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33)
卷下 (33)
1. 三、病能
硬者禁用砭,軟者方可用砭也)。諸癰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諸節者,神氣所遊行出入也。相應者,發於上而應於下,發於左而應於右,法在不治。發於三陽之分,毒淺在腑,其死緩,發於三陰之分者,毒深在臟,不出一月也)。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脛,足脛也,兔齧,如兔所齧傷也,為其在下,高低等於兔也)。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數石者,屢屢砭之也。其輸,即腫處也)。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陽受氣於四末,而大癰淫於其間,陽毒之甚也,時氣更易則真陰日敗,逾三月而死矣)。
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去其黑者而猶不消,反益大焉,則百日必死矣)。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六經原腧皆在於足,所以癰發於足者,多為凶候。
至於足指又皆六井所出,色赤黑者,其毒尤甚。若不衰退,急斬去其指,庶可保生。若稍緩,毒發傷臟而死)。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癰(癰字從壅,疽字從阻,總是氣血稽留,營衛不通之症。
大而淺者為癰,六腑受傷,可無大患;深而惡者為疽,五臟受傷,大可憂畏,治之者顧可緩乎,顧可忽乎)。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夭者,色枯暗也。牛皮,喻其厚也。澤者,光亮也)。
《靈樞·玉版》篇曰: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靈樞·寒熱病》篇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伏兔者,胃之穴名,在膝上六寸,陰市上五寸。腓者。足肚也,即踹也。腎之脈上踹內之築賓穴。背者,五臟之所繫也。腧者。五臟之所主也。項者。諸陽之要道也。犯此五者亦名五逆)。
《靈樞·玉版》篇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身熱脈大而又腹脹,表裡之邪俱盛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腹滿而清、泄,陰症也,脈大者,是脈與症反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陰虛,死不治);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而溲血脫形,正氣傷也。脈雖小而勁,邪仍在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脫形,真氣已衰。
白話文:
三、病能
硬腫禁用砭石,軟腫才可用砭石治療。
癰瘡若發於關節且左右對應出現,則難以治癒。發於陽經者百日後死亡,發於陰經者三十日內死亡(關節為神氣運行出入之處;「相應」指上部發病下部呼應,左側發病右側呼應,此類情況多屬不治之症。三陽經病位較淺,毒在腑,病程較慢;三陰經病位深,毒在臟,不出一個月即致命)。
發於小腿的癰瘡稱「兔齧」,外觀紅腫深及骨頭,需緊急治療,否則危及生命(脛指小腿,因位置低且形似兔咬而得名)。
發於內踝的癰瘡稱「走緩」,外觀如癰但膚色不變,需反覆砭刺腫處以止寒熱,可免死亡(「數石」指多次砭刺)。
發於足背或足底的癰瘡稱「四淫」,表現為大範圍腫脹,需緊急治療,否則百日內死亡(四肢為陽氣末端,大癰蔓延代表陽毒極盛,拖延三月則陰氣耗竭)。
發於足側的癰瘡稱「厲癰」,初起如小指大小,需立即切除發黑部分,若未清除且持續擴大,百日內死亡。
發於腳趾的癰瘡稱「脫癰」,若呈赤黑色必死;若非赤黑色可存活。若腫勢不減,須速截趾,否則致命(足部為六經原穴所在,癰發於此多凶險,尤其腳趾為六經井穴出口,赤黑色代表毒極深)。
癰的形成:營衛滯留經脈導致血瘀,衛氣受阻而生熱,持續高熱使肌肉腐爛成膿。若未深入骨髓、未傷及五臟,稱為「癰」。若熱毒熾盛,向下侵蝕肌肉筋骨,內傷五臟,氣血枯竭,使患處筋骨肌肉盡毀,則稱「疽」(癰屬氣血壅滯,疽屬氣血阻絕。癰淺在腑,較輕;疽深在臟,極危)。
疽的特徵:表皮乾硬如牛皮;癰的特徵:表皮薄而光亮。
《靈樞·玉版》記載五種逆症:
- 眼白泛青黑、瞳孔縮小。
- 服藥即嘔吐。
- 腹痛劇烈且極度口渴。
- 肩頸活動僵硬。
- 聲音嘶啞、面色枯槁。
《靈樞·寒熱病》指出五處致命癰疽部位:
- 伏兔穴(膝上六寸)。
- 腓腸肌(小腿肚)。
- 背部。
- 五臟背俞穴。
- 頸部(此五處為氣血要害,生癰疽多致死)。
《靈樞·玉版》補充五種逆症脈象:
- 腹脹、發熱、脈洪大(表裡邪盛)。
- 腹鳴脹滿、四肢冰冷、腹瀉卻脈大(陰症見陽脈)。
- 鼻血不止且脈大(陰血流失反見陽亢脈)。
- 咳嗽、尿血、形體消瘦,脈細而緊(正虛邪戀)。
- 咳嗽、形銷骨立、發熱,脈細快(元氣衰敗而邪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