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內經知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一、道生

《上古天真論》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教下者,教民避害也,風從沖後來者,傷人者也,謂之虛邪賊風。如月建在子,風從南來,對衝之火反勝也;月建在卯,風從西來,對衝之金剋木也;月建在午,風從北來,對衝之水剋火也;月建在酉。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中說:古代聖人教導人民,都稱那些無形的、邪惡的風為「虛邪賊風」,並教導人們在特定時候避開它們。(「教下者」指教導民眾躲避災害,「風從沖後來者」指從對沖方向吹來的風,「傷人者」指對人體有害的風,稱之為「虛邪賊風」。例如:當月亮運行到子位(冬季),風從南邊吹來,與對衝的火相反,火氣較強;當月亮運行到卯位(春季),風從西邊吹來,與對衝的金剋制木;當月亮運行到午位(夏季),風從北邊吹來,與對衝的水剋制火;當月亮運行到酉位(秋季),風從東邊吹來,與對衝的木剋制土。)

風從東來,對衝之木反勝也,必審其方,隨時令而避之也),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者,內無所營。澹者,外無所遂,虛無者,虛極靜篤,即恬澹之極,臻於自然也。真氣從之者,曹真人所謂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弛氣自定。張虛靜曰: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白話文:

當風從東方吹來時,對應的五行屬性為木,所以五行屬木的部位會增強。因此,必須仔細辨別風向,並依據季節變化調整以避風。保持心境平和淡泊,讓真氣自然運轉,內守精神,疾病自然不會產生。(「恬」:內心沒有所求或計較。 「澹」:外物不能幹擾或影響。 「虛無」:極度清虛寧靜,達到恬淡的最高境界,返璞歸真。 「真氣從之」:如同曹真人所說的神是天性,氣是命運。神氣合一,氣便會自然穩定。張虛靜說:神氣一出,就讓它收回來,神氣回到身體,氣便會自動回歸。)

又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真一之氣皆來從我矣。精無妄傷,神無妄動,故曰內守。如是之人,邪豈能犯,病安從生乎)。

白話文:

另外說:人如果能夠經常心神清靜,天地間的一切都會歸於我身,純正無雜的元氣都會向我聚集。精氣不會輕易受傷,精神不會輕易波動,所以說要內守。這樣的人,邪氣豈能侵犯,疾病又從何而生呢?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提挈,把握也。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脈,精化為氣也,獨立守神,氣化為神也。精氣皆化,獨有神存,故曰獨立,肌肉若一者,神還虛無,雖有肌肉而體同虛空也。

白話文:

有德行高尚的真人,能與天地相提攜,掌握陰陽變化,吐納天地精氣,獨立自主地保持精神,身體肌肉就像一個整體(真人:天真,不用修行,所以稱為真人;心性與太極相同,品德符合陰陽。提挈、把握都是形容掌控的意思。真正純粹的人,呼氣連接天根,吸氣連接地脈,精華轉化為氣,獨立自主地保持精神,氣又轉化為神。精氣都轉化了,只有神還存在,所以稱其為獨立。肌肉像一個整體,是因為精神返歸虛無,儘管有肌肉,但身體卻像虛空一樣。)

仙家所謂抱元守一,又曰了得一,萬事畢。即形與神俱之義也)。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天地有質,劫滿必敝。真人之壽,前乎無始後乎無終,天地有敝,吾壽無終矣。此非戀於形生,蓋形神俱微妙,與道合真,故曰此其道生者,明非形生也)。

白話文:

仙家所謂的「抱元守一」,又稱「了得一,萬事畢」,也就是說形與神同時存在的道理。因此,仙家能夠壽命長過天地,沒有結束的時候。這是因為他們的道生生不息(天地有物質構成,劫難到來必定會毀壞。真人的壽命,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天地有盡頭,我的壽命卻沒有終點。這並非沉迷於身體的生存,而是因為形神都十分微妙,與道融合為一體,所以說這是道的生生不息,而不是身體的生存)。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至者,以修為而至者也,淳者,厚也。德厚道全,不愆於陰陽,不逆於四時,庶幾奉若天時者矣),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者,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也)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全神之後,便能出隱顯之神,故遊行天地之間;塵紛不亂,便能徹耳目之障,故視聽八遠之外)。

白話文:

有一些德行高尚的人,他們品德醇厚、遵循大道,與陰陽協調、順應四季變化。(「至人」指修煉達到的境界,「淳」指德行深厚。德行深厚、遵循大道,不違背陰陽,不逆於四季,幾乎可以奉行像上天那樣)他們遠離世俗、隱匿蹤跡,積蓄精氣、完善神識。(「去世離俗」指隱藏身形、「積精全神」指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他們可以遨遊天地之間,看到和聽到千里之外的事物。(完善神識後,就可以出神顯靈,所以可以遨遊天地之間;心神澄淨,可以消除耳目障礙,所以可以看到和聽到千里之外的事物)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前之真人,則曰道生;此言至人,則曰壽命、曰強,但能全形而已。亦歸於真人者,言若能煉神還虛,亦可同於真人,此全以修為而至者也)。

白話文:

這是在提升人的壽命和體魄的同時,還進入了真人的境界。(前文的「真人」,指的是「道生」;這裡說的「至人」,則指的是「壽命」和「強」,只不過是能夠養護好自己的形體而已。說進入了真人的境界,是指如果能夠修煉精神境界、返璞歸真,那麼也可以和真人一樣,這完全是通過修煉才達到的。)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聖者,大而化之,亦人中之超類者,與天地合德,四時合序,故能處天地之和而氣賴以養,從八風之理而邪弗能傷也。八風者,《靈樞·九宮八風篇》云,風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者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嗜欲也。攝情歸性,無恚嗔也。

白話文:

有聖人,生活在天地間的和諧之中,遵循八風的規律(聖人,境界高遠且超越普通人,與天地德性相合,與四季秩序相合,所以能處於天地間的和諧狀態中而氣息得到滋養,遵循八風的規律而邪氣不能傷害。八風,根據《靈樞·九宮八風篇》所說,從居住地吹來的風是實風,主導萬物生長發育;從迎面吹來的風是虛風,會傷人,主導殺戮和傷害;從南方吹來的風,叫做大弱風;從西南方吹來的風,叫做謀風;從西方吹來的風,叫做剛風;從西北方吹來的風,叫做折風;從北方吹來的風,叫做大剛風;從東北方吹來的風,叫做兇風;從東方吹來的風,叫做嬰兒風;從東南方吹來的風,叫做弱風)。他生活於世俗之間,適當地滿足自己的慾望,沒有恚嗔(憤怒和仇恨)之心,衣著樸素,不願意向世俗炫耀(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適當地滿足自己的慾望;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恚嗔之心)。

和光混俗,不離世也。被服章者,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聖人之心,不磷不淄,雖和光混俗,而未嘗觀效於俗也),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外不勞形則身安,內無思想則神靜。恬愉者,調服七情也。

自得者,素位而行,無入不自得也。如是者,形不受賊,精神不越而壽可百矣)。

白話文:

與世俗融洽相處,不脫離社會。關於服裝和禮儀,皋陶在《謨》篇中說:「上天賦予德行高尚的人,會制定不同的服飾和禮儀。」聖人的心性,不受外界污染也不染汙他人,雖然與世俗融為一體,但從未依從於世俗。

對外不讓身體勞累於世事,對內不讓思慮困擾精神,以恬靜愉悅為追求,以怡然自得為成功。身體不疲倦,精神不分散,這樣的人也能活到一百多歲。(對外不讓身體勞累,身體就會安康;對內不讓思慮困擾精神,精神就會安寧。恬靜愉悅就是調節七情。)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賢人者,精於醫道者也。法天地陰陽之理,行針砭藥石之術,智者能調五臟,斯人是已),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將從者,有志慕古,未能與之同其歸也,合同於道者,醫道通仙道也。調攝營衛,培益本元,勿干天地之和,自無夭札之患,故曰亦可益壽。

白話文:

對於傑出的醫師而言,他們效法天地,參照日月,分辨星辰運行,逆應陰陽變化,區別四季的節氣。(這裡所說的「賢人」,是指精通醫術的人。他們遵循天地陰陽的道理,運用針灸藥物的手段,智慧之人能調和五臟,這些人就是醫師。)將要效法古代聖賢,與道合一,也可以延年益壽,達到極高的年齡。(「將」指那些有心效仿古人,但還達不到同一境界的人,「與道合一」是指醫道通達仙道。調攝身體的陰陽平衡,滋養根本元氣,不違背天地之和,自然不會有早逝的憂患,因此說也可以延年益壽。)

亦者,次別上文之聖人也。有極時者,天癸數窮,形體衰憊,針砭藥餌無可致力矣。真人者,無為而成,至人者,有為而至。聖人治未病,賢人治已病。修詣雖殊,尊生則一也。按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強名曰道,無跡象之可泥,豈形質之能幾。白玉蟾所以有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之說也。

白話文:

也可以說,他們分別比前文中提到的聖人低一個層次。有終極時刻的人,體質虛弱衰老,針灸湯藥都無法起作用了。真人是不作為而成就的,至人是有作為而達到的。聖人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賢人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修煉的途徑雖然不同,但重視生命都是一樣的。我認為世界萬物渾然一體,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勉強稱之為道,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和跡象可以依循,更不是具體的物質形態所能比擬的。白玉蟾所說的四大和一身都屬於陰,但他不知道什麼是陽精。

返本還元,湛然常寂,名之曰道。積精全神,益壽強命,名之曰術,《文始經》云忘精神而超生,見精神而久生是也,忘精神者,虛極靜篤,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也,見精神者,虛靜以為本,火符以為用,煉精成氣,煉氣成神,煉神還虛也。嗟!吾人處不停之運,操必化之軀,生寄死歸,誰其獲免?貪求者妄殆,自棄者失時。

白話文:

回到生命的本源,在寂靜中沉著,這就是「道」。積蓄精氣,保持精神充沛,延長壽命,增強體魄,這就是「術」。《文始經》中說:「忘記自己,就可以提升生命境界;看重自己,就可以延長壽命。」忘記自己的意思是達到極致的虛靜,精自然化為氣,氣自然化為神,神自然化為虛無。而看重自己,是把虛靜作為根本,用火符作為方法,將精煉化成氣,將氣煉化成神,將神煉化成虛無。唉!我們身處不停轉變的環境中,操縱著不斷改變的身體,生寄死歸,誰能避免?貪求外物的人會徒然失望,自暴自棄的人會錯失時機。

即有一二盲修瞎煉,皆以身內為工夫,獨不聞《胎息經》云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者可以長生。氣有先天后天之別,後天者,呼吸往來之氣也;先天者,無形無象,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康節云;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白話文:

對於盲目苦修的人,他們只注重內在的修煉。他們不知道《胎息經》中所講的:"胎兒的形成來自於氣的蘊育,氣息從胎兒中產生。氣息進入身體,稱為出生;神魂離開身體,稱為死亡。明白神氣運行之道的人,可以長生不老。"

氣有先天和後天的區別。後天的氣,是呼吸進出的氣體。先天的氣,無形無相,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本。

程頤說:"當乾卦遇上巽卦時,可以看到月亮的洞穴;當大地遇上雷電時,可以看到天空的根源。"

天根月窟間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真既醉於先天之說也。惜乎下手無訣,訛傳錯教。妄以兩目為月窟,陽事為天根,令人捧腹。若得訣行持,不過一時辰許,先天祖氣忽然來歸,鼻管如迎風之狀,不假呼吸施為,不事閉氣數息,特須一言抉破,可以萬古長存。若非福分深長,鮮不聞而起謗,甚有俗醫笑其迂妄。

不知醫道通仙,自古記之,亦在乎人而已矣)。

白話文:

如果能在靈魂與身體之間往返,就會發現全身都充滿著生機,就像春天的到來一樣。這纔是真正領悟了先天的真諦。只可惜沒有找到入門的方法,很多人傳授錯誤的教義。胡亂地把兩隻眼睛當成月亮,把性器官當成根源,令人捧腹大笑。如果能找到竅門,認真練習,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先天祖氣就會忽然歸位。就像在迎風時鼻子通暢一樣,不需要刻意呼吸或閉氣數息。只需要用一個字來點破這個竅門,就可以永世流傳。如果不是福緣深厚,很少有人會聽了不誹謗,甚至有些庸醫會嘲笑它的荒謬。

《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發,生髮也。陳,敷陳也,發育萬物,敷布寰區,故曰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敷和之紀,木德周行。俱生者,氤氳之氣也。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榮者,顯也。發也);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此言在天主發生之令,在人須善養之方。

白話文:

《四氣調神大論》說:春天的三個月,叫做「發陳」。(「發」是生長的開始,「陳」是展開盛放,萬物開始萌發,地球也展現新的風貌,所以稱為「發陳」。)天地一起甦醒,萬物欣欣向榮。(溫暖和順的時節,木的德性運行。一起甦醒,指的是天地間蒸騰的氣息。天地蒸騰,萬物滋潤。欣欣向榮,指萬物生長茂盛。)夜裡早點睡,早上早點起,在庭院裡散步。(這是說春天天地生發的規律,人體也必須適應這種規律才能養生。)

夫人臥與陰俱,起與陽並,臥既夜矣,起復早焉,令陽多而陰少,以象春升之氣也。廣步者,動而不休,養陽之道也);被髮緩形,以使志生(被髮者,舒在頭之春氣也。緩者,和緩以應令也,如是則神志調適,肖天氣之生矣);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尚書緯》曰:東方青帝,好生不賊。禹禁云: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白話文:

人體在夜晚睡眠時就像陰氣聚集,早晨起牀時就像陽氣上升。晚上要早點睡,早上要早起,讓陽氣多而陰氣少,這就像春天生發的氣象。經常走動可以促進陽氣的運行,這是養陽之道。披散著頭發,舒緩身體,讓心志生發(披散頭髮,舒展了頭部的春氣;舒緩,就是和緩地應對這個季節,這樣神志才能調順,就像春天氣候一樣生機勃勃)。要生養萬物,不要殺戮;要賞賜,不要懲罰(《尚書緯》說:東方的青帝,喜愛生長萬物而不加害。禹禁止在春天的三個月裡在山林中砍伐樹木)。

管子云:解怨赦罪,皆所以奉發生之德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上諸則,乃養生氣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者,不能如上養生之道也。奉者,稟承也。肝木旺於春,春逆其養則肝傷,而心火失其所奉,故當夏令火不足而水侮之,因為寒變,寒變者,變熱為寒也。春生之氣既逆,夏長之氣不亦少乎)。

白話文:

管子說:消除怨恨,赦免罪過,都是為了順應萬物生長的道理。這正是春天生長的氣應當順應的,也是養生之道(一年四季的規律是春天生長,夏天長大,秋天收穫,冬天儲藏。以上這些方法都是養護生氣之道),違背了這一點就會損傷肝臟,導致夏天發生寒冷變化,讓生長的力量變弱(違背,就是不能按照上述養生之道。生長,就是稟承。木性肝氣旺盛於春天,如果春天違背了養生的原則,肝臟就會受傷,而心火就會失去滋養,導致夏季火氣不足,水氣反制,於是發生寒冷變化。寒冷變化就是把熱變成了寒。春天生長之氣既然違背了規律,夏天長大之氣豈不是也會變弱嗎)。

夏三月,此謂蕃秀(布葉曰蕃,吐華曰秀,萬物亨嘉之會也)。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即司天在泉,三四氣之交。《六元正紀大論》所謂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是也。陽氣生長於前,陰氣收成於後,故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毋厭於日(臥起同於春令,亦養陽之物也。按荀子云:夏不宛暍。

白話文:

夏季三月,稱之為「蕃秀」(葉子繁盛稱為蕃,花朵綻放稱為秀,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天地之氣交會,萬物生長繁榮(也就是司天在泉,三、四之氣交會。《六元正紀大論》所說的上下交替,由氣交主導的就是這個道理。陽氣在前生長,陰氣在後收斂,所以萬物開花了結果)。這時期要早睡早起,不要厭惡陽光(睡眠與起牀時間與春季相似,也是為了養護陽氣。根據荀子記載:夏天不要久睡、不要厭倦陽光)。

言當避赫曦之暍,毋為日所厭苦),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怒則氣上,助火亢炎,故使志無怒,則生意暢遂,譬如華英漸至成秀也。氣泄者,膚腠宣通,法暢遂之時令也。發舒之極,遍滿乾坤,其用外而不內,人奉之以養生,故所愛若在外,不知正所以調其中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白話文:

對於夏天,應該躲避陽光的酷熱,不要讓身體受太陽的傷害。保持情緒平穩,避免生氣,如此一來,陽氣才能順利生長,發揮作用。讓氣體得到疏通,就像把心放在外面一樣(生氣會導致氣往上衝,加劇陽氣亢盛,所以要保持情緒平穩,這樣生機才能順利暢通,就像花朵逐漸盛開一樣。氣體疏通,皮膚和毛孔就會暢通,這是符合夏天氣候變化規律的。陽氣發散到極致,會充滿天地,它的作用向外而不是向內,滋養人體,所以把心放在外面,其實就是在調節內在)。這是夏天應對氣候變化,養生之道。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夜臥以下皆順夏令養長之道也,否則與令為逆,乘時秉政之心主不亦拂其性乎?心傷則暑乘之,秋金收肅,暑邪內郁,必為痎瘧。夏長既逆,則奉長氣而秋收者少矣),冬至重病(心火受傷,綿延至冬,則水來剋火,病將重矣)。

白話文:

違背生長規律就會損傷心臟,秋天容易發生瘧疾,收穫的東西會減少(夜臥等建議都是順應夏季養生的道理,否則就是逆天而行,掌管這個季節的自然規律的心主會感到不滿。心臟受傷,暑氣就會乘虛而入,秋天五行屬金,主收斂肅殺,暑邪被壓抑在體內,就會形成瘧疾。如果在夏季逆天而行,不養生,那麼秋季收穫的果實就會減少)。到了冬至,病情會加重(心火受損,一直延續到冬天,冬季五行屬水,水剋火,病情會加重)。

秋三月,此謂容平(陰升陽降,大火西行,萬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曰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風氣勁疾曰急,物色清肅曰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避初寒,早起以從新爽);使志安寧,以緩秋刑(陽德日減,陰慘日增,故須神志安寧,以緩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曰收斂,曰無外,皆秋氣之應,養收之道。

白話文:

秋季(七月到九月)的第三個月,稱為「容平」。

這個時候,陰氣上升,陽氣下降,大暑之火西行,萬物的形貌在這時趨於平和,故稱「容平」。

天氣變得急促,地氣顯得清朗。

要早睡早起,與雞同時起牀。早睡可以避免早寒,早起可以迎接新的一天。

讓心志安寧,來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收斂精神,使秋氣平和。

不要過度思慮,讓肺氣清靜。

這些都是順應秋氣的養生之道,養收之道。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肺金主秋,秋失其養,故傷肺。肺傷則腎失其主。故當冬令而為飧泄。飧泄者,水穀不分,腎主二便,失封藏之職故也)。

白話文: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會損傷肺部,到了冬天就會腹瀉,因為儲備的能量太少(肺屬金,與秋季相應。如果秋季沒有得到滋養,就會損傷肺部。肺部受損,腎臟就會失去主要的護養。因此在冬季會出現腹瀉。腹瀉是因為水和穀物不能分別,而腎臟負責二便,如果封藏的功能喪失,就會這樣)。

冬三月,此謂閉藏(陽氣伏藏,閉塞成冬也)。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陰盛陽衰,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即無擾乎陽也);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即養藏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曰伏曰匿,曰私曰得,皆退藏於密,法閉藏之本也);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溫,所以養陽。無使泄奪,所以奉藏。

白話文:

冬季三個月,是陽氣封藏的時節。水結成冰,大地上出現裂縫,這個時候不要打擾陽氣(陰氣旺盛,陽氣衰弱,君子固守本心,就不會受到寒氣的侵襲,也就是不要打擾陽氣)。

要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再起牀(這樣可以避寒,也就是養藏陽氣)。

讓心志像隱藏起來一樣,好像有自己的小祕密,好像已經有所收穫(「伏」和「匿」都表示隱藏起來,「私」和「得」都表示有所收穫,這些都說明瞭陽氣在冬天應該收斂隱藏,因此要順應閉藏的規律)。

遠離寒冷,接近溫暖,不要使皮膚毛孔打開,防止陽氣過於流失(遠離寒冷,接近溫暖,這樣可以養護陽氣。避免陽氣流失,這樣纔可以奉養陽氣,閉藏於體內)。

真氏曰:閉藏不密,溫無霜雪,則來年陽氣無力,五穀不登。人身應天地,可不奉時耶)。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水歸冬旺,冬失所養,則腎傷而肝木失主。肝主筋,故當春令筋病為痿,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冬藏既逆,承氣而為春生者少矣)。

白話文:

真氏說:如果冬季的閉藏功能不好,氣候溫和得沒有霜雪,那麼來年陽氣就會衰弱,五穀就不會豐收。人體要順應天地時令變化,難道能違背時節嗎?這是冬天時氣的對應,也是保養收藏之道。逆之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就會出現筋骨萎縮和肢體冰冷的症狀,能夠生發陽氣的氣血就會減少。(水氣在冬季旺盛,如果冬季沒有得到應有的收藏,那麼腎氣就會受到傷害,而肝木也會失去主宰。肝經主筋,所以到了春天,筋病就會表現為萎縮;冬季不能收藏,到了春天陽氣就會虛弱,出現肢體冰冷。冬季收藏違逆時令,那麼到了春天能夠承載陽氣而生發的氣血就會減少。)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靜當作淨。清陽之氣,淨而不雜,天之體也;居上而不亢,下濟而光明,天之用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德者,藏其高明而不肯自以為高明也。不止者,健運不息也。惟藏而不止,雖下降而實不之下,曷嘗損其居上之尊乎,故曰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惟天藏德,不自為用,故日月顯明以表造化。

白話文:

天氣:指清澈寂靜的光明。

「靜」應當作「淨」,意指清澈的陽氣,純淨無雜質,是天的本體;安居在上方而不高傲,向下流通而光明,是天的作用。

它蘊藏著恩德而永恆運行,因此不下降。所謂「蘊藏著恩德」,是指隱藏自己的高明,而不認為自己高明。所謂「永恆運行」,是指健康運動而永不停止。只有隱藏而永恆運行,才能在下降時實際上不下降,這怎麼會損害它居於上方的尊貴地位呢?所以說它不下降。

如果天的光芒太盛,那麼日月的光芒就會不明顯,邪惡和災害就會乘虛而入。只有天蘊藏恩德,不自我運用,才能使日月顯明,以顯示萬物生成和運化的規律。

使天不藏德而自露其光明,則日月無以藉之生明,大明見者小明滅矣。此喻身中元本不藏,發皇於外,明中空而邪湊也)。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天氣自用,則孤陽上亢而閉塞乎陰氣,地氣隔絕而冒蔽乎光明矣)。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地氣上為雲霧,天氣下為雨露。

白話文:

如果老天不隱藏德行,而把自己的光明全部顯露出來,那太陽和月亮就沒有辦法藉著它而發出光亮,大光明顯現的時候,小光明就會消失。這就像人體中的元氣本來沒有藏匿,而是向外發散,明中空而邪氣侵入。陽氣閉塞,地氣冒犯光明(天氣如果自己運轉,孤陽就會向上過度升騰,而閉塞陰氣;地氣就會被隔絕,而遮蔽光明)。雲霧不純淨,那麼上應的白露就不會降落(地氣上升為雲霧,天氣下降為雨露)。

上下痞隔,則地氣不升,而云霧不得輸精於上;天氣不降,而雨露不得施布於下。人身上焦如霧,膻中氣化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不及州都,則水道不通,猶之白露不降矣)。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若上下不交,則陰陽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故生化不施而名木多死)。

白話文:

當上焦和下焦痞塞不通時,地氣無法上升,雲霧中的精華就不能輸送發布到上部;天氣也不下降,雨露也不能滋潤到下部。在人體中,上焦如霧氣,中氣化生就能疏通水道,將氣輸送至下焦的膀胱。如果中氣化生不足以通達下焦,則水道不通,猶如白露不能下降。天地萬物的生機也就不能發布,生機不能發布,就會導致許多樹木死亡。(只靠陽氣無法產生生命,只靠陰氣也無法形成生命。如果上焦和下焦不通,則陰陽相違,生機就會斷絕,無法顯現在天地萬物的生命中,因此生機不能發布,就會導致許多樹木死亡。)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惡氣不發,濁氣不散也。風雨不節。氣候乖亂也,白露不下,陰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義也。菀稿不榮,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發榮,即名木多死之義也。上文言天地不交。此則專言天氣不降也)。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陰陽不和,賊風暴雨,數為侵侮,生長收藏不保其常,失陰陽慘舒自然之道矣。央,中半也。

白話文:

如果濁氣不排出,天氣異常,白露不下降,那麼草木就會枯萎(濁氣不排出,意味著氣候不正常。天氣異常說明氣候失調。白露不下降表明陽氣過盛,無法收斂陽氣。這意味著樹木無法發芽生長,將會枯死。上文說的是天地無法交合,這裡則專門說明天氣不正常)。

如果寒風經常襲來,暴雨頻繁降下,天地四季不調和,與自然規律相違背,那麼萬物就會消亡(陰陽不調和,導致寒風暴雨頻繁發生,破壞了生物生長收藏的規律,違背了陰陽交替的自然規律。央指中間,這裡比喻萬物盛衰的中間狀態)。

未及中半而早已絕滅矣)。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從之者,法天地四時也,存神葆真以從其藏德,勇猛精勤以從其不止,收視返聽以從其不自明,通任會督以從其陰陽之升降,則合乎常經,尚安得有奇病?萬物不失,與時偕行,生氣滿乾坤也。不竭者,無未央絕滅之患也。

白話文:

還沒到中途就已經完全斷絕了)。只有聖人才順應自然,因此身上沒有奇怪的疾病,萬物生生不息,生命力永不枯竭(順應自然,就是遵循天地四時規律,保存神氣,保持真性,順應陰陽藏德,勇猛精進,順應陰陽不止,收視返聽,順應陰陽不自明,通任會督,順應陰陽升降,這樣才能符合自然規律,怎麼可能會有奇怪的疾病?萬物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生氣充盈天地。生命力永不枯竭,就沒有中途斷絕的憂患。

愚按:四時者,陰陽之行也;刑德者,四時之合也。春凋秋榮,冬雷夏雪,刑德易節,賊氣至而災。夫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刑德不失,四時如一。刑德離鄉,時乃逆行,故不知奉若天時,非尊生之典也。是以《天真論》曰調於四時,曰分別四時。四氣者,天地之恆經;調神者,修煉之要則。

白話文:

在我看來,四季的變化是由陰陽二氣的運行所造成的;刑德是四季協調的表現。春天草木凋零,秋天花果繁榮,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這些都是逆反四季規律的現象,會導致邪氣入侵而引發災難。德性從春天開始萌發,在夏天成長;刑罰從秋天開始,在冬天盛行。如果刑德協調,四季就能運行正常。如果刑德失調,時序就會混亂,所以順應自然規律,遵守天時非常重要,這是養生保健的基本原則。因此,《天真論》中說要 "順應四季規律," 明辨不同的季節特點。四季變化是天地間不變的規律;調節心神是修煉養生的重要原則。

故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根者,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養生者所切亟也)。

白話文:

因此,春天和夏天滋養陽氣,秋天和冬天滋養陰氣,這樣就能順應其本源。本源就是人根植於天,天根植於道,道根植於自然,這些都是預防疾病的方法,養生的人應當切實關注這些方法。

《陰陽應象大論》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二者,陰陽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陰陽者,生殺之本始。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用者,作用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說:如果能夠瞭解「七損八益」的道理,那麼就可以調節陰陽。如果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身體就會早早衰老。「二者」是指陰陽,陽數為奇,所以「七」代表陽氣。「八」為偶數,所以「八」代表陰氣。「七損」是指陽氣的衰減,「八益」是指陰氣的增長。陰陽是生長和衰亡的根本。生長源自陽氣,陽氣害怕它衰減;衰亡源自陰氣,陰氣害怕它增長。如果能夠瞭解「七損八益」,觀察陰陽消長的規律,運用扶助和抑制的方法,那麼陽氣就會永遠旺盛,陰氣就不會過度,陰陽就會調和。這樣纔能夠順應春夏的生長規律,永遠保持年輕和健康。這就是真正把握陰陽之道。如果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那麼在身體還處於壯年時就會衰老。「用者」是指運用。

如復卦一陽生,聖人喜之,則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姤卦一陰生,聖人謹之,則曰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此即仙家進陽火、退陰符之妙用也。朱紫陽曰: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早服者,言能嗇則不遠,而復便在此也。

白話文:

當「復卦」中的陽氣生起時,聖人感到高興,因為這表示「距離復原不遠,沒有遺憾,是大吉之兆」。而當「姤卦」中的陰氣生起時,聖人會謹慎以對,因為這表示「被困在金屬囚牢中,保持貞潔才能吉利,有某種前途,但會遭遇兇險,像瘦弱的豬在泥濘中掙扎著行走」。這便是道家修煉中提升陽氣、壓制陰氣的神奇妙用。

朱紫陽說:老子說治理人世間和敬天,沒有比節儉更好的方法。節儉,就是早早修養,早早修養才能積累深厚的德行。早早修養的人,因為能節儉,所以「距離復原不遠」,而「復原」就在此時此地。

重積德,言先有所積,而復養以嗇,是又加積之也。此身未有所損,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積。若損而後養,僅足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矣。知此,則七陽將損,八陰將益,便早為之所;陽氣不傷,陰用不張。庶調燮陰陽,造化在手之神用也,華元化曰: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

白話文:

重視道德修養,是指先有積累,再小心翼翼地養護,這又增加了積累。人身還沒受到損傷,又加以小心養護,就是所謂的及早照顧和加重積累。如果等到受損後再養護,只能勉強補救損失,不能稱之為加重積累。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就要在陽氣將要受損、陰氣將要增加的時候,就早早地採取措施;讓陽氣不受到傷害,陰氣不至於膨脹。 這樣才能調整陰陽的平衡,這是造化在手的神奇運用。華元化說:“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陰氣是死亡的根基。”

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數者生,順陰者滅。數語可作七損八益註疏)。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二十為少陽,三十為壯陽。東垣云:行年五十以上,降氣多而升氣少。降者陰也,升者陽也。由是則四十之時,正升陽之氣與降陰之氣相半,陽勝陰則強,陰勝陽則衰,陰陽相半,衰兆見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陽氣者,輕而善運;陰氣者,重而難舒。

白話文:

陰氣適合經常減少,陽氣適合經常增加。順應陰陽規律的人就能生長,順應陰氣的人就會衰亡。這幾句話可以作為「七損八益」註釋的依據。

人到四十歲,陰氣開始減半,身體機能開始衰退(二十歲時為少陽之氣旺盛,三十歲時為壯陽之氣旺盛。東垣先生說:年齡超過五十歲,下降的陰氣增多,上升的陽氣減少。下降的為陰,上升的為陽。所以到了四十歲時,正處於上升的陽氣和下降的陰氣相半的狀態,陽氣勝過陰氣則強壯,陰氣勝過陽氣則衰弱,陰陽相半,衰老的徵兆就會顯現)。

人到五十歲,身體沉重,耳目聽力視力下降(陽氣輕盈靈活,陰氣沉重滯澀)。

五十陰盛,故體重也。陽主通達,陰主閉塞,故耳不聰;陽為顯明,陰為幽暗,故目不明)。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陽氣大衰,所以陰痿也,九竅不利者,陽氣不充,不能運化也,下虛者,少火虛也,上實者,陰乘陽也,涕泣俱出,陽衰不能攝也)。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七損八益而調之,則強;不知,則陰漸長而衰老)。

白話文:

超過五十歲,陰氣旺盛,所以身體沉重。陽氣主導通暢,陰氣主導閉塞,因此聽力衰退;陽氣主導明亮,陰氣主導黑暗,因此視力模糊。到了六十歲,陽氣衰弱,氣血大幅虛衰,九竅不通暢,下半身虛弱,上半身實熱,涕泗齊流(這是因為陽氣衰敗,所以陰氣勃發,九竅不通暢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運化,下半身虛弱是因為少火虛弱,上半身實熱是因為陰氣侵犯陽氣,涕泗齊流是因為陽氣衰弱,無法收斂)。所以說:如果懂得保養,就能強健身體;如果不懂得保養,就會衰老。

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者,陰與陽也,名異者,強與老也)。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洞明陰陽之故,故曰察同。愚者徒知強老之形,故曰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愚者陰長,日就衰削,故不足;智者陽生,日居強盛,故有餘。有餘則聰明輕健,雖既老而復同於壯,壯者益治,即老子早服重積之說也)。

白話文:

因此,聖人奉行無為之道,享受安靜平淡的樂趣(無為,指的是自然的法則。恬淡,指的是清淨的快樂。老子主張無為但無所不為,莊子主張安守本性,都是這個道理)。追隨自己的慾望,在虛無中堅守,因此壽命無窮,與天地共存(追隨自己的慾望,就像孔子主張的「從心所欲」。快志,就是《大學》中說的「自慊」。達到極致的虛空境界,堅守寂靜穩定的狀態,就是虛無的堅守。世間的傷害,都是因為不能堅守虛無。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無為者。自然之道也。恬澹者,清靜之樂也。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莊子之樂全得大是也)。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從欲者,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即《大學》之自慊也。至虛極,守靜篤,虛無之守也。天下之受傷者。

實也,有也。與虛無同體,不受壞矣。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愚按:陽者輕清而無象,陰者重濁而有形。長生之術必曰虛無,得全於陽也。故仙真之用在陰盡陽純,仙真之號曰純陽全陽,皆以陽為要也。《中和集》云: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一切凡人,分陽未盡則不死。

明乎此。而七損八益灼然不疑矣)。

白話文:

「實」也等於「有」。它和「虛無」為同一體性,不會受到破壞。所以壽命無窮,與天地同在。我愚昧的理解是:陽性輕盈清澈,沒有具體形象;陰性沉重渾濁,有具體形狀。長生不老的方法必定強調「虛無」,這樣才能完全獲得陽性。所以修仙得道的人依靠的是陰性耗盡、陽性純淨的狀態,修仙得道者的稱呼叫「純陽」或「全陽」,都以陽性為關鍵。《中和集》中說:修行境界高的人,陰性沒有完全消除就無法得道成仙;普通凡人,陽性沒有完全耗盡就會死去。

遺篇《刺法論》曰: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腎為水臟,以肺金為母。肺金主氣,嚥氣者,母來顧子之法也。咽津者,同類相親之道也。人生於寅,寅為陽旺之會,陽極於午,午為嚮明之方。

白話文:

《刺法論》中有篇佚文說:患有腎臟痼疾的人,可以在寅時(上午 3-5 點)面向南方,心神平靜不亂想,閉氣不呼吸七次,接著引頸嚥下這口氣,就像吞下很硬的東西一樣,如此重複七次,然後將舌頭下的津液分多次吞下(腎屬水臟,以肺金為母。肺金主氣,嚥氣就是母氣前來關照子氣的方法。吞嚥津液就是同類相親的道理。人誕生於寅時,寅時是陽氣旺盛的匯聚點,陽氣在午時達到極盛,午時是朝向陽光的方向)。

神不亂思者,心似太虛,靜定凝一也。閉氣不息者,止其呼吸,氣極則微微吐出,不令聞聲。七遍者,陽數也。引頸者,伸之使直,氣易下也。如咽甚硬物者,極力咽之,汨汨有聲,以意用力送至丹田氣海,氣為水母,氣足則精自旺也。餌舌下津者,為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於舌下,以生津。

白話文:

當你的思緒不紛亂時,你的心如同虛空般寂靜沉著,心神專注於一處。閉氣不呼吸,控制自己的呼吸,直到氣極其微弱時才輕輕呼出,不要發出聲音。七遍,代表著陽性數目。伸直脖子,讓氣容易往下走。如同吞嚥很硬的東西一般,用力吞嚥,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用意念將其送至丹田氣海,因為氣是水母的本體,氣足了精氣自然旺盛。收集舌下津液,因為命門位於兩腎之間,上通心肺,在舌下開竅,從而生津。

古人制活字,從水從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從千從口,言千口水成活也。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仙經》曰:氣是添年藥,津為續命芝,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我更求誰。氣為水母,水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長生。《悟真篇》曰: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爐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此言虛極靜篤,精養靈根氣養神,真種子也)。

白話文:

古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用「水」和「舌」組成「活」字,表明舌頭上的津液可以滋養人。

「舌」字由「千」和「口」組成,表示成千上萬的唾液匯聚成河,滋養生命。

津液和腎臟的水液本就一家人,如果將津液吞嚥下去,流入丹田後會再次匯聚,這便是「既濟」之道。

《仙經》中說:呼吸之氣是延年益壽的良藥,津液是續命的仙草。世人匆匆忙忙,卻不知道應該求助自己,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

呼吸之氣猶如水母,津液是生命的根源。如果勤於練習,可以達到長生的境界。

《悟真篇》中說:咽津納氣是人的修行之道。只有服食靈藥,才能孕育生命。如果丹爐裡沒有真正的藥種,那麼用火和水熬製丹藥也是徒勞。

愚按:《素問》、《靈樞》各九卷,何字非尊生之訣。茲所摘者,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奇。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進百年為萬古尊生之道。於是為大矣。因知不根於虛靜者,即是邪術;不歸於易簡者,即是旁門,誠能於此精求,則道德五千,丹經五卷,豈復有餘蘊哉!

白話文:

我認為:《素問》、《靈樞》各九卷,每一字都蘊藏著養生之道。這裡摘錄的內容,不去追求各種草藥,而是專注於守一;不去過多診脈,而注重三奇脈。因為遵循天道,掌握天運,就能獲得長生不老之道。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因此,凡是不以虛靜為基礎的,都是邪術;不歸於簡約容易的,都是旁門左道。如果你能在此精益求精,那麼什麼《道德經》五千言,《丹經》五卷,豈能有更深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