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9)
卷上 (9)
1. 二、陰陽
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少火生氣,故云食火,陽氣者,身中溫暖之氣也。此氣絕,則身冷而斃矣。運行三焦,熟腐五穀,疇非真火之功,是以《內經》諄諄反復,欲人善養此火,但少則壯,壯則衰,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岐黃之罪人哉)。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和則得其平,一至有偏勝,病斯作矣),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之變,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內真寒而外假熱,內真熱而外假寒之症。不察其變,妄輕投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雖有智者,莫可挽救矣);寒傷形,熱傷氣(寒屬陰,形亦屬陰,故寒則形消也,熱為陽,氣亦為陽,故熱則氣散也),氣傷痛,形傷腫(氣喜宣通,氣傷則壅閉而不通,故痛,形為質象,形傷則稽留而不化,故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氣先傷而後及於形,氣傷為本,形傷為標也。形先傷而後及於氣,形傷為本,氣傷為標也)。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舉喜怒而悲恐憂統之矣。內傷人情,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憂則氣結,故曰傷氣。舉寒暑而風濕燥統之矣。外傷天氣,如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瀉,故曰傷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水火金木,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從表,陽也,而本於陰水之屬,故以天地之雨應之。雨雖屬陰,非天之陽氣降,則不雨也。知雨之義者,知汗之故矣);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氣為陽,陽勝則氣逆喘急,如天地之疾風,陽氣鼓動也)。
《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子、午、卯、酉,天之四正也,平旦至日中,自卯至午也;日中至黃昏,自午至酉也:合夜至雞鳴,自酉至子也;雞鳴至平旦,自子至卯也。
以一日分四時,則子、午當二至,卯酉當二分,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以表裡言);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前後言);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五臟屬裡,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
白話文:
二、陰陽
溫和的陽火能滋養萬物,但過於猛烈的火則會傷害萬物。因此,火勢過盛反而會使元氣衰弱,而火勢平和則能讓元氣強盛。過旺的火會耗散元氣,稱為「食氣」;溫和的火則能生發元氣,稱為「食火」。陽氣是人體內的溫暖之氣,若此氣斷絕,身體便會冰冷而死亡。陽氣運行於三焦,幫助消化五穀,這些功能皆依賴真火的作用。因此,《內經》一再強調,要善於保養此火,因為不足則需補益,過盛則需調節。那些濫用苦寒藥物、喜好攻伐治療的人,豈非醫道的罪人?
陰氣過盛則陽氣受損,陽氣過盛則陰氣受損;陽盛則生熱,陰盛則生寒(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一旦偏勝,疾病便會產生)。極寒會轉化為熱,極熱會轉化為寒(陰陽變化之理,如同水極似火、火極似水。陽盛則陰被隔絕,陰盛則陽被隔絕,因此會出現內真寒而外假熱,或內真熱而外假寒的症狀。若不仔細辨別,胡亂用藥,只會使病情加重,如同火上澆油,即使再有智慧的人也難以輓救)。
寒邪傷形體,熱邪傷氣機(寒屬陰,形體亦屬陰,故寒邪會使形體消瘦;熱屬陽,氣機亦屬陽,故熱邪會使氣機耗散)。氣機受損則疼痛,形體受損則腫脹(氣機宜通暢,若受損則壅滯不通而疼痛;形體為實質,若受損則停滯不化而腫脹)。因此,先痛後腫者是氣機損傷影響形體;先腫後痛者是形體損傷影響氣機(前者以氣傷為本,後者以形傷為本)。
喜怒等情緒傷氣機,寒暑等外邪傷形體(喜怒泛指所有情緒,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憂則氣結,故稱傷氣;寒暑泛指所有外邪,如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瀉,故稱傷形)。
天(陽)在西北方不足,故西北屬陰,人的右耳、右眼不如左側靈敏;地(陰)在東南方不滿,故東南屬陽,人的左手、左腳不如右側強健(天屬陽,西北為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屬陰,東南為陽方,故地不滿東南。日月星辰為天之象,猶如人之耳目口鼻,故左側耳目較靈敏,因陽氣盛於東南;水火金木為地之體,猶如人之皮肉筋骨,故右側手足較強健,因陰氣盛於西北)。
人體的汗,可比擬為天地之雨(汗屬表陽,但源於體內陰水,故以雨比喻。雨雖屬陰,但需陽氣推動才能降下,理解雨的成因,便能明白汗的原理);人體的氣,可比擬為天地之疾風(氣屬陽,陽盛則氣逆喘急,如同天地間的狂風,是陽氣鼓動所致)。
《金匱真言論》說:清晨至中午,屬天之陽,為陽中之陽;中午至黃昏,屬天之陽,為陽中之陰;夜晚至雞鳴,屬天之陰,為陰中之陰;雞鳴至清晨,屬天之陰,為陰中之陽(子、午、卯、酉為天的四個正位,分別對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一日分四時,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如冬)。
論人體的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以表裡區分);論身體的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前後區分);論臟腑的陰陽,則五臟(肝、心、脾、肺、腎)屬陰,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屬陽(五臟主內藏精氣,故為陰;六腑主傳導消化,故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