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9)

回本書目錄

三十二卷 (9)

1. (二十五)臥證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行於陰,而復合於目。(見經絡類二十五。)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疾病七十九。)

陰蹺陽蹺,陰陽相交,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針刺四十四。)

老人之不夜瞑。少壯之人不晝瞑。(經絡二十三。)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疾病三十一。)

水病下為附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針刺三十八。)

白話文:

(二十五)臥證

清晨時陰氣消退,陽氣從眼睛生發,眼睛睜開則陽氣上升至頭部。夜間陽氣運行於陰分,最終又回歸於眼睛。

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時,人就會閉目入睡;陰氣消退而陽氣旺盛時,人就會醒來。

陰蹺脈與陽蹺脈的陰陽之氣交會於眼外角,陽氣旺盛則眼睛睜大,陰氣旺盛則眼睛閉合。

老年人夜間難以入睡,年輕人白天則不易睏倦。

無法平躺的人,是因為胃部不適。水腫病患者也無法安臥,躺下會驚悸,驚悸則咳嗽加劇。

水腫病在下表現為腳背腫脹、腹部脹大,在上則表現為氣喘、無法平躺,這是病症同時影響表裡所致。

2. (二十六)疝證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見經絡類二十七。)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針刺三十。)

肝所生病,為狐疝。(疾病十。)

足厥陰病,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疾病十。)

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疾病十一。)

足厥陰,氣逆則睪腫卒疝。(經絡五。)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疾病六。)

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疾病六十九。)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疾病二十九。)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藏象二十八。)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針刺四十七。)

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脈急者,疝瘕少腹痛。(脈色十六。)

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脈色二十。)

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肝脈滑甚為㿉疝。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腎脈滑甚為癃㿉。(脈色十九。)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脈色三十四。)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陰急為疝。(脈色二十四。)

陽明司天,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運氣二十五。)

陽明之勝,外發㿗疝。(運氣二十七。)

太陰在泉,主勝甚則為疝,(運氣三十。)

歲太陽在泉,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運氣二十五。)

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運氣二十八。)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針刺四十七。)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針刺二十四。)

白話文:

(二十六)疝證

任脈發生病變時,男性容易形成七種疝氣。督脈生病時,會出現從下腹向上衝擊心臟的疼痛,且大小便困難,稱為「衝疝」。

邪氣侵犯足厥陰肝經的絡脈,會導致突然的疝氣劇痛。

肝經病變可能引發「狐疝」。

足厥陰肝經病變時,男性易患疝氣,女性則常見小腹腫脹。

厥陰經所說的「㿗疝」,是指女性小腹腫脹,陰氣過盛導致經脈脹滿不通,因此稱為「㿗癃疝」。

足厥陰肝經氣逆時,會出現睪丸腫脹和突發疝氣。

三陽經病變可能表現為寒熱症狀,後續可能發展為「㿗疝」。

足陽明經筋病變時,會引發疝氣並伴隨腹部筋脈拘急。

脾病傳至腎臟時,稱為「疝瘕」,症狀包括小腹悶熱疼痛、排出白色分泌物,又稱「蠱病」。

腎臟位置偏低時,會導致腰骶疼痛、無法俯仰,並可能形成「狐疝」。

病變位於小腹,腹痛且無法大小便,稱為「疝」,病因多為寒邪。

寸口脈沈而弱,表示疝瘕伴隨小腹痛;脈搏急促也代表疝瘕小腹痛。

心脈急促時,稱為「心疝」,小腹可能出現腫塊。

心脈微滑為心疝,症狀包括牽引臍部和小腹鳴響。肝脈滑甚為「㿉疝」。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常伴隨膿血便。腎脈滑甚為「癃㿉」。

青色脈象長且左右彈動,表示心窩和肋下有積氣,稱為「肝痹」,病因與寒濕有關,與疝氣病機相似。黃色脈象大而虛,表示腹中有積氣和逆氣,稱為「厥疝」,女性病機相同。

腎脈或肝脈大、急、沈,均可能為疝氣。心脈滑而急為心疝,肺脈沈而搏動為肺疝。三陰脈急促也代表疝氣。

陽明司天之時,男性易患「㿗疝」,女性易小腹痛。

陽明氣盛時,外部可能發作「㿗疝」。

太陰在泉且主氣過盛時,易形成疝氣。

太陽在泉之年,民眾易患小腹牽引睪丸、腰脊疼痛,並向上衝擊心臟的症狀。

太陽之氣復發時,會出現小腹牽引睪丸、腰脊疼痛並向上衝擊心臟的症狀。

小腹牽引睪丸、腰脊疼痛並向上衝擊心臟,邪氣位於小腸時,會連累睪丸繫帶,與脊椎相關。

小腸病變時,症狀包括小腹痛、腰脊牽引睪丸疼痛,且常感排便困難。

3. (二十七)腸澼泄瀉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見疾病類十三。)

腎所生病為腸澼。(疾病十。)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疾病五。)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督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脈色二十四。)

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脈色三十三。)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疾病四十六。)

陰陽虛,腸澼死。(脈色二十九。)

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向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疾病二。)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疾病十七。)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陰陽一。)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脈血二十一。)

肺脈小甚為泄。腎脈小甚為洞泄。(脈色十九。)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色十六。)

胃脈虛則泄。(脈色二十。)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疾病十八。)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疾病二十六。)

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疾病十。)

久風為飧泄。(疾病七十七。)

飧泄取三陰。(針刺四十七。)

寒入下焦,傳為濡泄。(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

腸溜。(疾病四。)

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脈色十二。)

濕勝則濡泄。(運氣二十一。)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疾病一。)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疾病八。)

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運氣二十。)

白話文:

(二十七)痢疾與腹瀉

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陰分會受損。陰分受損則影響五臟,五臟功能失調會導致腹部脹滿、氣機阻塞,向下發展則形成腹瀉,長期不癒則轉為痢疾。

腎臟病變可能引發痢疾。

外邪侵襲人體,耗損精氣,尤其容易損傷肝臟。若此時飲食過量,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進一步形成痢疾或痔瘡。

脾脈外鼓而沈,是痢疾的徵象,但病程較久後可能自癒。肝脈細小而緩,也是痢疾的表現,較易治療。督脈微弱而沈,並伴有下血,若血溫且身體發熱,預後不良。心肝兩臟病變也可能導致便血,若兩臟同時發病但脈象細小沈澀,尚可治療;若伴隨發熱,則預後較差,發熱超過七日可能致命。

大便帶血塊、腹瀉且脈象細小、手腳冰冷者,較難治癒;若腹瀉但脈小、手腳溫暖,則較易痊癒。春季受風邪侵襲,夏季可能出現腹瀉或痢疾。

腎熱轉移至脾,會導致虛弱,甚至因痢疾而死亡。

陰陽氣虛者,若患痢疾,預後不良。

外邪滯留體內,傳至腸胃時,會引發腹脹。若寒氣偏盛,則腸鳴、腹瀉、消化不良;若熱氣偏盛,則大便溏薄如糜。

脾虛會導致腹脹、腸鳴、腹瀉及消化不良。

清氣下陷,會引發腹瀉。春季受風邪,夏季易生腹瀉。

脈搏數動而偶有間歇,是陽脈病變,可能出現腹瀉或便膿血。

肺脈極細小為腹瀉之徵;腎脈極細小為嚴重腹瀉(洞洩)。

尺膚寒冷且脈細,稱為「後洩」。

胃脈虛弱則易腹瀉。

情志過度(如憂思過度)會導致腹脹、腹瀉。

憤怒會引發氣逆,嚴重時甚至嘔血或腹瀉。

肝臟病變可能導致胸悶、嘔吐、腹瀉。

長期受風邪侵襲會轉為腹瀉。

治療腹瀉可取三陰經穴位。

寒氣侵入下焦,可能轉為濕瀉(濡洩)。

腸道積滯(腸溜)。

腹瀉而脈象洪大,或失血而脈象實而有力,皆難治癒。

濕氣過盛會導致濕瀉。

排泄物清澈寒冷者,多屬寒證;急迫性腹瀉伴隨裡急後重者,多屬熱證。

病邪深入陰分,可能導致下痢(腸澼)反覆發作。

寒氣來襲時,會出現腹部硬滿、疼痛劇烈、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