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內經知要》~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二、陰陽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主於動,地主於靜。《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本道體以生,道者,由陰陽而顯),萬物之綱紀(總之為綱,大德敦化也;紛之為紀,小德川流也),變化之父母(經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太極運動而產生陽,靜止而產生陰,天主於動,地主於靜。《易經》說:一陰一陽就是道。陰陽是本於道的實體而產生,道是由陰陽而顯現的)。陰陽是萬物的條綱紀律(總綱是大德教化;繁複的紀律是小德行善),是萬物變化的父母(《黃帝內經》說:事物產生叫化,事物發展到極點叫變。《易經》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就顯現出來了)。

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然變化雖多,靡不統於陰陽,故為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交則物生,陰陽隔則物死,陽來則物生,陰至則物死,萬物之生殺。莫不以陰陽為本始也),神明之府也(變化不測之謂神,品物流形之謂明。府者,言變化流形,皆從此出也)。

白話文:

朱熹說:變化的過程就是演變的開始,演變的結果就是變化的完成。陰性可以轉變為陽性,陽性可以轉變為陰性,儘管變化很多,但都離不開陰陽,所以陰陽為萬物的父母,是生與死的根本(陰陽交合則萬物產生,陰陽分離則萬物死亡,陽性來臨則萬物產生,陰性到來則萬物死亡,萬物的生與死都以陰陽為根本),也是神明寄居之所(變化莫測稱為神,各種物體形狀樣貌稱為明。寄居之所的意思是,變化和流形都是從這裡產生的)。

治病必求於本(人之疾病,雖非一端,然而或屬虛,或屬實,或屬寒,或屬熱,或在氣,或在血,或在臟,或在腑,皆不外於陰陽,故知病變無窮,而陰陽為之本。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但明虛實,便別陰陽,然疑似之間大難剖別。如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陰症似陽,清之者必敗;陽症似陰,溫之者必亡。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藥有生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人的疾病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表現,但或屬於虛症,或屬於實症,或屬於寒症,或屬於熱症,或在氣方面,或在血方面,或在臟腑方面,皆不外乎陰陽兩方面。因此,儘管疾病變化多端,但陰陽是其根本。經典上說:知曉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到重點。只要明辨虛實,就能區分陰陽,然而似虛非虛、似實非實之間,難以辨別。例如,虛症到了極點可能會表現出實症的徵兆,錯用瀉法只會冤枉病情;實症到了極點可能會表現出虛弱的徵兆,錯用補益的方法只會加重病情;陰症類似陽症,用清熱藥物治療必敗;陽症類似陰症,用溫補藥物治療必亡。氣的特性在於溫煦,血的特性在於濡養。氣藥具有生血的作用,血藥卻沒有益氣的作用。

病在腑而誤攻其臟,謂之引賊入門;病在臟而誤攻其腑,譬之隔靴搔癢。洞察陰陽,直窮病本,庶堪司命。若疑似之際,混而弗明,攻補之間,畏而弗敢,實實虛虛之禍尚忍言哉)。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腑,卻錯誤地治療臟,就好像引賊入室;如果疾病在臟,卻錯誤地治療腑,就像隔著鞋子搔癢。只有透徹地辨別陰陽,直指病根,才能稱職地擔負醫生重任。在診斷不明確的情況下,如果糊塗處理,在用藥時猶豫不決,那麼疾病虛實不分的禍害,就難以避免了。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積者,匯萃之稱也。合一切之屬於陽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之屬於陰者,莫不本乎地。陰主靜,陽主躁,其性然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之和者為發育,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此陰陽之治也。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封閉,故曰陽殺陰藏,此陰陽之亂也。

白話文:

因此,陽氣積聚形成天空,陰氣積聚形成大地。陰主靜,陽主動(積聚是指匯集的意思。所有屬於陽的都源自於天;所有屬於陰的都源自於地。陰性主靜,陽性主動,這是它們的本性),陽氣生長,陰氣增長,陽氣過盛,陰氣收藏(陽氣溫和促使發育,陰氣溫和促使成熟,所以說陽氣生長,陰氣增長,這是陰陽的正常運行。陽氣過盛會導致枯焦,陰氣過盛會導致閉塞,所以說陽氣過盛,陰氣收藏,這是陰陽的紊亂)。

《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夫天為陽,陽主於升,升則向生,故曰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有陰也。地為陰,陰主於降,降則向死,故曰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有陽也,此言歲紀也。上半年為陽升,天氣主之,故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降,地氣主之,故秋收冬藏。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中說:天空用陽氣讓萬物生長,大地用陽氣讓萬物消亡。天空代表陽氣,陽氣負責生長,生長就朝向發育,所以說天空用陽氣讓陰氣生長,陽氣中含著陰氣。大地代表陰氣,陰氣負責消亡,消亡就朝向死亡,所以說大地用陽氣消滅陰氣並讓其隱藏,陰氣中含著陽氣,這是在說一年之間的氣候變遷。一年之中,上半年陽氣升騰,天氣主導氣候,所以春天生長,夏天繁茂;一年之中,下半年陰氣下降,地氣主導氣候,所以秋天收穫,冬天儲藏。

陽不獨立,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故曰陽生陰長。陰不自專,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故曰陽殺陰藏。按:三說俱通,故並存之。第二則本乎經文,尤為確當。愚意萬物皆聽命於陽,而陰特為之順承者也。陽氣生旺,則陰血賴以長養;陽氣衰殺,則陰血無由和調,此陰從陽之至理也),陽化氣,陰成形(陽無形,故化氣;陰有質,故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冬寒之極,將生春夏之熱,冬至以後,自復而之乾也。

白話文:

陽氣無法獨立存在,需要陰氣才能形成。就如同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而養分則來自雨露一樣。因此說「陽盛陰長」。

陰氣也無法自己作用,需要陽氣才能運轉。就像冬天植物閉藏是因為寒冷,而肅殺之氣來自於風霜一樣。因此說「陽衰陰藏」。

說明:

以上三種說法都可以成立,所以並列說明。第二種說法出於《黃帝內經》,特別確切。

我認為所有事物都遵循陽氣的規律,而陰氣只是順應陽氣的變化。陽氣旺盛,陰血才能得到滋養;陽氣衰弱,陰血就難以調和。這就是陰氣順從陽氣的至理。

陽氣化生氣體,陰氣凝聚成形質(陽氣沒有形體,所以化生氣體;陰氣有實質,所以凝聚成形)。

寒氣達到極致就會生熱氣,熱氣達到極致就會生寒氣(冬天寒冷到了極點,就要生出春夏的熱氣,冬至以後,自然會從陰氣轉化為陽氣)。

夏熱之極,將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後,自姤而之坤也)。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屬陰,故生濁。熱屬陽,故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陷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完穀不化也。濁陰主降,陰逆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胸膈脹滿也)。

白話文:

寒氣會產生濁氣,熱氣會產生清氣(寒屬於陰,所以產生濁氣。熱屬於陽,所以產生清氣)。清氣如果在下半身,就會造成消化不良、腹瀉(清陽氣上升,陽氣下降到下面不能升上來,所以會腹瀉,未消化的食物無法排出)。濁氣如果在上半身,就會造成胸悶腹脹(濁陰氣下降,陰氣逆流到上面不能下降,所以會胸悶腹脹)。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此以下,明陰陽之升降,天人一理也。陰在下者為精,精即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即云也,氣降即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故地氣上為云。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故天氣下為雨。

白話文:

清朗的陽氣像天,渾濁的陰氣像地。地表的氣上升形成雲,天上的氣下降形成雨(以下闡明陰陽的升降,天地人三才的道理相通)。陰氣在下,凝聚成精華,精華即水;精華上升轉化為氣,雲因為雨而產生。陽氣在上,擴散成氣,氣即雲;氣下降轉化為精華,雨由雲而生成。從下往上升,地氣匯聚到天,所以地氣上升形成雲。從上往下降,天氣降落到地,所以天氣下降形成雨。

就天地而言,謂之雲雨;就人身而言,謂之精氣,人身一小天地,詎不信然)。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上有七竅,耳目口鼻也。下有二竅,前陰、後陰也),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陽位乎外,陰位乎內,腠理四肢皆在外者,故清陽居之,五臟六腑皆在內者,故濁陰居之)。

白話文:

因此,清陽之氣從上面七竅(耳朵、眼睛、嘴巴、鼻子)排出,濁陰之氣從下面兩個竅(前陰、後陰)排出;清陽之氣散發在皮膚腠理間,濁陰之氣運行在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陽氣在外,陰氣在內,皮膚腠理、四肢都在外,所以清陽之氣居住在外;五臟六腑都在內,所以濁陰之氣居住在內)。

水為陰,火為陽(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炎上者,欲其下降。潤下者,欲其上升,謂之水火交而成既濟。火不制其上炎,水不禁其就下,謂之水火不交而成未濟。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水火互藏,陰陽交體,此又不可不知者也);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味歸形者,五味入口,生血成形也。

白話文:

水屬陰,火屬陽(水往下流且涼,所以為陰;火向上升且熱,所以為陽。向上的火焰,想使其下降;向下的水,想使其上升,稱為水火交融,形成「既濟」狀態。而當火無法控制向上升,水無法抑制向下流,稱為水火不交,形成「未濟」狀態。腎屬水,水中能生氣,這便是真火。心屬火,火中能生液,這便是真水。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水火相互包藏,陰陽交融,這是不可不知曉的。)

陽氣屬氣,陰味屬味;味氣化生形體,形體化生氣(氣沒有具體形狀而能向上升,所以為陽;味有具體形狀而能向下沉,所以為陰。味氣化生形體,是指五味入口後生成血液和形體。

形歸氣者。血皆依賴於氣,氣旺則自能生血,氣傷而血因以敗也);氣歸精,精歸化(氣者,先天之元氣與後天之穀氣並而充身者也。肺金主之,金施氣以生水,水即精也。精者,坎府之真鉛,天一之最先也。精施則能化生,萬化之本元也);精食氣,形食味(氣為精母,味為形本。

白話文:

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形歸氣: 血的產生依賴於氣。氣強健,則自然能生血;氣受傷,血也會因此而衰敗。

氣歸精: 氣可以轉化為精。這裡的「氣」既包括先天的元氣,也包括後天的飲食之氣,充盈於全身。肺屬金,主宰氣,金氣滋生水,水就是精。精是腎藏的真鉛,是天一之氣的初現。

精歸化: 精能轉化而生髮萬物。它是萬物化生的本源。

精食氣,形食味: 氣是精的母親,味道是形體的根本。

食者,子食母乳之義也);化生精,氣生形(萬化之生必本於精,形質之生必本於氣);味傷形,氣傷精(味本歸形,味或不節,反傷形也。氣本歸精,氣或不調,反傷精也);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氣本歸精,氣為精母也。此雲精化為氣者,精亦能生氣也。如不好色者,氣因以旺也。

白話文:

哺乳者,指的是兒子從母親那裡攝取母乳的意義;精氣轉化為形質,元氣轉化為形體(所有生物的誕生都源自於精氣,形體的誕生都源自於元氣);味道損傷形體,元氣損傷精氣(味道原本歸屬於形體,如果飲食不當,反而會損傷形體。元氣原本歸屬於精氣,如果元氣不和,反而會損傷精氣);精氣轉化為元氣,元氣受到味道的損傷(元氣原本歸屬於精氣,元氣是精氣的根源。這裡說的精氣轉化為元氣,是指精氣也能產生元氣。例如,如果一個人沒有過度縱慾,那麼元氣就會因此而旺盛。

水火互為之根,即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味不節則傷形,而氣不免焉。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為陰,故下;氣為陽,故上),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屬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屬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

白話文:

水和火是相互依存的根源,就像前面提到的天地雲雨,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傷身,同時也會影響氣。例如,如果飲食過酸,肝氣就會過於濕潤,脾氣就會被斬斷。陰味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排出(味道屬陰,所以往下;氣息屬陽,所以往上),味道濃鬱的是陰,味道淡的是陰中的陽;氣息濃鬱的是陽,氣息淡的是陽中的陰(味道屬於陰,味道濃鬱是純陰,味道淡是陰中的陽。氣息屬於陽,氣息濃鬱是純陽,氣息淡是陽中的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陰味下行,味厚者能泄於下,味薄者能通利也,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氣厚者能發熱也)。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

白話文:

味道濃烈容易導致腹瀉,味道淡則能通便利尿;陽氣不足會出現發泄症狀,陽氣強盛則會發熱(陰性物質向下運行,味道濃烈就能向下發泄,味道淡能夠通利。陽氣向上運行,所以陽氣不足會發泄在外表,陽氣強盛則會發熱)。強盛的陽氣衰弱後,虛弱的陽氣就會變強;強盛的陽氣消耗身體,身體消耗虛弱的陽氣;強盛的陽氣會發散身體,虛弱的陽氣會生髮身體(火指陽氣。大自然沒有火就不能滋生萬物,人沒有火就不能養育生命,所以事物生成必定依賴於陽氣。

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少火生氣,故云食火,陽氣者,身中溫暖之氣也。此氣絕,則身冷而斃矣。運行三焦,熟腐五穀,疇非真火之功,是以《內經》諄諄反復,欲人善養此火,但少則壯,壯則衰,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岐黃之罪人哉)。

白話文:

陽氣溫和的火可以滋養萬物,但過於猛烈的火就會傷害萬物。因此,火過旺則氣反而衰弱,火平和則氣才會壯盛。旺盛的火會消耗氣血,所以說它是「食氣」。微弱的火能生氣,所以說它是「食火」。陽氣指的就是人體內的溫暖之氣。如果陽氣耗盡,人體就會冰冷而死亡。陽氣運行於三焦,消化吸收食物,這些都是真火的功勞。因此,《內經》一再強調,希望人們善於保養陽氣。但陽氣過少則會旺盛,旺盛則會衰退,所以特別需要善於調節。世間那些崇尚使用苦寒藥物、喜好疏泄治療的人,豈不正是醫聖的罪人嗎?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和則得其平,一至有偏勝,病斯作矣),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之變,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內真寒而外假熱,內真熱而外假寒之症。不察其變,妄輕投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白話文:

當陰氣過盛時,身體會產生陽性疾病;當陽氣過盛時,身體會產生陰性疾病。陽氣過盛會導致發熱,陰氣過盛會導致發寒(陰陽調和,身體才會健康,一旦偏向一方,就會生病)。寒症嚴重會化熱,熱症嚴重會化寒(陰陽變化,水到極致像火,火到極致像水,陽氣過盛會遮擋住陰氣,陰氣過盛會遮擋住陽氣,所以會有內在是虛寒,但外表卻假熱;內在是虛熱,但外表卻假寒的症狀。如果不明白這種變化,胡亂投藥,就會像加深水位,像助長火勢一樣,使病情更加嚴重。

雖有智者,莫可挽救矣);寒傷形,熱傷氣(寒屬陰,形亦屬陰,故寒則形消也,熱為陽,氣亦為陽,故熱則氣散也),氣傷痛,形傷腫(氣喜宣通,氣傷則壅閉而不通,故痛,形為質象,形傷則稽留而不化,故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氣先傷而後及於形,氣傷為本,形傷為標也。形先傷而後及於氣,形傷為本,氣傷為標也)。

白話文:

即使有聰明的人,也無法挽救(寒氣會傷害身體,熱氣會傷害氣。寒氣屬於陰,身體也屬於陰,所以寒氣會讓身體消瘦。熱氣屬於陽,氣也屬於陽,所以熱氣會使氣散掉);寒氣傷身會出現疼痛,熱氣傷身會出現腫脹(氣喜歡通暢,氣受傷會不通暢,所以會疼痛。身體是物質現象,身體受傷會無法變化和消除,所以會腫脹)。所以,先疼痛後腫脹的是氣傷身體;先腫脹後疼痛的是身體傷氣(氣先受傷,然後影響到身體,氣傷是根本,身體傷是表象。身體先受傷,然後影響到氣,身體傷是根本,氣傷是表象)。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舉喜怒而悲恐憂統之矣。內傷人情,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憂則氣結,故曰傷氣。舉寒暑而風濕燥統之矣。外傷天氣,如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瀉,故曰傷形)。

白話文:

喜悅、憤怒會損傷氣血,寒、暑會損傷形體。(喜、怒、悲、恐、憂這些情緒都會導致氣血流動失常。內在的情緒變化會損傷身體,比如高興時氣血舒緩,憤怒時氣血上衝,悲傷時氣血虛弱,恐懼時氣血下降,憂愁時氣血鬱結,所以說會損傷氣血。寒、暑、風、濕、燥這些天氣因素也會影響身體。外在的天氣變化會損傷形體,比如風大容易導致身體疼痛,天氣炎熱容易導致腫脹,天氣乾燥容易導致皮膚乾燥,天氣寒冷容易導致身體虛弱,天氣潮濕容易導致腹瀉,所以說會損傷形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水火金木,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

白話文:

天空的西北部有所欠缺,所以西北偏陰,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耳和左眼明亮。大地在東南部位不豐滿,所以東南偏陽,人的右手和右腳不如左手和左腳有力(天屬陽,西北是陰方,所以天空西北方向有欠缺,地屬陰,東南是陽方,所以大地東南方向不豐滿,日月星辰,是天的四象,就像人的耳目口鼻一樣,所以左耳和左眼比右耳和右眼明亮,是因為東南偏陽。水火金木,是地的四體,就像人的皮肉筋骨一樣,所以右手和右腳比左手和左腳有力,是因為西北偏陰)。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從表,陽也,而本於陰水之屬,故以天地之雨應之。雨雖屬陰,非天之陽氣降,則不雨也。知雨之義者,知汗之故矣);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氣為陽,陽勝則氣逆喘急,如天地之疾風,陽氣鼓動也)。

白話文:

陽之汗:比喻為「天地之雨」,因為汗出從表,屬陽,但其本質屬陰水,所以用天地之雨來比喻。雨雖屬陰,但若沒有天之陽氣下降,也不會下雨。懂得雨的道理,就能明白汗的道理。

陽之氣 :比喻為「天地之疾風」,因為氣屬陽,陽氣勝則氣逆喘急,就像天地之疾風一樣,是陽氣鼓動的表現。

《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子、午、卯、酉,天之四正也,平旦至日中,自卯至午也;日中至黃昏,自午至酉也:合夜至雞鳴,自酉至子也;雞鳴至平旦,自子至卯也。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中說:

  • 從清晨到中午,是天的陽氣,也是陽氣中的陽氣。
  • 從中午到傍晚,是天的陽氣,也是陽氣中的陰氣。
  • 從傍晚到夜半,是天的陰氣,也是陰氣中的陰氣。
  • 從夜半到清晨,是天的陰氣,也是陰氣中的陽氣。

(子時、午時、卯時、酉時是天的四個正時,清晨到中午,從卯時到午時;中午到傍晚,從午時到酉時;傍晚到夜半,從酉時到子時;夜半到清晨,從子時到卯時。)

以一日分四時,則子、午當二至,卯酉當二分,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以表裡言);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前後言);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五臟屬裡,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

白話文:

當談到人體的陰陽時,外在部分為陽,內在部分為陰(從表裡關係來說);當談到人體本身的陰陽時,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從前後關係來說);當談到人體臟腑的陰陽時,臟器為陰,腑器為陽。肝、心、脾、肺、腎這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六腑都屬於陽(五臟屬於內在,儲藏精氣而不會排出,所以屬陰。六腑屬於外在,運化食物而不儲藏,所以屬陽)。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老子曰,負陰而抱陽,是以腹為陽、背為陰也。

白話文:

所以背部屬陽,陽中之陽,指心;背部屬陽,陽中之陰,指肺;腹部屬陰,陰中之陰,指腎;腹部屬陰,陰中之陽,指肝;腹部屬陰,陰中之極陰,指脾。(老子說:「負陰而抱陽,所以腹部屬陽、背部屬陰。」)

《內經》乃以背為陽、腹為陰,何也?邵子曰:天之陽在南,故日處之;地之剛在北,故山處之,然則老子之說言天象也,《內經》之說言地象也,況陽經行於背,陰經行於腹,人身臟腑之形體,本為地象也,第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二圖,其義顯然,夫圓圖象天,陽在東南,方圖象地,陽在西北,可以洞然無疑矣。心肺為背之陽,肝脾腎為腹之陰,何也?心肺在膈上,連近於背,故為背之二陽臟。

白話文:

《黃帝內經》把人體的背部分為陽,腹部為陰。為什麼這樣說呢?宋朝的大儒邵雍曾經說過:天上的陽氣在南邊,所以太陽在南邊;地上的堅硬部位在北邊,所以山川在北邊。老子講的是天象,《黃帝內經》講的是地象。而且,陽經在背部運行,陰經在腹部運行。人體的臟腑形狀本來的就和地象相符。只要研究一下伏羲氏的《河圖》和《洛書》,這一點就很清楚了。圓圖象徵天,陽氣在東南邊;方圖象徵地,陽氣在西北邊。這是非常明顯的。心肺在背部是陽,肝脾腎在腹部是陰。為什麼這樣說呢?心肺在膈肌以上,靠近背部,所以是背部上的兩個陽臟。

肝脾腎在膈下,附近於腹,故為腹之三陰臟。然陽中又分陰陽者,心象人身之日,故為陽中之陽;肺象人身之天,天體雖陽,色玄而不自明,包藏陰德,比之太陽有間;故肺為陽中之陰。陰中又分陰陽者,腎屬水,故為陰中之陰;肝屬木,故為陰中之陽;脾屬坤土,故為陰中之至陰也)。

白話文:

肝、脾、腎位在橫膈下方,靠近腹部,所以它們是腹部的三個陰臟。但是,在陽臟中也有陰陽之分:心就像人體的太陽,所以是陽臟中的陽臟;肺就像人體的天空,天空雖然是陽性,但顏色昏暗,不能自身發光,包含著陰德,與太陽相比有差別;因此肺是陽臟中的陰臟。在陰臟中也有陰陽之分:腎屬水,所以是陰臟中的陰臟;肝屬木,所以是陰臟中的陽臟;脾屬坤土,所以是陰臟中最陰的陰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