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24)
下卷 (24)
1. 七方十劑
輕可去實。
風寒之邪。中於人身癰瘡疥痤。發於肢體。宜輕而揚之。使從外解。仲景用麻桂。今人用人參敗毒散。香蘇飲。香茹白芷薄荷荊芥之類。又小柴胡。為和散之總方。加減用之。可以和營衛而去諸邪。當類推焉。
宣可去壅。
頭目鼻病。牙噤喉塞。實痰在胸。水火交結。氣逆壅滿。法宜宣達。或嚏或吐。或令布散。皆謂之宣。取嚏如通關散。取吐如膽礬甘草薄荷。令其布散。如越鞠丸逍遙散之類。又如四逆散丸。氣丸皆是散意。
通可行滯
火氣鬱滯。宜用通劑。利其小便滯於氣分者。用木通滑石。六一散之類滯於血分者。用防己導赤飲。五淋散之類。凡味淡者。皆利小便。得金水之性也。凡藥白皮通莖皆利小便。象三焦之紋理也。
泄可去閉。
邪盛則閉塞。必以泄劑。從大便奪之。備急丸瀉寒實。承氣湯瀉熱實。葶藶瀉肺湯。是泄其氣桃仁承氣湯。是泄其血。十棗湯泄水。秘方化滯丸攻積由此求之。凡宜破利者。皆泄之類。
滑可去著
著謂留而不去也。
痰黏喉。溺濁淋。大腸痢等症。皆是。宜滑澤以滌之。瓜霜冬葵子散。榆皮飲。痢症三方之類是也。
澀可固脫。
脫如開腸洞瀉。溺遺精滑。大汗亡陽之類。宜用澀劑以收斂之。理中湯桃。花湯止利參耆朮附湯。止汗六黃湯止盜汗固精丸天雄散止滑精。朮附湯止小便。大約牡蠣龍骨海螵蛸。其質收澀。五味訶子其味收澀蓮房棕灰麻黃根。其性收澀。隨加寒熱氣血諸品。乃為得宜。
濕可潤燥。
燥者枯也。風熱怫鬱。則血液枯竭。而為燥病上燥則渴或為肺痿。宜人參白虎加花粉。瓊玉膏。救肺湯。下燥則結。麻仁丸蓯蓉丸。腸燥則膈食。宜當歸芝麻丸。筋燥則縮攣。宜阿膠竹茹湯。總之養血則當歸地黃。生津則麥冬花粉。益精則枸杞菟絲。在用者廣求之。
燥可去濕。
外感之濕。宜神術湯汗之。濕泛為痰。宜二陳湯降之。濕停不溺。宜五苓散利之。胃濕宜平胃散。脾濕宜腎著湯。皆治寒濕也。又有濕熱之證。反忌燥藥。當以苦堅清利治之。知母防己湯。黃柏散相宜。
寒能勝熱。
寒熱者。證治之太端也。熱證如傷寒溫瘧虛癆。何一不有。當以寒藥治之。其間進退出入。在人審矣。甘寒之劑。白虎湯。甘露飲之類。苦寒之劑。金花湯。龍膽瀉肝湯之類。大抵肺胃肌熱。宜銀翹石膏。心腹熱。宜苓連。肝腎熱宜黃柏知母膽草。
熱可制寒
寒者陰氣也。積陽生熱。能制寒證辛溫之品是矣。附子湯。附子細辛湯。治太陽少陰之寒。四逆湯。理中湯。治脾腎之寒。吳萸湯。烏梅丸治肝寒。青龍湯治肺寒。薤白治心胸之寒。回陽救急湯。統治裡寒。桂枝湯統治表寒。方難盡錄。讀書者。遍查之。
內經所載。只奇偶兩方。仲景之方。七法大備。雖其時無十劑之說。而十劑之法亦寓。自北周徐之才。作十劑。後人又添寒熱二者。按證處方。可稱精細近出西醫。乃謂中國但能用藥不知剖割去病。抑知靈素針灸。無剜腸剔骨之險。有起死回生之妙。尤恐術有未精。不肯多用。
白話文:
輕可去實
對於身體表面發生的癰瘡、疥瘡、痤瘡等,這些是由於風寒侵入人體而引起的,應該使用輕盈且向上發散的藥物,讓邪氣從體表散去。就像張仲景使用麻黃桂枝湯,現在的人則用人參敗毒散、香蘇飲、香薷白芷薄荷荊芥等藥材。另外,小柴胡湯是調和散邪的主要方劑,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用來調和營衛之氣,去除各種邪氣。要懂得以此類推運用。
宣可去壅
頭部、眼睛、鼻子方面的疾病,牙關緊閉、喉嚨阻塞,胸腔內有實質痰液,水與火相互交結,氣機逆亂壅塞,治療原則應該是宣通。可以使用讓病人打噴嚏、嘔吐,或者讓藥力散開等方法,這些都屬於宣通的範疇。例如,使用通關散來使人打噴嚏,使用膽礬、甘草、薄荷來催吐,使用越鞠丸、逍遙散等來散開藥力。四逆散、各種氣丸也都是散開藥力的意思。
通可行滯
火氣鬱結停滯,應該使用通利的藥物。小便不利屬於氣分停滯的,可以使用木通、滑石、六一散等藥材。小便不利屬於血分停滯的,可以使用防己導赤飲、五淋散等藥材。一般來說,味道清淡的藥物都有利小便的作用,它們具有金與水的特性。白色皮層或莖部通透的藥物,也都有利小便的作用,這些藥物類似於三焦的紋理。
泄可去閉
邪氣強盛就會導致閉塞,必須使用泄下的藥物,讓邪氣從大便排出。例如,備急丸是用來泄寒實,承氣湯是用來泄熱實,葶藶瀉肺湯是用來泄氣,桃仁承氣湯是用來泄血,十棗湯是用來泄水。秘方化滯丸則是用來攻積。凡是適合破除積滯、使之通利的,都屬於泄法。
滑可去著
著是指邪氣停留在體內,難以去除。例如,痰黏在喉嚨,小便混濁淋漓,大腸痢疾等,都屬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滑潤的藥物來清除。例如,瓜霜冬葵子散、榆皮飲、痢疾三方等都屬於此類。
澀可固脫
脫是指大便失禁、腹瀉不止、小便失禁、遺精滑精、大汗淋漓、陽氣衰竭等症狀。應該使用收澀的藥物來固攝。例如,理中湯、桃花湯用來止瀉,參耆朮附湯用來止汗,六黃湯用來止盜汗,固精丸、天雄散用來止滑精,朮附湯用來止小便失禁。總的來說,牡蠣、龍骨、海螵蛸等藥物,質地收澀;五味子、訶子等藥物,味道收澀;蓮房、棕灰、麻黃根等藥物,藥性收澀。可以根據寒熱、氣血等情況,適當加減藥物。
濕可潤燥
燥是指乾燥枯竭。風熱鬱積會導致血液枯竭,形成燥病。上部乾燥會引起口渴或者肺痿,可以使用人參白虎加花粉、瓊玉膏、救肺湯等藥物。下部乾燥會導致便秘,可以使用麻仁丸、蓯蓉丸等藥物。腸道乾燥會引起食道阻塞,可以使用當歸芝麻丸。筋脈乾燥會導致攣縮,可以使用阿膠竹茹湯。總之,滋養血液可以使用當歸、地黃,生津可以使用麥冬、花粉,益精可以使用枸杞、菟絲子。要根據具體情況廣泛選擇藥物。
燥可去濕
外感濕邪,應該使用神朮湯發汗。濕邪停留在體內形成痰液,可以使用二陳湯來降解。濕邪停滯導致小便不通,可以使用五苓散來利尿。胃部濕邪可以使用平胃散,脾部濕邪可以使用腎著湯,這些都是治療寒濕的方法。另外,還有濕熱的證候,反而要忌用燥藥,應該使用苦寒清利的藥物來治療,可以使用知母防己湯、黃柏散等藥物。
寒能勝熱
寒證和熱證是中醫辨證治療的兩大綱領。熱證比如傷寒、溫瘧、虛勞等,都應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在使用寒涼藥物的過程中,要注意藥物的進退、用量的多少,這需要醫者審慎判斷。甘寒的藥物,例如白虎湯、甘露飲等。苦寒的藥物,例如金花湯、龍膽瀉肝湯等。一般來說,肺、胃、肌肉發熱,可以使用銀翹、石膏。心腹發熱,可以使用苓連。肝腎發熱,可以使用黃柏、知母、龍膽草。
熱可制寒
寒是陰氣的表現,積蓄陽氣可以產生熱,熱可以治療寒證,可以使用辛溫的藥物。例如,附子湯、附子細辛湯治療太陽、少陰的寒證,四逆湯、理中湯治療脾腎的寒證,吳茱萸湯、烏梅丸治療肝寒,青龍湯治療肺寒,薤白治療心胸的寒證,回陽救急湯統治身體內部的寒證,桂枝湯統治身體表面的寒證。方劑難以一一列舉,讀書的人要廣泛查閱資料。
《內經》只記載了奇偶兩種治法,而張仲景的方劑則包括了七種治法,雖然當時沒有十劑的說法,但十劑的內容也包含在內。從北周徐之才創立了十劑的理論,後人又增加了寒熱兩種,根據證候開方,可以說是十分精細。現在的西醫卻認為中國只會用藥而不知道手術去病,要知道《靈樞》、《素問》的針灸療法,沒有挖腸剔骨的危險,卻有起死回生的妙用。只是擔心技術不精,所以不敢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