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6)

回本書目錄

三十二卷 (6)

1. (二十)癲狂驚癇

邪入於陽則狂。(見疾病類二十五。)

陽重脫者易狂。(藏象三十。)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疾病五。)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疾病十九。)

心脈滿大,肝脈小急,癇瘈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腎肝並小弦欲驚。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脈至如數,使人暴驚。(脈色二十四。)

心脈緩甚為狂笑。肺脈急甚為癲疾。腎脈急甚為骨癲疾。(脈色十九。)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藏象九。)

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疾病十一。)

刺灸癲狂。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針刺三十七。)

石藥發瘨,芳草發狂。(疾病六十。)

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疾病三十八。)

白話文:

(二十)癲狂驚癇

邪氣侵入陽分會導致狂症。

陽氣嚴重耗散的人容易發狂。

陰氣不能制衡陽氣,則血脈流動急促,兩者相爭便會引發狂症。

血偏聚於陰分,氣偏聚於陽分,因此會出現驚狂的症狀。

心脈滿大,肝脈小而急促,可能引發癲癇、抽搐、筋脈攣縮。肝脈急亂不穩,多因受驚駭所致。腎脈和肝脈均小而弦緊,預示可能受驚。少陰脈急為癲癇昏厥,陽明脈急為驚症。脈象急促如數,會使人突然受驚。

心脈過於弛緩,可能表現為狂笑不止。肺脈過於急促,可能引發癲疾。腎脈過於急促,可能表現為骨癲疾。

肝因過度悲哀而受傷,會損害魂,魂傷則導致狂亂、健忘、神志不清。肺因過度喜樂而受傷,會損害魄,魄傷則導致狂症,狂者意識不清,不顧他人。

太陽經所說的嚴重狂癲之症,是由於陽氣全部聚集在上部,而陰氣在下部,形成下虛上實,因此引發狂癲。病情發作時,患者可能想要登高唱歌、脫衣奔跑,這是陰陽再次相爭,外邪併入陽分所致。

針灸治療癲狂時,若癲疾發作如狂症,則難以治癒。病在各陽脈,且伴有寒熱交替,各部位時寒時熱,稱為狂症。病初發時,若一年發作一次尚可治,若一月發作一次則難治,若一月發作四五次則稱為癲病。

金石類藥物可能引發癲症,芳香草藥可能引發狂症。

用砭石瀉法治療會使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則可能導致狂症。

2. (二十一)消隔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一陽發病,其傳為隔。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見疾病類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疾病四十六。)

心脈微小為消癉。肺脈微小為消癉。肝脈微小為消癉。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脾脈微小為消癉。腎脈微小為消癉。(脈色十九。)

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疾病七十六。)

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藏象二十八。)

中熱消癉則便寒。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論治二。)

癉成為消中。(疾病七十七。)

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疾病二十九。)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寒者不嗜食。冬傷於寒,春生癉熱。(脈色三十三。)

腎所生病為黃疸。(疾病十。)

凡治消癉,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疾病七十八。)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脈色二十四。)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疾病二十八。)

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針刺四十八。)

白話文:

(二十一)消隔

陽明經的病變源自心脾,發展後可能形成「風消」。少陽經的病變,發展後可能形成「隔」。陽明經氣機鬱結稱為「消」,太陽經氣機鬱結稱為「隔」。

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會導致「肺消」,症狀是喝一杯水卻排出兩杯尿,屬於不治之症。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會發展成「膈消」。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會使人食量大卻消瘦,稱為「食亦」。胃的熱氣轉移到膽,也稱為「食亦」。

心脈微弱細小是「消癉」的表現。肺脈、肝脈、脾脈、腎脈若微弱細小,同樣可能出現「消癉」。脾脈微急則會形成「膈中」,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

五臟虛弱的人容易患上「消癉」。五臟脆弱的人,也容易得「消癉」且病情易惡化。

體內有熱導致「消癉」時,適合用寒涼療法。胃中有熱會加速消化,使人容易飢餓。

「癉」發展嚴重會變成「消中」。

肝病傳到脾,稱為「脾風發癉」,症狀包括腹中發熱、心煩、皮膚發黃。

身體疼痛、面色微黃、牙齒和指甲發黃,屬於黃疸。若小便黃赤、脈搏微弱且怕冷,則食慾不振。冬季受寒,春季可能引發「癉熱」。

腎病可能導致黃疸。

治療「消癉」時,肥胖或富貴之人多因飲食過於精緻所致。「隔」則是氣機閉塞,上下不通,多因突然的憂慮引發。

胃脈沈而澀,或胃脈外側鼓動而大,心脈細小且緊急,都可能是「膈」的表現。

「胃風」的症狀包括頸部多汗、怕風、飲食難以下嚥、胸膈阻塞不通。

氣機上逆導致「上膈」,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寄生蟲導致「下膈」,食物隔一段時間才會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