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一、道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二者,陰陽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陰陽者,生殺之本始。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用者,作用也。

如復卦一陽生,聖人喜之,則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姤卦一陰生,聖人謹之,則曰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此即仙家進陽火、退陰符之妙用也。朱紫陽曰: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早服者,言能嗇則不遠,而復便在此也。

重積德,言先有所積,而復養以嗇,是又加積之也。此身未有所損,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積。若損而後養,僅足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矣。知此,則七陽將損,八陰將益,便早為之所;陽氣不傷,陰用不張。庶調燮陰陽,造化在手之神用也,華元化曰: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

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數者生,順陰者滅。數語可作七損八益註疏)。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二十為少陽,三十為壯陽。東垣云:行年五十以上,降氣多而升氣少。降者陰也,升者陽也。由是則四十之時,正升陽之氣與降陰之氣相半,陽勝陰則強,陰勝陽則衰,陰陽相半,衰兆見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陽氣者,輕而善運;陰氣者,重而難舒。

五十陰盛,故體重也。陽主通達,陰主閉塞,故耳不聰;陽為顯明,陰為幽暗,故目不明)。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陽氣大衰,所以陰痿也,九竅不利者,陽氣不充,不能運化也,下虛者,少火虛也,上實者,陰乘陽也,涕泣俱出,陽衰不能攝也)。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七損八益而調之,則強;不知,則陰漸長而衰老)。

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者,陰與陽也,名異者,強與老也)。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洞明陰陽之故,故曰察同。愚者徒知強老之形,故曰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愚者陰長,日就衰削,故不足;智者陽生,日居強盛,故有餘。有餘則聰明輕健,雖既老而復同於壯,壯者益治,即老子早服重積之說也)。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無為者。自然之道也。恬澹者,清靜之樂也。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莊子之樂全得大是也)。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從欲者,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即《大學》之自慊也。至虛極,守靜篤,虛無之守也。天下之受傷者。

白話文:

【一、養生之道】

《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若能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調和陰陽;若不懂運用此原則,便會提早衰老。(「二者」指陰陽。「七」是少陽之數,「八」是少陰之數。「七損」表示陽氣衰減,「八益」表示陰氣增長。陰陽是生命與衰亡的根本,生長依賴陽氣,故需警惕其消退;衰亡源於陰氣,故需抑制其增長。掌握「七損八益」,觀察陰陽消長的關鍵,運用調節之法,使陽氣旺盛而陰氣不侵,兩者得以平衡,便能常保青春活力,這才是真正掌控陰陽之道。若不懂運用,便會未老先衰。「用」指的是實踐方法。)

例如《易經》復卦象徵一陽初生,聖人欣喜,稱其「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姤卦象徵一陰初生,聖人謹慎,告誡「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這正是道家「進陽火、退陰符」的精妙運用。朱熹解釋老子所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即節制,能節制則能及早回歸正道(早服),進而累積深厚德行(重積德)。「早服」意謂及時調養,避免耗損;「重積德」則是持續積累並加以涵養。若等受損後才補救,僅能彌補損失,無法稱為「重積」。明白此理,便能在陽氣將損、陰氣將盛時預先調理,使陽氣不傷、陰氣不張,如此方能掌控陰陽,造化由心。華佗說:「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陰氣是死亡的基礎。陰宜常減,陽宜常增,順應陽氣則生,順應陰氣則亡。」這段話可作為「七損八益」的註解。

人到四十歲,陰氣自然減半,起居活動開始衰退(二十歲屬少陽,三十歲屬壯陽。李東垣說:五十歲後,降氣多而升氣少。「降」為陰,「升」為陽。因此四十歲時,升陽之氣與降陰之氣各半,陽勝陰則強健,陰勝陽則衰弱,陰陽平衡時,衰老徵兆已現)。五十歲時,身體沈重,耳不聰、目不明(陽氣輕盈暢通,陰氣沈重滯澀。五十歲陰氣盛,故體重;陽主通達,陰主閉塞,故聽力衰退;陽為光明,陰為晦暗,故視力模糊)。六十歲時,陽氣大衰,功能減退,九竅不通,下虛上實,涕淚失控(陽氣極衰導致功能萎靡,九竅失調因陽氣不足無法運化;「下虛」是腎陽虧虛,「上實」是陰氣上侵;涕淚橫流因陽衰無法固攝)。

因此說:懂得調理則強健,不懂則衰老(知「七損八益」而調和則強;不知則陰氣漸長而衰老)。陰陽同源而表現各異(「同出」指陰陽同根,「名異」指強弱之別)。智者洞察本質,愚者只看表象(智者通曉陰陽之理,故稱「察同」;愚者僅見強弱之形,故稱「察異」)。愚者日漸虧損,智者日益充盈。充盈則耳聰目明、身輕體健,老者回春,壯者更盛(愚者陰長而衰,故不足;智者陽生而旺,故有餘。有餘則健康長壽,即使年老仍如壯年,此即老子「早服重積」之說)。

因此聖人順應自然,安於淡泊(「無為」是順應天道,「恬淡」是清靜之樂,如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莊子「樂全得大」)。在虛無寧靜中自在滿足,因而壽命無窮,與天地同終(「從欲」如孔子「從心所欲」,「快志」如《大學》「自慊」;「虛無之守」即致虛極、守靜篤。天下萬物之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