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七難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陰之至,緊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耶?將病脈也?

白話文:

針灸甲乙經中說,陽明之脈最盛的時候,會忽大忽小,忽短忽長;陽明之脈最盛的時候,浮大而短;太陽之脈最盛的時候,洪大而長;少陰之脈最盛的時候,緊大而長;太陰之脈最盛的時候,緊細而微弱;厥陰之脈最盛的時候,沉短而敦厚。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嗎?還是病態的脈象呢?

然:皆王脈也。

洪脈似浮而大兼有力,舉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脈來大而鼓也。緊脈帶數如切繩,如轉索,丹溪謂如紉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者是也。細脈如線極細,三候不斷不散者是也。微脈似有似無,浮軟如散,重按之欲絕者是也。

白話文:

洪脈:

脈搏浮而大,而且有力,按下去會感到脈搏滿滿地流動,像洪水奔流或波浪湧起,脈搏又大又有力。

緊脈:

脈搏跳動頻繁,像是按在繩子上,又像是轉著索子,李時珍把它比喻成縫線,就像把兩股或三股線交織在一起做成繩子,必須反覆搓擰才能緊密地形成繩子。

細脈:

脈搏像線一樣細,三部脈(寸、關、尺)都能摸到,而且脈搏不散亂。

微脈:

脈搏若有若無,浮動柔軟,像是分散開來的一樣,按得重了就感覺快消失了。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旺脈,此言三陰三陽之旺時。至,言其氣至而脈應之也。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以少陽陽氣尚微,離陰未遠,故其脈無定也。陽明之至,浮大而短者,陽明陽氣已盛,然尚未極,故浮大而短也。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者,太陽之陽極盛,故洪大而長也。

白話文:

前面的文字談到的是三陽三陰的旺盛脈象,這裡談的是三陰三陽旺盛的時候。至,是指氣到了,脈就會相應地反映出來。少陽至極時,脈象忽大忽小,忽短忽長,這是因為少陽的陽氣還很微弱,沒有完全離開陰氣,所以脈象不穩定。陽明至極時,脈象浮大而短促,這是因為陽明的陽氣已經旺盛,但還沒有到極盛的程度,所以浮大而短。太陽至極時,脈象洪大而綿長,這是因為太陽的陽氣最旺盛,所以洪大而綿長。

太陰之至,緊大而長者,太陰為陰之始,故有緊象,而尚有長太陽脈也。少陰之至,緊細而微者,少陰之陰漸盛,故緊細而微也。厥陰之至,沉短而敦者,敦,沉重貌,以厥陰陰之至,故沉短而敦,陰脈之極也。此六者,非本然之平脈,亦非有過之病脈,乃六氣應時而至之旺脈也。

白話文:

太陰脈達到頂點時,脈象緊大而長。太陰是陰氣的開始,所以有緊促的現象,而且還有細長的長生脈。少陰脈達到頂點時,脈象緊細而微弱。少陰的陰氣逐漸增強,所以脈象緊細而微弱。厥陰脈達到頂點時,脈象沉短而沉重。沉重是脈象沉穩有力的意思。因為厥陰的陰氣達到極點,所以脈象沉短而沉重,是陰脈的極致。這六種脈象,既不是平穩正常的脈象,也不是有病的脈象,而是六種氣應和時節而產生的旺盛脈象。

首稱經言,即《素問·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之義,引申而言之也。

白話文:

首先引用經文,即《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脈來時,洪大而長;少陽脈來時,數次而疏,短而長;陽明脈來時,浮大而短。引申此義,也有這種說法。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白話文:

冬至後出現甲子日,表示少陽王當令,再出現甲子日,表示陽明王當令,再出現甲子日,表示太陽王當令,以此類推,會輪流出現少陰王、太陰王、厥陰王。這些王各自管轄六十天,六個六十天共三百六十天,構成了一年,這是三陽三陰之王的主要時令。

古歷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曆元。然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日有零餘,歲各有差,越人申《素問·六節藏象論》之義,以六六之節成一歲。其自冬至之後得甲子,即是來年初之氣分,為歲差之活法也。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初,以應乎少陽之氣。少陽之陽,其陽尚微,復得甲子,應乎陽明。

白話文:

古代曆法以冬至日與農曆十一月的甲子日同時發生為開始。不過一年只有 365.25 天,因此會有些許誤差,日積月累之下就會相差很多。於是有人根據《素問·六節藏象論》的理論,以六旬甲子為一年。

從冬至日後出現甲子時,就代表來年的氣息,這是補救曆法時間誤差的做法。甲子可能出現在小寒節氣的開始,也可能在大寒節氣的開始,這都符合少陽之氣。少陽的陽氣還很微弱,此時出現甲子,就相當於陽明之氣。

陽明則陽已盛,復得甲子,應乎太陽。太陽則陽極盛,陽極則陰生而太陰用事,故復得甲子,應乎太陰。太陰之陰氣尚微,復得甲子,應乎少陰。少陰之陰已盛,復得甲子,應乎厥陰。厥陰則陰極盛,陰盛則陽生,如是無已,此三陰三陽之旺脈,隨六甲之日數者如此。

白話文:

陽明經脈的陽氣已經旺盛,再遇到甲子日,會影響太陽經脈。太陽經脈的陽氣達到極盛,陽氣極盛則陰氣產生,太陰經脈就會發揮作用,因此在遇到甲子日後,會影響太陰經脈。太陰經脈的陰氣還比較微弱,再遇到甲子日,會影響少陰經脈。少陰經脈的陰氣已經旺盛,再遇到甲子日,會影響厥陰經脈。厥陰經脈的陰氣達到極盛,陰氣極盛則陽氣產生,如此循環不休,這是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旺盛的脈絡,隨著六甲日的到來而輪轉。

按:《歸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闢卦,候一歲十二月消息,亦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蓋乾之六陽,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陽始生,為地雷復卦,即乾之初九爻。十二月建醜,二陽生,為地澤臨卦,即乾九二爻。正月建寅,三陽生,為地天泰卦,即乾九三爻。二月建卯,四陽生,為雷天大壯卦,即乾九四爻。

白話文:

根據《歸藏》一書中商朝的易經,運用坤卦,並以十二種分卦來預測一年十二月中的變化,這也是乾坤兩卦六爻旁系的解釋。

乾卦的六個陽爻,從十一月建子開始:

  • 冬至時,一個陽氣開始生長,形成地雷復卦,即乾卦的初九爻。
  • 十二月建醜,兩個陽氣生長,形成地澤臨卦,即乾卦的九二爻。
  • 正月建寅,三個陽氣生長,形成地天泰卦,即乾卦的九三爻。
  • 二月建卯,四個陽氣生長,形成雷天大壯卦,即乾卦的九四爻。

三月建辰,五陽生,為澤天夬卦,即乾九五爻。至四月建巳,六陽充足,而為乾為天,即乾之上九爻,此一年之乾卦也。五月建午,夏至一陰生,為天風垢卦,即坤之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陰生,為天山遯卦,即坤六二爻。七月建申,三陰生,為天地否卦,即坤六三爻。八月建酉,四陰生,為風地觀卦,即坤六四爻。

白話文:

三月立辰,陽氣初生,是《易經》中的澤天夬卦,也就是乾卦第九第五爻。到了四月立巳,陽氣充沛,是《易經》中的乾卦上九爻,代表這一年乾卦的變化。五月立午,夏至時分,陰氣初生,是《易經》中的天風垢卦,也就是坤卦第一第六爻。六月立未,陰氣增長,是《易經》中的天山遯卦,也就是坤卦第六二爻。七月立申,陰氣再次增加,是《易經》中的天地否卦,也就是坤卦第六三爻。八月立酉,陰氣增多,是《易經》中的風地觀卦,也就是坤卦第六四爻。

九月建戌,五陰生,為山地剝卦,即坤六五爻。至十月建亥,六陰純靜,而為坤為地,即坤之上六爻。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為萬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純陰,必待乾與之交,而得其陽,然後始能生萬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為首,因坤臨十月亥,坤為純陰之卦,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於地上,為地雷復也。不知造化端倪,實不在子而在午。

白話文:

九月時節,戌月開始,代表著五種陰氣誕生,對應的是「山地剝卦」,也就是坤卦的第六爻。到了十月亥月,六種陰氣全部齊全,代表著「坤卦為地」,也就是坤卦的第七爻。這就是一年中的坤卦。

坤卦作為萬物之母,有生育萬物的功能。然而,坤卦本質上是純陰的,必須與乾卦結合,獲得陽氣,才能生出萬物。

十二支的順序,世人通常以「子」為開始。但坤卦在十月亥月,這是純陰之卦,陰氣極盛時陽氣就會產生。因此,十一月的冬至,陽氣升起於地面,形成「地雷復卦」。很多人不知道,造化微妙的轉折點,其實並不在子月,而是在午月。

蓋天地交而萬物生,是乾坤交姤之初,即為萬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陽體充足而後能交,乾之六陽,乃充足於四月之巳,次為午,故乾至五月建午,始與坤交,是則乾足於巳而動於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卦乾居正南。乾之外體屬火,乾中含蓄陰精屬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長生在巳。

白話文:

天地交會,萬物誕生。這正是乾坤交合的開始,也是所有事物的起源。然而,交合必須陽氣充盈才能進行。乾卦的六個陽爻在四月巳月達到充足,接著是午月,因此乾卦於五月建午月時,才開始與坤卦交合。也就是說,乾卦在巳月充實,在午月開始活動。巳月午月都屬火,所以伏羲的八卦中,乾卦位於正南方。乾卦的外卦屬火,內卦包含的陰精屬金,因此五行家說庚金在巳月開始旺盛。

所謂長生者、乃指其生之之原而言也。乾之初動於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時,乾上九之一陽,已升至天頂極高,不得不轉而向下,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為第一交,六月未為第二交,七月申為第三交,所謂坤三索於乾也。乾坤交而謂之索者,以坤本純陰,必索於乾而後有陽,始能生化也。

白話文:

所謂長生的意思,指的是生命存在的本源。乾卦的初動在午月(每年五月),也就是夏至的時候。乾卦上的九一陽,已經升至天頂最高點,不得不開始向下轉動。向下轉動就會感應到坤卦的陰氣上升並交合,所以天地之間有三次交合。五月建午是第一次交合,六月未是第二次交合,七月申是第三次交合。這就是所謂的「坤三索於乾」。坤卦和乾卦交合後才被稱為索,因為坤卦原本是純陰的,必須向乾卦索取陽氣,才能開始生化造化。

乾陽入坤而化為氣,氣生而為云為雨。蓋十二闢卦,乾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乾與坤交,火入水中而化為氣,以水為質,火為性也。人與天地參,試以一碗,人張口氣呵之則生水,故知氣之形屬水,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則火也。《爻辭》曰:見群龍無首吉,言氣升能為雲雨,故喻為龍,而乾與坤三交,則乾上四五之三爻盡入於坤,而乾上爻巳火之首,早入亥水之中,為育生胚胎之兆,故龍之無首吉也。此節言三陽三陰之六氣,與《素問·六微旨》諸論主氣客氣者有間。

白話文:

乾卦中的陽氣進入坤卦,轉化為氣,氣產生以後就變成雲和雨。乾卦和坤卦這兩個卦象,乾卦代表巳火,坤卦代表亥水。乾卦和坤卦相交,火氣進入水中,轉化為氣,以水為本質,以火為特性。人與天地相通,做個實驗,用一個碗,人對著碗呵氣,碗裡就會有水產生,所以我們知道氣的形狀屬於水,而氣之所以能夠上升和運動,是因為火的作用。《易經》中說:見到沒有頭的羣龍,是很吉利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氣上升可以形成雲雨,所以用龍來比喻,而乾卦和坤卦相交三次,那麼乾卦上方的第四、第五、第六三個爻全部進入坤卦,而乾卦上方的巳火之首,早就進入亥水之中,這是孕育生命的徵兆,所以沒有頭的龍是很吉利的。這一節所說的六氣,三陽三陰,與《素問·六微旨》中關於主氣和客氣的論述有所不同。

越人謂冬至復得甲子者,以冬至為地雷復,一陽始生之初,應少陽甲木春升之氣,而甲子為干支之首,六氣莫不由之變更,故用以察一歲陰陽之氣也。

白話文:

越地的人認為,冬至時會再次出現甲子日,這是因為冬至是地雷復的季節,是一個陽氣開始生髮的時候,而甲子是天干地支之首,六種自然界基本屬性(六氣)的所有變化都是由它而來的,所以用甲子來觀察整年的陰陽變化。

2. 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白話文:

古籍中所說的「八難」中提到:「脈象平順卻死亡,是什麼原因?」

這是因為我們身上的十二條經脈,都與生命的來源息息相關。所謂生命的來源,指的是十二經脈的根基,也就是腎臟間流動的氣息。

腎臟是五臟六腑的根源,十二經脈的根基,氣息流動的門戶,三焦的原始部位,有人稱之為「守邪之神」。因此,氣息是人體的根本,根基斷絕,枝葉就會枯竭。

當脈象平順卻死亡時,表示體內的生命之氣已經完全斷絕。

寸口脈平而死者,非謂穀氣變見於寸口,以決死生。乃言脈之體,腎間動氣,為生氣之原。即《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太衝之地,名曰少陰者是也。太衝者,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夫腎間則衝脈所出之地,外當乎關元之分。而三焦氣化之原、十二經之氣,皆繫於此,故曰根本也。

白話文:

寸口脈如果平穩而人死亡,並不是指穀氣變化顯示在寸口上,而決定生死。而是說脈的本源,腎間運動的元氣,是生命之元的根本。《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說:“太沖之處,名爲少陰”,指的就是腎間動氣。太沖是指腎脈與衝脈相匯而變得強盛,所以稱爲太沖。腎間是衝脈發源的地方,對應着關元穴的位置。三焦氣化的根本、十二經絡的氣血運行都與腎間動氣有關,因此稱之爲根本。

挾任脈上至咽喉,以通呼吸,故曰呼吸之門。上系手三陰三陽為支,下系足三陰三陽為根,故越人引樹以設喻也。是氣也,為十二經之原、三焦之府,主宣行營衛者也。又為精神所舍、元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者,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則死。若腎氣先絕於內,其人不病,病即危矣。

白話文:

任脈緊緊依附人體,一直向上延伸到咽喉,用來暢通呼吸,所以稱為呼吸之門。任脈與手部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相連,形成它的支脈;任脈與足部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相連,形成它的根基。因此,越國人用拉動樹木來比喻任脈。這股氣是十二條經脈的源頭,也是三焦系統儲存和運化的場所,它負責推動營氣和衛氣運行。此外,任脈也是精神寄居的地方,與元氣密切相關。任脈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守邪之神」,這是因為命門之神堅固地守護著它,使得邪氣不能夠隨意侵入,若邪氣侵入,人就會死去。如果腎氣從內部先衰竭,這個人身體沒問題,但一旦生病,就會非常危險。

按:腎間動氣,為十二經生氣之原,統轄營衛者也。蓋人身氣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環,吸入天之陽,呼出地之陰。心主君火、吸入之氣,乃天陽也,亦屬火。其氣由鼻入肺歷心,引心火從心系循督脈入腎,又從腎系以達下焦胞室,挾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陽氣,合心火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循衝任而上,過膈入肺,而還出於口鼻。

白話文:

註解:腎臟部位的湧動氣息,是人體十二條經絡生機的來源,掌控著營氣和衛氣的運作。人體氣血的升降,必須藉由呼吸來循環。吸入的氣息來自天陽,呼出的氣息屬於地陰。心臟主導君火,吸入的氣息是天陽之氣,也歸屬於火。這些氣息從鼻子進入肺部,經過心臟,帶動心火沿著督脈進入腎臟,再從腎臟流向下焦的膀胱,接著到達膀胱的出入口。吸入的天陽之氣與心火共同蒸發膀胱中的水液,化為氣息,沿著衝脈和任脈向上,經過橫膈進入肺部,最後從口鼻呼出。

上出之氣,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由諸氣街外出於皮毛,以薰膚潤肌則為汗,此火入水中化氣之理,即乾坤相交三索之義,故曰人與天地參也。

白話文:

從上面(頭部)升起的氣息,在口腔、內臟中化成津液;從各器官的經絡中流出到皮膚,用於溫暖表皮、滋潤肌肉化為汗液。這就是火(陽氣)進入水(陰液)中轉化為氣的原理,即「乾(陽)坤(陰)相交三(火、水、氣)索(維持)」的道理。因此說,人與天地是相互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