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內經知要》~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四、脈診

《脈要精微論》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人身營衛之氣,晝則行於陽分,夜則行於陰分,至平旦皆會於寸口,故診脈當以平旦為常也。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虛實易明,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常因動作而擾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中提到: 檢查脈象的時間通常應在清晨,因為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飲食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和調,氣血尚未混亂。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診斷出病情的脈象。(人體的營衛之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到了清晨都會匯集在寸口,因此檢查脈象通常應在清晨。陰氣正平而尚未活動,陽氣將盛而尚未散發,飲食尚未進食。虛實容易辨別,經脈尚未充盈,絡脈和調,氣血也尚未因動作而混亂,因此可以診斷出病情的脈象。)

過者,病也)。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切者,切近也,手按近體也。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察五色以觀臟腑之虛實,審形體以別病勢之盛衰。以此數者,與脈參伍推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自無遁狀,可以決死生之分矣。

白話文:

過度,就是生病了。切脈,感受其動靜,觀察目光是否明亮;觀察五色,判斷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容貌的興衰。將這些因素綜合參照,就能判斷生死。

不齊之謂參,剖其異而分之也。相類之謂伍,比其同而合之也。脈惟一端,診有數法,此醫家之要道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關前曰寸,關後曰尺。季脅,小肋也,在脅之下,為腎所近,故有季脅之下,皆尺內主之);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尺外,尺脈前半部也;尺裡,尺脈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而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

白話文:

尺脈兩側,就是季脅穴(關前稱為寸關,關後稱為尺關。季脅穴是肋骨下方的位置,靠近腎臟,所以季脅穴以下都是尺脈所管轄的範圍);尺脈外側用來查看腎臟的狀況,尺脈內側用來查看腹部的狀況(尺脈外側,指尺脈前半段;尺脈內側,指尺脈後半段。尺脈前半段用來查看陽氣,後半段用來查看陰氣,人體以背部為陽,腎臟附著在背部,所以尺脈外側用來查看腎臟。腹為為陰,所以尺脈內側用來查看腹部,包括大腸、小腸、膀胱、命門等臟器。

諸部言左右,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關部也。左外言左關之前半部。內者,言左關之後半部也。肝為陰中之陽,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

白話文:

其他典籍都提到左右手脈,只有此書沒有區分,這是因為兩尺脈都主治腎臟。中附上脈,左側外側反映肝臟,內側反映膈肌(中附上脈是指附在尺脈上方居中的部分,也就是關脈。左側外側指的是左關脈的前半段,內側指的是左關脈的後半段。肝臟是陰中之陽,且靠近背部,所以左側外側脈象反映肝臟。

內以候膈,舉膈而中焦之膈膜、膽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右關前半候胃,右關後半候脾,脾胃皆處中州,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上而又上,則寸部也。五臟之位,肺處至高,故右寸前以候肺。

白話文:

從內部通過寸關尺的部位能檢查出膈膜,而從膈膜中能檢查出中焦的膈膜、膽腑,這些都位於膈膜之中。右側關脈的外側能檢查出胃,內側能檢查出脾(右側關脈的前半部分能檢查出胃,後半部分能檢查出脾。脾胃都位於中焦,但從表裡關係來說,胃屬陽,脾屬陰,所以右側關脈的外側能檢查出胃,內側能檢查出脾)。在上附寸關尺的部位能檢查出肺,從內部能檢查出胸中(上附的部位是比上更上,也就是寸脈的部位。五臟的位置中,肺的位置最高,因此右側寸脈的前部能檢查出肺。

右寸後以候胸中,言胸中而膈膜之上皆是矣);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胞絡也。按:《靈蘭秘典》有膻中而無胞絡,以膻中為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敘經脈,有胞絡而無膻中,而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

白話文:

在右寸後,脈象可以反映胸中的氣血情況,也就是膈肌以上的胸腔部位;在左寸外側,脈象可以反映心臟的氣血情況,在左寸內側,脈象可以反映膻中的氣血情況(左寸之前,脈象可以反映心臟,左寸之後,脈象可以反映膻中。膻中就是心包絡)。

《靈蘭祕典》中記載有膻中,但沒有心包絡,並認為膻中是主管臣使的機關,喜樂的情緒そこから生じる。而《靈樞》中記載有心包絡,但沒有膻中,並說心包絡活動時,會出現歡喜大笑不止的現象,這與喜樂情緖從膻中產生的說法相符。

夫喜笑屬火之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胞絡之別名也)。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動,至也。一呼再功,一吸再動,一呼一吸合為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脈五動者,當其閏以太息之時也。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人應天道,故三息閏一太息,五息再閏一太息。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中記載:人每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每次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平穩,脈搏會跳動五次,中間夾雜著嘆氣,這就稱之為「平人」。「平人」是指沒有疾病的人。(「動」指到達。「一呼再動,一吸再動」指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氣和吸氣合起來為一次呼吸,即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四次。「呼吸定息脈五動者」是指在呼氣和吸氣間隔時脈搏跳動。「閏以太息」指在規律呼吸的間隙中夾雜著嘆氣。曆法中每三年安排一個閏月,每五年再安排一個閏月,人體應對天道,所以三次呼吸夾雜一次嘆氣,五次呼吸再夾雜一次嘆氣。)

太息者,長息也。此言平人無病之脈。當以四至為準。若五至便為太過,惟當閏以太息之時,故得五至,苟非太息,仍四至也)。

白話文:

太息:就是長嘆息。這是說健康人沒有疾病的脈象。應以四次呼吸為標準。如果呼吸達到五次,就過度了,只有在太息時才會有五次。如果沒有太息,仍是四次呼吸。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呼吸各一動,是一息二至也。二至為遲,遲主寒疾。夫氣為陽,氣虛則陽虛,故曰少氣)。人—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也。六至為數,躁者數之義也。尺熱者,尺中六至也。

白話文:

每當人呼氣時,脈搏跳動一下,每當人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一下,這就是「少氣」(呼吸時各跳動一次,是一次呼吸兩個脈搏。兩次脈搏之間的間隔較長,間隔長表示身體虛寒。氣屬陽,氣虛則陽虛,所以叫「少氣」)。

如果人呼氣時脈搏跳動三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三次,而且脈搏跳動得很急促,尺脈發熱,則是「病溫」;如果尺脈不發熱、脈搏滑利,則是「病風」;如果脈搏澀滯不順,則是「痹證」(呼吸時各跳動三次,是一次呼吸六個脈搏。六次脈搏之間的間隔較短,急促表示脈搏數。尺脈發熱,表示尺部有六個脈搏。

病溫猶言患熱,非傷寒之溫病也。左尺為水,而數則水涸而熱也;右尺為火,而數則火炎而熱也,故咸曰病溫。尺不數而諸脈滑者,陽邪盛也,故當病風。澀為血凝氣滯,故當病痹也)。人—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況以上乎,故知必死。脈絕不至,則營衛已絕。

白話文:

溫病是指患有熱症,但並不是傷寒引起的熱症。左寸口脈屬水,如果脈搏數快,表示水液耗盡而發熱;右寸口脈屬火,如果脈搏數快,表示火氣旺盛而發熱,所以都稱之為溫病。

如果寸口脈並不數快,但其他脈位都滑利,說明陽邪旺盛,因此會患上風病。脈搏澀表示血凝氣滯,因此會患上癱瘓。

一個人呼吸時,脈搏跳動4次以上會死亡;脈搏完全消失則會死亡;脈搏忽疏忽數也會死亡。(因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8次,如果脈搏跳動4次以上,那麼呼吸速率就會是8次以上,肯定會死亡。脈搏完全消失,表示營氣和衛氣已經停止運行。)

乍疏乍數,則氣血潰亂,不死安待)。

《靈樞·根結》篇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營者,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運五臟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後左右計二十七脈,共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絡,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白話文:

《靈樞·根結》篇中說:人的經脈運行於身體,一天一夜中運行五十週,以運送五臟的精氣。如果運行的次數不符合這個數目,就稱為「狂生」。「營」指運行。人的經脈在身體中運行,一天一夜中總共運行五十週,以運送五臟的精氣。人的全身上下、前後左右共有二十七條經脈,長度共十六丈二尺。人的宗氣聚集在胸中,主管呼吸作用並在經絡中運行,一次呼氣運行三寸,一次吸氣運行三寸,吸氣與呼氣之間的定息時間,經絡運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脈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則不應此數矣。狂生者,妄生也,其生未可保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營者,五臟所受之氣。持寸口而數其至數,則虛實可考也)。

白話文:

如果以每分鐘呼吸六寸的速率推算,那麼一天一夜的呼吸總數為一萬三千五百次,氣血繞行全身約五十圈,脈搏長度應為八百一十丈。如果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就不會符合這個數字了。(狂生:指那些胡言亂語的人,他們的生命都保不住)

所謂「五十營」是指五臟都能收到氣血的滋養。按住脈搏,數一數氣血到達脈搏的次數。(「五十營」是指五臟所接收的氣血,「持寸口而數其至」是指按住寸口測量脈搏的次數,藉此來判斷氣血的虛實)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當作氣)。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以為常者,經常之脈也,可因以知五臟之氣也。若乍數乍疏,則陰陽乖亂,死期近矣。短者,近也)。

白話文:

年過五十,脈搏卻不規律地跳動者,可以視為常態,用以瞭解五臟的氣血狀況。如果脈搏時而數快時而稀疏,則說明陰陽失衡,接近死亡了(數快,表示陰不足陽有餘;稀疏,表示陽不足陰有餘)。

《三部九候論》曰: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言七診之法也。獨者,謂於三部九候之中,以其獨異於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白話文:

《三部九候論》說:只小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只有大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只有快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只有慢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只有熱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只有寒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只有陷下的一部出問題會生病(這句話是講七診的方法。只,是指在三部九候中,那一部分不同於其他部分,就可以推斷出疾病所在)。

《方盛衰論》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此言脈重於形氣也。形氣有餘,外貌無恙也。脈氣不足,內臟已傷也,故死。若形雖衰而脈未敗,根本猶存,尚可活也。故《三部九候論》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蓋脫則大肉去盡,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脫者脾絕,決無生理)。

白話文:

《方盛衰論》說:身體外在健康強壯,脈象卻氣虛無力,會導致死亡;脈象強勁有力,身體外在衰弱,可以存活(這句話說明脈象比身體外在更加重要。身體外在健康強壯,外表看起來沒有問題。脈象氣虛無力,說明內臟已經受損,所以會死亡。如果身體外表衰弱,但脈象還沒有衰敗,說明根本還在,還有機會存活。所以《三部九候論》說:身體肌肉已經脫落,即使九種脈象都調整好了,還是會死亡,因為脫落意味著肌肉都已經消失殆盡,比脈虛無力更加嚴重。脾臟主宰肌肉,肌肉脫落代表脾臟功能已經喪失,絕對不可能存活)。

《脈要精微論》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虛者,心空而無雜想也。靜者,身靜而不喧動也。保而不失,此持脈之道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春陽雖動,而未全彰,故如魚之遊在波也);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夏氣暢達,萬物皆備而無虧欠也。泛泛,盛滿之貌);秋日下膚,蟄蟲將去(秋金清肅,盛者漸斂,如蟄蟲之將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閉藏,沉伏在骨,如蟄畏寒,深居密處。君子法天時而居室,退藏於密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上說:把脈是有方法的,保持心境空靈安靜纔是關鍵(「虛」,指的是心靈空無雜念;「靜」,指的是身體不動不搖。保持心境空靈安靜不失,這就是把脈的方法)。春天把脈,脈氣浮在表層,就像魚兒在水面遊動(春天的陽氣雖然已經開始活躍,但還沒有完全彰顯出來,所以就像魚兒遊在水面一樣);夏天把脈,脈氣在皮肉之間,就像萬物茂盛充盈(夏天的氣息暢達,萬物都充實完備,沒有虧欠。泛泛,充盈滿盛的樣子);秋天把脈,脈氣在皮肉之下,就像蟄伏的蟲子將要離去(秋天的肅殺之氣清肅,茂盛之物逐漸收斂,如同蟄伏的蟲子將要離開,但還沒有完全離開);冬天把脈,脈氣沉入骨中,就像蟄伏的蟲子緊密聚攏,君子也躲在屋裡不動(冬天的萬物閉藏,脈氣沉伏在骨中,就像蟄蟲畏寒,深居密處。君子順應天時,也躲在屋裡,閉藏於密室之中)。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內言臟氣,臟象有位,故可按而紀也。外言經氣,經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也。明此四時內外六法,則病之表裡陰陽,皆可灼然明辨,故為持脈之大法)。

白話文:

所以說:瞭解內部情況的人,根據脈象特點記錄下來;瞭解外部情況的人,則根據脈象特點找到開始和結束。這六種方法是把脈的大法則。(內部指的是臟腑之氣,臟腑之位固定不變,所以可以根據脈象特點記錄下來。外部指的是經絡之氣,經脈循行有規律,所以可以找到開始和結束。瞭解這四時、內外六種方法,就能清晰明辨疾病的表裡、陰陽,所以它是把脈的大法則。)

《玉機真藏論》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則有力矣。然軟弱輕虛而滑,則弦不至於太勁,宛然春和之象也)。

白話文:

《玉機真藏論》中提到,春季脈象反映肝臟,與東方屬木的五行相應,是萬物開始萌芽生長的時節。因此,春季脈象特徵為:軟弱、輕盈、空虛、滑順,形狀細長、筆直,所以稱為「弦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則為病態。(筆直細長、形似弓弦,代表脈象有力。然而,若脈象軟弱、輕盈、空虛、滑順,則弦脈不會過於有力,宛如春天和暖的景緻。)

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實而強大,則不能軟弱輕虛矣,不實而微,不能端直以長矣,皆弦脈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強而有力的話,這種情況叫做「太過」,病變在體表;如果脈象虛弱而微弱的話,這種情況叫做「不及」,病變在體內。(脈象如果強而有力,就不能做到柔弱輕盈;如果虛弱微弱,就不能保持端直和長久,這兩種情況都是弦脈的相反。所以上文說「與此相反的就代表生病」。體表的病症大多屬於「有餘」,體內的病症大多屬於「不足」,一般都是如此。)

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忘,當作怒。《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忽忽善怒,眩冒巔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足厥陰之脈會於巔,貫膈布脅,故見症乃爾)。

白話文:

中醫古文: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肝氣過盛的人容易善怒、心煩、頭暈目眩,甚至癲癇發作;肝氣不足的人容易胸悶、背痛,下肢兩側脹滿。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鉤義如木之垂枝,即洪脈也。其來則盛。其去則衰,陽盛之象)。

白話文:

夏天的脈象反映的是心,南方屬火,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因此它的脈象來得旺盛,去得衰退,所以稱為「鉤脈」。反過來說,就是疾病的徵兆。(鉤脈就像樹枝垂下來一樣,也就是洪脈。脈來時旺盛,脈去時衰退,表示陽氣旺盛。)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來盛去盛,鉤之過也。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強盛也。凡脈自骨出膚謂之來,自膚入骨謂之去)。

白話文:

(脈象的)氣勢出現時強盛,消失時也強盛,這叫做過盛,病在體表;(脈象的)氣勢出現時不強盛,消失後反而強盛,這叫做不足,病在體內。(脈氣)出現時強盛,消失時也強盛,表示(身體狀況)過度;出現時不強盛,消失後反而強盛,表示(身體狀況)不足。消失後又強盛起來,並不是真的強盛。所有脈搏從骨骼傳到皮膚表面叫作「來」,從皮膚表面傳到骨骼叫作「去」。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太過則陽有餘而病在外,故身熱膚痛。浸淫者,濕熱之甚也。不及則君火衰而病在內,故為心不足而煩,火乘金而咳。氣泄者,陽氣下陷也)。

白話文:

過度的話會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這是因為浸漬在濕熱中所致;不足的話會讓人煩躁,往上會咳嗽、吐痰,往下會漏氣。(過度的話陽氣過盛,所以病症在於身體外部,因此身熱、皮膚疼痛。浸漬是指濕熱太過嚴重。不足的話君火(心臟陽氣)虛弱,所以病症在於身體內部,因此心氣不足而煩躁,火氣剋制金克而咳嗽。漏氣是指陽氣下陷。)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輕虛之別名也。來急去散,亦是狀浮之象也,即毛也)。

白話文:

秋季的脈象反映肺臟的狀態,而肺臟五行屬金,是萬物收穫的季節。因此,肺氣到來時,脈象會表現出輕浮、脈動快速散開的現象,所以稱之為「浮脈」。如果脈象出現相反的情況,則表示有疾病(浮脈是輕虛脈的別稱,脈動快速散開也是浮脈的特徵,也就是毛脈)。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毛而有力為中央堅,毛而無力為微)。

白話文:

如果氣能順利流動到皮膚表面,但中間部分堅硬,兩邊卻虛弱,這是體內陽氣過盛,病在外表;如果氣只能微微流動到皮膚表面,這是體內陽氣不足,病在體內。(皮膚表面有氣但有力氣,表示中間部分堅硬;有氣但無力氣,表示中間部分虛弱。)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肺主氣,故太過則氣逆背痛。慍慍者,氣鬱貌。不及則氣短而咳。氣不歸原,故上氣。陰虛內損,故見血;下聞病音者,腸鳴泄氣也)。

白話文:

太過會導致逆氣,引起背部疼痛和煩躁;不足則會導致氣短、呼吸困難和咳嗽,上氣時會吐血,下氣時會聽到腸鳴。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營者,退藏於密之義也,即沉石之義也)。

白話文:

中醫學認為「冬脈」對應的臟腑是腎臟,而北方屬水,是天地萬物閉藏的季節。所以腎臟的氣機運行會下降沉潛,像水一樣匯聚。這個過程稱為「營」,表示氣血收斂於體內,就像石頭沉於水中一樣。如果氣機運行與此相反,則表示身體出現了問題。

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彈石者,堅強之象也,如數者,非真數也,言去之速也)。

白話文:

元氣來勢如石頭般強而有力,表示氣過剩,病在體表;元氣離去時就像數數一樣逐漸減少,表示氣不足,病在體內。(「彈石」形容氣勢強勁,「如數」形容離去緩慢)

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解者,懈怠而肢體不收也。㑊者,形跡困倦也。脊痛者,腎脈所過也。邪氣太過,則正氣少而不欲言矣。心腎不交,故心中如飢。䏚中者,季脅下空軟處,腎之所居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故為脊痛、腹滿、便變諸症)。

白話文:

過度耗傷會導致身體疲憊、脊柱疼痛、氣虛、不想說話。不足則導致心神不寧、飢餓感、脇下空洞,脊柱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解」表示身體不適,肢體無法活動。「㑊」表示疲倦困頓。「脊痛」是因為腎脈經過,邪氣過盛,正氣衰弱,因此不想說話。心腎不交,因此心中有飢餓感。「䏚中」指脇下空洞處,是腎臟所在位置。腎脈貫穿脊柱,連接腎臟和膀胱,因此會有脊痛、腹滿、小便異常等症狀。)

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母。運行水穀,變化精微,以灌溉於南心北腎、東肝西肺,故曰四旁。孤臟者,位居中央,寄旺四時之末各十八日,四季共得七十二日。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於九十中除去十八日,則每季只七十二日,而為五行分旺之數,總之五七三百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

白話文:

脾臟的經脈屬土,它是個獨立的臟器,但卻能滋養周圍的其他臟腑。孤臟是指脾臟位於人體中央,每年四季各借用18天,一共72天。每個季節有3個月,共90天。從90天中減去18天,每個季節只有72天,這符合五行運行的規律。一年總共有5個季節(包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冬),每個季節72天,總共360天,構成一年。

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善者,脾之平脈也。脾何以無平脈可見乎?土無定位,亦無定象,古人強名之曰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數語者,未嘗有定象可指、定形可見也。不可得見者,即難以名狀也。惡者,即太過不及之病脈也)。

白話文:

好的脈象不易發現,不好的脈象則容易看出來。(好的脈象,就像脾經的平脈。為什麼脾經沒有明顯的平脈可見?因為脾的特性是「無定位,亦無定象」。古人勉強用幾個詞來描述平脈:「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這些詞的意思很微妙,無法用具體的形象來形容。所以,這些描述並不能提供具體的依據,來顯示平脈的樣貌。看不出來的,就是很難形容的。不好的脈象,就是過度或不及所導致的病脈。)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按《平人氣象論》曰:堅銳如烏之喙,如水之流,故脾死。夫如烏之喙者,硬而不和,如水之流者,散而無紀,土德有慚,病在不治,即所謂惡者可見也)。

白話文:

就像流水一樣奔騰的,表示過度,病症在外;像烏鴉嘴一樣的,表示不足,病症在內。(根據《平人氣象論》的說法,堅硬銳利像烏鴉嘴,容易散逸像流水,因此脾氣虛弱。像烏鴉嘴一樣的硬而不和諧,像流水一樣散而無規律,都是脾土虛弱,沒有得到有效治療,這也就是所謂的「惡症」(容易被察覺的病症)。)

《平人氣象論》曰: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連珠、琅玕,喻其盛滿溫潤,即微鉤之義也,即胃氣之脈也,故曰心平)。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連屬,急數之象也。其中微曲,鉤多胃少之義也)。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輕取之而堅大,後居者。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說:如果健康人的脈象,連續而均勻,就像連在一起的珠子一樣,摸起來像滑潤的玉器,這就是「心平」,此時夏季以胃氣為根本(「連珠」和「琅玕」比喻脈象充盈潤澤,也就是微鉤的脈象,也就是胃氣的脈象,所以說「心平」)。

如果生病人的脈象,氣喘吁吁,脈象之間相互連接,其中稍有彎曲,這就是「心病」(「氣喘吁吁」表示脈象急促。「稍有彎曲」表示鉤形脈象較多,胃氣脈象較少)。

如果垂危之人的脈象,前面彎曲,後面緊貼,就像抓著鋒利的鉤子一樣,這就是「心死」(「前面彎曲」表示輕取而堅實。「後面緊貼」表示

重取之而牢實,如持革帶金鉤,而沖和之意失矣,故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厭厭聶聶,澀之象也,如落榆莢,毛之象也。輕浮和緩,為有胃氣。此肺之平脈也)。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不上不下,亦澀也。如循雞羽,亦毛也,但毛多胃少,故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則無根矣。

白話文:

平肺脈象: 脈搏平緩細小,像榆樹枝條飄落一樣,稱為肺平。秋天以胃氣為根本。(「厭厭聶聶」形容脈象的澀滯,「如落榆莢」形容脈象的細毛。脈象輕浮和緩,說明有胃氣充足。這是肺氣正常的脈象。)

病肺脈象: 脈搏不快也不慢,像撫摸雞毛一樣,稱為肺病。(「不上不下」也形容脈象的澀滯。「如循雞羽」也形容脈象的細毛,但脈象較弱,胃氣較虛。因此說明肺有疾病。)

死肺脈象: 脈象像漂浮的物體,像風吹毛一樣,稱為肺死。(像漂浮的物體,說明脈象無根。

如風吹毛,則散亂矣。但毛無胃,故曰肺死)。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和軟,和緩弦長,弦而有胃氣者也,為肝之平脈)。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實而滑,弦之太過也。長竿無梢,則失其和緩之意,此弦多胃少,故曰肝病)。

白話文:

肝脈平衡時: 脈搏柔軟無力,綿長緩慢,像提起長竿的末梢,稱為「肝平」。春天以胃氣為根本(「綿長」猶如「迢遠」,「提起」猶如「高舉」。高舉長竿,竿尾必定柔軟,柔軟緩慢而有胃氣,這是肝脈平衡的徵兆)。

肝病時: 脈搏飽滿而滑動,像沿着長竿移動,稱為「肝病」(飽滿而滑動,是脈弦得太過。長竿沒有竿尾,則失去柔軟緩慢之意,此時脈弦多而胃氣少,所以表示肝病)。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勁,強急也。新張弓弦,弦而太過,但弦無胃者也,故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和柔者,悠悠揚揚也。相離者,不模糊也。如雞踐地,緩而不迫。胃氣之妙也,是為脾平)。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之象,此即弱多胃少,為脾之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如鳥之喙,硬也;如鳥之距,急也;如屋之漏,亂也;如水之流,散也。脾氣已絕,見此必死)。

白話文:

正常脾脈: 平穩緩和,不急促,如同雞爪踏在地上的感覺。這種脈象表明脾胃功能正常。(平穩緩和指脈搏悠悠揚揚,不模糊;如同雞爪踏地指脈搏緩而不急,反映了胃氣充沛。)

病變脾脈: 脈象實而強硬,跳動過於頻繁,如同雞抬腳的樣子。這種脈象表明脾胃功能受損。(實而強硬指脈搏強勁不協調;如同雞抬腳的動作,反映了脾胃功能虛弱,胃氣過盛。)

死亡脾脈: 脈象銳利堅硬,如同烏鴉的喙;急促短促,如同鳥的腳爪;紊亂無章,如同屋頂漏水;散亂無力,如同流水。這種脈象表明脾氣已絕,瀕臨死亡。(如同烏鴉的喙指脈搏硬;如同鳥的腳爪指脈搏急;如同屋頂漏水指脈搏雜亂;如同流水指脈搏散亂。表明脾氣已絕,出現這種脈象必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喘喘累累如鉤,皆心脈之陽也,兼之沉石,則陰陽和平,腎脈之有胃氣者)。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引葛者,牽連蔓引也。按之益堅,石多胃少也)。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索而曰奪,則互引而勁急矣。辟辟如彈石,但石無胃矣,腎死之診也)。

白話文:

健康的腎脈脈象

平穩的腎脈脈象輕微起伏,按壓時堅實,這就是健康的腎脈。在冬天,以胃氣為基礎。(輕微起伏的脈象屬於心脈的陽氣,加上沉穩的元氣,則陰陽平衡,腎脈中具有胃氣。)

有病的腎脈脈象

有病的腎脈脈象像牽動葛藤一樣,按壓時更加堅實,這就是腎臟疾病的脈象。(牽連蔓引的脈象表示牽拉用力,按壓時更加堅實,說明元氣多而胃氣少。)

腎衰竭的腎脈脈象

腎衰竭的腎脈脈象像奪取繩索一樣,跳動時像彈射石頭一樣突然,這就是腎衰竭的脈象。(奪取繩索表示相互牽引而用力,跳動突然像彈射石頭,表示元氣已失,胃氣全無,這是腎衰竭的診斷徵象。)

《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營行脈中,故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氣為之司也。《逆順》篇曰: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則知此舉一血而氣在其中,即下文氣治、氣病,義益見矣)。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氣足則脈長,氣虛則脈短),數則煩心,大則病進(心為丙丁之原,故數則煩心。邪盛則脈滿,故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上盛者,寸脈盛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脈絡是血液的貯藏場所(血液在脈絡中運行,所以脈絡是血液的貯藏場所。然而使血液運行的,是由氣所主導的。《逆順》篇說:脈絡的盛衰,是用來觀察血氣的虛實,由此可知此處提及的血液之中包含著氣,後文所提的氣治療、氣病,其含義便更加明顯了)。脈絡長則氣血順暢,脈絡短則氣血不足(氣血充足則脈絡長,氣血虛弱則脈絡短),脈絡跳動頻繁則心煩,脈絡粗大則病情加重(心是丙丁之源,所以脈絡跳動頻繁則心煩。邪氣盛則脈絡滿盈,所以脈絡粗大則病情加重),脈絡上部跳動強盛則氣血旺盛(上盛指的是寸脈跳動強盛)。

氣高者,火亢氣逆也),下盛則氣脹(下盛者,關尺脈盛也。邪入於下,故為脹滿),代則氣衰,細則氣少(代脈見而氣將絕,細脈見而氣不充。曰衰,則少之甚者也),澀則心痛(血凝氣滯則脈澀,故主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渾渾者,洶湧之貌。革脈之至,如皮革之堅急也,湧泉,狀其盛滿也。

白話文:

  • **氣高:**火氣旺盛,氣向上逆行。
  • **下盛:**關脈和尺脈脈象強盛。邪氣侵入下焦,導致脹滿。
  • **代脈:**脈象出現代脈,表示氣息將斷。
  • **細脈:**脈象細弱,表示氣虛。衰脈是少脈的極端表現。
  • **澀脈:**血凝氣滯導致脈象澀滯,主心痛。
  • **渾渾革至如湧泉:**脈象洶湧而急促,如皮革般堅硬緊迫。湧泉形容其脈象旺盛充盈。病情加重,面色蒼白。
  • **綿綿其去如弦絕:**脈象微弱,逐漸消失,如斷弦一般。表示死亡。

見此脈者,病漸增進而色夭不澤也。綿綿弦絕,則胃氣絕無,真臟脈見,故死)。

《大奇論》曰: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此以下皆定死期也。浮合者,如浮波之合,後浪催前,泛泛無紀,如數者,似數而非數也。數太過為血熱也。如數者血敗也,浮合者氣敗也。一息十至以上,死期大迫。此云九十日者,誤也,十字直衍。

白話文:

《大奇論》說:脈搏浮動而和緩,浮動而和緩的次數與正常相符,一呼吸間超過十次,是身體正氣不足的緣故,如果脈象輕度出現這種情況,死期約在九十天後(以下皆是預測的死期)。浮動而和緩的脈象,就像浮動的波浪互相重合,後浪推動前浪,波浪連綿不斷,沒有規律;與正常次數相符的脈象,看起來像健康人的脈象,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次數過多是因為血熱;與正常次數相符是因為血氣衰敗;浮動而和緩是因為正氣衰敗。一呼吸間超過十次,說明死期迫近。文中所說的「九十日」,是錯誤的,應該是「十日」。

微見者,初見也。初見此脈,九日當死)。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脈如火然,是火旺過極之脈,心經之精氣奪盡矣。夏令火旺,尚可強支,水令草乾,陽盡而死矣)。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散葉者,浮泛無根,肝氣虛極也。木葉落則金旺而木絕,其死宜也)。

白話文:

微見:剛出現。剛發現這種脈象,九天內就會死亡。

脈至如火薪然 :脈象像燃燒的柴火,這是心臟精氣耗盡的徵兆。就像草木在乾燥的環境中會死亡一樣。

脈至如散葉 :脈象像片片飄落的樹葉,這是肝氣虛弱的徵兆。就像樹葉凋落後,樹木難以生存一樣。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省客,省問之客,時來時去者也。塞者,澀而代也。鼓者,堅且搏也。澀代為精敗,堅搏為胃少,至於棗華吐,則土旺水衰立盡矣)。脈至如泥丸,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泥丸者,泥彈之狀,動短之脈也。

白話文:

脈搏像「省客」一樣,忽來忽去。所謂「省客」,指脈搏時而堵塞,時而搏動。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最終會導致咳血身亡。(省客,指時而來時而去的訪客。塞,指脈搏澀滯不暢。鼓,指脈搏堅硬有力。澀滯不暢代表精氣衰敗,堅硬有力代表胃氣不足。當咳出棗花狀的血痰時,就代表土氣旺盛,水氣衰竭殆盡。)

脈搏像泥丸一樣,忽短忽長。這是胃精不足的表現,最終會導致吐出榆莢狀的血痰而身亡。(泥丸,指像泥塑的球,代表脈搏短小而無力。)

主胃中精氣不足。榆莢至春深而落,木旺之時,土必敗矣)。脈至如橫格,是膽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橫格者,長大堅勁,木之真臟脈也,膽之衰敗也。禾熟於秋,金王而木乃絕矣)。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弦者,喻其勁急。縷者,喻其細小。

白話文:

不足病

主因是胃中精氣不足。榆樹的莢果在春天末才會掉落,此時木氣旺盛,土氣必然衰敗。

脈象:橫格脈

這是膽氣不足的徵象,就像禾苗在成熟後就會枯萎。(橫格脈:脈象粗大、硬實,是肝木的正脈,代表膽氣衰敗。禾苗在秋季成熟時,金氣旺盛,木氣就會枯絕。)

脈象:弦縷脈

這是腎精不足的徵象,就像樹葉在秋天變黃後就會枯萎,如果病人善於言語,那麼預後不佳。(弦:比喻脈象緊而急。縷:比喻脈象細而小。)

胞者,心胞絡也。舌為心苗,火動則善言。冬月飛霜,水來剋火而死矣。不言則所傷猶淺,故可救也)。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交漆者,模糊而大,即瀉漆之義也。左右傍至,大可知也。微者,初也,月令易而死期至矣)。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湧泉者,如泉之湧,有升無降,而浮鼓於肌表之間,是足太陽膀胱氣不足也。膀胱為三陽而主表也,今表實裡虛,故為少氣。

白話文:

原文:

胞者,心胞絡也。舌為心苗,火動則善言。冬月飛霜,水來剋火而死矣。不言則所傷猶淺,故可救也)。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交漆者,模糊而大,即瀉漆之義也。左右傍至,大可知也。微者,初也,月令易而死期至矣)。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湧泉者,如泉之湧,有升無降,而浮鼓於肌表之間,是足太陽膀胱氣不足也。膀胱為三陽而主表也,今表實裡虛,故為少氣。

"胞"是指心臟外的包絡。舌頭是心臟的苗芽,心火旺盛的時候,人就會口齒伶俐。在寒冷的冬月,飛霜會降臨,水來剋制火,心火就會熄滅而死。如果能禁言不說話,損傷就不算嚴重,所以還有救。

脈搏像漆液一樣粘稠,左右兩側都浮現出來,脈搏微弱的話,30天後死亡(粘稠的脈搏模糊而大,就像流下去的漆液。左右兩側都浮現出來,脈搏很大。微弱的意思是脈搏剛開始顯現,(預示只剩)一個月可以活了)。

脈搏像湧出的泉水一樣,浮腫鼓起在肌肉之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氣不足的緣故。氣息微弱,聞起來像韭花的味道,就會死亡(湧泉脈像泉水湧出,只有升沒有降,浮腫鼓起在肌肉表面之間,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氣不足。膀胱屬三陽經,主守外邪,現在外邪實而裡氣虛,所以會氣息微弱。

韭英,韭花也。發於長夏,土剋水,故死)。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上下虛則頹。脈來虛大,按之不可得,正下虛之象也。脾主肌肉,肌氣即脾氣也。黑為水色,土敗而木反侮之。壘虆同,即蓮虆也。虆有五,而白者發於春,木旺之時,土其絕矣)。

白話文:

韭英,就是韭花。它在盛夏發出來,因為「土」克「水」,所以就枯死了)。脈象像頹敗的土壤,按下去也感覺不到,這是因為肌肉氣血不足的緣故。五色(脈象)先看到黑色,白色堆積著預示著死亡(上下虛弱就會頹敗。脈象虛大,按下去感覺不到,正是下虛的表現。脾氣主宰肌肉,肌肉氣血就是脾氣。黑色代表水,土衰弱了而木又來侵犯它。堆積和虆同義,就是蓮虆。虆有五種顏色,其中白色是在春季發出來的,木氣旺盛的時候,土氣就絕了)。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懸雍者,喉間下垂肉乳也,俗名喉嚨花。浮揣之而大,是有陽無陰,孤陽亢上之象。十二俞者,臟腑十二經所輸也,水凝而死者,陰氣盛而孤陽絕也)。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得像喉嚨中的懸雍垂一樣,懸雍垂大表示浮脈跳動強勁,這是因為十二條經脈輸注不足造成的,水液凝固導致死亡(懸雍垂:喉嚨裡下垂的肉,俗稱喉嚨花。浮脈跳動大表明陽氣旺盛,陰氣不足,也就是陽氣過剩上亢。十二條經脈:人體臟腑十二條經絡的輸注。水液凝固導致死亡:陰氣過剩,陽氣孤立而消亡)。脈搏跳動得像偃刀一樣,偃刀脈表示浮脈略急,按壓時堅硬而急促,五臟內部有熱,寒熱同時出現於腎臟。

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偃刀。臥刀也。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急,如刀背也。重按之腎之應也,腎虛則陰消,而五臟咸熱,雖五臟有郁菀之熱而發為寒熱,其原則獨歸併於腎也。腎因虧損,腰脊痠疼,不能起坐。冬令水旺,未即敗絕,遇春乃死也)。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

白話文:

這樣的人不能坐,到了春天就會死去。(偃刀:比喻脈搏浮起細小,如刀口;臥刀:比喻脈搏沉伏堅硬,如刀背。重按,應於腎經。腎虛則陰氣衰弱,五臟都發熱,即使五臟有鬱結熱化,變成寒熱,其根本還是歸於腎虛。由於腎氣虧損,腰脊痠痛,不能起身坐立。冬天水氣旺盛,還沒有衰絕,到了春天就死亡。)脈搏來得很像圓球,滑而不直,不直就是按不到脈搏,這是因為大腸之氣不足。

棗葉生而死(如丸者,流利之狀,正滑脈也。不直手者,滑而不應手,按之則無也。大腸與肺金相為表裡,棗葉生於初夏,火盛則金絕,故當死)。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如華者,盛滿而輕浮也。小腸與心相為表裡,小腸虛則心亦虛,故善恐、不得坐臥也。

白話文:

棗葉生而死 (像丸子一樣,流動順暢的樣子,是正滑脈。如果按不動,表示滑脈但沒有反應,按壓下去就沒有了。大腸與肺金互為表裡,棗葉在初夏萌生,火旺時金氣就會衰弱,所以棗葉會枯萎。)

脈像像花一樣 ,讓人感到恐懼,不想坐或躺,站立時經常傾聽,這是小腸氣不足造成的,季秋會死亡。(像花一樣,表示脈象飽滿而浮動。小腸與心互為表裡,小腸虛弱則心也會虛,所以會感到恐懼、坐臥不寧。)

行立常聽,恐懼多而狐疑也。丙火墓於戌,故當季秋死)。

《三部九候論》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盛者。脈亦盛,其常也。形盛脈細,脈不應形矣,甚而少氣難以布息,死不旋踵)。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小脈小,其常也。形瘦脈大,既不相應,甚而胸中多逆上之氣,陰敗陽孤,不死安待),形氣相得者生(身形與脈氣相得,如形小脈小、形大脈大是也),參伍不調者病(三以相參,伍以相類。

白話文:

《三部九候論》中說:

  • **身強脈細,呼吸困難而死:**身體強壯,脈搏也應該強壯,但如果身強而脈細,脈搏與身體不相符,嚴重時會呼吸困難,很快就會死亡。
  • **身體瘦弱脈搏大,胸中充滿氣體而死:**身體瘦弱,脈搏應該細小,但如果身體瘦弱而脈搏大,二者不相符,嚴重時胸中會充滿逆上之氣,陰氣耗盡,陽氣孤單,必死無疑。
  • **身體強壯與脈氣相符者生:**身體強壯與脈搏強壯相符,或身體瘦弱與脈搏細小相符,這樣的人可以活命。
  • **脈氣和身體比例失調者生病:**脈搏、身體大小、氣息三者相互參照,相類相配。如果三者不協調,就會生病。

謂之不調者,或大或小,或遲或疾,或滑或澀,不合常度,皆病脈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三部者,上中下三部,分天地人,分胸膈腹也。九候者,每部有浮中沉三候,三部各三,合而為九候也。或應浮大而反沉細,應沉細而反浮大,謂之相失,而不合於揆度也)。

白話文:

所謂脈搏不調勻,也就是脈象太強或太弱,脈率太快或太慢,脈動太滑順或太澀滯,這些都不符合正常的脈象,都屬於病脈。如果三部九候的脈象都異常,則預示著死亡。(三部是指上部、中部、下部,分別對應天、人、地;九候是指每個部都有浮、中、沉三種脈象,三部各有三候,合起來就是九候。如果脈象應該浮大,卻反而沉細;或應該沉細,卻反而浮大,就叫做相失,不符合正常的脈象推斷。)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脾主肌肉,為臟之本。若肌肉脫則脾絕矣,九候雖調無益也)。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七診者,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也。從,順也,合也。脈順四時之令及合諸經之體者,雖見七診之脈,不至於死)。

白話文:

如果身體肌肉已經脫落,即使脈象調整好,人也還是會死亡(脾臟主宰肌肉,是內臟的根本。如果肌肉脫落,脾臟就喪失功能,即使脈象調整好也沒有用了)。

如果脈象表現出七種異常,但脈象變化符合自然規律,就不會死亡(七種異常脈象包括:單獨出現的脈大、脈小、脈快、脈慢、脈熱、脈寒、脈沉。符合自然規律的意思是:脈象順應四季變化,並且符合各條經脈的規律。即使出現這七種異常脈象,也不會導致死亡)。

《陰陽別論》曰:凡持真臟之脈者,肝至懸絕,十八日死(懸絕者,真臟脈見,胃氣已無,懸懸欲絕也,十八日者,為木金成數之餘,金勝木而死也)。心至懸絕,九日死(九日者,為火水生成數之餘,水勝也)。肺至懸絕,十二日死(十二日,為金火生成數之餘,火勝金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說:凡是持真臟之脈的人,肝脈見絕,18天后死亡(見絕是指真臟之脈顯露,胃氣已無,懸懸欲絕。18天為木金相乘餘數,金剋木而死)。心脈見絕,9天后死亡(9天為火水相生餘數,水剋火而死)。肺脈見絕,12天后死亡(12天為金火相生餘數,火剋金而死)。

腎至懸絕,七日死(七日者,為水土生數之餘,土勝水也)。脾至懸絕,四日死(四日者,為木生數之餘,木勝土也)。

白話文:

腎氣完全耗絕後,七天就會死亡(七天是水土相生數的餘數,土剋水)。脾氣完全耗絕後,四天就會死亡(四天是木相生數的餘數,木剋土)。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手少陰,心脈也。動甚者,流利滑動,血旺而然也,故當妊子)。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中記載:如果女性的手少陰脈搏動很強,說明她懷孕了。(手少陰脈就是心脈。跳動很強是因為心血旺盛,所以懷了孕。)

《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搏陽別,言陰脈搏動,與陽脈迥別也。陰陽二字所包者廣,以左右言,則左為陽、右為陰;以部位言,則寸為陽、尺為陰;以九候言,則浮為陽、沉為陰。舊說以尺脈洪實為陰,與陽脈迥別似矣,然則手少陰脈動甚亦在寸也,何取於陽別之旨乎,故因會通諸陰陽而後可決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中說:「陰脈搏動與陽脈明顯不同,這種情況稱為陰搏陽別。」(陰搏陽別,指的是陰脈跳動,與陽脈截然不同。陰陽二字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從左右來說,左邊是陽、右邊是陰;從部位來說,寸口屬於陽,尺脈屬於陰;從九候來說,浮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過去的說法認為尺脈強而有力屬於陰脈,與陽脈明顯不同,這似乎有道理,但是手少陰脈的脈搏也很強,而且也是在寸口的位置,這怎麼符合陽別的說法呢?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各種陰陽脈象,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徵四失論》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言臨脈者,必先察致病之因,而後參之以脈,則陰陽虛實不致淆訛。若不問其始,是不求其生也。如憂患飲食,內因也;起居過度,外因也;傷於毒者,不內外因也。

白話文:

《徵四失論》中說:診斷疾病時不詢問病人的病史,只憂慮飲食不節制,作息過度,或者受到毒害,不先說這些原因,就直接把脈,怎麼能知道是什麼病?隨便說一個病名,這都是粗心造成的。(這段話的意思是,看脈之前,必須先探查導致疾病的原因,然後再結合脈象,這樣才能區分陰陽虛實,不至於混淆不清。如果不詢問病史,就是不追究病因,就像憂慮飲食是內因,作息過度是外因,受到毒害既不是內因也不是外因一樣。)

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謂脈神,無假於問,豈知真假逆從?脈病原有不合者,倉卒一診,安能盡中病情?妄言作名,欺世賣俗,誤治傷生,損德不小矣)。

白話文:

不先了解病因就憑藉寸口脈象,自以為理解脈象的奧妙,不假詢問就能診斷,怎麼能分辨真假、順逆之脈?脈象的病變原本就有不符合病情的,匆忙診斷一次,怎能完全診斷出病情?胡亂說出病名,欺騙世人,因而導致誤診,損害病人,實在有損醫德。

愚按:脈者,血氣之徵兆也。病態萬殊,盡欲以三指測其變化,非天下之至巧者,孰能與於斯?許叔微云: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可以筆墨傳、口耳授者,皆粗跡也。雖然,粗者未諳,精者從何而出?析而言之,二十四字猶嫌其略;約而歸之,浮沉遲數已握其綱,所以脈不辨陰陽,愈索而愈惑也。陰陽之義已見於前陰搏陽別之條。

白話文:

我認為:脈象是血氣運行的情況的表現。疾病的症狀千變萬化,想要用三根手指來探測其所有的變化,沒有天下最靈巧的人,誰能做到呢?許叔微說:脈理深奧難以明白,我內心的理解,用嘴也說不清楚。可以用筆墨傳授或者口耳相傳的,都是一些皮毛。雖然是皮毛,不懂這些皮毛,又如何能理解深入的內容呢?仔細地分析,二十四個字都嫌太簡略;概括起來,浮、沉、遲、數這幾個字就能掌握脈象的綱領。因此,脈象如果不辨別陰陽,就越探究越糊塗。陰陽的道理,前面已經在「陰搏陽別」這一節中說過了。

又。滑伯仁曰:察脈須辨上、下、來、去、至、止,不明此六字,則陰陽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上於寸,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下於尺,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而出於皮膚,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而還於骨肉,氣之降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診脈時要區分「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特徵,不懂這六字,就無法分辨陰陽。

「上」屬陽,「來」屬陽,「至」屬陽。 「下」屬陰,「去」屬陰,「止」屬陰。

「上」是指從尺脈往上行到寸脈,陽氣由陰中生出。 「下」是指從寸脈往下行到尺脈,陰氣由陽中生出。 「來」是指氣血從骨肉中向皮膚外發,氣向上升。 「去」是指氣血從皮膚往骨肉中收斂,氣向下降。

應曰至,息曰止。此義至淺而至要,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請事斯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