有多而盛。有少而衰。
陽從左陰從右,張云。陽氣主升。故從乎左。陰氣主降。故從乎右。高雲。嚮明而治。左陽右陰。故陽從左。陰從右。
老從上少從下,張云。老人之氣。先衰於下。故從上者為順。少壯之氣。先盛於下。故從下者為順。蓋天之生氣。必自下而升。而人氣亦然也。故凡以老人。而衰於上者。其終可知。少壯而衰於下者。其始可知。皆逆候也。高雲。四時之氣。秋冬為陰。從上而下。春夏為陽。從下而上。故老從上。少從下。蓋老為秋冬之陰。少為春夏之陽也。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馬雲。春夏或病或脈。歸陽為生。若陰病陰脈。如秋冬者。為死。張云。春夏以陽盛之時。或證或脈。皆當歸陽為生。若得陰候。如秋冬者。為逆為死。
反之則歸秋冬為生,馬雲。反之則秋冬歸陰為生。若陽病陽脈。如春夏者為死。是以人之氣有多少。逆之則皆能為厥也。張云。反之。謂秋冬也。秋冬以陰盛陽衰之時。故歸陰為順。曰生。然不曰歸春夏為死者。可見陰中有陽。未必至害。而陽為陰賊。乃不免矣。高雲。人身春夏之時。其氣歸陽為生。歸秋冬之陰為死。若反之則歸秋冬為死者。歸秋冬反為生。反之而生。氣之逆也。是以陰陽之氣。無論多少。若逆之。則皆為厥矣。
一上不下,張云。陽逆於上而不下。則寒厥到膝。老人陽氣從上。膝寒猶可。少年之陽。不當衰而衰者。故最畏陰勝之時。老人陽氣本衰。是其常也。故於秋冬無慮焉。高雲。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如陰氣一上。陽氣不下。則陰盛陽虛。故寒厥到膝。
頭痛巔疾,吳云。此謂巔疾。有巔崩偃仆之義。張云上實下虛。故病如此。志云。愚謂此下。當有少者春夏生。老者春夏死句。或簡脫耶。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張云。厥之在人也。謂其為陽。則本非陽盛。謂其為陰。則又非陰盛。故皆不可得。蓋以五臟隔絕。無徵可驗。若居曠野無所聞。若伏空室無所見。乃病則綿綿不解。勢甚凋敝。若弗能終其日者。豈真陰陽之有餘者耶。
綿綿乎屬不滿日,張云。綿。古綿字。高雲。今綿綿一息之微。屬望其生。若不能滿此一日矣。簡按詩大雅疏。綿綿。微細之辭。王蓋取氣息綿惙之義。屬。高讀為矚也。
是以少氣之厥,趙府本。熊本。少氣。作少陰。馬吳張並從之。志高仍原文。簡按據王注。及下文是為少氣之語。則知作少陰。誤也。
白話文:
方盛衰論篇第七十一
馬雲指出,內在的不足、有餘、虛實等概念,都是用來比較盛衰的。吳氏認為,「方」即比較,指比較陰陽的多寡、五行的強弱,判斷何者為盛、何者為衰。
氣之多少
張氏解釋,「多少」指盛衰。高氏則說,氣是陰陽之氣,人體的陰陽之氣有多而盛者,也有少而衰者。
陽從左,陰從右
張氏認為,陽氣主升,故從左;陰氣主降,故從右。高氏補充,面向光明而治理,左為陽、右為陰,因此陽從左、陰從右。
老從上,少從下
張氏解釋,老人之氣先衰於下,故順從上者為吉;少壯之氣先盛於下,故順從下者為吉。天地的生氣皆自下而升,人氣亦然。若老人衰於上,或少年衰於下,皆為逆象。高氏則以四時比喻,秋冬之陰從上而下,春夏之陽從下而上,故老如秋冬從上,少如春夏從下。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
馬雲說,春夏時病或脈象屬陽者為生,若陰病陰脈如秋冬者則死。張氏補充,春夏陽盛時,證候或脈象當歸陽為生,若得陰候如秋冬,則為逆象致死。
反之則歸秋冬為生
馬雲指出,秋冬時歸陰為生,若陽病陽脈如春夏者則死。因此,人氣無論多少,逆之皆可成厥症。張氏解釋,「反之」指秋冬,此時陰盛陽衰,歸陰為順,稱之為生。高氏進一步說,若陰陽之氣逆亂,即使歸秋冬反為生,也是氣逆所致。
一上不下
張氏說明,陽氣逆於上而不下,則寒厥至膝。老人陽氣本衰於上,膝寒尚可;少年陽氣不當衰而衰者,最畏陰勝之時。高氏則認為,陰氣上升、陽氣不下,導致陰盛陽虛,故寒厥至膝。
頭痛巔疾
吳氏認為此指巔崩昏僕之症。張氏解釋為上實下虛所致。志氏推測此處可能有脫簡,應補「少者春夏生,老者春夏死」之句。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
張氏分析,厥症既非陽盛,亦非陰盛,難以判斷。五臟隔絕,無徵可驗,如處曠野無所聞、居空室無所見,病情纏綿難解,衰弱至極,徬彿難以終日。
綿綿乎屬不滿日
張氏指出,「綿」為古字。高氏解讀為氣息微弱,生命如懸一線,恐難撐過一日。
是以少氣之厥
趙府本與熊本將「少氣」誤作「少陰」。馬、吳、張氏從之,但志氏與高氏仍依原文。據王注及下文「是為少氣」之語,可知「少陰」為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