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98)
外篇 (198)
1. 解精微論
涕者鼻之液,淚者目之液,居五液之二,雖皆悲哀之所致,然外感風寒,鼻亦能涕,篇中尚未言及,惟目中風則淚出,篇末已並及之,要其辨論悲泣水火之義,至精至微,故曰解精微也。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言何臟之所為而致是乎。按:哭者有聲有淚,然亦有叫號而無淚者。泣者有淚無聲,徐氏曰:「哭之細也。」出而少涕,謂淚出而涕不出也。)帝曰:在經有也。(靈樞經有悲哀涕泣之義。)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復問謂重問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帝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專,任也,言五臟精氣任心之所使,以為神明之府。)目者其竅也,(神內守,明外鑑,故目其竅也。按,目本肝之竅,然目之神,心之神也,故目亦其竅。)華色者其榮也。(華色其神明之外飾。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氣和則神安,神安則外鑑明矣。氣不和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外榮減矣。按:有亡憂,注言「有亡也,憂知於色」,似未妥。亡古作無,謂有憂無憂,觀色而知也。亡,平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目為上液之道,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水液上行,方生於目。)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
」神志俱升,故志與心神共奔湊於目。)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五臟別論以腦為地氣所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言腦者陰,陽上鑠也,鑠則消也。)髓者骨之充也。(充,滿也,言髓填於骨,充而滿也。)故腦滲為涕。
(鼻竅通腦,故腦滲為涕,流於鼻中矣。按:易萃上九曰:「齎咨涕洟。」涕與洟音略同,而義大別。孔疏云:「自目出曰涕,自鼻出曰洟。」今以涕為鼻出者,傳寫之誤,或古以涕洟通用耶。)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類謂同類。)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同源故死生俱。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所屬謂於腦也。按:水源於腎,人水之精為髓,髓實藏於腦,人悲則火動水浮,泫然而泣,潛然淚下,腦亦滲而為涕矣,此皆以類相從,同為所屬故也。)雷公曰:……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怪其所屬同,而行出異也。按:此問意重前,因帝但答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之意,故此復再問也。
白話文:
解精精微論
眼淚是眼睛的分泌物,鼻涕是鼻子的分泌物,都是人體五液中的兩種。雖然悲傷都會導致流淚或流鼻涕,但受風寒也會流鼻涕,文中尚未提及;而文中最後提到,風寒侵襲眼睛則會流淚。這段文字精微地闡述了悲傷與淚水、鼻涕之間的關係,故名為「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問:哭泣時眼淚不出,或者眼淚很少而鼻涕也不流,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哪個臟腑的功能出了問題造成的?)黃帝回答:經書上有記載。(《靈樞經》記載了悲傷導致流淚和流鼻涕的道理。)雷公又問:不知道淚水的來源,以及鼻涕從何而來。
黃帝回答:……心是五臟中最精華的臟腑(「專」指負責,意思是五臟的精氣都受心的支配,心是神明的府庫),眼睛是心的竅穴(神在內守護,光明在外部照見,所以眼睛是心的竅穴。注:眼睛本是肝的竅穴,但眼睛的神明卻是心的神明,所以眼睛也是心的竅穴),眼睛的光澤是心的榮華。(光澤是神明的外在表現。)因此,人有德行,則氣血和順,眼睛就會有神采;如果憂慮過度,就會表現在臉色上。(氣血和順則精神安寧,精神安寧則外在的光彩明亮。氣血不和則精神不守,精神不守則外在的光彩就會減弱。注:「有亡憂」,注釋說「有亡也,憂知於色」,似乎不妥。「亡」古字作「無」,意思是無論憂慮與否,都可以從臉色上看出來。「亡」,讀平聲。)所以,悲傷就會流淚,淚水的來源是水。水之根本是積蓄的水分,積蓄的水分屬陰,最陰的物質是腎的精氣。
腎精之水之所以不流出來,是因為精氣在約束著它,輔助並包裹著它,所以水分不會外流。水的精華是人的意志,火的精華是人的神明,水火交感,神志都悲傷,所以就會流淚。(眼睛是上部液體流通的通道,水火交感,神志都悲傷,水液上行,就會從眼中流出。)所以俗話說:「心悲則名曰志悲。」意志與心神共同匯聚於眼睛。(水火交感,所以說「心悲名曰志悲」。神志都上升,所以意志與心神共同匯聚於眼睛。)因此,悲傷時,神氣傳達給心臟,精氣沒有上達於意志,而意志卻獨自悲傷,所以就會流淚。淚水和鼻涕的來源是大腦,大腦屬陰,(《五臟別論》說大腦是由地氣生成的,都藏於陰而象徵著大地,所以說大腦屬陰,陽氣在上則會消融。)骨髓是骨骼的充盈之物。(「充」是充滿的意思,意思是骨髓充滿在骨骼中。)所以大腦的滲出物就形成了鼻涕。
(鼻腔與大腦相通,所以大腦滲出的物質就成了鼻涕,流到鼻腔中。注:《易經》萃卦上九爻辭曰:「齎咨涕洟。」涕和洟發音相近,但意思大不相同。孔穎達疏說:「從眼睛流出的叫涕,從鼻子流出的叫洟。」現在把涕解釋為從鼻子流出的,是抄寫上的錯誤,或者古時候涕、洟通用?)意志是骨骼的主宰,所以水液流動,鼻涕隨之而出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是同類。(「類」指同類。)淚水和鼻涕如同兄弟一樣,危急時一起死亡,安康時一起生存,(同源所以生死與共),因為意志先悲傷,所以淚水和鼻涕就一起流出來了。人體淚水和鼻涕一起流出來,是因為它們同屬一個系統。(「所屬」指屬大腦。注:水源於腎,人的水之精華是骨髓,骨髓主要存在於大腦,人悲傷時,火動水浮,淚水就泫然落下,大腦也滲出物質形成鼻涕,這些都是同類相從,屬於同一系統的緣故。)雷公說:……哭泣時眼淚不出,或者眼淚很少,鼻涕也不流,這是為什麼呢?(感到奇怪的是,它們屬於同一個系統,但流出的卻不一樣。注:這個問題重複了前面的問題,因為黃帝只回答了淚水和鼻涕的來源,所以雷公又再次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