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一卷 (1)
一卷 (1)
1. 一卷
類經名義(類經者,合兩經而匯其類也。兩經者,曰靈樞,曰素問,總曰內經。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神靈之樞要,是調靈樞。)
白話文:
《一卷》
類經的意義(所謂「類經」,就是將兩部經典結合並按類別彙編而成。這兩部經典分別是《靈樞》和《素問》,合稱為《內經》。「內」指的是生命與天性的道理,「經」則是記載這些道理的書籍。平日所講述探討的內容,稱為《素問》;而關於神靈奧妙的關鍵要旨,則稱為《靈樞》。)
2. 攝生類
3.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素問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聰明之至也,以質言。徇,順也。齊,中正也。敦,厚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
此節乃群臣紀聖德稟賦之異,發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其於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後世,自古帝王,無出其右者。成而登天,謂治功成,天年盡,在位百年,壽百十一歲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歸於天,今人云死為昇天者,蓋本諸此。
世傳黃帝后鑄鼎於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昇天者,似涉於誕。徇,徐俊切。長,上聲。)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內經一書,乃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講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獨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稱之為天師。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調也。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和調於術數也。)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節飲食以養內,慎起居以養外,不妄作勞以保其天真,則形神俱全,故得盡其天年。天年者,天畀之全。百歲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臟俱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今時之人不然也,(不同於古也。)以酒為漿,(甘於酒也。)以妄為常,(肆乎行也。)醉以入房,(酒色並行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正此之謂。)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持,執持也。御,統御也。不知持滿,滿必傾復。不時御神,神必外馳。)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快心事過,終必為殃,是逆於生樂也。起居無節,半百而衰,皆以斫喪精神,事事違道,故不能如上古之盡其天年也。
白話文: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素問·上古天真論)
這段文字是群臣記載黃帝聖德稟賦的與眾不同,以及他言談早慧。年幼時能順從且正直;成年後既寬厚又聰慧。因此他治理天下時垂拱而治,教化廣布。他制定制度以利天下,樹立法則以教導後世,自古帝王無人能超越。所謂「成而登天」,是指他功業成就後壽終,在位百年,享年一百一十一歲而逝。一般人死後魂魄歸天,如今稱死亡為「昇天」,便是源於此。
黃帝於是詢問天師岐伯:「我聽說上古之人能活到百歲,行動依然靈活;如今的人年過五十便體力衰退,這是時代不同所致,還是人違背了養生之道?」(《內經》一書是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位臣子平日探討而成。六臣中岐伯貢獻最多,地位尊崇,故尊稱他為「天師」。)
「如今的人卻不同:嗜酒如飲水(沈迷酒液),放縱成習慣(行為無度),醉酒後行房(酒色並行),因慾望耗盡精氣,因揮霍散失真元(慾望不可放縱,否則精氣枯竭;精氣不可枯竭,否則真元潰散。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滋養全身,莫重於此。故善養生者必珍視精氣,精足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固,老而彌壯,皆根源於精。廣成子說:『心靜神清,不勞形體,不搖精氣,方能長生。』正是此理。)不懂保持充盈,不善調御心神(『持』是維持,『御』是統御。不知保持充盈,滿溢必傾覆;不善調御心神,精神必外散。)只圖一時快意,違背養生之樂,起居無節,因此年過五十便衰老。(放縱快意終成禍患,是違逆養生之樂。起居無節制,半百而衰,皆因耗損精神,事事違背天道,故不能如上古之人享盡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