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素問

回本書目錄

素問

1. 素問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林校曰:「詳天地者至萬物之能始與天元紀大論同,彼無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一句,又以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代陰陽者萬物之能始。」澍案:「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當從《天元紀大論》作「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金木與上天地、陰陽、左右、水火文同一例。終始與上上下、男女、道路、兆徵皆兩字平列文亦同例。若如今本,則「陰陽者」三字與上相復,「能始」二字義復難通。注謂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宋本吳本化下有之字,此從熊本藏本),乃曲為之說,即如注義,仍與上四句文例不符,蓋傳寫之訛也。


病之形能也、樂恬憺之能、與其病能、及其病能、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病能論、合之病能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澍案:「能」讀為「態」。「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態也。《荀子·天論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亦形態(楊倞注誤以形字絕句,能屬下讀,高郵王先生《荀子雜誌》已正之)。《楚辭·九章》「固庸態也」,《論衡·累害篇》「態」作「能」。《漢書·司馬相如傳》「君子之態」,《史記》徐廣本「態」作「能」(今本誤作熊),皆古人以能為態之證(態從心能,而以能為態,意從心音,而《管子·內業篇》以音為意,志從心之,而《墨子·天志篇》以之為志,其例同也。此三字蓋皆以會意包諧聲)。下文曰:「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讀為態,說見上)「能」亦讀為「態」,與事為韻。恬憺之能,即恬憺之態也。《五藏別論》曰:「觀其志意,與其病能。」(今本誤作與其病也,依《太素》訂正,辨見本條。)「能」亦讀為「態」,與意為韻。病能,即病態也。《風論》曰:「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即及其病態也。《厥論》曰:「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厥狀與病能並舉,即厥狀病態也。弟四十八篇名《病能論》,即《病態論》也。《方盛衰論》曰:「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能」亦與意為韻,即合之病態也。王於諸能字或無注,或皮傅其說,均由不得其讀。釋音發音於本篇上文「能冬不能夏」曰「奴代切」,下「形能」同,則又強不知以為知矣。


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讀為態,說見上),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澍案:「守」字義不相屬。「守」當為「宇」。《廣雅》:「宇,尻也。」(經典通作居。)《大雅·綿篇》「聿來胥宇」,《魯頌·閟宮篇》序頌「僖公能復周公之宇」,《周語》「使各有寧宇」,《楚辭·離騷》「爾何懷乎故宇」,毛傳、鄭箋、韋王注並曰:「宇,居也。」虛無之宇,謂虛無之居也。「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宇」與《淮南·俶真篇》「而徙倚乎汗漫之宇」句意相似,高誘注亦曰:「宇,居也。」宇與守形相似,因誤而為守(《荀子·禮論篇》「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史記·禮書》「壇宇」誤作「性守」。《墨子·經上篇》「宇彌異所也」,今本「宇」誤作「守」)。

白話文: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原文:「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林億校勘說:「詳細考察『天地者』直到『萬物之能始』,與《天元紀大論》相同,那裡沒有『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一句,而且用『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代替了『陰陽者萬物之能始』。」

我(胡澍)考證:「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應當根據《天元紀大論》寫作「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金木」與上文的「天地」、「陰陽」、「左右」、「水火」在文義上屬於同一類「終始」與上文的「上下」、「男女」、「道路」、「兆徵」也都屬於兩字並列的同一類型。如果按照現在的版本,那麼「陰陽者」這三個字與上文重複,「能始」這兩個字在意義上又難以說通。王冰注釋說「能」是變化生成的元始(宋本、吳本中「化」字下有「之」字,此處根據熊本、藏本),這是牽強附會的解釋,即使按照這個註解的意義,仍然與上四句的文例不符,這大概是傳抄的訛誤。


病之形能也、樂恬憺之能、與其病能、及其病能、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病能論、合之病能

原文:「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我(胡澍)考證:「能」字應讀作「態」。「病之形能也」的意思是:疾病的形態。《荀子·天論篇》中「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也是「形態」的意思(楊倞注釋錯誤地將「形」字斷句,而將「能」字歸入下文讀,高郵王先生的《荀子雜誌》已經糾正了這個錯誤)。《楚辭·九章》中「固庸態也」,《論衡·累害篇》中「態」字作「能」。《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君子之態」,《史記》徐廣本中「態」字作「能」(現在的版本錯誤地作「熊」),這些都是古人將「能」字作為「態」字使用的證據(「態」從「心」從「能」,將「能」作為「態」,就像「意」從「心」從「音」,而《管子·內業篇》將「音」作為「意」;「志」從「心」從「之」,而《墨子·天志篇》將「之」作為「志」一樣,其例子相同。這三個字大概都是以會意字包含諧聲字的造字方法)。

下文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讀作「態」,解釋見上文)這裡的「能」也讀作「態」,與「事」押韻。「恬憺之能」,就是「恬憺之態」的意思。《五藏別論》中說:「觀其志意,與其病能。」(現在的版本錯誤地作「與其病也」,已根據《太素》訂正,辨析見本條。)這裡的「能」也讀作「態」,與「意」押韻。「病能」,就是「病態」的意思。《風論》中說:「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就是指及其病態。《厥論》中說:「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厥狀」與「病能」並列,就是指厥病之狀與病態。第四十八篇的篇名是《病能論》,就是《病態論》的意思。《方盛衰論》中說:「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這裡的「能」也與「意」押韻,就是指符合其病態的意思。王冰對於這些「能」字,有的沒有註解,有的牽強附會地解釋,都是因為沒有讀對字音。釋音在解釋本篇上文「能冬不能夏」時說「奴代切」,下文「形能」也相同,這就又是強不知以為知了。


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

原文:「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讀為態,解釋見上文),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

我(胡澍)考證:「守」字義理上不相符。「守」應當是「宇」字。《廣雅》中說:「宇,尻也。」(經典中通常作「居」。)《詩經·大雅·綿篇》中「聿來胥宇」,《魯頌·閟宮篇》序頌中「僖公能復周公之宇」,《周語》中「使各有寧宇」,《楚辭·離騷》中「爾何懷乎故宇」,毛傳、鄭箋、韋昭、王逸的註解都說:「宇,居也。」「虛無之宇」,就是指虛無的居所。「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宇」與《淮南子·俶真篇》中「而徙倚乎汗漫之宇」句意相似,高誘注釋也說:「宇,居也。」「宇」與「守」字形相似,所以因誤寫而成為「守」(《荀子·禮論篇》中「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史記·禮書》中「壇宇」錯誤地寫作「性守」。《墨子·經上篇》中「宇彌異所也」,現在的版本中「宇」錯誤地寫作「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