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素問
素問
1. 素問
肺氣焦滿
林校曰:「按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太素》作焦滿。」澍案:作「焦」者是也。全本作「進」乃形似之訛。「焦」與痿論「肺熱葉焦」之「焦」同義,「滿」與痹論「肺痹者煩滿」之「滿」同義。王注以焦為上焦肺氣上焦滿,頗為不辭。焦滿與下濁沉對文,若焦為上焦,則與下文不對,且上焦亦不得但言焦,斯為謬矣。
腎氣獨沉
林校曰:「詳獨沉,《太素》作沉濁(藏本作獨)。」澍案:「獨」與「濁」古字通。《秋官·序官·壺涿氏》鄭司農注:「獨讀為濁。」又蟈氏疏:「獨音與涿相近,書亦或為濁。」然則獨沉、沉濁,義得兩通。
愚者佩之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澍案:「佩」讀為「倍」。《說文》:「倍,反也。」《荀子·大略篇》:「教而不稱師,謂之倍。」楊倞注曰:「倍者,反逆之名也。」字或作偝(見坊記投壺),作背(經典通以背為倍)。「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謂聖人行道,愚者倍道也。行與倍正相反,故下遂云「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從與逆亦相反。從即行(《廣雅》:「從,行也。」),逆即倍也(見上荀子注)。佩與倍古同聲而通用,《釋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二也。」是古同聲之證。《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曰:「佩或為倍。」是古通用之證。王注謂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此不得其解而曲為之說。古人之文恆多假借,不求諸聲音而索之字畫,宜其詰鞫為病矣。
傳精神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澍案:「傳」字義不可通。王注謂精神可傳,惟聖人得道者乃能爾,亦不解所謂。傳當為「摶」字之誤也。(「摶」與「傳」、「搏」、「博」相似,故或誤為「傳」,或誤為「搏」,或誤為「博」,並見下。)「摶」與「專」同,言聖人精神專一,不旁騖也。(徵四時論曰:「精神不專。」)寶命全形論曰:「神無營於眾物。」義與此相近。古書「專一」字多作「摶」。《繫辭傳》「其靜也專」,釋文曰:「專,陸作摶。」昭二十五年《左傳》「若琴瑟之專一」,釋文曰:「專,本作摶。」《史記·秦始皇紀》「摶心揖志」,索隱曰:「摶,古專字。」《管子·立政篇》曰:「一道路,摶出入。」《幼官篇》:「摶一純固。」(今本摶並訛作博。)《內業篇》曰:「能摶乎?能一乎?」(今本摶訛作博。)《荀子·儒效篇》曰:「億萬之眾而摶若一人。」(今本摶訛作博。)《講兵篇》曰:「和摶而一。」(今本摶亦訛作博。)《呂氏春秋·適音篇》「耳不收則不摶」,高注曰:「不摶,入不專一也。」皆其證。
白話文:
肺氣焦滿
原文:「肺氣焦滿。」
林億校勘說:「根據全元起注本,『焦滿』作『進滿』,《甲乙經》、《太素》作『焦滿』。」我(胡澍)考證:作「焦」是正確的。全元起本中的「進」是字形相似而產生的訛誤。「焦」與《痿論》中「肺熱葉焦」的「焦」意義相同,「滿」與《痹論》中「肺痹者煩滿」的「滿」意義相同。王冰注釋將「焦」解釋為「上焦肺氣上焦滿」,這不合文義。「焦滿」與下文的「濁沉」是相對的詞句,如果「焦」是指「上焦」,那麼就與下文不對應,而且「上焦」也不能單單說「焦」,這是錯誤的說法。
腎氣獨沉
原文:「腎氣獨沉。」
林億校勘說:「詳細考察『獨沉』,《太素》作『沉濁』(藏本作『獨』)。」我(胡澍)考證:「獨」與「濁」在古代是通用的字。《周禮·秋官·序官·壺涿氏》中鄭司農注:「獨讀為濁。」又蟈氏疏說:「『獨』音與『涿』相近,書寫時也偶爾寫作『濁』。」既然如此,那麼「獨沉」和「沉濁」,兩種解釋都可以說得通。
愚者佩之
原文:「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我(胡澍)考證:「佩」字應讀作「倍」。《說文解字》中說:「倍,反也。」《荀子·大略篇》中說:「教而不稱師,謂之倍。」楊倞注釋說:「倍者,反逆之名也。」這個字有時寫作「偝」(見於《坊記投壺》),也寫作「背」(經典中常用「背」作「倍」)。「聖人行之,愚者佩之」的意思是說:聖人遵行大道,而愚者則背離大道。「行」與「倍」是完全相反的意義,所以下文接著說:「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從」與「逆」也是相反的。「從」就是「行」(《廣雅》中說:「從,行也。」),「逆」就是「倍」(見上文《荀子》注)。「佩」與「倍」在古代讀音相同且通用,《釋名》中說:「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二也。」這是古代讀音相同的證據。《荀子·大略篇》中說「一佩易之」,注釋說:「佩或為倍。」這是古代通用的證據。王冰注釋說聖人心與道合一,所以勤奮地去實踐,愚者本性執迷不悟,所以只是佩服而已,這是他沒有理解原意而牽強附會地解釋。古人的文章常常有假借字,如果不從讀音上尋找,而是拘泥於字形,當然會導致理解上的困惑。
傳精神
原文:「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我(胡澍)考證:「傳」字義理上講不通。王冰注釋說精神可以傳播,只有得道的聖人才能做到,這也無法解釋原文的意義。「傳」應當是**「摶」字的訛誤**。(「摶」與「傳」、「搏」、「博」字形相似,所以有時誤寫為「傳」,有時誤寫為「搏」,有時誤寫為「博」,這些都會在後面看到。)「摶」與「專」是同義字,意思是聖人的精神專一,不旁騖。(《徵四時論》中說:「精神不專。」)《寶命全形論》中說:「神無營於眾物。」意義與此相近。古書中「專一」一詞多寫作「摶」。
《繫辭傳》中「其靜也專」,釋文說:「專,陸德明作摶。」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若琴瑟之專一」,釋文說:「專,本作摶。」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摶心揖志」,索隱說:「摶,古專字。」 《管子·立政篇》中說:「一道路,摶出入。」 《管子·幼官篇》中說:「摶一純固。」(現在的版本中「摶」都訛誤作「博」。) 《管子·內業篇》中說:「能摶乎?能一乎?」(現在的版本中「摶」訛誤作「博」。) 《荀子·儒效篇》中說:「億萬之眾而摶若一人。」(現在的版本中「摶」訛誤作「博」。) 《荀子·講兵篇》中說:「和摶而一。」(現在的版本中「摶」也訛誤作「博」。) 《呂氏春秋·適音篇》中「耳不收則不摶」,高誘注釋說:「不摶,入不專一也。」這些都是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