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一 (2)
卷一 (2)
1.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會,聚也。要會者,言切要聚會之處也。人之一身,經絡營衛,五臟六腑,莫不由於陰陽,而或過與不及、於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
關者,尺寸分界之地,《脈訣》所謂高骨為關是也。關下為尺,主腎肝而沉,故屬陰。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廉大白肉名曰魚,其赤白肉分界,即魚際也。關上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屬陽。治,理也。欲明陰陽為病之治者。須於尺寸候之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寸為陽,尺為陰,陽上而陰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也,關居其中以為限也。言分寸為尺,分尺為寸者,謂關上分去一寸,則余者為尺,關下分去一尺,則余者為寸,此明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此又於尺寸中分其長短之位,以合陰陽之數,一寸為偶數,九分為奇數也。蓋關以下至尺澤,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關以上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止候關上九分,故曰:尺內一寸,寸內九分也。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為尺之始,尺者寸之終,云尺寸者,以終始對待而言,其實則寸得九分,尺得一寸,皆陰陽之盈數也。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白話文:
[二難]
有人問說:「脈有寸和尺的區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說:「所謂的寸和尺,是診脈最重要的樞紐所在。」
所謂的「樞紐」,意思是脈氣匯聚的地方。而所謂的「重要樞紐」,指的是診脈時最關鍵且脈氣匯聚之處。人體的經絡、氣血、五臟六腑,無不受陰陽之氣的影響,而陰陽之氣的過盛或不足,都會在寸和尺這兩個部位的脈象上顯現出來,所以說寸和尺是診脈最重要的樞紐所在。之前曾說寸口是脈氣匯聚的大地方,那是因為肺朝向所有脈絡的緣故。而這裡說寸和尺是脈氣的重要樞紐,則是因為它們是陰陽對應的關係。
從關脈到尺部(手腕內側),屬於尺內,是陰氣所主管的部位;從關脈到魚際(大拇指根部),屬於寸內,是陽氣所主管的部位。
關脈,是寸和尺的分界處,《脈訣》所說的高骨即是關脈。關脈之下是尺部,主要對應腎臟和肝臟,脈象多沉於下,因此屬於陰。魚際,是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的白色肉質部分,它的紅肉和白肉交界之處就是魚際。關脈之上是寸口,主要對應心臟和肺臟,脈象多浮於上,因此屬於陽。這裡的「治」,是主管、調理的意思。要知道陰陽失調的病症如何治療,必須在寸和尺這兩個部位診察。
因此,可以將寸部視為尺部的一部分,也可以將尺部視為寸部的一部分。
寸部屬陽,尺部屬陰,陽氣向上而陰氣向下,寸部在尺部之上,尺部在寸部之下,關脈居於兩者之間,作為分界的限度。說「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是指關脈之上分出一寸,剩下的就是尺部;關脈之下分出一尺,剩下的就是寸部,這說明了寸和尺名稱的由來。
所以,陰氣得到尺部之內的一寸,陽氣得到寸部之內的九分。
這是在寸和尺之中又劃分出其長短的位置,以符合陰陽之數,一寸是偶數,九分是奇數。大致上從關脈以下到尺澤穴,都稱為尺部,但診脈時只診察關脈下一寸的部位;從關脈以上到魚際,都稱為寸部,但診脈時只診察關脈上九分的部位,所以說:「尺內一寸,寸內九分。」
寸和尺的起始和終結,共計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寸和尺。
寸部是尺部的開始,尺部是寸部的終結,說寸和尺是以它們的起始和終結相對應而言的,實際上,寸部得到九分,尺部得到一寸,都是陰陽滿盈的數值。然而,得到一寸不稱為寸,得到九分不稱為分,是因為它們在尺部之中,在寸部之中的緣故。
2. 三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此言太過不及,皆病脈也。陰乘陽,則陰太過而犯陽,為陽不及;陽乘陰,則陽太過而犯陰,為陰不及。若相乘之甚者,則為覆溢之脈,而成關格之證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前為陽,寸脈所動之位。脈見九分而浮,九,陽數,寸之位浮,陽脈是其常也。過,謂過於本位,過於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是皆病脈也。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遂者,徑行而直前也。魚,即魚際。溢,如水之溢滿,而出於外也。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此陰乘陽位,其脈遂溢於魚際之分,而成外關內格之證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後為陰,尺脈所動之位。脈見一寸而沉,一寸陰數,尺之位沉,陰脈是其常也。過謂過於本位,過於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皆病脈也。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覆者,如牆之傾覆也。經云: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以陰不得營於陽,陽遂下陷而覆於尺之分,此陽乘陰位之脈,而成內關外格之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脈,乃陰陽離決之徵。若覆溢之微,雖關格重證,猶或未至危殆。若覆溢之甚,為真臟之脈。真臟者,謂臟氣已絕。其真形獨現於外,不必有疾病,而可決其必死也。
按:脈乃血中之氣,謂之營氣,西醫言穀食入胃,其精液乃至頸,過肺奉心,化赤為血,應呼吸,行脈道。即《靈樞·營氣篇》云: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者是也。蓋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是左右寸口,雖屬於肺,而皆有陽明胃氣鼓舞其間,故胃為脈之根,肺為脈之干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六節臟象論以人迎一盛至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至四盛以上為關陰。而《靈樞》終始、禁服諸篇,亦以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此人迎寸口,指結喉兩旁人迎,太淵、經渠間之寸口而言也。
越人既獨取寸口,不診十二經動脈,無取乎結喉之人迎。推溢陽為外格,溢陰為內關之意,知人迎為寸口肺脈之根,寸口為人迎胃脈之干,人迎脈大至一倍、二倍、三倍、四倍,未有不變見於氣口者,以根大而干亦大也。如人迎四倍以上為外格證,則寸口之脈,亦溢於魚上為溢陽脈,以應人迎之氣。
為其根干相通,是寸口以上可察人迎之氣,而結喉兩旁之人迎亦不必診也。此越人獨取寸口,以尺寸分覆溢、關格脈證之意也。後之注《難經》者,不能達越人之意,多主此一脈四名之說,或謂人迎當診於結喉兩旁,死於句下,泥執經文,皆屬誤會。不知此節大旨,診尺寸以詳陰陽相乘之候,而察關格之病也。
故其設問,謂古之論脈者。曰太過,曰不及,曰陰陽相乘,曰覆溢,曰關格,若是說來,各有所異否?答辭始舉關之前後,申明陰陽之位,而以過之與減,解太過不及為脈之形勢,以上魚入尺,解覆溢為脈之現體,而後結其義曰:是為關格病之所成也。仲景平脈篇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嘔逆。是據此節而申明其證者也,何注家不察之甚耶?
白話文:
《三難》篇提到:「脈象有太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等現象,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段話說明了太過與不及都是病脈的表現。陰氣過盛侵犯陽氣,就變成陰氣太過,陽氣不及;反之,陽氣過盛侵犯陰氣,就變成陽氣太過,陰氣不及。如果陰陽相乘的情況非常嚴重,就會形成覆溢的脈象,進而發展成關格的病症。
關之前(寸口)是陽氣運行的地方,脈象應該呈現九分且浮的狀態。如果脈象超過這個標準就叫做太過,不及這個標準就叫做不及。
關之前(寸口)屬陽,是寸脈跳動的位置。脈象呈現九分且浮,九為陽數,寸口脈位浮,這是陽脈正常的狀態。太過是指脈象超過它應有的位置,超過正常的脈象;不及是指脈象沒有達到應有的位置,沒有達到正常的脈象。這些都是病脈的表現。
如果脈象向上延伸到魚際,就稱為溢,表示外關內格的現象,這是陰氣侵犯陽氣的脈象。
「遂」的意思是直接往前運行。「魚」指的是魚際。「溢」就像水滿溢出來,溢到外面。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無法相互協調,這就稱為「關」。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就無法相互協調,這就稱為「格」。這是陰氣侵犯陽氣的脈象,脈象會延伸到魚際,形成外關內格的病症。
關之後(尺脈)是陰氣運行的地方,脈象應該呈現一寸且沉的狀態。如果脈象超過這個標準就叫做太過,不及這個標準就叫做不及。
關之後(尺脈)屬陰,是尺脈跳動的位置。脈象呈現一寸且沉,一寸是陰數,尺脈的位置是沉,這是陰脈正常的狀態。太過是指脈象超過應有的位置,超過正常的脈象;不及是指脈象沒有達到應有的位置,沒有達到正常的脈象,這些都是病脈的表現。
如果脈象向下延伸到尺脈,就稱為覆,表示內關外格的現象,這是陽氣侵犯陰氣的脈象。
「覆」就像牆壁倒塌一樣。經文說:「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無法相互協調。」由於陰氣無法與陽氣相互調和,陽氣就往下陷而覆於尺脈的位置,這是陽氣侵犯陰氣的脈象,形成內關外格的病症。
所以說,覆和溢的脈象,是臟腑真氣衰敗的表現。人即使沒有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因此死亡。
覆溢的脈象,是陰陽分離的徵兆。如果覆溢的現象輕微,即使有關格的嚴重症狀,可能還不至於危險。但如果覆溢的現象非常嚴重,那就是臟腑真氣已經衰竭的表現。臟腑真氣衰竭指的是臟氣已經斷絕。它真實的形態獨自顯現於外,即使沒有其他疾病,也可以判定這個人一定會死亡。
脈是血液中的氣,可以說是營氣。西醫認為食物進入胃後,其精華會到達頸部,經過肺再奉於心,化為紅色的血液,隨著呼吸在脈道中運行。這就如同《靈樞·營氣篇》所說:「營氣的根本在於水穀,水穀進入胃後,再傳送給肺,流淌於身體之中,分佈於身體之外,精純的部分在經絡中運行,持續不斷,周而復始。」臟腑的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肺經,必須藉助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所以左右手寸口雖然屬於肺經,但都有陽明胃氣鼓舞其中。因此,胃是脈的根本,肺是脈的軀幹。《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陰陽不相互協調,病就叫做關格。」
《六節藏象論》認為人迎脈一盛到四盛以上,叫做格陽;寸口脈一盛到四盛以上,叫做關陰。《靈樞》的《終始》、《禁服》等篇也認為,人迎脈四盛,而且脈象又大又數,叫做溢陽,溢陽屬於外格;脈口四盛,而且脈象又大又數,叫做溢陰,溢陰屬於內關不通,屬於死症無法醫治。人迎脈與太陰脈(寸口)都四倍以上旺盛,叫做關格。這裡的關格,是指頸部結喉兩旁的人迎脈,以及手腕太淵、經渠之間的寸口脈而言。
扁鵲(越人)只診寸口,不診十二經的動脈,也不診結喉旁的人迎脈。推論溢陽為外格,溢陰為內關的意思,可知人迎脈是寸口肺脈的根,寸口脈是人迎胃脈的軀幹。人迎脈增大一倍、兩倍、三倍、四倍時,一定會反映在寸口脈上,因為根部大了,軀幹也會變大。如果人迎脈四倍以上為外格,那麼寸口脈也會在魚際之上呈現溢陽脈象,來呼應人迎的氣。
因為根與軀幹是相通的,所以從寸口脈可以觀察到人迎的氣,而結喉旁的人迎脈就沒有診斷的必要了。這就是扁鵲只取寸口脈,用尺寸來區分覆溢、關格脈象的意義。後世注解《難經》的人,沒有理解扁鵲的用意,多主張一脈四名的說法,或者認為人迎脈應該在結喉兩旁診斷,死於句下,這些都是拘泥於經文,是誤解。不明白這一節的主要旨意,是通過診斷尺寸脈,來詳細觀察陰陽相乘的情況,以及了解關格的病症。
所以,書中假設提問說:古代論脈的人提到太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這些說法各有所不同嗎?答案先從關之前後說明陰陽的位置,然後用「過」與「減」來解釋太過與不及,說明脈象的形狀。接著用「上魚入尺」來解釋覆溢,說明脈象的實際表現,最後總結說:這些就是關格病形成的原因。張仲景的《平脈篇》說:「寸口脈浮而大,浮是虛,大是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小便不通,格則嘔吐。」這就是根據本篇來闡述關格的病症。可惜注解的人沒有仔細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