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2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2)

1. 氣味陰陽

苦寒鹹寒之藥是。氣味平者。得土之性。能兼。升降也。李時珍曰。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一物之中。又有根升梢降。生升熱降之不同。貴細審焉。

白話文:

苦味、寒性,以及鹹味、寒性的藥物,屬於陰性。氣味平和的藥物,具有土的屬性,能夠兼顧升和降的作用。李時珍說,酸味和鹹味的藥物沒有升浮的特性,甘味和辛味的藥物沒有下降的特性,寒性的藥物不會浮升,熱性的藥物不會沉降,這是它們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在同一種藥物之中,又有根部向上升,梢部向下沉的區別;以及生用時性升,炮製過後性熱反而下降的不同,這些細微的差異都應仔細審察。

2. 性味宜忌

凡藥之性味,各以五行歸五臟,而生克好惡具焉,故各有宜忌。蓋藥得性味之偏,所以調五臟之偏勝也,偏而得中則病已,偏而太過則不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肝木性主散達,急而不散,則宜辛以散之。夫辛是金之味,然適得木之性,故辛能補肝;酸是木之味,而反得金收之性,故酸能瀉肝。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心為火臟,性主柔,韌急則剛燥,故食鹹以軟之。鹹得水味,而具火性,故入心血。甘為土之味,火生土,則瀉其氣矣。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凡性與味皆互換,故得木味者,得金性;得水味者,得火性。惟土為中氣,性味不換,得土味者即得土性。緩者和也,脾急則不和,食甘以緩之,以甘之本味歸脾,能補土也。以苦瀉之者,甘升苦降,味相反,而功異也。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肺主秋收之金,急則反常,故用酸以收之。辛則能散其氣也。

腎欲堅,急,食鹹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腎體沉石,欲其堅,病則失常。惟苦味具寒之性能堅之,故以苦補之。鹹則潤軟,故能瀉腎。

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鹹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五臟之本味,即能傷及五體,總見太過之為病也。

按照肺肝之例,苦亦瀉心,酸亦瀉脾。而云甘瀉心,苦瀉脾,總見性味之功用,非出於一途也。

白話文:

藥物的性質和味道,都是按照五行歸屬於五臟,彼此之間存在相生相剋、喜愛與厭惡的關係,所以各有適合和禁忌。藥物之所以有偏性,是為了調和五臟的偏盛,當偏盛狀態得到中和,疾病就會好轉,但如果偏性過度,反而不好。

肝臟喜歡舒暢,如果肝氣急躁,可以用辛味來疏散它,用辛味來補益它,用酸味來瀉它。

肝屬木,性質主疏散條達,如果肝氣急躁而不疏散,就應該用辛味來疏散它。辛味是屬金的味道,但剛好符合木的性質,所以辛味能補肝;酸味是屬木的味道,反而具有金收斂的性質,所以酸味能瀉肝。

心臟喜歡柔和,如果心氣急躁,可以用鹹味來軟化它,用鹹味來補益它,用甘味來瀉它。

心屬火,性質主柔和,如果心氣堅韌急躁就會剛硬乾燥,所以要用鹹味來軟化它。鹹味屬水,但具有火的性質,所以能進入心血。甘味屬土,火生土,所以能瀉心氣。

脾臟喜歡和緩,如果脾氣急躁,可以用甘味來緩和它,用苦味來瀉它,用甘味來補它。

藥物的性質和味道常常相互轉換,所以得到木味道的,就會具有金的性質;得到水味道的,就會具有火的性質。只有土屬中氣,性質和味道不會轉換,得到土味道的就具有土的性質。和緩指的是平和,脾氣急躁就不平和,所以要用甘味來緩和它。甘味的本性歸於脾,能補益脾土。用苦味來瀉它,是因為甘味主升,苦味主降,味道相反,功效也不同。

肺臟喜歡收斂,如果肺氣急迫,可以用酸味來收斂它,用酸味來補益它,用辛味來瀉它。

肺屬秋季收斂的金,如果肺氣急迫,就是不正常,所以要用酸味來收斂它。辛味則能疏散肺氣。

腎臟喜歡堅固,如果腎氣急迫,可以用鹹味來堅固它,用苦味來補益它,用鹹味來瀉它。

腎臟本性沉重堅實,喜歡堅固,如果生病就會失常。只有苦味具有寒冷的性質,能夠堅固腎氣,所以用苦味來補益它。鹹味能滋潤軟化,所以能瀉腎。

辛味走竄於氣,氣病的人不宜多吃辛味;鹹味走竄於血,血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苦味走竄於骨,骨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甘味走竄於肉,肉病的人不宜多吃甘味;酸味走竄於筋,筋病的人不宜多吃酸味。

五臟的本味,如果過量就會傷害到五體,這說明任何事物過度都會導致疾病。

按照肺和肝的例子,苦味也能瀉心,酸味也能瀉脾。而說甘味瀉心,苦味瀉脾,是說明藥物的性質和味道的功效,並不是只有一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