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序 (4)
序 (4)
1. 序
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脈色類。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
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匯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
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鉅細通融,歧貳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妙,無不信手可拈矣。是役也,余誠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余祀矣。
因敢忘陋效顰,勉圖蚊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籲!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
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是編者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黃鐘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白話文:
【序】
人的生命以臟腑之氣為根本,五臟功能通暢,三焦便能調和,因此第三篇歸類為「藏象類」。要瞭解內在臟腑的狀況,必須觀察外在表現,脈象與氣色能反映身體狀態,從而判斷吉凶,所以第四篇稱為「脈色類」。臟腑調理內在,經絡調節外在,若能明瞭經絡的循環起止,全身便能安泰,故第五篇命名為「經絡類」。萬事萬物皆有本末,掌握先後次序,就能抓住關鍵,因而第六篇歸為「標本類」。
人類生存依賴藥物與飲食,若氣味調配得宜,五臟便能強健,因此第七篇稱為「氣味類」。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誰能保證無病無痛?治療得當,危急便能轉安,故第八篇歸為「論治類」。疾病侵襲人體,變化莫測,唯有明察隱微,病邪才能退散,所以第九篇命名為「疾病類」。藥物難以奏效時,古人以針灸砭石治療,九種針法探究玄機,醫術超凡,因而第十篇稱為「針刺類」。至於天道運行,包羅萬象,古今如一,以理推究,便能瞭若指掌,故第十一篇歸為「運氣類」。
若經典文句連貫,難以強行分割,或散見於其他篇章,為求完整理解,分條剖析隱微,使脈絡貫通,因此第十二篇命名為「會通類」。全書共分三十二卷,另附《圖翼》十五卷。
因有些深奧義理難以用文字完全表達,若不輔以圖像,精微之處便無法匯聚;圖像雖直觀,但若缺乏解說,其奧妙仍難以領悟。自此條理分明,綱舉目張,晦暗轉為明晰,隱微得以顯現,大小融會貫通,分歧疑難盡解,一翻開書卷便如層層門戶敞開,細節清晰可見。此書不僅對後學大有裨益,凡有志於養生者,欲探求其中妙理,皆能信手拈來。
此番編撰,是因前代賢者的註解未臻完備,時有謬誤,致使真理未能彰顯於世,已歷四千餘年。故我不揣淺陋,勉力承擔,雖不敢班門弄斧,卻也不願因循敷衍。凡遇需修正之處,皆直言不諱,雖知此舉不夠典雅,但世人積習已久,以訛傳訛,即便傾盡長河之水,仍恐難以洗淨。若不竭力辨明,謬誤將永無糾正之日,這正是我反覆思量而不敢迴避的原因。
唉!我是何人,竟敢妄自訂正先賢教誨?話未說完,便知必有人指摘我的謬誤,是非對錯,不在於我,而在於後世明達之士。然而,他山之石可琢玉,斷流之水可照影,即便微弱如牆影螢光,亦能助志士奮進;竹頭木屑,也曾有利於兵家。此書若能有千慮一得之見,或可被聖人採納,何其榮幸!
唯因內容龐雜,僅憑一己之力,一字一句皆抽空撰寫,歷時三十年,多次修改方成。正如涓流匯入河海,塵土堆積泰山,但願能共襄盛舉,助人領略醫道之高深。後世若有如揚雄般的賢者,憐我辛勞而予以斧正,豈非幸中之幸?此等成全之恩,誰能不視為後學之師?
時值大明天啟四年,甲子年仲冬吉日,景岳子於通一齋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