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一 (4)
卷一 (4)
1. 七難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陰之至,緊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耶?將病脈也?
然:皆王脈也。
洪脈似浮而大兼有力,舉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脈來大而鼓也。緊脈帶數如切繩,如轉索,丹溪謂如紉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者是也。細脈如線極細,三候不斷不散者是也。微脈似有似無,浮軟如散,重按之欲絕者是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旺脈,此言三陰三陽之旺時。至,言其氣至而脈應之也。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以少陽陽氣尚微,離陰未遠,故其脈無定也。陽明之至,浮大而短者,陽明陽氣已盛,然尚未極,故浮大而短也。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者,太陽之陽極盛,故洪大而長也。
太陰之至,緊大而長者,太陰為陰之始,故有緊象,而尚有長太陽脈也。少陰之至,緊細而微者,少陰之陰漸盛,故緊細而微也。厥陰之至,沉短而敦者,敦,沉重貌,以厥陰陰之至,故沉短而敦,陰脈之極也。此六者,非本然之平脈,亦非有過之病脈,乃六氣應時而至之旺脈也。
首稱經言,即《素問·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之義,引申而言之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古歷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曆元。然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日有零餘,歲各有差,越人申《素問·六節藏象論》之義,以六六之節成一歲。其自冬至之後得甲子,即是來年初之氣分,為歲差之活法也。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初,以應乎少陽之氣。少陽之陽,其陽尚微,復得甲子,應乎陽明。
陽明則陽已盛,復得甲子,應乎太陽。太陽則陽極盛,陽極則陰生而太陰用事,故復得甲子,應乎太陰。太陰之陰氣尚微,復得甲子,應乎少陰。少陰之陰已盛,復得甲子,應乎厥陰。厥陰則陰極盛,陰盛則陽生,如是無已,此三陰三陽之旺脈,隨六甲之日數者如此。
按:《歸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闢卦,候一歲十二月消息,亦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蓋乾之六陽,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陽始生,為地雷復卦,即乾之初九爻。十二月建醜,二陽生,為地澤臨卦,即乾九二爻。正月建寅,三陽生,為地天泰卦,即乾九三爻。二月建卯,四陽生,為雷天大壯卦,即乾九四爻。
三月建辰,五陽生,為澤天夬卦,即乾九五爻。至四月建巳,六陽充足,而為乾為天,即乾之上九爻,此一年之乾卦也。五月建午,夏至一陰生,為天風垢卦,即坤之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陰生,為天山遯卦,即坤六二爻。七月建申,三陰生,為天地否卦,即坤六三爻。八月建酉,四陰生,為風地觀卦,即坤六四爻。
九月建戌,五陰生,為山地剝卦,即坤六五爻。至十月建亥,六陰純靜,而為坤為地,即坤之上六爻。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為萬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純陰,必待乾與之交,而得其陽,然後始能生萬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為首,因坤臨十月亥,坤為純陰之卦,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於地上,為地雷復也。不知造化端倪,實不在子而在午。
蓋天地交而萬物生,是乾坤交姤之初,即為萬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陽體充足而後能交,乾之六陽,乃充足於四月之巳,次為午,故乾至五月建午,始與坤交,是則乾足於巳而動於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卦乾居正南。乾之外體屬火,乾中含蓄陰精屬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長生在巳。
所謂長生者、乃指其生之之原而言也。乾之初動於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時,乾上九之一陽,已升至天頂極高,不得不轉而向下,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為第一交,六月未為第二交,七月申為第三交,所謂坤三索於乾也。乾坤交而謂之索者,以坤本純陰,必索於乾而後有陽,始能生化也。
乾陽入坤而化為氣,氣生而為云為雨。蓋十二闢卦,乾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乾與坤交,火入水中而化為氣,以水為質,火為性也。人與天地參,試以一碗,人張口氣呵之則生水,故知氣之形屬水,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則火也。《爻辭》曰:見群龍無首吉,言氣升能為雲雨,故喻為龍,而乾與坤三交,則乾上四五之三爻盡入於坤,而乾上爻巳火之首,早入亥水之中,為育生胚胎之兆,故龍之無首吉也。此節言三陽三陰之六氣,與《素問·六微旨》諸論主氣客氣者有間。
越人謂冬至復得甲子者,以冬至為地雷復,一陽始生之初,應少陽甲木春升之氣,而甲子為干支之首,六氣莫不由之變更,故用以察一歲陰陽之氣也。
2. 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寸口脈平而死者,非謂穀氣變見於寸口,以決死生。乃言脈之體,腎間動氣,為生氣之原。即《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太衝之地,名曰少陰者是也。太衝者,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夫腎間則衝脈所出之地,外當乎關元之分。而三焦氣化之原、十二經之氣,皆繫於此,故曰根本也。
挾任脈上至咽喉,以通呼吸,故曰呼吸之門。上系手三陰三陽為支,下系足三陰三陽為根,故越人引樹以設喻也。是氣也,為十二經之原、三焦之府,主宣行營衛者也。又為精神所舍、元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者,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則死。若腎氣先絕於內,其人不病,病即危矣。
按:腎間動氣,為十二經生氣之原,統轄營衛者也。蓋人身氣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環,吸入天之陽,呼出地之陰。心主君火、吸入之氣,乃天陽也,亦屬火。其氣由鼻入肺歷心,引心火從心系循督脈入腎,又從腎系以達下焦胞室,挾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陽氣,合心火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循衝任而上,過膈入肺,而還出於口鼻。
上出之氣,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由諸氣街外出於皮毛,以薰膚潤肌則為汗,此火入水中化氣之理,即乾坤相交三索之義,故曰人與天地參也。
白話文:
所謂的「八難」是指:為什麼有人寸口脈象看起來正常卻會死亡呢?原因在於人體的十二經脈,都與「生氣之原」相連繫。所謂的「生氣之原」,指的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臟之間的動氣。這裡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門戶、三焦氣化的源頭,又被稱為「守邪之神」。氣是人的根本,如果根本斷絕,就像樹木的根斷了,枝葉也會枯萎。寸口脈象看起來正常卻死亡,是因為生氣在體內獨自斷絕了。
寸口脈象正常卻死亡,並不是說從寸口脈象可以看到穀氣變化而判斷生死,而是指脈的根本,腎臟之間的動氣,才是「生氣之原」。就像《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的「太衝之地,名為少陰」一樣。太衝,是腎脈與衝脈合流而盛大的地方,所以稱為太衝。腎臟之間是衝脈的起始之處,對應體外的關元穴位置。三焦氣化之源、十二經脈的氣都與這裡相連,所以稱為根本。
衝脈挾著任脈向上到達咽喉,用以通暢呼吸,所以稱為呼吸的門戶。向上連繫著手三陰、手三陽經脈為分支,向下連繫著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為根源,所以扁鵲才用樹木來比喻。這個「氣」是十二經脈的根源、三焦之府,主導營衛之氣的運行。它也是精神寄託之處,元氣所繫之處。被稱為「守邪之神」,是因為命門的神氣堅守,邪氣就不能輕易入侵,一旦入侵就會危及生命。如果腎氣在體內先斷絕,這個人即使沒有疾病,一旦生病就會很危險。
總結來說,腎臟之間的動氣,是十二經脈生氣的根源,統管著營衛之氣的運行。人體氣血的升降,一定經由呼吸來循環。吸入的是天空的陽氣,呼出的是大地的陰氣。心臟主掌君火,吸入的氣是屬於火的天陽之氣,它從鼻子進入肺部,經過心臟,引導心火從心系沿督脈進入腎臟,再從腎系到達下焦的胞室,挾膀胱到下出口。吸入的天陽之氣,與心火共同蒸動膀胱的水液,化為氣,沿著衝脈、任脈向上,經過橫膈膜進入肺部,再從口鼻呼出。
上升的氣,在口舌臟腑中就是津液,從各個氣街向外到達皮膚毛孔,薰蒸皮膚、滋潤肌肉時就變為汗液。這就是火在水中化為氣的原理,就像乾坤相交三索的道理,所以說人與天地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