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3)
卷上 (3)
1. 六十四卦、方圓二圖
圓圖象天,乾居東南,坤居西北。
方圖象地,乾居西北,坤居東南。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明人生全賴乎陽氣也。日不明則天為陰晦,陽不固則人為夭折,皆陽氣之失所者,故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體本黑,得日乃明。此天運當以日光明也。太陽在午則為晝,而日麗中天,顯有象之神明,離之陽在外也。
太陽在子則為夜,而火伏水中,涵無形之元氣,坎之陽在內也。天之運行,惟日為本,天無此日,則晝夜不分,四時失序,晦冥幽暗,萬物不彰矣。在於人者,亦惟此陽氣為要。苟無陽氣,孰分清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與天之無日等矣。
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內經》一百六十二篇,惟此節發明天人大義,最為切要,讀者詳之)。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陰主內守,陽主外護,陽密於外,則邪不能侵,而陰得以固於內也。不和者,偏也,偏於陽;若有春而無秋;偏於陰,若有冬而無夏。和之者,瀉其太過,補其不足,俾無偏勝,聖人之法度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密則陰固,陽強而亢,豈能密乎?陰氣被擾,將為煎厥而竭絕矣),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血平靜於內,陽氣秘密於外。陰能養精,陽能養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岐伯本論東南陽方,其精降下而多夭,西北陰方,其精向上而多壽。余嘗廣之,此陰陽之至理,在人身中者亦然。血為陰,雖肝藏之,實腎經真水之屬也。水者,先天之本也。水旺則陰精充而奉上,故可永年,則補腎宜急也。
氣屬陽,雖肺主之,實脾土飲食所化也,土者,後天之本也。土衰則陽精敗而下陷,故當夭折,則補脾宜亟也。先哲云,水為天一之元,土為萬物之母,千古而下,獨薛立齋深明此義,多以六味地黃丸壯水,為奉上之計,兼以補中益氣湯扶土,為降下之防,蓋洞窺升降之微,深達造化之旨者歟)。
愚按:醫經充棟,不越於陰陽。誠於體之臟腑腹背、上下表里,脈之左右尺寸。浮沉遲數,時令之春夏秋冬,歲運之南政北政,察陰陽之微而調其虛實,則萬病之本咸歸掌握,萬卷之富只在寸中,不亦約而不漏,簡而可據乎!
白話文:
六十四卦、方圓二圖
圓圖代表天,乾卦位於東南,坤卦位於西北。
方圖代表地,乾卦位於西北,坤卦位於東南。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它應有的位置,就會減壽而不得顯揚。所以天運應該以太陽的光明為準則(這說明人生全賴陽氣。太陽不明,則天陰暗;陽氣不固,則人夭折,都是陽氣失位的結果。所以天本身並不光明,光明來自日月。月亮本身是黑暗的,得到太陽的光輝才明亮。這就是天運應該以太陽光明為準則。太陽在正午則為白天,陽光普照,顯現出光明的神明,這是離卦的陽氣在外。
太陽在子時則為夜晚,火氣潛伏於水中,蘊藏著無形的元氣,這是坎卦的陽氣在內。天的運行,唯太陽為根本,天上若無太陽,則晝夜不分,四季失序,昏暗不明,萬物都不能生長。對於人來說,也唯有這陽氣最重要。如果沒有陽氣,誰能區分清濁,誰能調節三焦,誰能呼吸,誰能運作,血液怎麼產生,食物怎麼消化,這都等同於天沒有太陽一樣。
想要保全天年,有可能嗎?《內經》一百六十二篇,只有這一段闡述了人體的大義,最為重要,讀者應該仔細研讀)。
凡是陰陽的要點,陽氣內斂才能穩固。兩者不調和,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使之調和,這就叫做聖人的方法(陰主內守,陽主外護,陽氣內斂於外,則邪氣不能入侵,陰氣就能在內部穩固。不調和,就是偏頗,偏於陽,就像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偏於陰,就像有冬天而沒有夏天。調和的方法,就是瀉去過多的,補充不足的,使之沒有偏盛,這是聖人的方法)。
所以陽氣強盛卻不能內斂,陰氣就會衰竭(陽氣內斂則陰氣穩固,陽氣強盛而亢奮,怎麼能內斂呢?陰氣被擾亂,將會耗竭而衰竭),陰平陽秘,精神才能調和(陰血平靜於內,陽氣內斂於外。陰氣能滋養精氣,陽氣能滋養神氣,精氣充足,神氣完滿,這就叫做調和)。
《五常政大論》說:陰精奉養人則壽命長,陽精下降則人容易夭折(岐伯本論東南陽方,其精氣下降而多夭折,西北陰方,其精氣上升而多長壽。我曾經將此推廣,這是陰陽的至理,在人體內也是如此。血液屬陰,雖然肝臟藏血,但實際上是腎經真水的屬性。水,是先天的根本。水旺則陰精充盈而上升,所以能長壽,因此補腎應該緊急進行。
氣屬陽,雖然肺主氣,但實際上是脾土將飲食化生的結果。土,是後天的根本。土衰則陽精衰敗而下降,所以容易夭折,因此補脾應該迅速進行。先哲說,水是天一之元,土是萬物之母,千百年來,只有薛立齋先生深明此義,多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作為奉養上升之策,並兼用補中益氣湯扶助脾土,作為防止下降之法,他洞察升降的微妙,深達造化之理啊)。
我的看法是:醫學書籍堆積如山,但都離不開陰陽。誠然,從臟腑、腹背、上下、表裡,到脈象的左右、尺寸,浮沉、遲數,時令的春夏秋冬,歲運的南方和北方,觀察陰陽的微妙而調節虛實,那麼萬病的根本都能掌握,萬卷醫書的精華都掌握在寸心之中,不是很精煉而沒有遺漏,簡潔而可以遵循嗎!
2. 三、色診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精明見於目,五色顯於面,皆氣之華也,言氣而血在其中矣),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潤澤。五色之不欲者,皆惡其枯槁也)。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見,壽不久矣)。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臟腑之精氣,皆上朝於目而為光明,故曰精明。若精明不能上奉,則顛倒錯亂,豈能保其生耶)。
《靈樞·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庭者,天庭也,俗名額角,蕃蔽者,屏蔽四旁也,十步之外而部位顯然,則方大可知,故壽可百歲也)。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臟之候皆在中央,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次者,居也。挾者,附也。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心為君主,故稱王宮。若五臟安和,正色自顯,明堂必清潤也)。
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五色之見,各有部位。若有一部骨弱陷下之處,則邪乘之而病。若色部雖有變見,但得彼此生王,有乘襲而無克賊者。病雖甚不死矣)。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此言五色之所主也)。
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粗者,明爽之義。沉夭者,晦滯之義。言色貴明爽,若晦滯者為病甚也。色上行者,濁氣方升,故病甚。下行者,濁氣已退,故病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五色各有藏部,言臟而腑在其中矣。外部者,六腑之表,六腑挾其兩側也。內部者,五臟之裡,五臟次於中央也。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內部者,其病自表入里,是外為本而內為標,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若先起內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里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標,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
若反之者,皆為誤治,病必轉甚矣)。
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闕中,眉間也,肺之部也。風病在陽,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澤。痹病在陰,肉骨受之,故色沖而濁。厥逆為寒濕之變,病起於下,故色之先於地。地者,相家所謂地閣,即巨分巨屈之處也)。
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大氣者,大邪之氣也,如水色見於火部,火色見於金部之類。此元氣大虛,賊邪已至,雖不病,必卒然而死矣)。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形如拇指,最凶之色。赤者出於顴。顴者應在肩,亦為肺部,火色剋金,病雖愈必卒死。天庭處於最高,黑者干之,是腎絕矣。雖不病,必卒死也)。
庭者,首面也(天庭處於最高,應首面之有疾)。闕上者,咽喉也(闕上者,眉心之上也,應咽喉之有疾)。闕中者,肺也(闕中者,正當兩眉之中也,色見者,其應在肺)。下極者,心也(下極者,眉心之下也,相家謂之山根,心居肺下,故下極應心)。直下者,肝也(下極之下為鼻柱,相家謂之年壽。
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肝左者,膽也(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而在年壽之左右也)。下者,脾也(年壽之下,相家謂之準頭,亦名土星,本經謂之面王,又名明堂。準頭居面之中央,故屬土應脾)。方上者,胃也(準頭兩旁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謂之蘭臺廷尉,與胃為表裡,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應胃)。
中央者,大腸也(人中外五分迎香穴,大腸之應也,亦在面之中,故曰中央)。挾大腸者,腎也(挾大腸迎香穴者,頰之上也。四臟皆一,惟腎有兩,四臟居腹,惟腎附脊,故四臟次於中央,而腎獨應於兩頰)。當腎者,臍也(腎與臍對,故當腎之下應臍)。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鼻準也,小腸為腑,應挾兩側,故面王之上,兩顴之內,小腸之應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乃膀胱子處之應。
子處者,子宮也。凡人人中,平淺而無髭者,多主無子。婦人亦以人中深長者,善產育。此以上皆五臟六腑之應也)。顴者,肩也(此下皆言肢節之應也。顴為骨之本,居中部之上,故以應肩)。顴後者,臂也(臂接於肩,故顴後以應臂)。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目內眥上者,闕下兩旁也。
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挾繩而上者,背也(頰之外曰繩,身之後曰背,故背應於挾繩之上)。循牙車以下者,股也(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部,故以應股)。中央者,膝也(中央者,牙車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脛次於膝,足接於脛,以次而下也)。
巨分者,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股里者,股之內側也)。巨闕者,膝臏也(巨闕,頰下曲骨也。膝臏者,膝蓋骨也,此蓋統指膝部而言)。
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部分既明,陰陽不爽,陽亢則滋其陰,謂之用陰和陽。陰寒則補其火,謂之用陽和陰。故明部分而施治法,萬舉萬當也),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陽左陰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能別左右,是為大道。
男女異位者,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故曰陰陽。陰陽既辨,然後審其色之潤澤枯夭,以決死生,醫之良也)。沉濁為內,浮澤為外(色之沉濁晦滯者為里,色之浮澤光明者為表);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凡五色之見於面者,可因是而測其病矣。
痛甚即青黑之極也,寒甚即白之極也),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音團)。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色之浮者病淺,色之沉者病深;潤澤者有成,枯夭者必敗;散而不聚者病近,摶而不散者病遠。上下者,即前臟腑肢節之見於面者也)。
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粗者,顯也。言色之光明不顯,但見沉滯枯夭,病必甚也。若雖不明澤,而不至於沉夭者。病必不甚也)。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駒,馬之小者,未裝鞍轡,散而不聚也。譬色之散而無定者,病亦散而無堅積聚也,即有痛者,不過因無形之氣耳)。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腎乘心者,水邪剋火也。心先病於內,而腎之色則應於外,如黑色見於下極是也。不惟心腎,諸臟皆然,此舉一以例其餘也)。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面王上,應有上字。面王上為小腸,下為膀胱子處。
卵者,睪丸也。圜直,指人中水溝穴也,人中有邊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見主陰莖作痛。在人中上半者曰高,為莖根痛,在人中下半者為莖頭痛,凡此皆狐疝㿉陰之病也。㿉即㿗也)。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面王下,宜有下字。
面王下為人中。主膀胱子處。色散為痛,無形之氣滯也,色摶為聚,有形之血凝也。積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見之形,若其色從下行而至尾骶,則為浸淫帶濁,有潤如膏之物,此症多因暴食不潔所致。不潔猶言不節,非汙穢之謂也。或多食冷物,或多食熱物,一切非宜之物皆是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五色皆宜端滿。端者,正色也,滿者,充潤也。別鄉猶言它鄉,即別部位也。如赤者心色,應見於兩目之間,是其本鄉。今見於面王,是別鄉矣。不日者,不日而愈也。火色見於土位,是其相生之鄉也。
此舉赤色為例,而五色繆見者,皆可類推矣)。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邪色之見,各有所向。其尖銳之處是乘虛所犯之方,故上銳者以首虛,故上向也。下銳亦然,其在左右者皆同此法)。
《五臟生成論》曰: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黃者,中央土之正色,五行以土為本,胃氣猶在,故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色中無黃,則胃氣已絕,故皆死也)。
愚按:望聞問切,謂之四診,而望色居四診之先,未有獨憑一脈,可以施療者。經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又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仲景嘗以明堂闕庭盡不見察,為世醫咎。
好古嘗論治婦人不能行望色之神,為病家咎,則色固不要歟,而醫顧可忽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