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99)
外篇 (199)
1. 解精微論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泣不出者,謂淚也。不泣者,泣謂哭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為陰,火為陽,故曰陰陽相持,安能獨來也。)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惋謂內鑠也。沖猶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生,故內鑠則陽氣升於陰也。陰,腦也。去目謂陰陽不守目也。志去於目,故神亦浮游。夫志去目則光無內照,神失守則精不外明,故曰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眥,視也。一水,目也。五火謂五臟之厥陽也。按:此言陽氣並上則目無所見,蓋因論涕泣而並及之也。)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風迫,陽伏不發,故內燔也。按:此言風入目則火閉而淚出,亦與涕泣同類,故並及之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經無火字。太素云:『天之疾風,乃能雨。』無生字。」)
白話文:
黃帝問道:如果哭不出來,就不是真的悲傷。如果不哭,就表示心神不夠慈愛。心神不慈愛,意志就不會感到悲傷。當陰陽兩種力量互相牽制時,眼淚又怎麼可能獨自流出來呢?(哭不出來,指的是沒有眼淚;不哭,指的是沒有哭泣的行為。水的精華是意志,火的精華是心神。水屬陰,火屬陽,所以說陰陽互相牽制,眼淚就無法單獨流出來。)當意志感到悲傷時,內心會感到惋惜,惋惜的情緒會使陰氣向上衝,陰氣上衝則意志會離開眼睛,意志離開眼睛,心神就無法守護精氣,當精神離開眼睛時,眼淚就會流出來。
(惋惜指的是內心的傷感。衝,是上升的意思。心神和意志互相感應,眼淚因此產生。內心傷感則陽氣會從陰處升起。陰,指的是腦部。離開眼睛是指陰陽無法守護眼睛。意志離開眼睛,心神也會跟著浮動。意志離開眼睛,眼睛的光芒就會失去內照;心神失去守護,精氣就無法向外展現光彩,所以說精神離開眼睛,眼淚就會流出來。)難道你沒聽過經書上說,當人昏厥時,眼睛就看不見東西嗎?人一旦昏厥,陽氣會向上集中,陰氣會向下聚集。陽氣向上集中就會導致火氣獨自旺盛,陰氣向下聚集就會導致腳部冰冷,腳部冰冷就會導致脹痛。
如果僅有一分水氣,是無法壓制五種火氣的,因此眼睛會失明。(眥,指的是看見。一分水氣,指的是眼睛。五種火氣指的是五臟陽氣的昏厥。這裡說陽氣向上集中導致眼睛看不見東西,是因為在討論眼淚時順帶提及。)因此,當氣血衝上來,遇到風就會不停流淚。風吹入眼睛,陽氣會收斂在精氣中,就好像火氣在眼睛裡燃燒,所以遇到風就會流淚。(風逼迫陽氣潛伏不發,所以內在才會燃燒。這裡說風吹入眼睛會導致火氣閉塞而流淚,也是和淚水同類的狀況,所以一併提及。)
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火勢猛烈時會產生疾風,然後才會下雨,這就是類似的情況。(按:新校正說:「甲乙經沒有『火』這個字。《太素》說:『天上的疾風,才能下雨』,沒有『產生』這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