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5)
卷上 (5)
1. 一、道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二者,陰陽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陰陽者,生殺之本始。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用者,作用也。
如復卦一陽生,聖人喜之,則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姤卦一陰生,聖人謹之,則曰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此即仙家進陽火、退陰符之妙用也。朱紫陽曰: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早服者,言能嗇則不遠,而復便在此也。
重積德,言先有所積,而復養以嗇,是又加積之也。此身未有所損,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積。若損而後養,僅足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矣。知此,則七陽將損,八陰將益,便早為之所;陽氣不傷,陰用不張。庶調燮陰陽,造化在手之神用也,華元化曰: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
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數者生,順陰者滅。數語可作七損八益註疏)。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二十為少陽,三十為壯陽。東垣云:行年五十以上,降氣多而升氣少。降者陰也,升者陽也。由是則四十之時,正升陽之氣與降陰之氣相半,陽勝陰則強,陰勝陽則衰,陰陽相半,衰兆見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陽氣者,輕而善運;陰氣者,重而難舒。
五十陰盛,故體重也。陽主通達,陰主閉塞,故耳不聰;陽為顯明,陰為幽暗,故目不明)。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陽氣大衰,所以陰痿也,九竅不利者,陽氣不充,不能運化也,下虛者,少火虛也,上實者,陰乘陽也,涕泣俱出,陽衰不能攝也)。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七損八益而調之,則強;不知,則陰漸長而衰老)。
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者,陰與陽也,名異者,強與老也)。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洞明陰陽之故,故曰察同。愚者徒知強老之形,故曰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愚者陰長,日就衰削,故不足;智者陽生,日居強盛,故有餘。有餘則聰明輕健,雖既老而復同於壯,壯者益治,即老子早服重積之說也)。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無為者。自然之道也。恬澹者,清靜之樂也。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莊子之樂全得大是也)。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從欲者,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即《大學》之自慊也。至虛極,守靜篤,虛無之守也。天下之受傷者。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說:如果懂得「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夠調和陰陽,如果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就會加速衰老。(這裡的「陰陽」是指陰氣和陽氣。「七」是少陽的數字,「八」是少陰的數字。「七損」是指陽氣逐漸消減,「八益」是指陰氣逐漸增長。陰陽是生命生長和衰亡的根本,生命源於陽氣,陽氣最怕消減;衰亡源於陰氣,陰氣最怕增長。如果懂得「七損八益」的道理,觀察陰陽消長的變化,運用扶助陽氣、抑制陰氣的方法,就能使陽氣常盛而陰氣不至於過度增長,這樣就能調和陰陽,保持像春夏一樣的生機,永遠保持年輕和健康,這才是真正掌握陰陽道理的人。如果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就會在還沒到老年就衰老了。「運用」指的是運用陰陽之道。
就像復卦,一陽剛生,聖人因此高興,所以說「不遠就復原了,沒有什麼值得後悔的,大吉大利」。姤卦,一陰剛生,聖人因此謹慎,所以說「要像繫在金屬柱子上的繩索一樣小心,堅守正道是吉利的,如果有所前往,就會有凶險,就像瘦弱的豬,急躁不安地徘徊」。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進陽火、退陰符」的奧妙之處。朱熹說:「老子說治理人、事奉天,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節儉。正因為節儉,才能及早採取行動;及早採取行動,才能不斷積累德行。」「及早採取行動」指的是,懂得節儉就能很快復原,回復到原來的狀態。「不斷積累德行」指的是,先有所積累,然後再用節儉來滋養它,這樣才能不斷增加積累。身體如果沒有損傷,又能加以節儉地滋養,就叫做「及早採取行動且不斷積累」。如果已經有了損傷,然後才來滋養,那只能補回損失的部分,不能算是「不斷積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七陽將要消損,八陰將要增長,就要及早採取措施;讓陽氣不受損傷,讓陰氣不過度增長。這樣才能夠調和陰陽,掌握造化之機,像神一樣地運用它。華元化說:「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陰氣是死亡的基礎。陰氣應該常損耗,陽氣應該常增益,順應陽氣的生長就會生存,順應陰氣的生長就會滅亡。」這句話可以作為「七損八益」的註解。人到四十歲,陰氣自然會增加一半,起居生活就會開始衰退。(二十歲是少陽,三十歲是壯陽。李東垣說:「到了五十歲以上,下降的氣多於上升的氣。下降的是陰氣,上升的是陽氣。」由此可知,四十歲時,上升的陽氣與下降的陰氣正好各佔一半,陽氣勝過陰氣就強壯,陰氣勝過陽氣就衰弱,陰陽各佔一半,就出現衰退的跡象了。)到了五十歲,身體會變得沉重,耳朵和眼睛也不再靈敏。(陽氣是輕盈而容易運行的,陰氣是沉重而難以舒展的。五十歲時,陰氣旺盛,所以身體沉重。陽氣主通暢,陰氣主閉塞,所以耳朵聽不清楚;陽氣是光明,陰氣是幽暗,所以眼睛看不清。)到了六十歲,陰器會衰退,氣力大衰,九竅不通暢,下身虛弱而上身實沉,眼淚和鼻涕都會流出來。(陽氣大衰,所以陰器衰退。九竅不通暢,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運化。下身虛弱,是指陽氣虛弱。上身實沉,是指陰氣過盛。眼淚和鼻涕流出來,是因為陽氣衰弱,不能固攝。)所以說:「懂得陰陽之道就能強壯,不懂得就會衰老。」(懂得「七損八益」並加以調和,就能強壯;不懂得,就會陰氣逐漸增長而衰老。)
所以說,同樣是出自陰陽,但結果卻不同。(同樣出自陰陽,指的是陰氣和陽氣,結果不同,指的是強壯和衰老。)聰明的人會觀察陰陽的相同之處,愚笨的人只會觀察強壯和衰老的差異。(聰明的人明白陰陽變化的道理,所以說觀察相同之處;愚笨的人只知道強壯和衰老的表面現象,所以說觀察差異。)愚笨的人不足,聰明的人有餘。有餘就會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強健,老年人可以恢復年輕,年輕人會更加健康。(愚笨的人陰氣增長,日漸衰弱,所以不足;聰明的人陽氣生長,日漸強盛,所以有餘。有餘就會耳聰目明,身體輕健,即使已經衰老,也能像年輕人一樣,年輕人會更加健康,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及早採取行動且不斷積累」的道理。)
所以聖人會做順應自然的事,享受清靜安寧的快樂。(「順應自然」是指自然的規律,「清靜安寧」是指清靜的快樂。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樂全得大」都是這個意思。)要從心所欲地追求虛無的境界,所以能長壽無窮,與天地同存。(「從心所欲」就像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虛無的境界」指的是《大學》中提到的「止於至善」的境界。保持虛極靜篤的狀態,就是虛無的守護。天下受傷害的人,都是因為不能做到虛無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