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8)
卷上 (8)
1. 二、陰陽
夏熱之極,將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後,自姤而之坤也)。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屬陰,故生濁。熱屬陽,故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陷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完穀不化也。濁陰主降,陰逆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胸膈脹滿也)。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此以下,明陰陽之升降,天人一理也。陰在下者為精,精即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即云也,氣降即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故地氣上為云。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故天氣下為雨。
就天地而言,謂之雲雨;就人身而言,謂之精氣,人身一小天地,詎不信然)。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上有七竅,耳目口鼻也。下有二竅,前陰、後陰也),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陽位乎外,陰位乎內,腠理四肢皆在外者,故清陽居之,五臟六腑皆在內者,故濁陰居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炎上者,欲其下降。潤下者,欲其上升,謂之水火交而成既濟。火不制其上炎,水不禁其就下,謂之水火不交而成未濟。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水火互藏,陰陽交體,此又不可不知者也);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味歸形者,五味入口,生血成形也。
形歸氣者。血皆依賴於氣,氣旺則自能生血,氣傷而血因以敗也);氣歸精,精歸化(氣者,先天之元氣與後天之穀氣並而充身者也。肺金主之,金施氣以生水,水即精也。精者,坎府之真鉛,天一之最先也。精施則能化生,萬化之本元也);精食氣,形食味(氣為精母,味為形本。
食者,子食母乳之義也);化生精,氣生形(萬化之生必本於精,形質之生必本於氣);味傷形,氣傷精(味本歸形,味或不節,反傷形也。氣本歸精,氣或不調,反傷精也);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氣本歸精,氣為精母也。此雲精化為氣者,精亦能生氣也。如不好色者,氣因以旺也。
水火互為之根,即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味不節則傷形,而氣不免焉。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為陰,故下;氣為陽,故上),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屬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屬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陰味下行,味厚者能泄於下,味薄者能通利也,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氣厚者能發熱也)。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
白話文:
二、陰陽
夏季炎熱到極點時,將轉為秋冬的寒涼(夏至後,陽氣漸消,陰氣漸長)。
寒氣產生濁陰,熱氣產生清陽(寒屬陰,故生濁;熱屬陽,故生清)。若清陽之氣下降而不升,會導致腹瀉(清陽本應上升,若下陷則食物無法消化);若濁陰之氣上逆而不降,則會引起胸腹脹滿(濁陰本應下降,若上逆則胸膈脹悶)。
清陽構成天,濁陰構成地。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此段說明陰陽升降之理,天地與人體相通)。地下的陰精(如水)上升化為氣,如同雲由雨形成;天上的陽氣下降化為精,如同雨由雲生成。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天地交互作用。
對天地而言稱為雲雨,對人體而言稱為精氣。人體如同小天地,道理相同。
清陽從上竅(眼、耳、口、鼻)排出,濁陰從下竅(前陰、後陰)排出。清陽散佈於肌膚腠理,濁陰內行於五臟;清陽充實四肢,濁陰歸於六腑(陽在外,陰在內,故腠理四肢屬陽,五臟六腑屬陰)。
水屬陰,火屬陽(水性寒涼而下行,故為陰;火性炎熱而上升,故為陽)。火需下降,水需上升,如此水火交融為「既濟」;若火不降、水不升,則為「未濟」。腎屬水,水中含陽氣(真火);心屬火,火中含陰液(真水)。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水火互藏,陰陽交融。
陽為氣,陰為味。食物滋養形體,形體依賴氣血(氣無形屬陽,味有形屬陰)。氣化生精,精化生萬物(氣是先天元氣與後天穀氣結合而成,肺主氣,氣化生精,精為生命本源)。精依賴氣,形體依賴食物(氣為精之母,味為形之本)。萬物化生源於精,形體生成源於氣。
過度飲食傷形,氣機失調傷精。精能化氣,氣受飲食影響(如縱慾耗精則氣弱,節欲則氣旺)。水火互為根本,如同天地雲雨循環。飲食不節傷形,連帶影響氣(如過食酸味傷脾)。
陰味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散發。味厚者屬純陰,味薄者屬陰中之陽;氣厚者屬純陽,氣薄者屬陽中之陰。味厚者能瀉下,味薄者能通利;氣薄者能發散,氣厚者能生熱。
過旺的火(壯火)耗氣,溫和的火(少火)養氣。壯火消耗元氣,少火滋養元氣。火是陽氣,天地賴以化育萬物,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故萬物生長皆本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