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5)
三十二卷 (5)
1. (十八)諸痛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癢者陽也。(見針刺類五十三。)
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疾病六十七。)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疾病十九。)
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疾病四十五。)
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陰陽一。)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疾病五十八。)
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沉而橫,曰腹中有橫積痛;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色十六。)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脈色十九。)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脈色二十一。)
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經絡十二。)
腎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真心痛。(針刺四十六。)
諸經腰痛。(針刺四十九。)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疾病一。)
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土鬱之發則心痛。金鬱之發,心脅滿引小腹,暴痛不可反側。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火鬱之發,民病骨痛,腹中暴痛。(運氣二十三。)
白話文:
(十八)各種疼痛
疼痛屬於陰證,用手按壓疼痛處而無法緩解的也是陰證。搔癢則屬於陽證。
疼痛多因寒氣過盛,有寒邪才會產生疼痛。
實證表現為外部堅硬飽滿,按壓會疼痛;虛證則因氣血不足,按壓後氣血得以溫養,反而感到舒適而不痛。
發熱時伴有疼痛是什麼原因?
氣受傷會引發疼痛,形體受傷則會腫脹。因此,先痛後腫是氣傷影響形體;先腫後痛則是形體受傷影響氣機。
天氣炎熱、衣著厚重時,腠理開洩而汗出;若寒邪滯留於肌肉之間,津液凝聚則會產生疼痛。
寸口脈短促,主頭痛;脈長,主足脛疼痛;脈急促上衝,主肩背痛;脈沈而弱,主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沈而橫向,主腹中有積塊疼痛;脈急,主疝瘕少腹痛。
心脈微急,主心痛牽引背部,食慾不振。
脈細而沈者屬陰證,主骨痛。按壓至骨,脈氣微弱者,主腰脊痛且身體痹阻。
新形成的積塊疼痛且可移動者,較易治癒;積塊不痛者,較難治癒。
腎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真心痛(皆為不同類型的心痛)。
各種經絡引起的腰痛。
疼痛、搔癢、瘡瘍,皆與心相關。
木氣鬱發時,民眾易患胃脘及心區疼痛;土氣鬱發時,易患心痛;金氣鬱發時,易心脅脹滿牽引小腹,劇痛無法翻身;水氣鬱發時,易因寒邪客居而心痛;火氣鬱發時,易患骨痛及腹中劇痛。
2. (十九)積聚癥瘕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寒氣上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見疾病類二。)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脈色二十一。)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腎脈微急為奔豚。(脈色十九。)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脈色三十四。)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脈色十九。)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色十六。)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三陽急為瘕。(脈色二十四。)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脈色十一。)
手少陰之筋病內急,心承伏梁。(疾病六十九。)
頰下逆顴為大瘕。(疾病四十四。)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疾病四十六。)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經絡二十七。)
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經絡十二。)
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論治十三。)
白話文:
(十九)積聚癥瘕
積病的初始形成,是因受寒而產生,寒氣逆亂便形成積聚。寒氣向上侵入腸胃會導致腹脹,腹脹則使腸外的津液被迫聚積無法消散,日久便形成積病。
若脈象向外推卻又內沈而不外浮,表示心腹有積聚。
心脈略微緩慢為「伏梁」,積聚在心下。肝脈略微急促為「肥氣」,積聚在脅下,形狀如倒扣的杯子。腎脈略微急促為「奔豚」。
若出現紅色脈象,脈搏急促而堅硬,診斷為有積氣在中焦,時常妨礙飲食,稱為「心痹」。白色脈象出現,脈搏急促而浮,上虛下實,易受驚嚇,積氣在胸中,喘息而虛弱,稱為「肺痹」。青色脈象出現,脈搏長且左右彈動,積氣在心下及脅肋,稱為「肝痹」,因寒濕所致,與疝氣病機相同。黃色脈象出現,脈搏大而虛,積氣在腹中,伴有氣逆,稱為「厥疝」。黑色脈象出現,上部堅硬而大,積氣在小腹與陰部,稱為「腎痹」。
腎脈略微急促為「沈厥奔豚」。
寸口脈沈而橫向,表示脅下有積聚,腹中有橫向積聚疼痛。
腎脈、肝脈、心脈若細小而急促,且不鼓動,皆為「瘕」病。三陽脈急促亦為瘕病。
脈搏強盛急促且時常中斷,表示病在中焦;脈搏結滯而橫向,則有積聚。
手少陰經筋病變,內部拘急,心下有「伏梁」。
頰部氣色逆衝至顴骨,為「大瘕」。
小腸熱邪移行至大腸,形成「虙瘕」。
任脈病變,女子會出現帶下及瘕聚。
積聚疼痛可移動者,較易治癒;積聚不痛者,較難治癒。
若有病因存在,治療時不會傷及根本,也不會造成嚴重損害。對於嚴重的積聚病症,可用峻烈藥物攻伐,但須在病勢減退大半時停止,過度攻伐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