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二、陰陽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主於動,地主於靜。《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本道體以生,道者,由陰陽而顯),萬物之綱紀(總之為綱,大德敦化也;紛之為紀,小德川流也),變化之父母(經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然變化雖多,靡不統於陰陽,故為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交則物生,陰陽隔則物死,陽來則物生,陰至則物死,萬物之生殺。莫不以陰陽為本始也),神明之府也(變化不測之謂神,品物流形之謂明。府者,言變化流形,皆從此出也)。

治病必求於本(人之疾病,雖非一端,然而或屬虛,或屬實,或屬寒,或屬熱,或在氣,或在血,或在臟,或在腑,皆不外於陰陽,故知病變無窮,而陰陽為之本。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但明虛實,便別陰陽,然疑似之間大難剖別。如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陰症似陽,清之者必敗;陽症似陰,溫之者必亡。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藥有生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

病在腑而誤攻其臟,謂之引賊入門;病在臟而誤攻其腑,譬之隔靴搔癢。洞察陰陽,直窮病本,庶堪司命。若疑似之際,混而弗明,攻補之間,畏而弗敢,實實虛虛之禍尚忍言哉)。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積者,匯萃之稱也。合一切之屬於陽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之屬於陰者,莫不本乎地。陰主靜,陽主躁,其性然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之和者為發育,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此陰陽之治也。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封閉,故曰陽殺陰藏,此陰陽之亂也。

《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夫天為陽,陽主於升,升則向生,故曰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有陰也。地為陰,陰主於降,降則向死,故曰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有陽也,此言歲紀也。上半年為陽升,天氣主之,故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降,地氣主之,故秋收冬藏。

陽不獨立,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故曰陽生陰長。陰不自專,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故曰陽殺陰藏。按:三說俱通,故並存之。第二則本乎經文,尤為確當。愚意萬物皆聽命於陽,而陰特為之順承者也。陽氣生旺,則陰血賴以長養;陽氣衰殺,則陰血無由和調,此陰從陽之至理也),陽化氣,陰成形(陽無形,故化氣;陰有質,故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冬寒之極,將生春夏之熱,冬至以後,自復而之乾也。

白話文:

二、陰陽

《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太極運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天主動,地主靜。《易經》說:一陰一陽就是道。陰陽本於道的本體而生,而道則通過陰陽顯現),是萬物的總綱(總括為綱,如同大德化育萬物;分列為紀,如同小德川流不息),是變化的根源(經典說:萬物生長稱為「化」,發展到極致稱為「變」。《易經》說:在天形成象,在地形成形,變化由此顯現。

朱熹說:「變」是漸進的「化」,「化」是完成的「變」。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但無論變化多複雜,都離不開陰陽,所以稱陰陽為變化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陰陽交合則萬物生長,陰陽隔絕則萬物消亡,陽氣到來則生命萌發,陰氣降臨則生命終結,萬物的生死都以陰陽為根本),是神妙變化的所在(變化莫測稱為「神」,萬物流變稱為「明」。「府」是指一切變化和形態皆由此產生)。

治病必須追究根本(人的疾病雖有多種,但無論虛實、寒熱、氣血、臟腑,都不離陰陽。因此,疾病的變化無窮,而陰陽是其根本。經典說:「掌握要領,一句話就能概括。」只要分清虛實,就能辨別陰陽,但在疑似情況下難以分辨。例如:極虛可能表現出實證,誤用瀉法會加重病情;極實可能表現出虛象,誤用補法會助長病勢。陰證若似陽證,誤用清熱必敗;陽證若似陰證,誤用溫補必亡。氣主溫煦,血主滋潤,補氣的藥能生血,但補血的藥不能益氣。

病在腑卻誤攻其臟,如同引賊入室;病在臟卻誤攻其腑,好比隔靴搔癢。唯有洞察陰陽,直指病根,才能掌握治療關鍵。若在疑似時混淆不清,攻補之間猶豫不決,導致虛實誤治的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陽氣積聚形成天,陰氣積聚形成地。陰主靜,陽主動(「積」是匯聚的意思。一切屬陽的事物皆源於天,一切屬陰的事物皆源於地。陰性靜,陽性動,這是其本性)。陽主生長,陰主滋養;陽主肅殺,陰主封藏(陽氣和煦則萬物發育,陰氣調和則結成果實,故稱「陽生陰長」,這是陰陽的和諧狀態。陽氣過盛則焦枯,陰氣凝滯則閉塞,故稱「陽殺陰藏」,這是陰陽的失衡狀態。

《天元紀大論》說: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屬陽,陽主上升,上升趨向生長,所以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涵陰;地屬陰,陰主下降,下降趨向消亡,所以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涵陽。這是描述一年的規律:上半年陽氣上升,天氣主導,故春生夏長;下半年陰氣下降,地氣主導,故秋收冬藏。

陽不獨存,需陰配合才能成就,如生長依賴陽氣,而滋養依靠雨露,故稱「陽生陰長」。陰不自主,需陽推動才能運行,如封藏因寒氣,而肅殺源於風霜,故稱「陽殺陰藏」。按:三種解釋皆通,故並存。第二種最符合經典,尤為恰當。我認為萬物皆受陽氣主導,陰只是順從配合。陽氣旺盛,則陰血得以滋養;陽氣衰微,則陰血失調,這是陰從陽的根本道理)。

陽化為氣,陰凝成形(陽無形,故化氣;陰有質,故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嚴冬極寒後,將轉為春夏之熱,冬至後陽氣漸復,從復卦走向乾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