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7)

回本書目錄

三十二卷 (7)

1. (二十二)胎孕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見脈色類二十三。)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脈色二十三。)

有子無子,男盡七七,女盡八八。(藏象十三。)

督脈生病,女子不孕。(經絡二十七。)

帝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論治十三。)

白話文:

(二十二)懷孕

陰脈搏動明顯而與陽脈不同,表示懷孕。(出自脈色類第二十三。)

婦女手少陰脈搏動強烈,是懷孕的徵兆。(出自脈色第二十三。)

能否生育,男性以七七四十九歲為限,女性以八八六十四歲為限。(出自藏象第十三。)

督脈出現問題,女性會無法懷孕。(出自經絡第二十七。)

黃帝問:「婦女懷孕時,若用藥治療會如何?」岐伯回答:「若有病症需要用藥,只要對症下藥,不會傷害胎兒,也不會傷害母體。」(出自論治第十三。)

2. (二十三)厥痹痿證

厥逆者,寒濕之起也。(見脈色類三十二。)

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疾病八十。)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疾病十九。)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色二十四。)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疾病十一。)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疾病五。)

三陽為病發寒熱,及為痿厥腨㾓。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疾病類六。)

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脈色二十一。)

腎氣虛則厥。(藏象十。)

志不足則厥。(疾病十八。)

衝脈並少陰之經,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針刺二十。)

氣逆者足寒也。(疾病十六。)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疾病七十九。)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針刺三十。)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厥逆為病也,足暴凊,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諸厥之刺。(針刺五十。)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疾病八十四。)

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針刺三十五。)

陽明在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運氣三十。)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疾病十二。)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經絡二十一。)

邪入於陰則痹。(疾病二十五。)

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針刺二。)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針刺三十一。)

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運氣二十五太陰司天。又針刺二十五略同。)

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疾病七十六。)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針刺三十二。)

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疾病四十五。)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經絡八。)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脈澀曰痹。(脈色三。)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針刺五十。)

白話文:

(二十三)厥痹痿證

厥逆是由寒濕之氣引起的。

人體發生厥逆時,陽氣會上衝,陰氣會下聚。陽氣上衝,則上部獨熱如火光;陰氣下聚,則雙腳寒冷,腳寒則會腫脹。

血與氣同時上衝,會導致「大厥」,患者突然昏倒,若氣能回返則生,不回返則死。

脈搏急促如喘,稱為「暴厥」,暴厥者無法與人交談。

腎氣內傷而厥逆,會導致失聲和下肢癱瘓,這是腎虛所致。少陰經氣不通,也會引發厥逆。肝氣應調暢而受阻,因此易怒,這種情況稱為「煎厥」。

陽氣過度消耗會導致精氣衰竭,長期累積到夏季,可能引發「煎厥」。大怒時陽氣上衝,血氣鬱積於頭部,會導致「薄厥」。

三陽經病變會引發寒熱及下肢痿弱、小腿痠痛。二陽與一陰經病變,則易驚恐、背痛、頻繁打嗝和呵欠,稱為「風厥」。

脈象沈細而數,是少陰經厥逆的表現。

腎氣虛弱會導致厥逆。

意志不足也會引發厥逆。

衝脈與少陰經相連,若絡脈阻塞,腳背脈搏停止,進而厥逆發冷。

氣機逆亂會導致雙腳寒冷。

下焦氣血不足,會引發痿弱、厥逆及心胸煩悶。

五臟絡脈氣血衰竭,會使全身脈搏跳動但失去意識,狀如屍體,稱為「屍厥」。

風邪逆亂會導致四肢突然腫脹、身體沈重、時常發冷,飢餓時煩躁,飽食後易變動。厥逆發作時,雙腳突然冰冷,胸部如裂開般疼痛,腸子如刀割,煩悶無法進食,脈象大小皆澀。

厥逆還會引起腹脹、腸鳴、胸悶、呼吸困難。

寒氣上逆不下,會導致膝蓋以下冰冷,年輕人在秋冬易死,老年人則可能存活。

厥逆在腳部時,宗氣無法下行,血脈凝滯,需用溫熱療法調理。

陽明經氣逆亂會引發喘息、煩悶、厭惡人聲。厥逆若影響內臟則危險,僅在經絡則可治癒。

睡眠時受風寒,血液凝滯於皮膚為「痹」,凝於脈絡為「血瘀」,凝於腳部為「厥」,這三者因血流不暢而致病。

邪氣侵入陰分會導致痹症。

風寒侵襲人體,深入骨骼關節,形成「深痹」。

病在陽分稱為「風」,病在陰分稱為「痹」,陰陽俱病稱為「風痹」。

「陰痹」按壓無感,症狀包括腰脊頭項痛、眩暈、便秘、陰氣不運、食慾不振、咳血、心悸,根源在腎。

肌肉鬆弛不堅實者易患痹症。

寒痹的特徵是疼痛持久、皮膚麻木。

陽氣不足、陰氣過盛者,身體寒冷如浸水中。

寒氣積聚會使營衛失調,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內為「骨痹」,外為麻木不仁。

脈搏一呼一吸各三動且澀滯,稱為痹脈。

病在筋脈,關節疼痛無法行走,稱為「筋痹」;病在肌肉,全身疼痛,稱為「肌痹」,因寒濕所致;病在骨骼,沈重難舉、骨髓痠痛,稱為「骨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