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素問
素問
1. 素問
「恬惔虛無」
恬惔,元熊宗立本、明道藏本均作恬憺。澍案:《一切經音義》十六引《蒼頡篇》曰:「惔,恬也。」是惔與憺同(憺之為惔,猶澹之為淡。《文選·潘安仁金谷集詩》「綠池汎淡淡」,李善曰:「淡與澹同。」)。然釋音作恬憺,則宋本本作恬憺。陰陽應象大論「樂恬憺之能」(藏本作恬憺,憺亦與澹同。《淮南·俶真篇》注:「憺,定也。」《後漢書·馮衍傳》注:「澹,定也。」澹與淡同,故《淮南·泰族篇》「靜漠恬惔」,其字亦作淡)。移精變氣論「此恬憺之世」,亦並作恬憺。
「其民故曰樸」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林校曰:「按別本曰作日(宋本曰上衍云字今據熊本藏本刪)。」澍按:「曰」字義不可通,別本作「日」是也。「日」與《孟子·盡心篇》「民日遷義」之「日」同義,言其民故日以樸也。作「曰」者形似之誤。《大戴禮·曾子天圓篇》「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淮南·天文篇》「日」作「曰」誤,與此同。
「發始墮、發墮、鬚眉墮」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又下文曰: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長刺節論曰: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熊本藏本作墯)。王於墮字均無注。澍案:「墮」本作「鬌」,《說文》:「鬌,發墮也。」字通作「墮」,「墮」之為言禿也。《墨子·修身篇》「華髮墮顛而猶弗捨」,墮顛即禿頂。今俗語猶然,發禿謂之墮,鬚眉禿謂之墮,毛羽禿謂之毻。(《文選·江賦》「產毻積羽」,李善曰:「與毻同。」引字書「落毛也」。郭璞《方言注》曰:「鬌,毛物漸落去之名。」)角禿謂之隨(《呂氏春秋·至忠篇》「荊莊哀王獵於雲夢,射隨兕中之」)。尾禿謂之橢(《淮南·說山篇》「髡屯犁牛,既科以橢」,高誘曰:「科無角,橢無尾。」)。草木葉禿謂之墮(脈解篇「草木畢落而墮」,大元窮次四土不和,木科橢。範望曰:「科橢,枝葉不布。」)。聲義並同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王注「此雖有子」三句曰:「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澍案:此謬說也。詳岐伯之對謂年老雖亦有子者,然大要生子常期男子在八八以前,女子在七七以前,故曰:「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男不過盡八八之男」即承上文之丈夫而言,「女不過盡七七之女」即承上文之女子而言,並非謂年老者所生之子,何得雲子壽亦不過天癸之數乎?且老年之子必不壽,亦無是理。
白話文:
「恬惔虛無」考辨
原文:「恬惔虛無。」
元代熊宗立本、明代道藏本都作「恬憺」。我(胡澍)考證:《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引《蒼頡篇》說:「惔,恬也。」這說明「惔」與「憺」是相通的。(「憺」之為「惔」,就像「澹」之為「淡」。《文選·潘安仁金谷集詩》中「綠池汎淡淡」,李善解釋說:「淡與澹同。」)。然而釋音寫作「恬憺」,那麼宋本的原文就是「恬憺」。《陰陽應象大論》中「樂恬憺之能」(藏本也作「恬憺」,「憺」也與「澹」相通。《淮南子·俶真篇》注:「憺,定也。」《後漢書·馮衍傳》注:「澹,定也。」「澹」與「淡」相通,所以《淮南子·泰族篇》中「靜漠恬惔」,這個字也作「淡」)。《移精變氣論》中「此恬憺之世」,也都寫作「恬憺」。
「其民故曰樸」考辨
原文:「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林億校勘說:「根據其他版本記載,『曰』字作『日』(宋本『曰』字上面衍出的『云』字,現根據熊本、藏本刪除)。」我(胡澍)考證:「曰」字義理上講不通,其他版本作「日」是正確的。「日」與《孟子·盡心篇》中「民日遷義」的「日」意義相同,表示他們的百姓因此日益樸實。寫作「曰」是字形相似而造成的錯誤。《大戴禮·曾子天圓篇》中「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淮南子·天文篇》中「日」作「曰」是錯誤的,與此情況相同。
「發始墮、發墮、鬚眉墮」考辨
原文:「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又下文曰: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長刺節論曰: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熊本、藏本都作「墯」)。」
王冰對「墮」字都沒有加註釋。我(胡澍)考證:「墮」字原本作「鬌」,《說文解字》中說:「鬌,髮墮也。」「鬌」字通作「墮」,「墮」在這裡的意思是禿落。《墨子·修身篇》中「華髮墮顛而猶弗捨」,「墮顛」就是禿頂。現在的俗語仍然如此,頭髮禿落稱為「墮」,鬍鬚眉毛禿落稱為「墮」,鳥類的毛羽禿落稱為「毻」。(《文選·江賦》中「產毻積羽」,李善說:「與毻同。」並引字書解釋說「落毛也」。郭璞的《方言注》說:「鬌,毛物逐漸脫落的名稱。」)牛角禿落稱為「隨」(《呂氏春秋·至忠篇》中「荊莊哀王獵於雲夢,射隨兕中之」)。獸尾禿落稱為「橢」(《淮南子·說山篇》中「髡屯犁牛,既科以橢」,高誘解釋說:「科無角,橢無尾。」)。草木葉子禿落稱為「墮」(《脈解篇》中「草木畢落而墮」,指大元窮盡四方土地不和,樹木枯萎傾倒。范望說:「科橢,枝葉不散布。」)。這些字的讀音和意義都相同。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考辨
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王冰註釋「此雖有子」三句說:「雖然年老還能生育子女,但子女的壽命也不能超過天癸之數。」我(胡澍)考證:這是錯誤的說法。詳細分析岐伯的回答,是說即使年老也能生育子女,但大體上,生育子女的正常時期,男子是在八八(64歲)以前,女子是在七七(49歲)以前。所以說:「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男不過盡八八之男」是承接上文的「丈夫」而言,「女不過盡七七之女」是承接上文的「女子」而言,並不是指年老者所生的子女。怎麼能說子女的壽命也不能超過天癸之數呢?而且老年人生的子女一定不長壽,也沒有這種道理。
您對這些考辨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