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12)

回本書目錄

三十二卷 (12)

1. (二十九)雜病

膈洞: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經絡三十。)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脈色十九。)

重強:脾脈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脈色十。)

蛟蛔: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針刺四十六。)脾脈微滑,為蟲毒蛔蠍腹熱。(脈色十九。)

齲齒: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脈色三十三。)手陽明實則齲聾。(經絡五。)

五運太過不及,下應民病。(運氣十。)

五運三氣之病。(運氣十三。)

天氣地氣制有所從之病。(運氣十四。)

六十年運氣政令之病。(運氣十七。)

五郁之發為病。(運氣二十三。)

天地淫勝病治。(運氣二十五。)

六氣相勝病治。(運氣二十七。)

六氣之復病治。(運氣二十八。)

客主勝而無復病治。(運氣三十。)

升降不前,氣變民病之異。(運氣三十八。)

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運氣四十。)

刺治諸病。(針刺五十三。)

白話文:

  1. 膈洞:
  • 太陰經負責運化功能,若功能失常則消化系統無法傳輸,導致食物不消化而從上吐出或下洩(稱為膈洞)。這是因氣不足所引起的疾病。
  • 腎脈如果微弱而緩,也會出現「洞」的病證,表現為食物無法消化,吞嚥後又嘔吐出來。
  1. 重強:
  • 脾脈虛弱時,會導致九竅不通暢,這種病症稱為「重強」。
  1. 蛟蛔(蛔蟲病):
  • 症狀包括心腹部疼痛、腫塊聚散不定、疼痛時有時無、腹部發熱、口渴、流涎,這是蛔蟲引起的病症。
  • 脾脈若有微滑之象,可能體內有寄生蟲(如蛔蟲、蠍毒等),並伴隨腹部發熱。
  1. 齲齒:
  • 診斷齲齒疼痛時,按壓陽明經的脈象,若某側出現異常發熱,則該側牙齒可能齲壞(左側左邊熱,右側右邊熱,上下同理)。
  • 手陽明經氣過盛時,可能引發齲齒或耳聾。
  1. 五運六氣與疾病關係:
  • 五運(木火土金水)的過盛或不足,會對應民眾的不同疾病。
  • 天氣與地氣的交互影響會導致特定病症。
  • 六十年週期中,運氣變化會影響疾病的流行。
  • 五種「鬱氣」(氣機鬱滯)發作時會引發疾病。
  • 天地之氣過度強勝時,需調整治療方式。
  • 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相互制勝與疾病的治療。
  • 若主客之氣(氣候主次變化)失衡,也會致病。
  • 氣機升降失常或未按時節轉變時,會引發異常病症。
  1. 針刺治療:
  • 針對上述各類疾病,可採用針刺療法進行調理。

2. (三十)死證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見論治類十七。運氣四十四。)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脈色十二。)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色十一。)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脈色二十六。)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針刺二十三。)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脈色五。)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藏象十五。)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脈色二十七通章宜察。)

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脈色七。)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目內陷者死。脫肉身不去者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皮膚著者死。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脈色類二十五。)

陰陽皆脫者,暴死。(藏象三十。)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針刺二十三。)

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經絡二十三。)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毛悴色夭死於季夏。(藏象九。)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針刺三十一。)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針刺四十。)

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針刺五十八。)

白話文:

(三十)死證

擁有精神活力的人能生存,失去精神活力的人會死亡。

人依靠飲食維持生命,因此斷絕飲食便會死亡,脈象中若無胃氣也代表死亡。

人若無胃氣稱為「逆」,逆者必死。

所謂「陰」,指的是真臟脈,一旦出現便表示臟腑衰敗,衰敗則必死。能辨別陽脈者,可知疾病所在;能辨別陰脈者,可預測死生之期。

五臟主司儲藏精氣,不可受損,一旦受損則精氣失守而陰虛,陰虛則氣衰,氣衰則死亡。

心臟受損則精神消散,精神消散則死亡。

五臟已衰敗,面色必定枯槁,面色枯槁則必死。

健康的人若氣血旺盛於形體則長壽;患病者若肌肉消瘦脫落,但氣血仍旺盛於形體則死亡,若形體勝過氣血則病情危重。

骨骼枯槁、肌肉凹陷、胸中氣滿、呼吸困難、氣促而形體顫動者,預期六個月內死亡;若真臟脈出現,則可預測具體死期。

形體衰弱且氣虛者死亡;形體氣血有餘但脈象不足者死亡;脈象有餘但形體氣血不足者尚可存活。

形體壯盛但脈象細弱、氣息微弱者危險;形體消瘦但脈象洪大、胸中氣滿者死亡。眼睛凹陷者死亡。肌肉極度消瘦、無法行動者死亡。足太陽經氣斷絕者,雙腳無法屈伸,死亡時必定雙眼上翻。

寒熱病患者多在清晨死亡;熱中及熱病患者多在正午死亡;風病患者多在傍晚死亡;水病患者多在半夜死亡。肌肉已極度消瘦,即使九候脈象調和,仍會死亡。皮膚乾枯緊貼骨骼者死亡。瞳孔上翻表示太陽經氣不足,雙眼上翻則太陽經氣已絕,這是判斷死生的關鍵,不可不察。

陰陽之氣皆耗竭者,會突然死亡。

陰陽失衡嚴重者,疾病難以治療。

人生可能因兩種因素致死,卻不會因兩種因素同時存活。

心受驚恐思慮過度則傷神,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者死於冬季。脾長期憂愁不解則傷意,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者死於春季。肝因悲哀過度則傷魂,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者死於秋季。肺因喜樂無度則傷魄,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者死於夏季。腎因盛怒不止則傷志,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者死於季夏。

陰陽之氣同時異常變動,時而顯現、時而隱沒,並伴隨心煩,稱為「陰勝其陽」,此症既非表證也非里證,形體不久便會衰亡。

熱病第七、八日時,脈象微弱,患者尿血、口乾,一日半內死亡;若脈象代脈則一日內死亡。熱病出汗後脈象仍躁動,喘息且再度發熱,不可刺膚,喘息嚴重者死亡。熱病第七、八日時,脈象不躁動,或躁動但不散亂急促,若三日內出汗則可活,若三日無汗則第四日死亡。

熱病患者若不知疼痛、耳聾、四肢無力、口乾、陽熱極盛而陰分偏寒,表示熱邪深入骨髓,無法治癒而死亡。

熱病出汗後脈象仍躁動旺盛,此為陰脈極衰,死亡;若出汗後脈象平靜則可存活。熱病患者脈象旺盛躁動卻無汗,此為陽脈極衰,死亡;若脈象旺盛躁動且出汗後趨於平靜則可存活。

熱病有九種情況不可針刺:

  1. 無汗、顴骨發紅、呃逆者死亡。
  2. 腹瀉且腹部嚴重脹滿者死亡。
  3. 視力模糊、高熱不退者死亡。
  4. 老人或嬰兒發熱且腹部脹滿者死亡。
  5. 無汗、嘔吐或便血者死亡。
  6. 舌根潰爛、高熱不退者死亡。
  7. 咳嗽流鼻血、無汗或汗不出至腳者死亡。
  8. 熱邪深入骨髓者死亡。
  9. 高熱且抽搐者死亡,症狀包括腰背反折、四肢抽搐、牙關緊閉。

熱病脈象平靜,出汗後脈象反躁動,是為第一逆症;腹瀉而脈象洪大,是為第二逆症;頑固痹症不消、肌肉潰爛、身熱、脈象一側斷絕,是為第三逆症;過度耗損形體、身熱、面色慘白,後期出現瘀血便血且病情沈重,是為第四逆症;寒熱病耗損形體、脈象堅硬搏指,是為第五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