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一、道生

《上古天真論》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教下者,教民避害也,風從沖後來者,傷人者也,謂之虛邪賊風。如月建在子,風從南來,對衝之火反勝也;月建在卯,風從西來,對衝之金剋木也;月建在午,風從北來,對衝之水剋火也;月建在酉。

風從東來,對衝之木反勝也,必審其方,隨時令而避之也),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者,內無所營。澹者,外無所遂,虛無者,虛極靜篤,即恬澹之極,臻於自然也。真氣從之者,曹真人所謂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弛氣自定。張虛靜曰: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又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真一之氣皆來從我矣。精無妄傷,神無妄動,故曰內守。如是之人,邪豈能犯,病安從生乎)。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提挈,把握也。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脈,精化為氣也,獨立守神,氣化為神也。精氣皆化,獨有神存,故曰獨立,肌肉若一者,神還虛無,雖有肌肉而體同虛空也。

仙家所謂抱元守一,又曰了得一,萬事畢。即形與神俱之義也)。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天地有質,劫滿必敝。真人之壽,前乎無始後乎無終,天地有敝,吾壽無終矣。此非戀於形生,蓋形神俱微妙,與道合真,故曰此其道生者,明非形生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至者,以修為而至者也,淳者,厚也。德厚道全,不愆於陰陽,不逆於四時,庶幾奉若天時者矣),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者,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也)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全神之後,便能出隱顯之神,故遊行天地之間;塵紛不亂,便能徹耳目之障,故視聽八遠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前之真人,則曰道生;此言至人,則曰壽命、曰強,但能全形而已。亦歸於真人者,言若能煉神還虛,亦可同於真人,此全以修為而至者也)。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聖者,大而化之,亦人中之超類者,與天地合德,四時合序,故能處天地之和而氣賴以養,從八風之理而邪弗能傷也。八風者,《靈樞·九宮八風篇》云,風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者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嗜欲也。攝情歸性,無恚嗔也。

白話文:

一、道生

《上古天真論》提到:上古聖人教導百姓時,都強調要避開虛邪賊風,根據時令防範(所謂「教下」,是指教導民眾避開危害。風從背後方向吹來,會傷害人體,稱為虛邪賊風。例如:當月建在子位時,風從南方來,是對沖的火氣反勝;月建在卯位時,風從西方來,是對沖的金氣剋木;月建在午位時,風從北方來,是對沖的水氣剋火;月建在酉位時,風從東方來,是對沖的木氣反勝。必須觀察風向,隨季節變化避開)。保持心境恬淡虛無,真氣自然順應,精神內守,疾病從何而來?(「恬」指內心無所求,「澹」指外在無執著,「虛無」是極致的寧靜,達到自然狀態。真氣順應,如曹真人所說:「神是性,氣是命,神不向外散逸,氣自然安定。」張虛靜也說:「神一外放就收回,神返歸體內,氣自然回歸。」又說:「人能常保清靜,天地之氣皆會歸附。」真一之氣都會跟隨。精不妄耗,神不妄動,故稱「內守」。這樣的人,邪氣怎能侵犯?疾病又如何產生?)

有一種「真人」,能掌握天地,調和陰陽,呼吸精氣,獨自守神,肌肉與精神合一(「真」指天真,不需後天修養,故稱真人;心與太虛相通,德行契合天地。「提挈」「把握」指掌控。真人呼吸接引天地之氣,精化為氣,獨守心神,氣化為神。精氣皆轉化,唯存神識,故稱「獨立」;肌肉與精神合一,形體如虛空,仙家所謂「抱元守一」,或「了得一,萬事畢」,即形神合一)。因此能壽與天地同長,無終無盡,這是「道生」(天地有形質,終會衰敗,真人之壽無始無終,天地有盡而真人無窮。這並非執著形體,而是形神皆與道合一,故稱「道生」,指明非僅肉體生命)。

有一種「至人」,德行深厚,通曉天道,調和陰陽,順應四時(「至」指通過修養而達至高境界。「淳德全道」指德行完備,不違背陰陽四時)。他們隱居世俗之外,積聚精氣,保全神識(「去世離俗」指隱匿形跡;「積精全神」指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遨遊天地之間,視聽超越八方(全神後能顯化隱形,故遊行天地;心無雜念,能突破感官限制,故視聽極遠)。這類人延年益壽且體魄強健,最終也歸於真人境界(前文真人稱「道生」,此處至人稱「壽命」「強」,指能保全形體。若能煉神還虛,亦可同於真人,此為修養所致)。

有一種「聖人」,順應天地和諧,遵循八風規律(「聖」指超凡之人,與天地德行相合,四時秩序相應,故能處天地之和而養氣,順八風之理而避邪)。他們在世俗中調節嗜慾,無怨恨之心,衣著舉止不隨俗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適嗜慾」;收斂情志歸於本性,是「無恚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