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6)
卷上 (6)
1. 一、道生
實也,有也。與虛無同體,不受壞矣。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愚按:陽者輕清而無象,陰者重濁而有形。長生之術必曰虛無,得全於陽也。故仙真之用在陰盡陽純,仙真之號曰純陽全陽,皆以陽為要也。《中和集》云: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一切凡人,分陽未盡則不死。
明乎此。而七損八益灼然不疑矣)。
遺篇《刺法論》曰: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腎為水臟,以肺金為母。肺金主氣,嚥氣者,母來顧子之法也。咽津者,同類相親之道也。人生於寅,寅為陽旺之會,陽極於午,午為嚮明之方。
神不亂思者,心似太虛,靜定凝一也。閉氣不息者,止其呼吸,氣極則微微吐出,不令聞聲。七遍者,陽數也。引頸者,伸之使直,氣易下也。如咽甚硬物者,極力咽之,汨汨有聲,以意用力送至丹田氣海,氣為水母,氣足則精自旺也。餌舌下津者,為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於舌下,以生津。
古人制活字,從水從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從千從口,言千口水成活也。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仙經》曰:氣是添年藥,津為續命芝,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我更求誰。氣為水母,水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長生。《悟真篇》曰: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爐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此言虛極靜篤,精養靈根氣養神,真種子也)。
愚按:《素問》、《靈樞》各九卷,何字非尊生之訣。茲所摘者,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奇。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進百年為萬古尊生之道。於是為大矣。因知不根於虛靜者,即是邪術;不歸於易簡者,即是旁門,誠能於此精求,則道德五千,丹經五卷,豈復有餘蘊哉!
白話文:
一、生命的根本
真實存在,具體有形。與虛無同為一體,不會毀壞。因此壽命無窮無盡,與天地同終。
按語:陽氣輕清而無形,陰氣重濁而有形。追求長生的方法必定強調虛無,以保全陽氣。所以仙人的修行關鍵在於陰氣耗盡、陽氣純粹,仙人的名號如「純陽」、「全陽」,皆以陽氣為核心。《中和集》說:修行之人,若陰氣未盡則無法成仙;普通凡人,若陽氣未盡則不會死亡。明白這一點,就能清楚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
《刺法論》記載:腎臟有宿疾的人,可在寅時面向南方,心神專注不散亂,閉住呼吸七次,然後伸長脖子吞嚥氣息,如同吞下堅硬之物。如此七遍後,再吞下舌下津液多次。(腎屬水臟,以肺金為母。肺主氣,吞嚥氣息是「母顧子」的方法;吞嚥津液則是「同類相親」之道。寅時象徵生命初生,陽氣旺盛,午時陽氣達到極盛,代表光明方向。
「神不亂思」指心神如虛空般靜定專一;「閉氣不息」是暫停呼吸,待氣息極限時微微吐出,不發出聲音;「七遍」取陽數之義;「引頸」使氣道順暢;「如咽硬物」是用力吞嚥,將氣息用意念送至丹田氣海——氣為水之母,氣足則精氣自然旺盛。「餌舌下津」是因命門位於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於舌下以生津液。古人造「活」字,從「水」從「舌」,意指舌下津液能養人;「舌」字從「千」從「口」,暗喻千口之水匯聚成生命。津液與腎水本為一體,咽下後在下焦交融,是陰陽調和的「既濟」之道。《仙經》雲:「氣是延年藥,津為續命芝,世人奔波忙碌,卻不知向自身求取。」氣為水之源,水為命之根,勤加修煉即可長生。《悟真篇》說:「吞津納氣是常法,須有真藥方能造化,若無體內真種子,猶如空鍋煮水火。」此處「真種子」即指虛靜至極時,養育靈根與精神的精氣。)
按語:《素問》、《靈樞》各九卷,字字皆是養生要訣。此處摘錄的重點,不在百草藥石而在守一之道,不重脈象九候而尚三奇之術。觀察天道規律,順應自然運行,方能將百年壽命延續為萬古長存之道。由此可知,不立足於虛靜的皆是邪術,不歸於簡易的皆屬旁門。若能精研此理,則《道德經》五千言、丹經五卷之奧義,盡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