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會,聚也。要會者,言切要聚會之處也。人之一身,經絡營衛,五臟六腑,莫不由於陰陽,而或過與不及、於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白話文:

會,指聚集。要會的意思,指切要聚集的地方。人體一身,經絡運行、營氣衛氣、五臟六腑,沒有不是由陰陽而來,而陰陽時而過剩時而不足,可以在脈搏尺寸上看出,所以(寸口)是脈絡的大要會。有人說寸口是脈絡的大會,是因為肺接受百脈匯入。而這裡說尺寸是脈絡的大要會,是因為陰陽相互對應的緣故。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

關者,尺寸分界之地,《脈訣》所謂高骨為關是也。關下為尺,主腎肝而沉,故屬陰。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廉大白肉名曰魚,其赤白肉分界,即魚際也。關上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屬陽。治,理也。欲明陰陽為病之治者。須於尺寸候之也。

白話文:

關:位於寸口和尺脈之間的分界處,《脈訣》中稱為高骨。

關下:為尺脈,主要反映腎和肝臟的健康,性質屬陰。魚際:拇指第一節後面內側緣凸起處的肉名為魚,魚身與下方白色肉的分界線就是魚際。

關上:為寸口脈,主要反映心和肺臟的健康,性質屬陽。治:指治療。

想要了解陰陽失衡引起的疾病,就必須從尺寸脈診斷。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寸為陽,尺為陰,陽上而陰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也,關居其中以為限也。言分寸為尺,分尺為寸者,謂關上分去一寸,則余者為尺,關下分去一尺,則余者為寸,此明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白話文:

「寸」代表陽,「尺」代表陰。陽性在上方,陰性在下方。寸在尺的下方,尺在寸的上方,關門(腕橫紋)位於中間,作為它們的界限。

說到「寸」和「尺」的劃分方法,「尺」中劃分出「寸」,「寸」中劃分出「尺」。也就是說,從關門向上分出一寸,剩餘的部分就是「尺」;從關門向下分出一尺,剩餘的部分就是「寸」。這就是「寸」和「尺」名稱的由來。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此又於尺寸中分其長短之位,以合陰陽之數,一寸為偶數,九分為奇數也。蓋關以下至尺澤,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關以上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止候關上九分,故曰:尺內一寸,寸內九分也。

白話文:

這是在尺寸中區分它長短的位置,以符合陰陽數字。一寸是偶數,九分是奇數。因為「關」穴以下到「尺澤」穴,都稱為「尺」,而診脈只到「關」穴下一寸;「關」穴以上到「魚際」穴,都稱為「寸」,而診脈只到「關」穴上九分,所以說:「尺內一寸,寸內九分。」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為尺之始,尺者寸之終,云尺寸者,以終始對待而言,其實則寸得九分,尺得一寸,皆陰陽之盈數也。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白話文:

寸是尺的開始,尺是寸的結束。所謂「尺寸」是表示始終兩端的對應關係,實際上寸取十分之九,尺取十分之一,這都是陰陽消長的數字。然而取十分之一不稱為寸,取十分之九不稱為分,那是因為它們在尺和寸的範圍內。

2. 三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此言太過不及,皆病脈也。陰乘陽,則陰太過而犯陽,為陽不及;陽乘陰,則陽太過而犯陰,為陰不及。若相乘之甚者,則為覆溢之脈,而成關格之證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過和不及,都是脈象的病態。陰氣侵犯陽氣,就是陰氣太過而侵犯了陽氣,陽氣不足;陽氣侵犯陰氣,就是陽氣太過而侵犯了陰氣,陰氣不足。如果相互侵犯得很厲害,就會變成覆溢之脈,形成關格的證象。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前為陽,寸脈所動之位。脈見九分而浮,九,陽數,寸之位浮,陽脈是其常也。過,謂過於本位,過於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是皆病脈也。

白話文:

手腕的關節前面是陽脈經行的地方,按壓寸脈時可以觸摸到的位置。脈象顯露在表皮九分,九是陽數,而寸脈位置脈象浮在表層,這是陽脈的正常表現。

「過」指脈象超出正常位置或常規範圍;「不及」指脈象低於正常位置或常規範圍,這些都是病態脈象。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遂者,徑行而直前也。魚,即魚際。溢,如水之溢滿,而出於外也。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此陰乘陽位,其脈遂溢於魚際之分,而成外關內格之證也。

白話文:

「遂」的意思是直接往前走。「魚」是指魚際穴。「溢」就像水滿出來,流到外頭。陽氣太旺盛,陰氣就無法互相滋養,所以說「關」。陰氣太旺盛,陽氣就無法互相滋養,所以說「格」。這是陰氣侵犯陽位,它的脈就會蔓延到魚際穴的分界處,形成手外關穴和手內格穴這個症狀。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後為陰,尺脈所動之位。脈見一寸而沉,一寸陰數,尺之位沉,陰脈是其常也。過謂過於本位,過於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皆病脈也。

白話文:

手腕關節後方是陰脈所經過的位置,號稱尺脈。脈搏出現在一寸的深度處,這是陰脈的正常位置。如果脈搏超過一寸的深度,就是「過」,超過正常的脈搏;如果脈搏不到一寸的深度,就是「不及」,不到正常的脈搏。這兩種情況都是脈搏異常的表現。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覆者,如牆之傾覆也。經云: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以陰不得營於陽,陽遂下陷而覆於尺之分,此陽乘陰位之脈,而成內關外格之證也。

白話文:

「覆」就好比牆壁倒塌。經書上說:陽氣太過旺盛,陰氣就會無法得到滋養。由於陰氣無法滋養陽氣,陽氣就會下陷,壓迫陰氣,形成內關外格的證狀。

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脈,乃陰陽離決之徵。若覆溢之微,雖關格重證,猶或未至危殆。若覆溢之甚,為真臟之脈。真臟者,謂臟氣已絕。其真形獨現於外,不必有疾病,而可決其必死也。

白話文:

覆溢之脈指的是陰陽分離的徵兆。如果覆溢的程度較輕,即使關格重症,也可能尚未危及生命。如果覆溢的程度嚴重,則為真臟之脈。真臟指臟氣已絕,而其真形獨自顯現於外,即使沒有疾病,也可以斷定必死。

按:脈乃血中之氣,謂之營氣,西醫言穀食入胃,其精液乃至頸,過肺奉心,化赤為血,應呼吸,行脈道。即《靈樞·營氣篇》云: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者是也。蓋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是左右寸口,雖屬於肺,而皆有陽明胃氣鼓舞其間,故胃為脈之根,肺為脈之干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白話文:

脈搏是血液中的氣,稱為營氣。西醫認為食物進入胃中,其精液上升到頸部,經過肺部輸送到心臟,轉化為紅色血液,隨著呼吸而流經血管。

《靈樞·營氣篇》說:營氣的運行,以穀物為根本,穀物進入胃中,由胃傳到肺,在體內循環,精華的部分沿著經絡運行,不斷循環往復。

臟腑的氣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經,必須藉助胃氣才能到達。因此,左右寸口的脈搏雖然屬於肺,但都受到陽明胃氣的影響。所以胃是脈搏的根本,肺是脈搏的源頭。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陰陽脈搏不相應,這種病情稱為關格。

六節臟象論以人迎一盛至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至四盛以上為關陰。而《靈樞》終始、禁服諸篇,亦以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此人迎寸口,指結喉兩旁人迎,太淵、經渠間之寸口而言也。

白話文:

《六節臟象論》中,如果「人迎」脈跳動盛於平常一倍以上至四倍以上,稱為「格陽」;如果「寸口」脈跳動盛於平常一倍以上至四倍以上,稱為「關陰」。

而《靈樞》中的《終始篇》和《禁服篇》也提到,如果「人迎」脈跳動盛於平常四倍以上,又大又數,稱為「溢陽」,是「外格」的徵兆。脈口的跳動盛於平常四倍以上,又大又數,稱為「溢陰」,是「內關不通」的徵兆,預後不佳。

如果「人迎」脈和太陰脈(即寸口脈)的跳動同時盛於平常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關格」表示患者的預後很差,是指「人迎」和「寸口」這兩個脈點,也就是喉嚨兩側的「人迎」和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寸口」。

越人既獨取寸口,不診十二經動脈,無取乎結喉之人迎。推溢陽為外格,溢陰為內關之意,知人迎為寸口肺脈之根,寸口為人迎胃脈之干,人迎脈大至一倍、二倍、三倍、四倍,未有不變見於氣口者,以根大而干亦大也。如人迎四倍以上為外格證,則寸口之脈,亦溢於魚上為溢陽脈,以應人迎之氣。

白話文:

越人專門取寸口脈,不診斷十二經動脈,也不取結喉部的人迎脈。推論陽氣盛而傷於表為外格證,陰氣盛而傷於裏為內關證。他知道人迎脈是寸口肺脈的根,寸口脈是人迎胃脈的幹。人迎脈比正常情況大一倍、二倍、三倍、四倍,必定會在寸口脈上反映出來,因為根大,幹也會大。比如人迎脈大四倍以上為外格證,那麼寸口脈也會浮出於浮脈界限以上,稱為溢陽脈,以呼應人迎脈的盛氣。

為其根干相通,是寸口以上可察人迎之氣,而結喉兩旁之人迎亦不必診也。此越人獨取寸口,以尺寸分覆溢、關格脈證之意也。後之注《難經》者,不能達越人之意,多主此一脈四名之說,或謂人迎當診於結喉兩旁,死於句下,泥執經文,皆屬誤會。不知此節大旨,診尺寸以詳陰陽相乘之候,而察關格之病也。

白話文:

它們的根源共通,可以從寸口脈象觀察人迎脈的氣,因此不用再診斷喉嚨兩側的人迎脈。越人只取寸口脈,以脈象的浮、沉、濡、澀等特徵來分辨脈證。後世注釋《難經》的人沒有理解越人的意思,多數人堅持那一脈有四種稱呼的說法,或說人迎脈應該在喉嚨兩側診斷,死於句子後半段,死守經文,都是誤會。不知道這一節的大意是,診斷寸口脈,詳細觀察陰陽相生相剋的情況,以及察看關脈和格脈的病變。

故其設問,謂古之論脈者。曰太過,曰不及,曰陰陽相乘,曰覆溢,曰關格,若是說來,各有所異否?答辭始舉關之前後,申明陰陽之位,而以過之與減,解太過不及為脈之形勢,以上魚入尺,解覆溢為脈之現體,而後結其義曰:是為關格病之所成也。仲景平脈篇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嘔逆。是據此節而申明其證者也,何注家不察之甚耶?

白話文:

因此這段提出的問題,詢問古代論脈的人。說「太過」、「不及」,或是「陰陽相乘」、「覆溢」、「關格」,這些說法是否各有所異?回答時先舉出「關」的前後,說明陰陽的位置,再用「過」和「減」來解釋「太過不及」是指脈象的形狀,「上魚入尺」來解釋「覆溢」是指脈象的具體表現,最後總結其意思說:這是「關格病」發生的原因。仲景在《平脈篇》中說:「寸口脈浮而大,浮是虛弱,大是實盛,在尺叫『關』,在寸叫『格』,關住了就不能小便,格住了就會嘔吐反胃。」這是根據這段話來闡明其證候的,為什麼注釋家們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