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素問
素問
1. 素問
宋林億等校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俞氏理初《持素目錄序》曰:「素問名義,如素王之素。黃帝以大神靈,遍索先師所惜,著之精光之論,仍復請藏慎傳。古人刑名,八索九醫,素索醫皆空也。刑病皆空,設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湯液醪醴,為而不用。」澍案:全說固未甚明,林說亦遷曲難通。俞氏以索證素是矣,而云「素索醫皆空也」,雖本劉熙、張衡為說,見《釋名》及昭十二年《左傳正義》,實亦未安。今案:「素」者,法也。《鄭注士喪禮》曰:「形法定為素。」宣十一年《左傳》曰:「不愆於素。」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遵王之素。」素皆謂法。字通作索(六節藏象論注,八素經,林校曰:「素一作索。」《書序》八索,昭十二年《左傳》八索,釋文並曰:「索本作素。」昭十二年《左傳》:「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醫。」賈逵曰:「八索,三王之法。」)。定四年傳「疆以周索」,杜預曰:「索,法也。」黃帝問治病之法於岐伯,故其書曰《素問》。《素問》者,法問也,猶後世揚雄著書謂之《法言》矣。三墳五典,八索九醫,典索皆得訓法。夫曰五法八法之問,義無乖牾。若如俞說,則是八索為八空,九醫為九空,素問為空問,不詞孰甚焉?故特辨之。
「人將失之邪」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邪?人將失之邪?澍案:「人將失之邪」當作「將人失之邪」。下文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也與邪古字通。《大戴禮·五帝德篇》:「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樂記正義》引「邪」作「也」。《史記·張儀傳》:「此公孫衍所謂邪?」《秦策》「邪」作「也」。《淮南·精神篇》:「其以我為此拘拘邪?」《莊子·大宗師篇》「邪」作「是也」。上句用邪而下句用也者,書傳中多有之。昭二十六年《左傳》:「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故及此也?」《史記·淮南衡山傳》:「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貨殖傳》:「豈所謂素封者邪?非是也?」)徵四失論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與此文同一例。將猶抑也。「時世異邪?將人失之邪?」謂時世異邪?抑人失之邪?「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謂材力盡邪?抑天數然邪?「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謂子年少智未及邪?抑言以雜合邪?注以將為且失之。《楚策》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襖祥乎?」《漢書·龔遂傳》曰:「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也與邪通)《楚辭·卜居》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以上「將」字亦並為詞之抑。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名義與詞句考辨
宋代林億等人校訂時說:「王冰不理解《素問》這個名稱的由來。全元起曾解釋說:『「素」是根本的意思;「問」是黃帝向岐伯請教的意思。此書闡述的是性情的根源、五行的根本,所以叫做《素問》。』雖然全元起有此解釋,但意義仍不夠明確。根據《乾鑿度》的記載:『有形體的事物產生於無形,因此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是還沒有氣的時候;太初是氣的開始;太始是形的開始;太素是質的開始。氣、形、質都具備了,疾病也因此萌生,所以黃帝問的就是這個太素、質的開始。』《素問》的名稱和意義,或許來源於此。」
俞理初先生在《持素目錄序》中說:「《素問》這個名稱的意義,就像『素王』的『素』一樣。黃帝以其大神靈,遍尋先師所珍藏的學問,著成精妙的光明之論,並且要求謹慎收藏、傳承。古人講究刑名,有『八索九醫』之說,『素』、『索』、『醫』都寓含著『空』的意義。刑罰和疾病都旨在使人清淨無為,設置它們的目的是希望人們不要觸犯法律、不要傷害本性,所以說『湯液醪醴,為而不用』(意思是藥物是用來備而不用,達到無病狀態)。」
我(胡澍)認為:全元起的解釋固然不夠明確,林億的說法也牽強難通。俞氏將「索」解釋為「素」是對的,但他又說「素、索、醫都空」,雖然這是根據劉熙、張衡的說法,見於《釋名》和《左傳正義·昭公十二年》,但實際上並不可取。
現在我考證:「素」字的意思是「法度」。《鄭注士喪禮》中說:「形體規定為素。」《左傳·宣公十一年》中說:「不愆於素」(不逾越法度)。漢代博陵太守孔彪碑文說:「遵王之素」(遵循聖王的法度)。這些地方的「素」都指「法度」。「素」字通作「索」(《六節藏象論注》中的「八素經」,林億校勘時說「素」也作「索」。《書序》中的「八索」,《左傳·昭公十二年》中的「八索」,釋文都說「索」原本作「素」。《左傳·昭公十二年》說:「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醫。」賈逵解釋說:「八索,三王之法。」)。《左傳·定公四年》中「疆以周索」,杜預注釋說:「索,法也。」
所以,黃帝向岐伯請教的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因此這部書稱為《素問》。《素問》就是「法問」,就像後世揚雄的書被稱為《法言》一樣。「三墳」、「五典」、「八索」、「九醫」中的「典」和「索」都可以訓為「法」。說它是「五法八法之問」,語義上並無衝突。如果像俞氏所說,那麼「八索」就成了「八空」,「九醫」就成了「九空」,《素問》就成了「空問」,這在辭義上還有什麼比這更不通順的嗎?所以我特地辨明這一點。
「人將失之邪」考辨
原文:「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邪?人將失之邪?」
我(胡澍)考證:「人將失之邪」應當作「將人失之邪」。下文說:「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也」和「邪」在古代是通用的字。《大戴禮·五帝德篇》中「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樂記正義》中「邪」作「也」。《史記·張儀傳》中「此公孫衍所謂邪?」,《秦策》中「邪」作「「也」。《淮南子·精神篇》中「其以我為此拘拘邪?」,《莊子·大宗師篇》中「邪」作「是也」。上句用「邪」而下句用「也」的例子,在書傳中有很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故及此也?」。《史記·淮南衡山傳》中「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貨殖傳》中「豈所謂素封者邪?非是也?」)
《徵四失論》中說:「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與此文的用法是同一種例子。「將」在這裡的意思是「抑」或「還是」。所以「時世異邪?將人失之邪?」的意思是:是時代不同了呢?還是人自己有所缺失呢?「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的意思是:是能力用盡了呢?還是天命如此呢?「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的意思是:是你年少智慧還沒跟上呢?**還是你說的話雜亂不合義理呢?**王冰的註解將「將」解釋為「且失之」,這是錯誤的。《楚策》中說:「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襖祥乎?」(先生是老糊塗了嗎?還是認為楚國會因此吉祥呢?)《漢書·龔遂傳》中說:「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現在想讓臣子得勝呢?還是想讓它安定呢?)。(「也」和「邪」通用)。《楚辭·卜居》中說:「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我寧願誠實謹慎,樸實而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永無止境呢?寧願清除雜草,勤勞耕作呢?還是遊說達官貴人,成就功名呢?)以上這些例子中,「將」字都作「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