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10)
三十二卷 (10)
1. (二十八)癰腫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見疾病類五。)
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針刺類二。)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疾病六。)
虛邪之中人也,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疾病類四。)
六腑不和則留為癰。(經絡二十二。)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則致氣,致氣則生為癰疽也。(針刺五十四。)
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其病皆為癰瘍。(論治九。)
肺脈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肝脈大甚為內癰,善嘔衄。腎脈澀甚為大癰。(脈色十九。)
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疾病三十五。)
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運氣十。)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經絡八。)
之溫熱者瘡。(運氣十六。)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掖癰。暴癰。(針刺五十五。)
白話文:
(二十八)癰腫
出汗後接觸濕氣,就會長出痤瘡和痱子。飲食過於肥膩厚味,容易引發大的瘡瘍。勞累出汗時受風,寒氣侵襲會形成粉刺,鬱積久了就變成痤瘡。營氣運行不暢,阻滯在肌肉紋理中,就會形成癰腫。
陰陽失調,寒熱相爭,兩氣互相搏擊,就會化為癰膿。
三陽經有病時會出現寒熱症狀,向下發展則形成癰腫。
虛邪侵襲人體,滯留在經脈中,導致血液閉塞不通,進而形成癰瘍。如果熱邪勝過寒邪,就會腐爛肌肉化為膿液,甚至深入損傷骨骼,形成骨蝕。邪氣長期凝結,逐漸加重並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昔瘤。骨骼與邪氣結合,日益增大,就成為骨疽。若有熱邪則化膿,無熱邪則形成肉疽。
六腑功能失調,邪氣滯留就會形成癰瘍。
人體有五個重要部位:大腿伏兔穴處、小腿肚、背部、五臟的背俞穴、頸項部。這五個部位若長癰疽,可能致命。針刺不當,未刺中病位就拔針,會導致氣血壅滯,進而引發癰疽。
東方地區的居民常吃魚且嗜鹹,容易患癰瘍類疾病。
肺脈微澀可能出現鼠瘻(淋巴結結核),多發於頸部和腋下。肝脈過於盛大可能引發內癰,伴隨嘔吐和鼻衄。腎脈澀滯嚴重時會形成大癰。
少陽經氣逆亂,可能引發腸癰,難以治療,若出現驚恐症狀則可能致死。
水運不及的年份,人們容易患寒性潰瘍並流膿水。
邪氣充斥、氣機壅滯,經脈發熱、肌肉腐敗,營衛之氣無法運行,最終會化膿,內部銷蝕骨髓,外部潰爛大塊肌肉,滯留在關節間,必然導致嚴重病變。
溫熱之邪容易引發瘡瘍。
所謂「少用針石」的情況,不包括癰疽的治療,癰疽必須立即處理,不可拖延。癰瘍位置不明確的、腋下癰、突然發作的癰瘍等,均需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