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35)
卷下 (35)
1. 三、病能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五日而之腎也),一日腹脹(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身體痛(一日而之心,腑傳臟也。心主血脈,故為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心病不已,必復傳金,故死),冬雞鳴,夏下晡(醜、未時也,土能制水,故膀胱畏之,相傳死期各有遠近,臟有要害不同也,以次相傳者必死,間一二臟或三四臟者,可以治矣)。
《靈樞·經脈》篇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肺屬金主氣,為水之母,故其氣絕則津液去,而爪枯毛折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心主血脈,故心絕則血先死,其症在髦色不澤,面黑如漆,水化見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脾主肌肉,故脾絕則肉先死,其症在舌萎、人中滿,唇反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腎屬水,故為冬脈。腎主骨,故腎絕則骨先死。其症在骨肉不相親附,則齒長而垢,精枯發無澤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當作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肝絕者筋先死。其症在唇青舌卷而卵縮囊蜷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暈,目暈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五臟之精上注於目,故五陰氣絕則目轉而暈,志先死矣。志藏於腎,真陰已竭,死在周日間耳)。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陽氣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汗泄,絕汗者,其形如珠,凝而不流,或氣喘不休,汗出如洗者是也)。
《陰陽類論》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冬三月陰盛之時,而見陽病者,至春初陽氣發動之令,脈必有死徵矣。出春者,交夏也,陽病當陽盛,則亢極而不可免矣)。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在理已盡,謂色脈形症皆無生理,則交春草色青、柳葉見,皆其死期也)。
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冬月之病,甫交春而陰陽皆絕,則不待仲季,即於孟春是其死期矣。陰絕者,脈形不至,陽絕者,脈形微細,或上不至關為陽絕,下不至關為陰絕)。春三月之病,曰陽殺(殺音賽,陽氣衰也,陽氣方生之令,而陽氣衰敗,不能應令也),陰陽皆絕,期在草乾(春令木旺之症,而陰陽俱絕,至秋令草乾之時,金勝木而死矣)。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金匱真言論》曰脾為陰中之至陰,五臟六腑之本也。
白話文:
三、病能
膀胱病
膀胱有病時,會出現小便不通的症狀。五天後,小腹會脹滿,腰脊疼痛,小腿痠痛(表示病邪已傳至腎臟)。再過一天,腹部會脹大(病邪傳至小腸)。再過一天,全身疼痛(病邪傳至心臟,這是從腑傳至臟的過程。心主血脈,所以會導致全身疼痛)。若兩天後仍未好轉,則會死亡(心病不癒,必然再傳至肺金,因此死亡)。死亡時間在冬季的雞鳴時分(醜時),夏季的下午三至五點(未時,因土能剋水,膀胱屬水,故畏懼土時)。病邪依序傳遍五臟者必死,若僅傳至一、二臟或三、四臟,則仍有治療的可能。
《靈樞·經脈》篇
- 手太陰肺經氣絕:肺氣斷絕則皮毛枯焦,因肺主行氣溫養皮毛,氣血不榮則皮毛焦枯。皮毛焦枯則津液流失,導致指甲乾枯、毛髮斷折。毛髮斷折表示肺氣已絕,丙日加重,丁日死亡(火剋金,肺屬金)。
- 手少陰心經氣絕:心氣斷絕則血脈不通,血不流動則面色無光澤,面色黑如漆柴者,表示心血已絕,壬日加重,癸日死亡(水剋火,心屬火)。
- 足太陰脾經氣絕:脾氣斷絕則肌肉失養,唇舌為肌肉之本,肌肉鬆軟則舌萎縮、人中腫滿,人中腫滿則嘴唇外翻,表示脾氣已絕,甲日加重,乙日死亡(木剋土,脾屬土)。
- 足少陰腎經氣絕:腎氣斷絕則骨骼枯槁,腎主骨髓,骨不濡潤則肌肉無法附著,骨肉分離則牙齒變長、污垢堆積,頭髮無光澤,表示腎氣已絕,戊日加重,己日死亡(土剋水,腎屬水)。
- 足厥陰肝經氣絕:肝氣斷絕則筋脈失養,肝主筋,筋脈不榮則筋緊縮,導致舌卷、陰囊收縮,嘴唇發青,表示肝氣已絕,庚日加重,辛日死亡(金剋木,肝屬木)。
五臟陰氣皆絕:五臟精氣衰竭則眼球轉動,視物昏花,表示意志先絕,一日半內死亡(五臟精氣上注於目,腎藏志,真陰耗盡則迅速死亡)。
六腑陽氣皆絕:陰陽分離則腠理開洩,冷汗如珠流出,早晨發病則當晚死亡,晚上發病則隔日早晨死亡(陽氣無法固表,冷汗凝滯不流或氣喘汗出如洗者為死兆)。
《陰陽類論》
- 冬季發病:若病症屬陽性,至春季正月脈象出現死徵,則可能死於夏季(冬季陰盛時見陽病,春初陽氣發動時病情惡化)。若病症已無生機,則在草木發芽、柳葉初生時死亡。
- 春季陰陽皆絕:若冬季病症延至春季陰陽氣絕,則死於孟春(初春)。春季陽氣衰敗(「陽殺」),陰陽俱絕者,死於秋季草木枯乾時(金剋木)。
- 夏季發病:脾為至陰之臟,若病重則十日內死亡(脾為臟腑之本,病危則迅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