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素問
素問
1. 素問
「真人」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王注曰:「真人,謂成道之人也。」澍案:注義泛而不切,且成與全義相因,無以別於下文淳德全道之至人。今案:真人謂化人也。《說文》曰:「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從匕(匕即化之本字),從目,從匕八,所乘載。」是其義矣。
至人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王注曰:「全其至道,故曰至人。」林校引楊上善曰:「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澍案:楊、王二注皆望下文生義,不思下文言淳德全道,不言至德至道,殆失之矣。今案:「至」者,大也。《爾雅》曰:「晊,大也。」郭璞作「至」,釋文曰:「晊,本又作至。」《易·彖傳》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鄭注《哀公問》曰:「至矣,言至大也。」高誘注《秦策》曰:「至猶大也。」注《呂氏春秋·求人篇》曰:「至,大也。」是「至人」者,大人也。《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此文「有至人者,淳德全道」意義相似。《莊子·天下篇》曰:「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不離於真,猶下文言「亦歸於真人」也,故居真人之次。《論語》曰:「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故在聖人之上。
白話文:
《黃帝內經》詞句精解與考證
真人
原文:「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王冰注釋說:「真人,是指得道之人。」我(胡澍)認為:這個註解過於籠統且不夠精確,而且「成」與「全」在意義上相近,無法與下文「淳德全道」的「至人」區分開來。我現在考證:「真人」指的是變化之人,即能變化形體、登天成仙的人。《說文解字》中說:「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從匕(匕就是『化』字的本字),從目,從匕八,所乘載。」這正是「真人」的含義。
至人
原文:「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王冰注釋說:「『全其至道』,所以稱作『至人』。」林億校勘時引用楊上善的說法:「積聚精氣,保全精神,能夠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稱作『至人』。」我(胡澍)認為:楊、王兩位注釋都只顧著從下文引申意義,卻沒有思考到下文說的是「淳德全道」,而不是「至德至道」,這恐怕是他們的疏失。
我現在考證:「至」的意思是「大」。《爾雅》中說:「晊,大也。」郭璞寫作「至」,釋文說:「『晊』,原本也作『至』。」《易經·彖傳》中說:「大哉乾元,至哉坤元。」鄭玄注釋《哀公問》時說:「至矣,言至大也。」高誘注釋《秦策》時說:「至猶大也。」注釋《呂氏春秋·求人篇》時說:「至,大也。」所以,「至人」就是「大人」。《周易·乾卦·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這與本文中「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的意義相似。《莊子·天下篇》中說:「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不離於真」的意思,就像下文說「亦歸於真人」一樣,所以「至人」排在「真人」之後。《論語》中說:「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以「至人」位於「聖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