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澍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戶部郎中胡君荄甫事狀 (1)

回本書目錄

戶部郎中胡君荄甫事狀 (1)

1. 戶部郎中胡君荄甫事狀

同治十一年歲在壬申八月十四日荄甫戶部以疾卒於京邸年四十有八訃至培係為文哭之君所著內經校義今刑部尚書潘伯寅先生為刻於都中培系以南方學者不易觀乃重為刊布自念與君少同學長同志知君最深刻既竟因撰次君之行事為狀以乞志傳俾後世有考焉君諱澍字荄甫一字甘伯號石生績溪縣城北人先世三山公諱舜陟宋大觀三年進士歷官徽猷閣待制贈少師宦跡見宋史本傳著有論語義師律陣圓奏議文集詠古詩三山老人語錄仲子苕溪公諱仔知晉陵縣事著有孔子編年苕溪漁隱叢話

白話文:

同治十一年,壬申年八月十四日,戶部郎中荄甫突然在京中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八歲。訃告傳到,培系為他寫了祭文。荄甫所著的《內經校義》,現在由刑部尚書潘伯寅先生在京城印刷出版。培系考慮到南方學者不便閱讀,於是再次印刷發布。我自認和荄甫年少時是同窗,長大後志趣相投,對他的瞭解最為深刻。如今他已逝世,我便撰寫了他的生平事跡,載入志傳,以便後人查考。荄甫名澍,字荄甫,又字甘伯,號石生,是績溪縣城北人。他的先祖三山公諱舜陟,在宋朝大觀三年考中進士,歷任徽猷閣待制,追贈少師,仕宦經歷記載在《宋史》本傳中。他著有《論語義》、《師律陣圓》、《奏議文集》、《詠古詩》、《三山老人語錄》。仲子苕溪公諱仔知,曾任晉陵縣事,著有《孔子編年》、《苕溪漁隱叢話》。

國朝收入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國朝收入

清朝的政府收入

四庫全書傳至明充寰公諱思伸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宦跡見府縣誌著有督撫奏議邊垣圓紀是為君八世祖自充寰公以下人

白話文:

《四庫全書》流傳到明朝充寰公,名字叫思伸,萬曆乙未(1585)年進士出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宦歷記載在府縣誌中,著有《督撫奏議》、《邊垣圓紀》。他是您的八世祖。從充寰公以下,都是您的先人。

國朝潛德弗耀君之曾祖公諱立三貤贈儒林郎祖時未公諱仕未例授登仕郎贈儒林郎晉贈朝議大夫父正暉公諱尚昱例授儒林郎候選直隸州同知贈奉政大夫曾祖母高氏貤贈安人祖母許氏贈安人晉贈恭人母周氏生母程氏俱贈宜人庶母葉氏例封安人州同公性孝友家夙貧慮無以供甘旨乃棄儒而賈柱來江浙間數十年遂致饒裕以好義博施著聞於時邑有善舉無不預焉年五十尚無子七十有子七人人咸謂積善之報君其長也幼穎悟父母奇愛之一日州同公過先君塾中見其所以教培系兄弟者心敬異之乃命君受業焉君時方九齡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讀書作文字飲倉居處無不與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誦讀不煩督責先君視之異於群弟子年十四丁生母程太宜人憂哀毀如成人早有文譽年十六七與邑中知名士結社相酬唱辛丑秋修禊於邑東石照山繪圖賦詩君年最少儕輩皆折服癸卯秋先君膺疾君與培系星夜走二十里求醫藥先君捐館君補被就培系兄弟於苦凷中與同臥起古所謂心喪於君見之甲辰君與培系兄弟讀書郡城之紫陽書院是歲以古學受知於督學季文敏公芝昌補徽州府學生丙午偕培系就試金陵棹邗江覽紅橋竹西諸勝阻風京口登金山寺浮圖培系及半欲止君強捋培系手直竅其巔於是道吳門溯錢塘泛舟西湖經月始返是時購得洪稚存孫開如黃仲則諸先生著述慨然有志其為人開如先生集中有釋人一篇君博稽古訓為之疏通證明嘉定朱亮甫先生右曾見其書曰某行年五十閱人頗多英年嗜學如君者實所罕觀君益自奮勵常思發名成業以顯揚其親未幾周太宜人暨州同公相繼棄卷君營葬事畢乃負笈杭州從溧陽繆武烈公梓習制舉業君弱冠以前所作時藝不甚合繩墨而時有英銳之氣至是武烈公教以古文之法為時文君乃大喜每聞公緒論條記為一編曰尊聞錄心摹手追務竟其學已未舉於鄉庚申春計偕入都至清江道梗折回是歲二月粵匪竄績溪君舊居大廈一夕變為灰燼遺業蕩然杭城旋亦失守君歸則已無家乃攜眷屬奔走浙東西自是烽火驚天幾無所託命矣壬戌杭城再陷君挈幼子良駒間關險難同至蘇州遇救得脫旋由滬上附輪船北上乙丑會試報罷援例授內閣中書尋乞假南歸戊寅會試復不第乃捐陸郎中分發戶部山西司是時仕途冗雜司員需次甚夥君資淺無可自見仍以著書為事不妄與人酬酢體素羸又以更歷憂患精力損耗壬申二月與培系書云嘗以風塵馳逐驗輪號之鐵每歲必銷寸許況以脆薄之身當之無怪其然矣某入都來痔瘡已成痼疾頻發無休而他疾之嬰身者靡月不有年未五十興致索然數年後便料理歸休矣人生能得數十卷書以傳後而有佳子孫以葆守勝於萬戶侯多多矣某思之慕之而東塗西抹迄用無成可懼也此君之絕筆嗚呼君固淡於宦情篤於撰述襄見家竹村先兄郝蘭皋年丈皆官戶部並以絕學名當世竊冀君踵其轍天柰何既嗇其遇又嗇其年使君仕宦既不成著書又不就徒抱其所蘊蓄而鬱郁以終斯生人之極哀已君少有至性事父母愉色婉容終身有孺子之慕與諸弟尤友愛少弟祥麟以浙江候補府經歷從戎衢州積勞成疾君得耗促裝赴衢為之稱藥量水衣不解帶者匝月弟歿又為扶櫬歸葬行路誤哀之君身裁中人文弱如不勝衣而遇事有膽略於所親厚同患難托死生毅然引為己任與人交不為崖岸和易溫婉人以是親之然胸中涇渭劃然不肯隨俗俯仰嘗歷數交遊私為籍記而第其甲乙培系戲謂曰君為月旦評乎抑為古今人表乎君笑謝之培系與君客繆武烈公前後六七年與同門餘姚周君雙庚會稽趙君撝叔溧陽王君西坨繆君芷汀稚循昆季以文章道誼相切磋數君俱負舊才然皆雅愛君每考古訂今搜奇選勝非君在不樂也一時經學淹通之士如歸安楊君見山德清戴君子高皆與君一見如舊相識居京師時潘伯寅先生方官戶部侍郎引為文字交潘氏滂喜齋所刻唐釋湛然輔行記君所掇錄也君之援例戶曹也王君西坨厚資之君歿潘司農暨家芸楣比部為之經紀其喪且為歸其旅櫬及其眷屬又為刻其遺書數公風誼為不可及亦君之賢有以致之也君總角能詩初學太白稍長自以為不足傳遂不復作駢體文有齊梁風味亦不多作先君授以段氏說文注顧氏音學五書江氏四聲切韻表諸書遂通聲音訓詁之學後見高郵王氏書益篤嗜之雖在逆旅中塵積滿案暇必展卷翌索每得一義則怡愉累日庚申以後不獲常聚首然每見輒以所心得之相質證娓娓不倦少時所著釋人疏證左傳服氏注義通俗玄疏證俱毀於兵火中年多病因治醫術時有超悟後於都肆得宋刻內經乃以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古書悉心校勘發明古義撰內經校義草創未就今存數十條詁說精確其義例略如王氏讀書雜誌又為從兄印溪校刊先苕溪公孔子編年於本書之外博考先聖事蹟之見於他書者以為之跋極稱賅洽又淮南子一切經音義均有校本又著有墨守編正名錄俱未成君精刻印工篆書得秦漢人遺意至今學者珍之性嗜蓄意每下直輒至琉璃廠書肆搜求善本觸其所好必購得之雖典質不少吝所積至五千余卷嘗自言於春秋慕叔向於西漢慕劉向欲顏所居曰二向堂其志趣如此吾族人丁蕃盛培系與君自始祖以下十五傳皆同祖嗣後各為一支培繫於君為族叔祖君幼受經於先君遂倍相親暱中更多難倚之如左右手遇困阨君恆典衣濟之培係為戚某所齮齕君力為捍蔽不避嫌怨培系性褊急於內外人已閒每不善處多致繆郝君常婉言諷諭當抑鬱不自得時得君一言輒渙然冰釋亦不自知其何心也蓋自少至老數十年共嘗甘苦不以榮枯得喪易其心者惟君一人而已方謂生為我鮑叔死為我巨卿豈意君竟先我而逝耶傷哉君生於道光五年乙酉四月初二日卒葬邑南門外之洪上塘娶周氏封宜人再娶萬氏子二長良恭議敘九品銜周出次良駒國子監生萬出女二俱周出一適李一適孫男人孫女人良駒器宇魁偉舉止頗肖君殆能世其學者

白話文:

清朝時期,我的曾祖父諱立三,贈封儒林郎。祖父時未公諱仕,例授登仕郎,贈封儒林郎,晉贈朝議大夫。父親正暉公諱尚昱,例授儒林郎,候選直隸州同知,贈封奉政大夫。曾祖母高氏,貤贈安人。祖母許氏,贈安人,晉贈恭人。生母程氏和庶母葉氏,都贈封宜人。

州同公性情孝順友愛。家裡早年貧窮,他擔心無法供應父母美食,於是放棄讀書經商,幾十年間去了江浙一帶,最終富裕起來。州同公以樂善好施而聞名。當地方上有善舉,他無不參與。五十歲時還沒有孩子,七十歲纔有七個兒子。大家都說這是積善的報應,州同公一定會長壽。

君自幼聰明過人,父母非常疼愛他。一天,州同公路過先君(指作者的父親)塾中,看到他教導培系兄弟的方式,心生敬佩。於是讓君跟著先君學習。君當時只有九歲,培系十二歲。從此以後,直到弱冠之年,凡是讀書、寫作、飲食、起居,君都與培系兄弟在一起。君沉默寡言,所讀的東西不用督促。先君看待他與其他弟子不同。君十四歲時生母程太宜人去世,他哀傷毀壞,像成年人一樣。君早有文譽。十六七歲時與鎮上有名的文人結社唱和。辛丑年秋天,他們在鎮東石照山修禊,繪圖賦詩。君年紀最小,但同輩人都心服口服。癸卯年秋天,先君生病,君與培系星夜走了二十里求醫。先君去世後,君扶著靈柩,與培系兄弟同吃同睡,就像古人所說的「心喪」。

甲辰年,君與培系兄弟在郡城紫陽書院讀書。這一年,因為古學被督學季文敏公芝昌賞識,君被補為徽州府學生。丙午年,君與培系一起去金陵考試。船行邗江,遊覽了紅橋、竹西等名勝。在京口遇風,登金山寺浮圖,培系走到一半想停下來,君拉著培系的手,直接攀上塔頂。之後又去蘇州,沿錢塘江泛舟到西湖,一個月後才返回。這時,君購得了洪稚存、孫開如、黃仲則等先生的著作,立志要像他們那樣成為文人。孫開如先生集中有一篇《釋人》,君博稽古訓,為其疏通證明。嘉定朱亮甫先生在看到這本書後說:「某年五十歲,見過的人很多,像君這樣年輕好學的人,實在罕見。」君更加奮發努力,常常想著建功立業,光耀家族。不久,周太宜人和州同公相繼去世。君料理完葬事後,背著包裹來到杭州,跟隨溧陽繆武烈公梓學習舉業。君弱冠以前所作的文章都不太符合規範,但時常有英銳之氣。到了這裡,武烈公教了他古文的寫作方法,君於是大為歡喜。每當聽到公緒論條記,君就編成一冊,曰《尊聞錄》,用心摹仿,務必徹底學完。已未年,君在鄉試中考中。庚申年春天,計偕朋友一同進京,到了清江道時道路不通,折回。這一年二月,粵匪竄犯績溪,君家大宅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家業盡失。杭城也隨即淪陷。君回家後已經無家可歸,於是帶著眷屬奔走浙東西一帶。從此烽火連天,幾乎沒有容身之所。壬戌年,杭城再次淪陷,君帶著幼子良駒,歷經艱難險阻,一同到了蘇州,得到救援後得以脫險。隨後從上海乘坐輪船北上。

乙丑年會試取消,君援例授內閣中書,隨後請假南歸。戊寅年會試再次落第,於是捐了陸郎中,分發到戶部山西司。這時官場冗雜,司員等待的時間很長。君資歷淺薄,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仍然以著書為事,不隨便與人應酬。君身體素來羸弱,再加上歷經憂患,精力受損。壬申年二月,君與培系通信說:「平時奔波於風塵之中,體會到車輪號鐵,每歲都要磨損寸許,何況是我這種脆弱的身體,當之無怪矣。我入京以來,痔瘡已成痼疾,經常發作不止,而其他疾病纏身,沒有一個月不發作。年未五十,興致索然。再過幾年,便料理歸休吧。人生能得到幾十卷書傳給後代,又有優秀的子孫守護家業,比什麼萬戶侯強多了。我思之慕之,卻仍然東塗西抹,最終一事無成,可悲啊!」這是君的絕筆之作。

唉,君本來淡泊仕途,熱衷於著述。先前見過家竹村兄郝蘭皋兄,都是戶部官員,並以絕學聞名於世。我暗自希望君能追隨他們的腳步,但天意偏偏既吝嗇他的際遇,又吝嗇他的壽數,導致君的仕途沒有成就,著書也沒有完成,只能懷揣著自己的一腔抱負,鬱鬱而終。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君自幼就有至誠品德,侍奉父母面容和善,終身保持著孺子的心態。與諸弟尤為友愛,小弟弟祥麟是浙江候補府經歷,曾從軍衢州,積勞成疾。君得到消息後,立刻收拾行裝前往衢州,為他煎藥送水,衣不解帶,持續了一個多月。小弟弟去世後,君又扶著靈柩護送歸葬,行路者都為此哀傷。君身材瘦弱,如弱不禁風,但遇到事情卻有大無畏的精神。對所親厚的人,同患難託生死,毅然引為己任。與人交往不擺架子,和易溫婉,因此深得人心。然而,君胸中涇渭分明,不肯隨俗俯仰。君曾經數次列出交往的朋友,私下做成名錄,並將他們分為甲乙。培系戲謔地說:「君這是做月旦評嗎?還是做古今人表呢?」君笑著表示謙虛。

培系與君客居在繆武烈公府邸前後六七年,與同門餘姚周君雙庚、會稽趙君撝叔、溧陽王君西坨、繆君芷汀、稚循昆仲,以文章道誼相切磋。這些人都富有才華,但都雅愛君。每當考究古今,探求奇聞,沒有君在場,他們都不覺得快樂。同一時期,經學淹通之士如歸安楊君見山、德清戴君子高,與君一見面就如同多年的老友。君在京師時,潘伯寅先生任戶部侍郎,與君引為文字交。潘氏滂喜齋所刻唐釋湛然《輔行記》,就是君所輯錄的。君援例調到戶曹時,王君西坨資助了他很多。君去世後,潘司農和家芸楣比部為他料理後事,並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同時將他的眷屬也一併帶了回去。他們還刻印了君的遺著。這些人的風誼,令人敬佩,也是君的賢德促成的。

君自幼能詩,初學李白,稍長後自認為不足以流傳後世,就不再創作。偶爾寫駢體文,有齊梁風味,但也不多作。先君教給君段氏《說文注》、顧氏《音學五書》、江氏《四聲切韻表》等書,君於是通曉了聲音訓詁學。後來看到高郵王氏書,更加喜歡。即使身處逆旅之中,滿案塵埃,有空閒必會打開書籍,徹夜苦讀。每得到一個意思,就會高興好幾天。庚申年以後,君與我們不能經常相聚,但每次見面都會拿自己的心得互相印證,從不厭倦。少年時所著的《釋人疏證》、《左傳服氏注義通俗》、《玄疏證》都毀於戰火。中年多病,君於是研究醫術,時有超悟。後來在京城的市場上得到了宋刻《

光緒六年歲次庚辰八月族叔祖培系謹狀

白話文:

光緒六年庚辰年八月,族叔祖輩的培系謹上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