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序 (1)
序 (1)
1. 序
上古時神農、黃帝君而醫,岐伯諸公師而醫,而醫實首於伏羲。羲懼天下後世離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畫以為天地人之總,仲尼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謂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復生六十四卦,列為三百八十四畫。而世人之病,病在於三百八十四畫中求活計,而不知一畫為總,此羲之所以醫千萬世之病原也。自是神農有本草經,軒岐有靈素經,兩大經出而言醫者咸宗之。
白話文:
在遠古時代,伏羲氏被視為醫學的始祖。他擔心後世的人們與天地人分離,因此首先畫了一條線,代表天地人和一的總和,孔子稱之為「太極」。太極是天地人和的中心,也就是生命和命運。從太極生出了八卦,再生出六十四卦,組成了三百八十四畫。世人的疾病都在這三百八十四畫中尋求活路,卻不知道一條線纔是總和。這就是伏羲醫治後世所有疾病根源的方法。後來,神農氏寫了《本草經》,軒轅黃帝和岐伯寫了《靈素經》,這兩部經典問世後,後世醫家都將其奉為圭臬。
顧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為之羽翼,然後易義昭明於天地;而靈素之後,無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稱神醫,而實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況如王太僕之儔乎?!今略舉其大者,如三焦胞絡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難以為無形,兩腎皆藏精也,而三十六難以右腎為藏精系胞之命門,頭為諸經之會也,而四十七難以為諸陽之會,此秦越人之與內經左也。
白話文:
易經有文王、周公、孔子這三位聖人為羽翼,因此易經的義理才能廣泛流傳於天地間。而《靈樞》之後,沒有人能夠成為它的羽翼。從秦越人以下,世上被稱為神醫的人,實際上都無法與文王、周公、孔子相提並論,更何況是像王太僕那樣的人呢?現在略舉幾個比較重大的錯誤:三焦和胞絡本來是有形體的,但《二十五難》卻說它們無形;兩腎都藏精,但《三十六難》卻認為只有右腎藏精,把胞絡歸為命門;頭是各條經絡的交會處,但《四十七難》卻說它是各條陽經的會合點。這都是秦越人與《內經》相左的地方。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無真明也,此王太僕之與內經左也。夫曰難曰注而失有如是,軒岐再起,其謂之何?此吾友張景岳所以慨然而嘆,毅然而起,直以發明內經為己任也。
白話文:
君火原指身體的陽氣明亮清晰,相火原指身體的陰火穩定安詳。但王註卻將「明」改為「名」,這表示君火只有空洞的名稱,而沒有真正的明亮。這是王太僕對於《內經》左傳的嚴重誤解。如果連這麼簡單的註解都有錯誤,即使軒轅黃帝和岐伯重生,他們也會感到驚訝。這正是我的朋友張景嶽感慨嘆息、毅然起身,直接擔負起闡釋《內經》的重任的原因。
景岳名介賓,字會卿,為會稽之傑士,幼稟明慧,自六經以及諸子百家無不考鏡,而從其尊人壽峰公之教,得觀內經,遂確然深信,以為天地人之理盡備於此,此即所為伏羲之易也。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內經為主,小試則小效,大試則大效,無所不試則無所不效,而醫林之諸子百家咸聽吾所用,而不為諸子百家用。
白話文:
景嶽,名介賓,字會卿,是會稽德才兼備的傑出人士。從小聰明好學,對六經、諸子百家都深入研究。在父親壽峯先生的教導下,讀到《內經》,他堅信不疑,認為天地人之間的道理都包含在此書中,這正是伏羲所作的《易經》。於是景嶽踏入世俗,以《內經》為醫學指導,小病醫小效,大病醫大效,凡是試過的病症都治癒了。醫學界中原本不同的學派,都聽從景嶽的理論,不再堅持自己的學派。
如關格之脈,本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否絕,而仲景祖難經之說,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遂致後世誤傳,此則用仲景而不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臟氣脈候之正理,而脈經以小腸大腸附配兩寸,藏象豈容顛倒乎?人迎系陽明之腑脈,氣口系太陰之臟脈,而脈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左候表,以右候里,表裡豈容混亂乎?此則用叔和而不為叔和用也。
白話文:
如果關脈和格脈閉阻,通常會用人迎穴和氣口穴來判斷陰陽脈絡是否通暢。但東漢名醫張仲景繼承《難經》的理論,認為關脈在寸口,格脈在尺脈。如果關脈閉阻,就導致小便不通,如果格脈閉阻,就會嘔吐反胃。後世錯誤地傳承了這種說法,這就等於使用張仲景的方法,卻違背了他的本意。
用上部的脈象診斷上部的臟腑,用下部的脈象診斷下部的臟腑,這是臟氣脈象診斷的正確道理。但《脈經》卻把小腸和大腸的脈象錯配到兩寸上,這怎麼可能呢?人迎穴屬於陽明經的腑脈,氣口穴屬於太陰經的臟脈。《脈經》卻把左邊的脈象稱為人迎,右邊的脈象稱為氣口,用左邊的脈象診斷表證,用右邊的脈象診斷裡證,這豈不是混亂不堪了嗎?這就等於使用王叔和的方法,卻違背了他的本意。
病機十九條,此明五臟六氣病化所屬之本,非皆言其太過也,而原病式盡以有餘為訓,則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則用河間而不為河間用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明陰陽不交之敗亂也,而丹溪引之,以證陽道實、陰道虛,而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斫伐生機,莫此為甚,此則用丹溪而不為丹溪用也。脈有更代,是名代脈,自仲景以中止為代,而後世述之,是代脈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
白話文:
《病機十九條》這篇古文闡述了五臟六氣致病的根本原理,並非都是指臟腑氣血過盛,而《原病式》的解讀卻全部以氣血有餘為準則,這樣一來,氣血不足的情況該如何解釋呢?這就是遵循了張仲景的理論而不被其侷限。
古文中還提到,陰虛則天氣斷絕,陽盛則地氣不足,這說明陰陽失衡會導致病變。但丹溪引用此論點,證明陽盛、陰虛,認為陽氣往往有餘,陰氣往往不足,這種損害生機的做法非常嚴重。這就是遵循了丹溪的理論而不被其侷限。
脈搏有變化,稱為代脈。自張仲景以來,都認為脈停跳為代脈,但後世的解釋卻模糊不清。直到現在才釐清了代脈的概念。
傷寒本傳十二經,自劉草窗有傳足不傳手之說,而諸家宗之,是傳經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內經,運用諸子,軒岐之後,文不在茲乎!猶恐內經資其自用,而不能與天下共用,遂乃著而為類經,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藏象,四曰脈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十曰針刺,十一曰運氣,十二曰會通,共三十二卷,犁為三百九十條,更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白話文:
根據傷寒論,十二條經絡會傳導疾病,自從劉草窗提出「足傳手不傳」的說法,眾多醫家都奉為圭臬,這說明對於經絡傳導的理解並不透徹,直到今天才得到澄清。這些觀點都源自景嶽大師對《內經》的闡釋,借用諸子的學說,繼軒轅黃帝和岐伯之後,但他的著作並未就此止步。
為了避免《內經》淪為自用之書,難以與天下人共享,景嶽大師著成《類經》,共分為十二類,包括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共三十二卷,條目三百九十條。此外,還附有十一卷圖翼和四卷附翼。
觀其運氣諸圖注,則天道可悉諸掌;觀其經絡諸布置,則藏象可洞其垣;觀其治法之玄機,則見之諸條詳按。凡其辨疑發隱,補缺正訛,別精氣,析神明,分真假,知先後,察氣數初中之妙,審陰陽闔闢之機,原始要終,因常知變,靡不殫精極微,秋毫無漏。此書一出,當使靈素與羲易並行,其有功於軒岐大矣。
白話文:
觀察此書中有關運氣的諸種圖例,則天道的運行規律便可瞭然於胸;觀察此書中經絡的諸種佈局,則人體臟腑的構造和生理功能便可洞悉無遺;觀察此書中治療方法的玄妙機理,則詳盡實用的治療原則便可見其精奧。凡此辨析疑點、揭示隱微、補正缺漏、區別精氣、分析神明、分辨真假、把握先後、洞察氣數微妙變化、探索陰陽開合規律,無不精益求精,鉅細無遺。此書一旦問世,必將與《靈樞》、《素問》及《易經》同享盛名,其對中醫理論和實踐的貢獻將是巨大的。
要之,此書不但有功於軒岐,而並有功於羲易。景岳於內經外,更作醫易等篇,余嘗觀邵子之圓圖方圖,多所未白,得景岳之圖解而瞭然無疑也,孰知此類經者,合羲易與內經而兩相發明哉?!余初與景岳交,自癸卯歲始。
白話文: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對醫學發展有幫助,也對周易有所貢獻。王肯堂除了闡述《內經》之外,還寫了《醫易》等書籍。我曾經看過邵雍的《圓圖》和《方圖》,有很多地方都弄不明白,後來讀了王肯堂的解釋才恍然大悟。誰能想到,理解這些經典的人,需要將周易和《內經》結合起來,才能相互印證,得到更好的理解?我與王肯堂最初的交往,是從癸卯年開始的。
余以苦心誦著,耗脾家之思慮,兼耗腎家之伎巧,於是病泄瀉者二十年,醫家咸以為火盛,而景岳獨以為火衰,遂用參朮桂附之劑,培命門之火,而吠者競起,余獨堅信不回,服之五年而不輟,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腎還元。余之敢於多服者,膽力之決斷也;景岳之敢於多用者,識力之明透也。
白話文:
我花了很多心思研讀,耗費了脾臟的思考能力,也耗費了腎臟的精巧機能。因此我得了二十年的腹瀉,所有醫家都認為是火氣太旺,只有張景嶽認為是火氣衰弱。於是,他使用人參、白朮、肉桂、附子的藥方來補命門之火,而其他醫生都反對這種做法。但我堅信不移,服用了五年沒有間斷,結果完全治癒了以前的病,脾腎也恢復了正常。我敢於長時間服用是基於我的膽量和決心;張景嶽敢於大量使用是因為他的識見和透徹的理解。
非景岳不能有此識,非余不能有此膽,余兩人之相與亦奇矣。余既受景岳之賜,因問景岳何以及此,則歸功於內經。因是每持內經相與談論,余才得其皮毛,而景岳已得其精髓。景岳謂余:將注內經,為世人式。余喜之甚,從臾成之。及余官汴梁,又迎景岳治余母太安人,延壽者八載,時類經尚未竣也。
白話文:
如果不是張景嶽,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見識;如果不是我,就沒有這樣的魄力。我和張景嶽的交往真是奇妙。我既然承蒙張景嶽的賜予,就問張景嶽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張景嶽就把功勞歸於《黃帝內經》。因此,我經常拿著《黃帝內經》與張景嶽一起探討,我只能領會到表面意思,而張景嶽已經洞悉了精華。張景嶽告訴我:準備為《黃帝內經》做註解,以便後人學習。我十分贊同,並從旁協助完成。等到我到開封做官,又請張景嶽來為我的母親治病,我的母親延壽八年,《類經》這本書還沒有完成。
余自江右參藩歸家十餘年,而景岳亦自長安歸家,特從會稽過⿰車韋水,見余於崢嶸山下,曰:類經成矣。余得而讀之,一讀一踴躍,再讀再踴躍,即請付之梓,而景岳猶慮識者寡也。余曰:太陽未出,爝火生明;太陽一出,孤燈失照。向日之內經不明,而諸家橫出,燈之光也;今類經一出,太陽中天,而燈失色矣。
白話文:
我從江西參戰回家十多年了,而景嶽也從長安回到了家鄉,特意從會稽經過烏江、韋水來訪,在我崢嶸山下見到了我,說:「《類經》已經寫成了。」我得到手後閱讀了一遍,一讀就興奮不已,再讀又更加興奮,於是請景嶽把它付梓印刷,而景嶽還擔心知曉的人很少。我說:「太陽還沒有出來,燈火就能照亮;而太陽一出來,孤燈就失去了光芒。『傷寒論』不明的時候,各家的著作紛出,就像燈火的光芒;現在《類經》一出,《傷寒論》就像太陽高懸,燈火就失去了顏色。」
人情不甚相遠,既能見燈,豈不見日?景岳又何慮焉?於是意決,將付之梓,而請余為序。夫景岳之妙旨,載在類經,不待余序;余所序者,謂其注內經而並著醫易。世之能注易者,不出於程、朱;能注內經者,不出於秦越人、王太僕。景岳一人,卻並程朱秦王之四人合為一人,而直接羲黃之脈於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駕也。
白話文:
人們的天性差別不大,既然能看見燈光,怎麼會看不見太陽?張景嶽為什麼還要擔心呢?於是,他決定付梓出版,並請我作序。張景嶽精闢的醫術見解,記載在《類經》中,不用我作序說明。我作序的目的,是想說他註解《內經》時,同時兼顧了醫學和《易經》。歷代能註解《易經》的高手,不外乎程頤、朱熹等人;能註解《內經》的,也只有秦越人和王叔和兩人。而張景嶽一人,卻同時具備了程頤、朱熹、秦越人和王叔和四人的本領,並直接繼承了伏羲和黃帝的醫學傳統,恐怕程頤、朱熹、秦越人和王叔和都無法與他相提並論。
今程氏易傳、朱氏本義業遍天下,家傳戶誦,而張氏之類經,非特醫家所當傳習,儒者尤當服膺,自今以後,家傳戶誦,景岳之造福於天下者不小,而造福於千萬世者胡可量哉?!余獲此編,大喜大快,冀速其傳,遂為序之而贊其刻之。
白話文:
如今程氏「易傳」和朱氏「本義」已經在全國流傳開來,家家戶戶都在誦讀,而張氏的《類經》不僅是醫學家應該學習傳承的,儒家也應該銘記於心。從現在開始,希望大家家傳戶誦,景嶽先生造福天下,惠及後世,其功德不可估量!我獲得這本書後異常喜悅,期望它能快速傳播,因此特為它作序,並贊揚其印刷出版的成就。
時皇明天啟四載,歲在甲子,陽月上浣,賜進士第,湖廣按察司副使,分守荊西道,前奉敕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巡南瑞道,通家友弟葉秉敬頓首拜撰。
白話文:
大明皇天在四載年,歲在甲子,陽月上浣,特賜進士及第,湖廣按察司副使,專管荊西道事務,前任奉敕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巡視南瑞道,通家好友葉秉敬謹拜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