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11)
三十二卷 (11)
1. (二十九)雜病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見陰陽類一。運氣類二十一。)
搏脈痹蹶,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論治十四。)
大則病進。(脈色二十一。)
中外病:春脈如弦,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秋脈如浮,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冬脈如營,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四時脾脈,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在病中。(俱脈色十。)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中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俱脈色十六。)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俱脈色十二。)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脈色十一。)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論治六。)
新久病: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色十六。)新病久病,毀傷脈色。(脈色三十六。)其久病者,病去而瘠,必養必和,待其來復。(論治十二。)
暴病: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經絡三十。)
解㑊: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脈色十。)尺脈緩澀,謂之解㑊。(脈色十六。)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疾病五十。)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針刺六十三。)
食亦: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疾病四十六。)
毀傷: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脈色三十六。)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針刺三十。)
痱: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針刺三十六。)
大僂: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疾病五。)
體重: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疾病九。)少陽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疾病十一。)
柔痓: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疾病四十六。)
譫妄:厥陰厥逆,前閉譫言。(疾病三十五。)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疾病十二。)
白話文:
(二十九)雜病
風氣過盛會引發顫動,熱氣過盛會導致腫脹,燥氣過盛會使身體乾枯,寒氣過盛會造成浮腫,濕氣過盛則會引起腹瀉。(見陰陽類一、運氣類二十一。)
脈搏強勁可能導致痹症或厥逆,寒熱交替則會引發疾病。脈象孤獨表示氣血消散,虛弱洩瀉則是失血的表現。孤脈為逆症,虛脈為順症。(論治十四。)
脈象洪大通常表示病情加重。(脈色二十一。)
內外病症:春季脈象如弦,若脈氣強勁有力,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氣微弱無力,稱為不及,病在內。夏季脈象如鉤,若脈來盛而去亦盛,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來不盛而去反盛,稱為不及,病在內。秋季脈象如浮,若脈來如毛且中央堅實、兩旁虛弱,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來如毛而微弱,稱為不及,病在內。冬季脈象如營,若脈來如彈石般堅硬,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去如數般急促,稱為不及,病在內。
脾脈四季變化:若脈來如水流般滑利,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來如鳥喙般短促,稱為不及,病在內。(均見脈色十。)寸口脈沈而堅實,表示病在內;寸口脈浮而盛,表示病在外。脈象盛滑堅實,病在外;脈象小而實且堅,病在內。(均見脈色十六。)病在內而脈虛,病在外而脈澀堅,皆難治。病在內而脈實堅,病在外而脈不實堅,亦難治。(均見脈色十二。)脈象急促且時斷時續,表示病在內。(脈色十一。)病在內而脈不實不堅,時聚時散。(論治六。)
新病與久病:脈象細弱而澀,為久病;脈象滑浮而急促,為新病。(脈色十六。)新病與久病,可從脈象與氣色判斷。(脈色三十六。)久病者,病癒後身體虛弱,需調養恢復,等待氣血復原。(論治十二。)
暴病:太陽經主開,若開闔失常,則肌肉關節鬆弛,暴病隨之而起。(經絡三十。)
解㑊(身體懈怠無力):冬季脈象太過,會使人懈怠無力,脊背疼痛且氣短懶言。(脈色十。)尺脈緩慢而澀,稱為解㑊。(脈色十六。)足少陽經的瘧疾,會使人身體懈怠,寒熱不劇烈,厭惡見人,見人則心慌,發熱多汗。(疾病五十。)針刺時傷及骨髓,會導致骨骼消損、小腿痠軟,身體懈怠無力,難以行動。(針刺六十三。)
食亦(食多而消瘦):大腸熱邪傳至胃,使人食多卻消瘦,稱為食亦。胃熱傳至膽,亦稱食亦。(疾病四十六。)
毀傷(外傷):肝脈與腎脈同時出現異常,面色青赤,可能因外傷所致,無論是否見血,或伴有濕邪或水濕之症。(脈色三十六。)
人若從高處墜落,瘀血內留,腹中脹滿,大小便不通,應先服用通利藥物。此為上傷厥陰經脈,下傷少陰經絡。(針刺三十。)
痱(肢體癱瘓):痱病表現為身體無痛感,四肢無力。若神智尚清,言語微弱可辨,可治;若完全不能言語,則難治。(針刺三十六。)
大僂(駝背):陽氣本應滋養精神與筋脈,若開闔失常,寒氣入侵,則形成駝背,或深入脈絡成為瘻瘡。(疾病五。)
體重(身體沈重):肝虛、腎虛、脾虛,皆會使人感到身體沈重、煩悶不適。(疾病九。)少陽經所謂「不可反側」,是因陰氣藏物,物藏則不動,故難以翻身。(疾病十一。)
柔痓(筋脈拘攣):肺熱傳至腎,轉為柔痓。(疾病四十六。)
譫妄(神志不清):厥陰經氣逆,可能導致小便不通、胡言亂語。(疾病三十五。)陽氣過盛會使人狂言罵詈,不分親疏。(疾病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