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8)
三十二卷 (8)
1. (二十三)厥痹痿證
風寒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疾病二十九。)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脈色二十一。)
厥陰之復,甚則入脾,食痹而吐。(運氣二十八。)
胃脈軟而散者,當病食痹。(脈色二十。)
心痹。肺痹。肝痹。腎痹。脾曰厥疝。(脈色三十四。)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其病攣痹。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論治類九。)
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脾脈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腎脈微急為沉厥。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脈色十九。)
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藏象九。)
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疾病五。)
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經絡三十。)
白話文:
(二十三)厥痹痿證
風寒侵入肺部滯留,稱為肺痹,症狀是咳嗽氣喘。肺病會傳給肝,形成肝痹,又可稱為厥證,表現為脅痛和嘔吐食物。(出自《疾病篇》第二十九條。)
按脈按到骨頭位置,脈氣微弱的人,會有腰脊疼痛和身體麻痹的症狀。(出自《脈色篇》第二十一條。)
厥陰經病復發時,嚴重時會傳到脾臟,導致飲食不化而嘔吐。(出自《運氣篇》第二十八章。)
胃脈軟弱而散亂的人,容易得飲食不化的痹證。(出自《脈色篇》第二十章。)
心痹、肺痹、肝痹、腎痹、脾痹可統稱為厥疝。(出自《脈色篇》第三十四章。)
南方人喜歡吃酸味和醃制食品,容易得痙攣麻痹的病症。中原地區的人飲食複雜而不愛運動,所以多患痿證、厥證和寒熱病。(出自《論治篇》第九條。)
心脈稍大的,是心痹,會牽引背部疼痛。肺脈稍緩的,是痿證、瘻瘡或偏癱。肺脈稍大的,是肺痹,會牽引胸背疼痛。肝脈稍大的,是肝痹,表現為陰囊收縮、咳嗽時會牽引小腹疼痛。脾脈特別緩的,是痿厥;稍緩的,是風痿,四肢無力但神志清醒。腎脈稍急的,是沈厥。稍滑的,是骨痿,坐下後站不起來,站起來後眼前發黑。(出自《脈色篇》第十九條。)
精氣受損會導致骨頭酸軟、痿弱、厥冷,還會經常遺精。(出自《藏象篇》第九條。)
濕熱不除,大筋會縮短而拘攣,小筋會鬆弛而無力,縮短表現為拘攣,鬆弛表現為痿弱。(出自《疾病篇》第五條。)
陽明經主闔,闔的功能失常會使氣無處歸藏,導致痿疾發生。(出自《經絡篇》第三十條。)
2. (二十四)汗證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見陰陽類四。)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脈色二十一。)
陽加於陰謂之汗。(脈色二十九。)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汗不出。陰勝則身寒汗出。(陰陽二。)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疾病三十一。)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藏象二十五。)
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經絡二十三。)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針刺三十六。)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疾病四十一。)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疾病二十七。)
因於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疾病五。)
魄汗未藏。(疾病六。)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運氣四十四。疾病五十三。)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所謂玄府者,汗空也。(針刺三十八。)
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厥漉汁。(疾病七十六。)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疾病二十六。)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者死。(疾病四十三。)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疾病六十七。)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脈色二十。)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脈色十六。)
肺脈緩甚為多汗。(脈色十九。)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針刺四十)。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針刺五十四。)
肺病者,背痛汗出。腎病者,汗出憎風。(疾病十七。)
白話文:
(二十四)汗證
人體的陽氣之汗,可以用天地間的雨水來比喻。(見陰陽類四。)
陽氣過盛則身體發熱而無汗,陰氣過盛則多汗而身體發冷,陰陽皆過盛則無汗且發寒。(脈色二十一。)
陽氣作用於陰分,便會產生汗。(脈色二十九。)
陽氣偏勝則身體發熱,腠理閉合,呼吸粗重,汗液不出。陰氣偏勝則身體發冷而汗出。(陰陽二。)
陰虛者陽氣必然乘虛而入,因此氣短、時常發熱且出汗。(疾病三十一。)
津液脫失者,腠理開洩,大汗淋灕。(藏象二十五。)
血與氣名稱不同,但本質同類。因此失血者無汗,失汗者無血,所以人若兩者皆失則會死亡,無法同時存活。(經絡二十三。)
風邪從外侵入,會使人顫抖發寒而出汗。(針刺三十六。)
暑邪應與汗液一同排出,不可強行止汗。(疾病四十一。)
夏季暑熱時若不出汗,秋季易患風瘧。(疾病二十七。)
因暑熱而汗出,煩躁則氣喘胸悶,安靜則多言,身體如燃燒的炭火,汗出後熱散。若汗出偏於身體一側,會導致半身不遂;汗出時受濕邪侵襲,易生痤瘡和痱子。勞累出汗時受風,寒氣郁積則生粉刺,郁久則成痤瘡。汗出未盡,形體虛弱而氣耗,腠理閉塞,可能引發風瘧。(疾病五。)
汗出未收斂。(疾病六。)
受驚而精氣耗散,汗出於心。負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過度勞累,汗出於脾。飲食過飽,汗出於胃。醉酒飽食後行房,汗出於脾。(運氣四十四。疾病五十三。)
勇猛過度勞累則腎汗出。所謂“玄府”,即汗孔。(針刺三十八。)
肌肉不堅實,腠理酥鬆,則易患風厥而汗出如漿。(疾病七十六。)
熱則腠理開洩,營衛通暢,大汗淋灕,因此氣隨汗洩。勞累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虛,故氣耗損。(疾病二十六。)
人之所以出汗,皆源於飲食水谷,水谷化生精氣。若邪氣與正氣在筋骨肌肉間交爭而出汗,是邪退而精氣勝的表現。若再次發熱,是邪氣仍盛;汗出後脈象仍躁動者,預後不良。(疾病四十三。)
多汗而皮膚濕潤者,是因濕邪過盛,陽氣不足,陰氣偏勝,兩者相互作用,故汗出而濕潤。(疾病六十七。)
肺脈軟弱而散者,易病冷汗淋灕。(脈色二十。)
尺脈澀而脈滑者,稱為多汗。(脈色十六。)
肺脈過於緩者,多汗。(脈色十九。)
熱病汗出且脈象適宜發汗者,可針刺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等穴,瀉法則熱退,補法則汗出。若汗出過多,可取內踝上橫脈以止汗。(針刺四十。)
手太陰經可發汗,足陽明經亦可發汗。若針刺陰經而汗出過多,可從陽經止汗;針刺陽經而汗出過多,可從陰經止汗。(針刺五十四。)
肺病患者,背痛且汗出。腎病患者,汗出而惡風。(疾病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