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九難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

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此分別臟腑之病也。人一呼一吸為一息,脈亦應之。一息之間脈四至,閏以太息脈五至,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脈也,其有增減,則為病矣。一息三至曰遲,不及之脈也。一息六至曰數,太過之脈也。臟為陰,腑為陽。脈數者屬腑,為陽為熱;脈遲者屬臟,為陰為寒。又推言所以數屬腑,遲屬臟之義,故曰諸陽為熱,諸陰為寒也。

白話文:

這是分辨臟腑疾病的方法。人呼一口氣又吸一口氣算作一次呼吸,脈搏也會跟著跳動。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如果加上長長的嘆氣,則脈搏會跳動五次,這種情況稱為健康人。健康人的脈搏應該是這種跳動方式,如果脈搏跳動次數發生變化,那就是生病了。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三次叫遲脈,達不到正常的脈搏次數。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叫數脈,超過了正常的脈搏次數。臟屬於陰性,腑屬於陽性。脈搏跳動次數多的屬於腑,屬於陽性,所以發熱;脈搏跳動次數少的屬於臟,屬於陰性,所以發冷。進一步解釋為什麼脈搏跳動次數多屬於腑,脈搏跳動次數少屬於臟,所以說所有的陽經都發熱,所有的陰經都發冷。

然此但言其陰陽大概耳,未可泥也。

按:腑病亦有遲脈,臟病亦有數脈,以遲數別臟腑,固不可執,而以遲數分寒熱,亦有未盡然者。夫遲為陰脈,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三至,去來極慢者是也。遲脈為病,皆因內傷生冷寒涼之物,外涉水冰陰寒之氣,多中於臟,或中於腑,或入於腠理,以致氣血稽遲不行,故主陽氣虛,氣血凝滯,為陰盛陽衰之候。觀其遲之微甚,而識寒之淺深,此道其常也。

白話文:

注意:雖然臟器病變常會出現脈搏遲緩,而腑臟病變也可能脈搏跳動頻繁,但僅憑脈搏的遲緩與頻繁來區分臟腑病變並不可靠。而以此來區分寒熱之證,也並非完全準確。

脈搏遲緩屬於陰脈,醫師呼氣吸氣一次的時間,病人的脈搏才跳動三次,且脈搏跳動極慢的,就是遲脈。遲脈多是因為內部受寒涼之物傷害,或受到外界水冰之寒氣影響,多半是臟腑或腠理受寒,導致氣血運行遲滯不暢,所以主要表現為陽氣不足,氣血凝滯,屬於陰盛陽衰的徵象。根據脈搏遲緩的程度,可以判斷寒邪的輕重,這是一般規律。

若遲而有力更兼澀滯,舉按皆然者,乃熱邪壅結,隧道不利,失其常度,故脈反呈遲象。然未可造次,必驗之於證,如胸脘飽悶,便秘溺赤,方是主熱之遲脈也。若景岳所云:傷寒初解,遺熱未清,經脈未充,胃氣未復,脈必遲滑,或見遲緩。河間云:熱盛自汗,吐利過極,則氣液虛損,脈亦遲而不能數,此又營氣不足,復為熱傷,不能運動熱邪,反為所阻,失其轉輸之機,故緩慢而行遲也。再遲而不流利為澀,遲而歇止為結,遲濡浮大且緩為虛,似是而非,尤當辨認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緩慢有力,而且有澀滯的感覺,按壓時都一樣,說明是有熱邪積聚,經脈不通暢,失去了正常的節奏,所以脈象反而表現出緩慢的樣子。不過,不能貿然下結論,一定要參照症狀,比如胸脘脹悶,便祕小便發紅,這纔是熱邪導致的遲脈。

如果像景嶽所說:傷寒剛好的時候,餘熱未清,經脈還沒有完全充盈,胃氣還沒恢復,脈象一定會緩慢而滑膩,或者見緩慢。而河間子說:熱盛自汗,吐瀉過多,就會造成氣液虛損,脈象也會緩慢而不能跳得快,這是因為營氣不足,又被熱邪所傷,不能運行熱邪,反而被阻礙,失去了正常的輸布功能,所以緩慢而遲緩。

如果脈搏跳得更緩慢而且不流暢,就是澀脈;緩慢而斷斷續續,就是結脈;緩慢而濡軟,浮大而緩慢,就是虛脈。這些脈象似是而非,更要仔細辨別。

數脈為陽,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六七至者是也。數脈主熱,為病進,為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也。

然:亦主寒者。若脈來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微細欲絕,此陰盛於下,逼陽於上,虛陽浮露於外,而作身熱面赤戴陽,故脈數軟大無神也。丹溪云:脈數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名中寒,乃寒流血脈,外證熱而脈即數,亦此義也。越人只言其常,而未言其變,經文簡奧,如此等概略之言甚多,學者當細心領會,不可刻舟求劍也。

白話文:

然而:也主要是受寒導致的。如果脈象浮數,大而無力,按壓時感覺空虛,細弱欲絕,這說明陰氣在下面過盛,把陽氣逼到了上面,虛弱的陽氣浮現在外面,所以出現發燒、臉紅、上身發熱的症狀,脈象因此浮數、軟大而無神。丹溪說:脈象數盛強大,按壓時感覺澀滯而身體外部有發熱的症狀,稱為中寒,這是寒流進入經脈,外部有發熱的症狀而脈象卻變數,也是這個道理。越人只講述了正常的表現,而沒有提到變化的情況,醫書中的文字簡略而不詳細,像這種概括的說法還有很多,學習者應該仔細領會,不能拘泥於字面意思。

2. 十難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臟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白話文:

“然”:指五臟的剛柔之氣相互影響。

如果:

  • 心脈跳動急促劇烈:是肝臟邪氣幹擾了心臟。
  • 心脈跳動微急:是膽囊邪氣幹擾了小腸。
  • 心脈跳動幅度大而快:是心臟本身的邪氣幹擾了心臟。
  • 心脈跳動幅度微弱而大:是小腸本身的邪氣幹擾了小腸。
  • 心脈跳動緩慢而劇烈:是脾臟邪氣幹擾了心臟。
  • 心脈跳動微緩:是胃臟邪氣幹擾了小腸。
  • 心脈跳動阻塞而劇烈:是肺臟邪氣幹擾了心臟。
  • 心脈跳動微阻塞:是大腸邪氣幹擾了小腸。
  • 心脈跳動沉重而劇烈:是腎臟邪氣幹擾了心臟。
  • 心脈跳動微沉:是膀胱邪氣幹擾了小腸。

五臟各有其剛柔之氣和邪氣,所以一條脈搏可以出現十種變化。

一脈十變,謂一臟一脈,其變有十也。五邪者,五臟六腑之邪也。剛柔,五臟為柔,六腑為剛。相逢,謂臟邪干臟,腑邪干腑也。蓋臟干臟則脈盛,腑干腑則脈微。假令夏主心,脈當浮大而散,今反弦而急甚者,肝邪來干心也。此從後來,母乘子,為虛邪。小腸心之腑,脈當浮大而洪長,而微弦急者,為膽邪,陽干於陽,陰乾於陰,同氣相求也。

白話文:

一個臟器對應一條經脈,每條經脈的變化有十種。五邪是指五臟六腑的邪氣。剛柔分別指五臟為柔,六腑為剛。相逢是指臟腑中的邪氣侵犯相應的臟腑。如果臟邪侵犯臟,脈搏就會強盛;腑邪侵犯腑,脈搏就會微弱。假設現在是夏季,心主時令,脈搏應浮大而散,但如果脈搏卻弦緊緊急,說明肝邪侵犯了心。這種情況是後者影響前者,稱之為虛邪。小腸是心的腑,脈搏應浮大而洪長,但如果脈搏微弦緊急,表示膽邪侵犯了小腸。這是陽邪侵犯陽腑,陰邪侵犯陰臟,同氣相求的緣故。

心脈雖洪大,當以胃氣為本,今無胃氣,故其脈大甚也。此心自病為正邪,故言自干心也。小腸心之腑,微大者,較洪大則小,為小腸自病,故曰自干也。緩者,脾脈乘心,故令心脈緩也。從前來,子乘母,為實邪,故言脾邪干心也。胃脈小緩,見於心部,小腸心腑,故亦言干也。

白話文:

雖然心脈很強盛,但還是應該以胃氣為根本。現在沒有胃氣,所以心脈才異常強盛。心臟自己的疾病是正邪交加,所以說「自幹心」。小腸是心臟的腑,稍大一些,但比起強盛的心脈來說還是比較弱,這是小腸自己的疾病,所以說「自幹」。心脈緩慢,是脾臟的脈象影響了心臟,所以導致心脈緩慢。從前面來看,子(脾臟)影響母(心臟),這是一種實邪,所以說脾臟的邪氣影響了心臟。胃脈微弱緩慢,出現在心臟部位,小腸是心臟的腑,所以這裡也說是「幹」。

澀為肺脈,今見心部,是火不足以制金,金反凌火,從所不勝來為微邪,故言肺邪干心也。微澀大腸脈,小腸心腑,故見於心部而言干也。沉者腎脈,心火炎上,其脈本浮,今反見沉,是水來剋火,從所勝來為賊邪,故言腎干心也。微沉者,膀胱脈也,小腸心腑,亦見心部,故言干之也。

白話文:

澀的脈象屬於肺脈,如今見於心部,是火氣不足以剋制金氣,金反而凌駕於火上,從它所不能剋制的部位而來形成細微的邪氣,所以說肺邪侵犯了心。稍微有澀感的脈象屬於大腸脈,大腸與小腸共同屬心臟,所以見於心部而說侵犯。沉的脈象屬於腎脈,心火往上炎,其脈原先應浮起,如今反而見沉降,是水氣來剋制火氣,從它所剋制的部位而來形成侵害的邪氣,所以說腎侵犯了心。稍微沉的脈象屬於膀胱脈,膀胱與小腸共同屬心臟,也見於心部,所以說侵犯了心。

此皆夏旺之時,心脈見如此者,為失時脈。推此十變之候,乃五行勝復相加,故謂之五邪也。五臟各有表裡,更相乘之,一脈成十,故曰十變也。有陽有陰,故曰剛柔也。於本位見他脈,故曰相逢相干也。越人以一心臟為例,余可類推矣。

白話文:

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如果心脈出現這樣的脈象,就是失時的脈象。推演這十種變化的脈象,是由於五行相勝相復的結果,所以稱為五邪。五臟各有表裡,互相影響,一個脈象可以演化成十種變化,所以稱為十變。有陽有陰,所以稱為剛柔。在一個臟腑的位置上出現另一種脈象,所以稱為相逢相干。越人以心臟為例,其他臟腑也可以類推。

3. 十一難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臟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靈樞·根結篇》曰:人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止與代同,此引經文而約言之也。

白話文:

《靈樞·根結篇》中記載:一個人一天一夜心臟跳動五十次,將氣血輸送到五臟。如果脈搏跳動次數不對,稱為「狂生」。

所謂五十次跳動,是指五臟都接收到氣血,通過觸摸脈搏可以計算出來。如果脈搏每跳動五十次就休息一次,表示五臟都接收到氣血;每跳動四十次休息一次,表示有一個臟腑沒有接收到氣血;每跳動三十次休息一次,表示兩個臟腑沒有接收到氣血;每跳動二十次休息一次,表示三個臟腑沒有接收到氣血;每跳動十次休息一次,表示四個臟腑沒有接收到氣血;不到十次跳動就休息一次,表示五臟都沒有接收到氣血,這個人的生命很短暫。

「停止」和「休息」的意思相同,這段話是引用經典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的。

吸者陽隨陰入,呼者陰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惟至肝而還者,因腎位最下,吸氣較遠,脈若不滿五十動而一止,知腎氣衰竭,則不能隨諸臟氣而上矣。

白話文:

,因腎位處最下,吸納氣息最久。

4. 十二難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脈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然而:五臟的脈絡已經在身體內中斷了,而腎臟和肝臟的脈絡也已經在身體內中斷了,但醫生卻反而去滋補心臟和肺臟;五臟的脈絡已經在身體外部中斷了,而心臟和肺臟的脈絡也已經在身體外部中斷了,但醫生卻反而去滋補腎臟和肝臟。陽氣衰弱卻去滋補陰氣,陰氣衰弱卻去滋補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實實虛虛」,損害虛弱的部分,卻增益那些已經過剩的部分。像這樣死去的人,都是被醫生害死的。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此內竭為陰虛,故補腋與膺,以其為臟氣之所出也。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提到:每次使用針灸之前,必須先診察脈象,觀察氣血的盛衰,才能進行治療。

如果五臟內氣已衰弱無力,而施針者卻用補強的手法,這叫做「重竭」,會導致死亡,而且死亡時表現為安靜。治療這種情況時,應該用針刺激腋下和胸部,因為這兩個部位是臟氣流動的通道。

如果五臟外氣已衰弱無力,而施針者卻用瀉弱的手法,這叫做「逆厥」,也會導致死亡,而且死亡時表現為躁動。治療這種情況時,應該用針刺激四肢末端。

內竭屬於陰虛,所以要補腋下和胸部,因為它們是臟氣的出口。

外絕為陽虛,故補四末,以其為諸陽之本也。小針解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此以脈口內外言陰陽內外虛實,不可誤也。

白話文:

身體外部的氣虛,所以要滋補四肢,因為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源。

《小針解》解釋說:所謂五臟的氣在內部已經斷絕的,脈口上的氣內部斷絕而不能到達,反過來取患者的外在病處,與陽經相合,有留置針灸以引致陽氣,陽氣到達了,內部就會極度衰竭,極度衰竭就會死亡,死亡是因為沒有氣來運動,所以身體會靜止。

所謂五臟的氣在外部已經斷絕的,脈口上的氣外部斷絕而不能到達,反過來取四肢的經脈,有留置針灸以引致陰氣,陰氣到達了,陽氣就會反向進入,進入就會逆亂,逆亂就會死亡,死亡是因為陰氣有餘,所以身體會躁動。

這段話是以脈口內外來論述陰陽內外的虛實,不能誤解。

越人以心肺腎肝別陰陽者,以心肺在膈上,通於天氣,心主脈為營,肺主氣為衛,營衛浮行皮膚血脈之中,故言外也。腎肝在膈下,通於地氣,以藏精血,以充骨髓,故言內也。馮氏謂此篇合入用針補瀉之類,當在六十難之後,以例相從也。其說亦是。

白話文:

越人將人體的臟腑分為陰陽兩類,原因是:

  • 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上面,與外界的天氣相通。心臟主導脈絡中的營養血,肺臟主導氣息中的衛氣,營養血和衛氣在皮膚和血脈中循環,所以稱為「外」。
  • 腎臟和肝臟位於橫膈膜下面,與地氣相通。它們儲藏精血,補充骨髓,所以稱為「內」。

馮氏認為,這篇文章應該歸類在針灸補瀉的範圍內,應該放在「六十難」之後,作為案例參考。他的說法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