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內經知要》~ 序

回本書目錄

1.

古云: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此言似乎專指孝友中之一端而言之者也。何也?夫人之稟體毋論,其它六淫戕其外,七情賊其中,苟不知節,鮮不病且殆也。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諸眷屬付之庸醫之手乎?故不可不自知。然知之為知之則可,若強不知以為知,不如無知。

白話文:

傳統上,傲慢的人往往只憑一知半解,卻不知道那些奴僕和年輕的孩子,一旦僥倖獲得權勢或財富,就會變得極度自大傲慢。他們把醫生當作僕人,輕視他們如同工匠。家中有人生病,就催促醫生治療,還把責任推給醫生。難道他們從未聽過扁鵲說過:「我只能讓他們醒來,但我不能使他們起死回生」嗎?從事醫學的人也不記得古代將醫學分為十四科,讓每位醫生專精一科,目的是為了救助病人。 從來僨事皆屬一知半解之流,而不知奴隸之夫、乳臭之子,一朝而苟得權勢,僥倖而世擁多資,便肆其驕慢之氣。役醫如吏,藐醫如工。家有病人,遂促其調治,並以生死之權責成之。初不聞扁鵲有云「臣能使之起,不能使之復生」乎?在醫者亦不思往古分醫為十四科,使其各治一科為專科,志在濟人。

今則率皆相習成風,趨炎奔競,其志不過啖名謀食而已,豈不卑哉!要知此道之源出自軒皇君臣,以羲皇一畫之旨,終日詳論世人疾病之所以然,垂教天下後世以治法之所當然。而藥物則又出乎炎帝,躬行閱歷,察四時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嘗水陸草木之味,以定其有毒無毒、寒熱溫平、攻補緩急之用,相傳各有遺書,軒皇者曰《素問》、曰《靈樞》,炎帝者曰《本草》。《素問》自王冰注後,嗣出者不下數十餘家。

白話文:

現在中醫界普遍習以為常,趨炎附勢,競相追逐名利,志向僅止於博取聲譽、謀求衣食,難道不感到卑鄙嗎?要知道中醫的源頭來自軒轅黃帝和他的臣子們。他們遵循伏羲「一畫開天」的思想,終日詳細探討世間疾病發生的原因,並且將這些道理傳授給後世,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而藥物則是由炎帝發現的。他親身體驗,觀察四季山川水土的特性,研究五金八石的性質,品嚐水陸草木的滋味,以此來確定它們是否有毒、寒熱溫涼、攻補緩急的功效。據說,軒轅黃帝和炎帝分別留下了《素問》、《靈樞》、《本草》等著作。《素問》自從王冰註解後,後續註解不下數十家。

《本草》自陶氏《別錄》外,歷代以來何止汗牛充棟。無奈時師心喜置身於時路,茫茫然朝值衙門,退候縉紳,第應鄉黨。惟恐一人不悅,則謗端百出,飛禍無窮,所以無日不卑躬屈節,寢食俱廢,豈有餘力孳孳於誦讀者哉!以故卷帙繁多,如李時珍、張介賓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奚能念及此言似乎專指孝友中之一端而發者。

白話文:

自陶弘景撰寫《本草經集註》以來,歷代以來的本草著作數量之多,簡直堆積如山。但無奈現在的醫生們熱衷於鑽營官場,早出晚歸地去衙門值班和拜訪達官顯貴。他們惟恐得罪一個人,就會招致種種誹謗和無窮的禍患,所以每天都在阿諛奉承,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精力勤奮地讀書呢?因此,雖然有像李時珍和張介賓編纂的如此厚重的著作,但他們卻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更不用說,這句話似乎專門針對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某一方面而說的。

捫心惝恍,務必旁通一貫,由親親而兼及於仁民耶,余久遭老懶,自丙子歲後,竟作退院老僧,絕口不談此道矣。一日偶然憶及云間李念莪先生所輯諸書,惟《內經知要》比余向日所輯《醫經原旨》,尤覺近人。以其僅得上下兩卷,至簡至要,方便時師之不及。用功於雞聲燈影者,亦可以稍有準則於其胸中也。

白話文:

內心感到迷茫,一定要廣泛通曉醫理,從親近親人開始,逐步推廣到仁愛世人。我早已不堪辛勞,自丙子年之後,就當起了退休的老和尚,從不開口談論這個(醫道)。有一天,偶然想起雲間的李念莪先生所編著的書,只有《內經知要》一書,比我先前編著的《醫經原旨》更貼近世人。因為它只有上下兩卷,極簡要,方便那些來不及鑽研醫學的醫者。在雞鳴燈影時勤奮學習者,也可以在心中稍微有所依循。

叩之書賈,僉云其板已沒久矣,遂嗾余為之重刊。惜乎書可補讀,理可漸明,其如籠中藥物,悉非古之道地所產及時採取者矣。醫豈易知而易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白話文:

我向書店打聽,大家異口同聲說那本書的版面已經遺失很久了,於是鼓勵我重新刊印。可惜的是書可以補讀,道理可以逐漸弄明白,但如同籠中藥物,都不是過去道地生長的地方產的,也不是適時採集的。醫術難道是容易知道、容易實踐的嗎?但也是不可不知的。

乾隆甲申夏日,牧牛老朽薛雪書,時年八十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