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23)
下卷 (23)
1. 七方十劑
七方出於岐伯。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緩急。上下內外之不同。故立七方以制之。十劑出於北周徐之才。謂十種是藥之大體。詳之則靡遺失。惟十劑內缺寒熱兩端。後人又加寒熱二劑。足成十二劑醫者但熟七方十劑之法。便可以通治百病。
大方
病有兼症。邪有強盛。非大力不能克之。如仲景之大承氣湯。大青龍湯。一汗一下。皆取其分兩重。藥味多勝於小承氣小青龍也。學者可以類推。
小方
病與兼證。邪氣輕淺。藥少分兩輕。中病而止。不傷正氣。如仲景小承氣之微下小建中。小溫經之微溫。小柴胡之微散。皆取其中病而止。力不太過也。余仿此。
緩方
虛延之證。剽劫不能成功。須緩藥和之。有以甘緩之者。炙甘草湯。四君子湯。治虛勞是也。有以丸緩之者。烏梅丸治久痢是也。有多其物以牽制使性不得騁而緩治之者。薯蕷丸治風氣百病。侯氏黑散。填補空竅。須服四十九日是也。有徐徐服以取效。如半夏苦酒煎。徐徐呷之。甘蜜半夏湯。徐徐嚥下是也。
急方
病勢急。則方求速效。如仲景急下之。宜大承氣。急救之。宜四逆湯之類。蓋發表慾急。則用湯散。攻下欲急。則用猛峻。審定病情。合宜而用。
奇方
單方也。病有定形藥無牽制意取單銳。見功尤神如仲景少陰病。咽痛。用豬膚湯。後世補虛用獨參湯獨附湯。又如五苓五物三物七氣皆以奇數名方。七枚五枚等。各有意義。然奇方總是藥味少。而銳利者也。
偶方
偶對單言。單行力孤不如多品力大。譬如仲景用桂枝麻黃則發表之加大。若單用一味。則力弱矣。又如桂枝湯。單用桂枝。而必用生薑以助之。是仍存偶之意也。腎氣丸桂附同用。大建中椒姜同用。大承氣硝黃同。用皆是此意。
複方
重複之義。兩證並見則兩方合用。數證相雜則化合數方而為一方也。如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兩方相合。五積散是數方相合又有本方之外。別加藥品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為涼膈散。再加麻黃防風白朮枳殼厚朴為通聖散。病之繁重者。藥亦繁重也。岐伯言奇之不去則偶之。
是複方。乃大劑。期於去病矣。又云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夫微小寒熱。折之可也。若大寒熱。則必能與異氣相格是以反佐以同其氣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是七方之外。有反佐之法。
補可扶弱
先天不足。宜補腎。六味丸腎氣丸二仙膠之類是也。後天不足。宜補脾。四君子歸脾湯。補中湯之類是也。氣弱者宜補肺。人參是也。血弱者宜補肝。當歸是也。神弱者宜補心。棗仁是也。再審陰陽輕重治之。則妙於補矣。
重可鎮怯
怯則氣浮。重以鎮之。有四等驚氣亂。宜琥珀至寶丹之類。恐氣下。宜二加龍骨湯。磁珠丸沉香。怒氣逆。宜生鐵落飲。蘆薈丸。滾痰丸之類。虛氣浮。宜安神丸之類。其餘代赭石湯風引湯之類。皆當推究。
白話文:
七方十劑
七方出自岐伯,說明氣的盛衰多少,以及體質的強弱,治療的緩急,以及病症在上下內外位置的不同,因此設立七方來治療。十劑出自北周徐之才,說明十種藥物的大體分類,詳細研究就能不遺漏任何一種。但十劑中缺少寒熱兩端,後人又加上了寒熱兩劑,足足成為十二劑。醫生只要熟練掌握七方十劑的方法,就能夠治療百病。
大方
病情有併發症,邪氣很盛,非用大力氣才能克服,例如仲景的大承氣湯、大青龍湯,一瀉一汗,都用量較重,藥味也比小承氣湯、小青龍湯多。學習者可以以此類推。
小方
病情和併發症較輕,邪氣淺表,用藥少,劑量輕,只治療到病癒為止,不傷及正氣,例如仲景的小承氣湯、小建中湯、小溫經湯、小柴胡湯,都是治療到病癒為止,藥力不過度。其他的也以此類推。
緩方
病程緩慢延綿的症狀,急治難以見效,需要用緩和的藥物調理。有些用甘味緩和的藥物,例如炙甘草湯、四君子湯,治療虛勞就是這樣。有些用丸劑緩和的藥物,例如烏梅丸治療久痢就是這樣。有些增加藥物劑量,以牽制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強烈而緩慢治療,例如薯蕷丸治療風氣百病,侯氏黑散填補空竅,需要服用四十九天就是這樣。有些藥物則徐徐服用以求見效,例如半夏苦酒煎,徐徐飲用;甘蜜半夏湯,徐徐吞嚥就是這樣。
急方
病情危急,則需快速見效的方劑,例如仲景的急下之方宜用大承氣湯,急救之方宜用四逆湯等。總之,發表藥物要快,則用湯劑散劑;攻下藥物要快,則用猛烈的藥物。必須審慎判斷病情,合適地用藥。
奇方
單方,病情明確,藥物無需牽制,意在單純、銳利,療效尤為神奇,例如仲景治療少陰病咽痛,用豬膚湯;後世補虛用獨參湯、獨附湯;又如五苓散、五物湯、三物湯、七氣湯,都用奇數命名,各有其意義。然而奇方總是用藥少,但藥性銳利。
偶方
偶對,單獨一味藥力單薄,不如多味藥合用效果好。例如仲景用桂枝、麻黃一起發表,效果就比單獨使用其中一味好。又如桂枝湯,單獨使用桂枝效果差,必須用生薑輔助,仍是偶對的用意。腎氣丸中桂枝、附子同用;大建中湯中胡椒、生薑同用;大承氣湯中硝石、黃連同用,都是這個意思。
複方
重複之意,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則將兩種方劑合用;幾種症狀混雜,則將幾種方劑合成為一個方劑。例如桂枝湯加越婢湯就是兩種方劑合用;五積散是幾種方劑合用。還有一些方劑,在其基礎上另加藥物,例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成為涼膈散;再加麻黃、防風、白朮、枳殼、厚朴,成為通聖散。病情越嚴重,用藥也越複雜。岐伯說:奇方不行則用偶方,這就是複方,劑量較大,目的是為了治癒疾病。又說:偶方不行,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其道而治之。輕微的寒熱,可以折衷處理;若寒熱很重,則必須用相反的藥氣相抵,因此反佐同氣,使寒熱互相調和,使其最終異化。這是七方之外,還有反佐的方法。
補可扶弱
先天不足,宜補腎,例如六味地黃丸、腎氣丸、二仙膠等。後天不足,宜補脾,例如四君子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氣虛者宜補肺,例如人參。血虛者宜補肝,例如當歸。神虛者宜補心,例如酸棗仁。再審慎考慮陰陽、輕重,這樣才能補益得法。
重可鎮怯
怯弱則氣浮,用重鎮之法。例如四種驚悸、氣亂,宜用琥珀至寶丹等。恐懼氣下,宜用二加龍骨牡蠣湯、磁珠丸、沉香等。怒氣逆上,宜用生鐵落飲、蘆薈丸、滾痰丸等。虛氣浮動,宜用安神丸等。其餘如代赭石湯、風引湯等,都應該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