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序 (1)
序 (1)
1. 序
上古時神農、黃帝君而醫,岐伯諸公師而醫,而醫實首於伏羲。羲懼天下後世離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畫以為天地人之總,仲尼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謂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復生六十四卦,列為三百八十四畫。而世人之病,病在於三百八十四畫中求活計,而不知一畫為總,此羲之所以醫千萬世之病原也。自是神農有本草經,軒岐有靈素經,兩大經出而言醫者咸宗之。
顧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為之羽翼,然後易義昭明於天地;而靈素之後,無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稱神醫,而實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況如王太僕之儔乎?!今略舉其大者,如三焦胞絡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難以為無形,兩腎皆藏精也,而三十六難以右腎為藏精系胞之命門,頭為諸經之會也,而四十七難以為諸陽之會,此秦越人之與內經左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無真明也,此王太僕之與內經左也。夫曰難曰注而失有如是,軒岐再起,其謂之何?此吾友張景岳所以慨然而嘆,毅然而起,直以發明內經為己任也。
景岳名介賓,字會卿,為會稽之傑士,幼稟明慧,自六經以及諸子百家無不考鏡,而從其尊人壽峰公之教,得觀內經,遂確然深信,以為天地人之理盡備於此,此即所為伏羲之易也。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內經為主,小試則小效,大試則大效,無所不試則無所不效,而醫林之諸子百家咸聽吾所用,而不為諸子百家用。
如關格之脈,本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否絕,而仲景祖難經之說,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遂致後世誤傳,此則用仲景而不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臟氣脈候之正理,而脈經以小腸大腸附配兩寸,藏象豈容顛倒乎?人迎系陽明之腑脈,氣口系太陰之臟脈,而脈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左候表,以右候里,表裡豈容混亂乎?此則用叔和而不為叔和用也。
病機十九條,此明五臟六氣病化所屬之本,非皆言其太過也,而原病式盡以有餘為訓,則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則用河間而不為河間用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明陰陽不交之敗亂也,而丹溪引之,以證陽道實、陰道虛,而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斫伐生機,莫此為甚,此則用丹溪而不為丹溪用也。脈有更代,是名代脈,自仲景以中止為代,而後世述之,是代脈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
傷寒本傳十二經,自劉草窗有傳足不傳手之說,而諸家宗之,是傳經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內經,運用諸子,軒岐之後,文不在茲乎!猶恐內經資其自用,而不能與天下共用,遂乃著而為類經,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藏象,四曰脈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十曰針刺,十一曰運氣,十二曰會通,共三十二卷,犁為三百九十條,更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白話文:
序
上古時代,神農、黃帝以君主身份行醫,岐伯等人以師者身份行醫,但醫道其實始於伏羲。伏羲擔心後世將天、地、人分割對立,便首先創立「一畫」作為貫通天、地、人的總綱,孔子稱之為「太極」。太極即是天、地、人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性命」。由太極衍生八卦,再演化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然而世人的病根,在於只從三百八十四爻中尋求解脫,卻不知「一畫」才是根本,這正是伏羲為萬世醫治病因的深意。
後來,神農著《本草經》,軒轅與岐伯作《靈樞》《素問》,這兩部經典問世後,醫者皆奉為圭臬。
《易經》有文王、周公、孔子三位聖人闡釋,才使易理彰顯於世;但《靈樞》《素問》之後,卻無人能加以發揚。從扁鵲(秦越人)以降,世人雖稱神醫,卻遠不及文王、周公、孔子的境界,更遑論如王冰(王太僕)之流?舉例而言:三焦與胞絡本為有形,但《難經·二十五難》卻誤為無形;兩腎皆藏精,《難經·三十六難》卻獨稱右腎為藏精繫胞的命門;頭部為諸經匯聚之處,《難經·四十七難》卻僅言諸陽之會——此皆扁鵲與《內經》相悖之處。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王冰卻將「明」改為「名」,使君火徒具虛名而無實質光明,此乃王冰偏離《內經》之誤。若連《難經》註解尚且如此謬誤,岐伯重生又當如何感慨?正因如此,吾友張景岳毅然奮起,以闡發《內經》為己任。
景岳名介賓,字會卿,乃會稽才俊,自幼聰慧,遍讀六經與諸子百家,後受其父壽峰公教導,得研《內經》,深信其中涵蓋天地人之至理,實為伏羲《易》之體現。行醫時,他以《內經》為本,小試小效,大試大效,無往不利,且能融會醫林百家之說而不被其束縛。
例如「關格脈」本應以人迎、氣口辨陰陽絕斷,但張仲景承襲《難經》之說,誤稱「尺為關,寸為格」,導致後世謬傳,此即景岳取仲景之長而不盲從。又如脈象應「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但《脈經》將小腸大腸配於兩寸,臟象豈能顛倒?人迎屬陽明腑脈,氣口屬太陰臟脈,《脈經》卻以左右分表裡,混淆本義——此即景岳用叔和(王叔和)之說而不受其誤導。
病機十九條本闡明五臟六氣病化根源,非僅指亢盛,但劉完素(河間)在《原病式》中全解為有餘之證,使虛證無從辨析;「至陰虛則天氣絕,至陽盛則地氣不足」本指陰陽失交之害,朱丹溪卻引申為「陽常實、陰常虛」,濫用攻伐,戕害生機——此皆景岳取各家之長而避其短。
代脈本指脈象更替,自仲景誤解為「中止」後,後世沿襲,直至景岳才正本清源;傷寒傳變本涉十二經,因劉草窗「傳足不傳手」之謬論,眾家盲從,景岳亦予以釐清。凡此種種,皆因景岳以《內經》為宗,統攝百家,可謂岐伯之後醫道真傳!
為使《內經》智慧廣傳於世,他撰寫《類經》,分十二類: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共三十二卷、三百九十條,另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