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一 (3)
卷一 (3)
1. 四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白話文:
有人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是:呼氣時與心和肺相關,吸氣時與腎和肝相關,在一呼一吸之間,脾胃消化食物。這種脈象位於中間。
此言脈之陰陽雖在於尺寸,其陰陽之氣,又在浮沉。如心肺居膈上,陽也,呼出必由之,腎肝居膈下,陰也,吸入必歸之。脾受穀味,為生脈之原而在中,而呼出吸入,無不因之,故診脈之法,浮取乎心肺,沉取乎腎肝,而中應乎脾胃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脈象的陰陽雖然表現在寸口和關寸之間,但其陰陽之氣又存在於表的浮位和裡的沉位。比如說,心肺位於隔膜之上,屬陽,呼出的氣息必定經過這裡;腎肝位於隔膜之下,屬陰,吸入的氣息必定歸於這裡。脾胃接受食物的營養,是生成脈氣的根本,位於中間,呼出和吸入的氣息都離不開它,因此,診脈的方法,浮取心肺之脈,沉取腎肝之脈,而中位應於脾胃。
按: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其氣因呼而上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心肺在膈上,其氣隨吸而入至腎、至肝,故吸入腎與肝也。夫呼者因陰出,吸者隨陽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胃受穀氣以涵養之也,故言其脈在中。讀此節不得刻舟求劍,謂呼出之氣為陽,吸入之氣為陰也。
白話文:
說明:醫書上說呼氣並不是氣從心肺出來,而是腎臟和肝臟在膈肌下方,它們的氣隨著呼氣上升到心和肺,所以呼氣時出現心肺的反應。心肺在膈肌上方,它們的氣隨著吸氣進入腎臟和肝臟,所以吸氣時出現腎臟和肝臟的反應。呼氣是由陰氣作用而產生,吸氣是隨著陽氣作用而進入,陰陽隨著呼吸相互作用,上下往返,經過五臟之間後,脾胃接受食物中的精氣來滋養它們,所以說脈搏存在於身體中央。閱讀這一節時不要拘泥於字面意思,認為呼出的氣是陽氣,吸入的氣是陰氣。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曰浮,浮為陽者,象火而炎上也;按之有餘,舉之不足曰沉,沉為陰者,象水而潤下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白話文:
浮在表面的是陽氣,沉在底下的是陰氣,所以稱為陰陽。
按下去感覺不足,抬起來卻覺得有餘,這就是浮,浮屬於陽氣,就像火一樣向上燃燒;按下去感覺有餘,抬起來卻覺得不足,這就是沉,沉屬於陰氣,就像水一樣向下流淌。
心和肺都屬於浮脈,如何區分呢?
答案是:浮而散開得大的,是心脈;浮而短促澀滯的,是肺脈。腎和肝都屬於沉脈,如何區分呢?
答案是:沉而堅實且脈搏較長的,是肝脈;按下去感覺潮濕,抬起來手指又能感覺到脈搏的,是腎脈;脾脈屬於中焦,所以脈搏位於中間。這就是陰陽的規律。
浮大無力,按之散而欲去者,名曰散;浮細而遲,往來蹇滯不前者,名曰澀。沉而有力,實大弦強,按之但覺堅極而不移者,名曰牢;大而長微弦,按之隱指愊愊然,中取、沉取皆有力者,名曰實。心肺俱俘,何以別之?蓋心屬火,故其象浮而大散;肺屬金,故其象浮而短澀。
白話文:
脈象浮大而無力,按壓時脈象渙散欲離,稱為「散」;脈象浮細而緩慢,運行不順暢,稱為「澀」。
脈象沉穩有力,脈身寬闊而有力,按壓時感覺堅硬而不能移動,稱為「牢」;脈象大而長,脈弦細弱,按壓時隱約感到脈搏跳動,無論中按或沉按都有力,稱為「實」。
如果心肺之氣都虛弱,如何區分它們?因為心屬火,所以脈象浮大而渙散;肺屬金,所以脈象浮小而遲鈍。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蓋肝屬木,故其象牢而長;腎屬水,故其象舉指按之來實,水體外柔而內剛也。脾屬土在中,旺於四季,主養四臟,其脈來從容和緩,不沉不浮,故曰其脈在中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
白話文:
腎臟和肝臟都沉在下焦,如何區分它們?由於肝臟屬木,所以它的脈象堅實而綿長;腎臟屬水,所以它的脈象按壓時有針刺的感覺,因為水性看似柔軟,實則內在堅硬。脾臟屬土,位居中間,四季都強健,負責滋養其他四個臟腑,它的脈象從容緩和,既不沉也不浮,所以說它的脈象在中間。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非說六種脈象同時出現,而是指脈象的浮沉、長短、滑澀。浮脈屬於陽,滑脈也屬於陽,長脈也屬於陽;沉脈屬於陰,短脈也屬於陰,澀脈也屬於陰。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而滑;「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沉滑而長;「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浮滑而長,偶爾出現沉的脈象;「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而澀;「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而沉澀;「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而短,偶爾出現浮的脈象。根據脈象出現的位置,再結合各經的特性,就可以判定疾病是順還是逆。
過於本位謂之長,不及本位謂之短,按之往來流利,輾轉替替然,謂之滑也。前引五臟之脈,以應五行,此又引三陰三陽之脈,以應六氣。其浮滑長,三陽也;沉短澀,三陰也。而於三部中察此六脈,即可知陰陽盛衰之機。蓋陰陽之脈不單至,惟其不單至,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惟其相兼,故有一陰一陽,一陽一陰之不同也。此別陰陽虛實之法。
再參春夏秋冬,觀其六脈之變,則庶乎可知病之逆順矣。
白話文:
脈搏過於有力而長稱為「長脈」,脈搏過於虛弱而短稱為「短脈」,按壓脈搏時感觸流暢而往來轉動,稱為「滑脈」。
前面提到的五臟脈絡,是與五行相應。這裡又提出三陰三陽之脈,與六氣相應。脈浮而滑長,屬於三陽脈;脈沉而短澀,屬於三陰脈。而在身體三部(寸口、關上、尺中)測得這六種脈象,就可以瞭解陰陽盛衰的趨勢。
因為陰陽脈並不是單獨出現的,所以會有這六脈同時存在的現象。正因為它們同時存在,所以纔有陰陽相兼、陰陽不同的情況。這就是分辨陰陽虛實的方法。
按:徐氏曰:此節言六脈互見之象也,此但舉其例而言,亦互相錯綜,非一定如此也。其經,手足三陰三陽也;逆順,如心脈宜浮,腎脈宜沉,則為順;若心脈反沉,腎脈反浮,則為逆。此又見脈無定體,因經而定順逆也。然脈之浮沉,或可相兼,滑澀長短,不得並見,亦當曉也。
白話文:
提示:徐氏說:這一段講述六脈之間相互出現的徵象。這裡只是舉例來說明,它們之間也可以相互錯綜複雜,不一定是這樣子的。所謂「經」,就是手足三陰三陽經絡;「逆順」是指脈象本應出現的浮沉特點,例如心脈宜浮,腎脈宜沉,這就符合正常的順勢;如果心脈反而沉伏,腎脈反而浮越,那就屬於逆勢。這再次說明脈象沒有固定不變的體態,而是根據經絡的不同而決定其順逆。但是,脈象的浮沉可以同時存在,而滑澀、長短這些特點則不能同時出現,這一點也應該明白。
2. 五難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白話文:
有人問:脈象有輕重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白話文:
診察脈搏時:
- 輕如三顆黃豆般,脈搏與皮膚相應,是肺部。
- 重如六顆黃豆,脈搏與血液相應,是心臟。
- 重如九顆黃豆,脈搏與肌肉相應,是脾臟。
- 重如十二顆黃豆,脈搏與筋絡相平,是肝臟。
- 按壓到骨頭,手指迅速彈回,是腎臟。
因此,根據脈搏的輕重,可以判斷出對應的臟腑。
持脈,即按脈也。菽,豆之總名。肺位最高而主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之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沉之至也,舉指來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難舉指來實之義也。此五臟本脈如此,倘有太過不及,則病脈也。
白話文:
把脈,就是按脈。菽,泛指豆類。肺的位置最高,主宰皮毛,所以它的脈搏像三粒豆子那麼重。心位於肺下方,主掌血脈,所以它的脈搏像六粒豆子那麼重。脾位於心下方,主宰肌肉,所以它的脈搏像九粒豆子那麼重。肝位於脾下方,主宰筋腱,所以它的脈搏像十二粒豆子那麼重。腎位於肝下方,主宰骨骼,所以它的脈搏按壓時能感覺到骨頭,按得最深,抬指起來又快,說明脈搏有力而急促,也就是「四難」中「舉指來實」的意思。這五臟的正常脈搏就是這樣的,如果脈搏過度或不足,就是病態脈象。
菽,豆之總名,診脈輕重,何獨取乎豆,且不言三菽、四菽、五菽,而必以三累加之,蓋豆在莢,累累相連,與脈動指下相類,以此意推之,言三菽重者,非三菽加於一部之上,乃一指下如有一菽重也,通稱三部,即三菽也。肺位高而主皮毛,故輕。六菽重者,三部各有二菽重也,心在肺下主血脈,故稍重。
白話文:
「菽」是豆類的總稱。把脈時講究輕重緩急,為什麼獨取用「菽」來比喻呢?而且不說「三菽」、「四菽」、「五菽」,而一定要用「三累」來表示?這是因為豆子在莢中,一個連接著一個,就像脈搏在手指下跳動一樣。根據這個意思來推論,「三菽重」的意思不是說有三個豆子壓在脈搏上,而是說一根手指下像有一個豆子那麼重;通常所說的「三部」脈搏,其實就是「三菽」脈搏。肺的位置較高,主皮毛,所以脈搏較輕。「六菽重」的意思是,三部脈搏中,每部都有兩個豆子那麼重;心臟在肺臟之下,主血脈,所以脈搏稍重一些。
九菽重者,三部各有三菽重也,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又稍重。十二菽重者,三部各有四菽重也,肝在脾下主筋,故較脾又加一菽重也。腎在肝下而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沉之至也,而舉之來疾者何也?夫脈之體血也,其動者氣也,腎統水火,火入水中而化氣,按之至骨,則脈氣不能過於指下,微舉其指,其來頓疾於前,此見腎氣蒸動,勃不可遏,故曰腎部也。舉指兩字,最宜索玩,不可忽也。
若去此兩字,是按之至骨而來轉疾,乃牢伏類矣。
白話文:
-
**九菽重者:**三部各重三菽(約 0.45 公斤),脾位在心下主掌肌肉,因此重量稍重一點。
-
**十二菽重者:**三部各重四菽(約 0.6 公斤),肝位在脾下主掌筋脈,因此比脾重了一菽(約 0.15 公斤)。
-
**腎在肝下而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沉之至也,而舉之來疾者何也?**腎位在肝下主掌骨骼,所以按脈可以按到骨頭,按得越深越沉。但是當抬起手指時,脈搏跳動得比之前更快,這是因為:
-
脈是由血液和氣構成的。
-
腎主宰水火,火氣融入水中就會化成氣。
-
按脈按到骨頭時,脈氣無法通過指尖,所以當微微抬起手指時,脈搏會突然跳動得更快。
-
這表示腎氣蒸騰,旺盛不可遏制,因此這屬於腎部。
-
舉指兩字,最宜索玩,不可忽也。「舉指」兩字非常重要,需要仔細琢磨,不能輕忽。
3. 六難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白話文:
第六難問:脈象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如果脈象輕按時力度小,重按時力度大,這就是陰盛陽虛。如果脈象重按時力度小,輕按時力度大,這就是陽盛陰虛。這就是陰陽虛實的意義。
浮沉者,下指輕重也;盛虛者,陰陽盈虧也。滑氏曰:輕手取之而見損小,重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陰盛陽虛也。重手取之而見損小,輕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陽盛陰虛也。大抵輕手取之陽之分,重手取之陰之分,不拘何部,率以此推之。前四難論陰陽平脈而及於病脈,此節專論陰陽虛實,太過不及之義,陰陽之法似同,而平病微甚各異,不可不察。徐氏謂上文屬於陰,屬於陽,平脈也。
恐不盡然。
白話文:
浮沉:是指脈象的輕重緩急。盛虛:是指陰陽的盈虧變化。
滑氏說:用輕手法按脈,脈象虛弱,說明陰盛陽虛。用重手法按脈,脈象實大,說明陽盛陰虛。
總的來說,用輕手法按脈,測量的主要為陽氣的盛衰。用重手法按脈,測量的主要為陰氣的盛衰。不論哪個部位的脈象,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推論。
前四個部分是討論陰陽平衡的脈象以及陰陽失衡的病脈。這一部分專門討論陰陽虛實,陰陽過盛或不足的意義。陰陽的理論看似相同,但平常脈象和病脈的盛衰虛實是有區別的,不能不加以區分。
徐氏認為,上文所說的浮脈屬於陰,沉脈屬於陽,這是正常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