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4)
卷上 (4)
1. 一、道生
真氏曰:閉藏不密,溫無霜雪,則來年陽氣無力,五穀不登。人身應天地,可不奉時耶)。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水歸冬旺,冬失所養,則腎傷而肝木失主。肝主筋,故當春令筋病為痿,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冬藏既逆,承氣而為春生者少矣)。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靜當作淨。清陽之氣,淨而不雜,天之體也;居上而不亢,下濟而光明,天之用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德者,藏其高明而不肯自以為高明也。不止者,健運不息也。惟藏而不止,雖下降而實不之下,曷嘗損其居上之尊乎,故曰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惟天藏德,不自為用,故日月顯明以表造化。
使天不藏德而自露其光明,則日月無以藉之生明,大明見者小明滅矣。此喻身中元本不藏,發皇於外,明中空而邪湊也)。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天氣自用,則孤陽上亢而閉塞乎陰氣,地氣隔絕而冒蔽乎光明矣)。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地氣上為雲霧,天氣下為雨露。
上下痞隔,則地氣不升,而云霧不得輸精於上;天氣不降,而雨露不得施布於下。人身上焦如霧,膻中氣化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不及州都,則水道不通,猶之白露不降矣)。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若上下不交,則陰陽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故生化不施而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惡氣不發,濁氣不散也。風雨不節。氣候乖亂也,白露不下,陰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義也。菀稿不榮,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發榮,即名木多死之義也。上文言天地不交。此則專言天氣不降也)。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陰陽不和,賊風暴雨,數為侵侮,生長收藏不保其常,失陰陽慘舒自然之道矣。央,中半也。
未及中半而早已絕滅矣)。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從之者,法天地四時也,存神葆真以從其藏德,勇猛精勤以從其不止,收視返聽以從其不自明,通任會督以從其陰陽之升降,則合乎常經,尚安得有奇病?萬物不失,與時偕行,生氣滿乾坤也。不竭者,無未央絕滅之患也。
愚按:四時者,陰陽之行也;刑德者,四時之合也。春凋秋榮,冬雷夏雪,刑德易節,賊氣至而災。夫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刑德不失,四時如一。刑德離鄉,時乃逆行,故不知奉若天時,非尊生之典也。是以《天真論》曰調於四時,曰分別四時。四氣者,天地之恆經;調神者,修煉之要則。
故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根者,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養生者所切亟也)。
白話文:
一、道生
真氏說:冬季若不能好好封藏,氣候溫暖無霜雪,來年陽氣就會虛弱,五穀難以豐收。人體與天地相應,怎能不順應時節呢?這就是順應冬季之氣、養護封藏之道的道理。若違逆此道,就會損傷腎氣,到了春天容易出現痿弱厥冷之症,生發之氣也會不足(腎屬水,主冬季;若冬季失養,腎氣受損,肝木失去滋養。肝主筋,因此春季易發筋脈痿弱之症;冬季未能封藏,陽氣虛弱則四肢厥冷。冬季封藏失調,承接的春季生發之氣自然減少)。
天氣本質清淨光明。「靜」應作「淨」解。清陽之氣純淨不雜,是天體的本質;居於上而不過亢,向下施予而顯光明,是天的作用。天蘊藏其德性而不止息,因此不會衰敗(「藏德」指天隱藏其高明而不自顯高明;「不止」指其運行不息。正因藏德不止,雖有下降之勢卻不損其崇高,故說「不下」)。若天自顯光明,日月便無法彰顯其光輝,邪氣便會侵襲空竅(唯有天藏德不露,日月才能代天顯現造化之功。若天自顯光明,日月便無光可借,大明出現則小明隱滅。此喻人身若元氣外洩,內在空虛則邪氣乘虛而入)。
陽氣閉塞,地氣蒙蔽光明(若天自恃其陽,孤陽上亢而阻隔陰氣,地氣便無法上升,遮蔽光明)。雲霧不凝結,則白露不得降下(地氣上升為雲霧,天氣下降為雨露。若上下阻隔,地氣不升則雲霧無法輸布精微於上;天氣不降則雨露不能滋潤於下。人身亦然,上焦如霧,若羶中氣化失常,水道不通,猶如白露不降)。
陰陽不交,萬物生機不得展現,生化之力衰弱則名木凋零(獨陽不生,獨陰不長。若上下不交,陰陽失和則生機斷絕,萬物難以生長,名木亦多枯死)。濁氣不散,風雨失調,白露不降,則草木枯萎不榮(「惡氣不發」指濁氣滯留;「風雨不節」指氣候紊亂;「白露不下」指陰精不降,即前述「不交不施」之理。「菀槁不榮」指草木鬱結枯槁,無法繁茂,與「名木多死」同義。前文述天地不交,此處專論天氣不降)。
賊風頻襲,暴雨屢作,天地四時失序,背離自然之道,則萬物未及半途便已絕滅(陰陽不和,賊風暴雨頻繁侵擾,生長收藏之律失常,偏離陰陽調和之道。「央」為中途,未至中途即已消亡)。唯有聖人順應此道,因此身無怪病,萬物不失其序,生機不絕(「從之」指效法天地四時:涵養精神以順應「藏德」,精進不息以順應「不止」,收斂感官以順應「不自顯」,調和任督以順應陰陽升降。如此合乎常道,怎會生怪病?「萬物不失」指與時偕行,生機充盈天地;「不竭」則無中途絕滅之患)。
按:四時是陰陽運行的體現,刑德是四時的配合。春凋秋榮、冬雷夏雪,皆因刑德錯亂,賊氣致災。德始於春,盛於夏;刑始於秋,延於冬。刑德不失,四時有序;刑德背離,時序逆行。故不懂順應天時,便非養生之道。《天真論》強調「調於四時」「分別四時」——四氣是天地恆常法則,調神是修煉關鍵。因此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應根本(「根」指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法自然)。此為「治未病」之法,養生者當迫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