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四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此言脈之陰陽雖在於尺寸,其陰陽之氣,又在浮沉。如心肺居膈上,陽也,呼出必由之,腎肝居膈下,陰也,吸入必歸之。脾受穀味,為生脈之原而在中,而呼出吸入,無不因之,故診脈之法,浮取乎心肺,沉取乎腎肝,而中應乎脾胃也。

按: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其氣因呼而上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心肺在膈上,其氣隨吸而入至腎、至肝,故吸入腎與肝也。夫呼者因陰出,吸者隨陽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胃受穀氣以涵養之也,故言其脈在中。讀此節不得刻舟求劍,謂呼出之氣為陽,吸入之氣為陰也。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曰浮,浮為陽者,象火而炎上也;按之有餘,舉之不足曰沉,沉為陰者,象水而潤下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浮大無力,按之散而欲去者,名曰散;浮細而遲,往來蹇滯不前者,名曰澀。沉而有力,實大弦強,按之但覺堅極而不移者,名曰牢;大而長微弦,按之隱指愊愊然,中取、沉取皆有力者,名曰實。心肺俱俘,何以別之?蓋心屬火,故其象浮而大散;肺屬金,故其象浮而短澀。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蓋肝屬木,故其象牢而長;腎屬水,故其象舉指按之來實,水體外柔而內剛也。脾屬土在中,旺於四季,主養四臟,其脈來從容和緩,不沉不浮,故曰其脈在中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過於本位謂之長,不及本位謂之短,按之往來流利,輾轉替替然,謂之滑也。前引五臟之脈,以應五行,此又引三陰三陽之脈,以應六氣。其浮滑長,三陽也;沉短澀,三陰也。而於三部中察此六脈,即可知陰陽盛衰之機。蓋陰陽之脈不單至,惟其不單至,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惟其相兼,故有一陰一陽,一陽一陰之不同也。此別陰陽虛實之法。

再參春夏秋冬,觀其六脈之變,則庶乎可知病之逆順矣。

按:徐氏曰:此節言六脈互見之象也,此但舉其例而言,亦互相錯綜,非一定如此也。其經,手足三陰三陽也;逆順,如心脈宜浮,腎脈宜沉,則為順;若心脈反沉,腎脈反浮,則為逆。此又見脈無定體,因經而定順逆也。然脈之浮沉,或可相兼,滑澀長短,不得並見,亦當曉也。

白話文:

[四難]提到,脈象有陰陽的區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脈象的陰陽變化是這樣的:呼氣時,氣由心和肺而出;吸氣時,氣入腎和肝。呼吸之間,脾胃則負責消化吸收食物。脈象就表現在這之間。

這意思是說,脈象的陰陽雖然體現在寸關尺三個部位,但其陰陽之氣的根本,還在於浮沉。心肺位於膈膜之上,屬於陽,呼出的氣必然要經過它們;腎肝位於膈膜之下,屬於陰,吸入的氣必然歸於它們。脾胃消化吸收食物,是產生脈氣的根源,它位於中間,呼氣和吸氣都與之有關。所以診脈的方法,浮取診斷心肺,沉取診斷腎肝,中取則診斷脾胃。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呼出」並不是指氣從心肺自己出來,而是指腎肝在膈膜之下,它們的氣因為呼氣而向上到達心肺,所以說呼出心與肺。心肺在膈膜之上,它們的氣隨著吸氣而進入腎肝,所以說吸入腎與肝。呼氣是因為陰氣外出,吸氣是隨著陽氣進入,呼吸的陰陽變化,是相互上下的,經歷五臟之間,而脾胃則吸收食物的精華來滋養它們。因此說脈氣在中。理解這段話時,不能死板地認為呼出的氣就是陽,吸入的氣就是陰。

浮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所以說脈象有陰陽的區分。

按下去感覺不足,抬起來反而有餘的,是浮脈,浮脈屬陽,像火一樣向上升騰。按下去感覺有餘,抬起來反而不足的,是沉脈,沉脈屬陰,像水一樣向下潤澤。

如果心脈和肺脈都呈現浮脈,怎麼區分它們呢?

浮脈而且脈象擴散鬆大的,是心脈;浮脈而且脈象短促澀滯的,是肺脈。如果腎脈和肝脈都呈現沉脈,怎麼區分它們呢?

脈象堅實而細長的,是肝脈;按下去感覺柔軟,抬起時感覺實在的,是腎脈。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部,所以它的脈象也表現在中間。這就是脈象陰陽區分的原則。

浮脈如果脈象大而無力,按下去感覺鬆散、要消失的,叫做散脈;浮脈如果脈象細而遲緩,往來艱澀不流暢的,叫做澀脈。沉脈如果脈象有力,堅實而粗大,按下去感覺很硬而且難以移動的,叫做牢脈;脈象粗大而細長,稍微有弦的感覺,按下去感覺隱約有震動,中取和沉取都有力的,叫做實脈。心脈和肺脈都表現為浮脈,怎麼區分呢?心臟屬火,所以它的脈象浮而擴散;肺臟屬金,所以它的脈象浮而短促澀滯。

腎脈和肝脈都表現為沉脈,怎麼區分呢?肝臟屬木,所以它的脈象堅實而細長;腎臟屬水,所以它的脈象在按下去的時候感覺柔軟,而抬起的時候感覺實在,水的特性是外柔而內剛。脾臟屬土,位於中間,旺盛於四季,主要滋養其他四臟,所以它的脈象從容和緩,不沉不浮,因此說它的脈象在中。

脈象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也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果這樣說,是不是寸口的六個脈象都在同時跳動呢?

並不是說六個脈象都在同時跳動,而是說脈象有浮沉、長短、滑澀的區別。浮脈是陽,滑脈是陽,長脈是陽,沉脈是陰,短脈是陰,澀脈是陰。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而滑;「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沉、滑而長;「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浮、滑而長,有時會出現沉脈。所謂「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而澀;「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而沉澀;「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而短,有時會出現浮脈。根據這些脈象所屬的經絡,可以判斷疾病的順逆。

脈象超過正常位置的叫做長脈,不及正常位置的叫做短脈;按壓時感覺往來流利、連續不斷的叫做滑脈。前面說的五臟脈象,是根據五行來分類,這裡又說的三陰三陽脈象,是根據六氣來分類。浮、滑、長三種脈象屬於陽;沉、短、澀三種脈象屬於陰。在寸關尺三部診察這六種脈象,就可以了解陰陽的盛衰變化。陰陽脈象不是單獨出現的,正是因為它們不是單獨出現,所以才會有這六種脈象互相兼夾的情況。也正因為它們互相兼夾,所以才會有「一陰一陽」、「一陽一陰」等不同的組合。這是區分陰陽虛實的方法。

再結合春夏秋冬四季,觀察這六種脈象的變化,就可以大致判斷疾病的順逆了。

徐氏說,這段講的是六種脈象互相兼夾的現象,這裡只是舉例說明,其實它們是互相錯綜複雜的,並不是固定如此。這裡的「經」,指的是手足三陰三陽經絡;「逆順」,指的是如果心脈應該表現為浮,腎脈應該表現為沉,那就是順;如果心脈反而表現為沉,腎脈反而表現為浮,那就是逆。這說明脈象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經絡來判斷順逆。雖然脈象的浮沉可以同時出現,但滑、澀、長、短則不能同時出現,也應該知道這一點。

2. 五難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持脈,即按脈也。菽,豆之總名。肺位最高而主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之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沉之至也,舉指來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難舉指來實之義也。此五臟本脈如此,倘有太過不及,則病脈也。

菽,豆之總名,診脈輕重,何獨取乎豆,且不言三菽、四菽、五菽,而必以三累加之,蓋豆在莢,累累相連,與脈動指下相類,以此意推之,言三菽重者,非三菽加於一部之上,乃一指下如有一菽重也,通稱三部,即三菽也。肺位高而主皮毛,故輕。六菽重者,三部各有二菽重也,心在肺下主血脈,故稍重。

九菽重者,三部各有三菽重也,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又稍重。十二菽重者,三部各有四菽重也,肝在脾下主筋,故較脾又加一菽重也。腎在肝下而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沉之至也,而舉之來疾者何也?夫脈之體血也,其動者氣也,腎統水火,火入水中而化氣,按之至骨,則脈氣不能過於指下,微舉其指,其來頓疾於前,此見腎氣蒸動,勃不可遏,故曰腎部也。舉指兩字,最宜索玩,不可忽也。

若去此兩字,是按之至骨而來轉疾,乃牢伏類矣。

白話文:

[五難]

有人問:把脈時有輕重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剛開始把脈時,感覺像三顆豆子壓在上面的重量,而且能感覺到與皮膚毛髮相應的脈搏,這是肺部的脈象。感覺像六顆豆子壓在上面的重量,而且能感覺到與血管相應的脈搏,這是心部的脈象。感覺像九顆豆子壓在上面的重量,而且能感覺到與肌肉相應的脈搏,這是脾部的脈象。感覺像十二顆豆子壓在上面的重量,而且能感覺到與筋相平的脈搏,這是肝部的脈象。用力按到骨頭,然後稍微抬起手指時,感覺脈搏快速衝上來的,這是腎部的脈象。所以說脈有輕重之分。

所謂「把脈」,就是用手指按壓脈搏。菽,是豆類的總稱。肺的位置最高,主管皮膚毛髮,所以它的脈象感覺像三顆豆子的重量。心在肺的下面,主管血管,所以它的脈象感覺像六顆豆子的重量。脾在心的下面,主管肌肉,所以它的脈象感覺像九顆豆子的重量。肝在脾的下面,主管筋,所以它的脈象感覺像十二顆豆子的重量。腎在肝的下面,主管骨骼,所以它的脈象要用力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而且脈搏沉在最深處,當稍微抬起手指時,會感覺脈搏快速有力地衝上來,這就代表腎氣充沛而急迫。這就是五臟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太過或不及,那就是病脈了。

菽,是豆類的總稱。為什麼說診脈輕重只用豆子來比喻呢?而且不說三顆、四顆、五顆豆子,而一定要以三的倍數來表示?因為豆子在豆莢中,一顆顆相連,就像脈搏在手指下跳動一樣。用這種概念來推論,說三顆豆子的重量,不是指把三顆豆子直接加在同一個地方,而是指手指下感覺到的脈搏像一顆豆子的重量,把肺、心、脾三個位置合起來說,就像三顆豆子的重量。肺的位置高,主管皮膚毛髮,所以脈象最輕。六顆豆子的重量,是指肺、心、脾三個位置分別感覺像兩顆豆子的重量。心在肺的下面,主管血管,所以脈象稍微重一些。

九顆豆子的重量,是指肺、心、脾三個位置分別感覺像三顆豆子的重量。脾在心的下面,主管肌肉,所以脈象又稍微重一些。十二顆豆子的重量,是指肺、心、脾三個位置分別感覺像四顆豆子的重量。肝在脾的下面,主管筋,所以脈象比脾更重一些。腎在肝的下面,主管骨骼,所以它的脈象要用力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而且脈搏沉在最深處。當稍微抬起手指時,脈搏會快速有力地衝上來。這是為什麼呢?脈的本質是血,而跳動的力量是氣。腎統管水和火,火在水中被轉化成氣。當用力按到骨頭時,脈氣就無法向下深入,所以當稍微抬起手指時,脈搏會快速地衝到手指下,這就表示腎氣蒸騰,勢不可擋。所以說這是腎部的脈象。「抬起手指」這兩個字非常重要,要仔細理解,不能忽略。

如果少了「抬起手指」這兩個字,就變成按到骨頭時脈搏才快速跳動,那就屬於牢脈或是伏脈了。

3. 六難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浮沉者,下指輕重也;盛虛者,陰陽盈虧也。滑氏曰:輕手取之而見損小,重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陰盛陽虛也。重手取之而見損小,輕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陽盛陰虛也。大抵輕手取之陽之分,重手取之陰之分,不拘何部,率以此推之。前四難論陰陽平脈而及於病脈,此節專論陰陽虛實,太過不及之義,陰陽之法似同,而平病微甚各異,不可不察。徐氏謂上文屬於陰,屬於陽,平脈也。

恐不盡然。

白話文:

第六難說:脈象有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以及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當浮取脈時感覺脈象虛弱細小,而沉取脈時感覺脈象充實有力,這就稱為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反之,當沉取脈時感覺脈象虛弱細小,而浮取脈時感覺脈象充實有力,這就稱為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這就是陰陽虛實的意義。

所謂的浮和沉,是指按脈時用力的輕重;所謂的盛和虛,是指陰陽之氣的盈虧。滑氏說:輕輕按脈時感覺脈象虛弱細小,重重按脈時感覺脈象充實有力,就知道這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的現象。反之,重重按脈時感覺脈象虛弱細小,輕輕按脈時感覺脈象充實有力,就知道這是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的現象。總的來說,輕輕按脈取的是陽氣的部分,重重按脈取的是陰氣的部分,不論在身體哪個部位按脈,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推斷。之前的第四難是討論陰陽平和的脈象以及病理脈象,而這一節是專門討論陰陽虛實,以及太過與不及的意義。陰陽的方法雖然相似,但平脈和病脈的輕微程度各有不同,不能不仔細觀察。徐氏認為前文講的是屬於陰、屬於陽的平和脈象,但我認為恐怕不完全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