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一卷 (3)

回本書目錄

一卷 (3)

1. 六、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素問四氣調神論,前篇四氣調神,言四時相承之病,此言當時之病。)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前面的部分講述了四季之間相互影響所導致的疾病,這裡則是講述當季節所發生的疾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一歲之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夏主生長,秋冬主收藏。春令屬木,肝膽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故逆春氣,則少陽之令不能生髮,肝氣被郁,內變為病。此不言膽而止言肝者,以臟氣為主也。後彼此。)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白話文:

順應春季,肝膽就會生發。如果違背春季生氣的原則,就會導致肝膽之氣無法生發,肝氣鬱積於內,發生內變。(一年的氣候,春天和夏天為陽,秋冬為陰;春天和夏天主生長,秋冬主收藏。春季屬木,與肝膽相應。《藏氣法時論》中說:肝主春季,足厥陰少陽經為主治之經。所以,如果違背春季升發之氣,那麼少陽之令不能生發,肝氣鬱積,內變為病。這裡只說肝,不說膽,是因為這裡主要是討論臟腑之氣。)

(夏令屬火,心與小腸應之。藏氣法時論曰: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夏氣,則太陽之令不長,而心虛內洞,諸陽之病生矣。)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秋令屬金,肺與大腸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故逆秋氣,則太陰之令不收、而肺熱葉焦,為脹滿也。

白話文:

夏季屬火,對應的是心和小腸。古籍《藏氣法時論》說:夏季以心氣為主,手少陰太陽經掌管。如果違逆夏天的氣候,就會使得太陽經的陽氣無法升發,導致心氣虛弱,產生各種陽症。

違逆秋天的氣候,就會使得太陰經無法斂降,肺氣過於亢盛。秋季屬金,對應的是肺和大腸。古籍《藏氣法時論》說:秋季以肺氣為主,手太陰陽明經掌管。如果違逆秋天的氣候,就會使得太陰經的斂降之機能失調,導致肺熱灼傷肺葉,產生脹滿的症狀。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冬令屬水,腎與膀胱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冬氣,則少陰之令不藏,而腎氣獨沉。藏者藏於中,沉者沉於下。腎氣不蓄藏,則注泄沉寒等病生矣。)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生成之所由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

白話文:

違背冬天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陰之氣無法收藏,腎氣獨自沉降。(冬天的五行屬水,與腎和膀胱相應。藏氣法時論上說:腎主冬季,足少陰和太陽經絡主治冬令。所以當違背冬氣,就會導致少陰之令無法收藏,而腎氣獨自向下沉降。藏是指藏在身體中間,沉是指沉降到下方。腎氣如果不能收藏,就會產生泄瀉、沉寒等疾病。)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也是萬物得以生成的來源。因此,聖人會在春夏養陽氣,在秋冬養陰氣,以順應萬物的根本。(因為陰氣是從陽氣中產生的,陽氣是從陰氣中生長的。所以聖人會在春夏養陽氣,為秋冬做準備;在秋冬養陰氣,為春夏做準備,都是為了順應萬物的根本。)

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此陰勝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善養生者,宜切佩之!)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能順陰陽之性,則能沉浮於生長之門矣。

白話文:

現在的人在春天夏天不能養護陽氣,往往是因為遇上風寒生冷,損傷了陽氣,導致到了秋冬,容易患瘧疾和腹瀉,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導致的疾病。有的人在秋冬不能養護陰氣,往往是因為縱慾過度,損傷了陰氣,導致到了春夏,容易患上火熱證,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導致的疾病。善於養生的人,應該銘記在心!

所以,我們應該與天地萬物共同遵循生長規律,順從陰陽的變化。如果違背了根本規律,就會損傷自身的本源,破壞生命的真諦。(只有順應陰陽之性,才能與天地萬物一起生生不息。)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則聖人之能事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陰陽之理,陽為始,陰為終。四時之序,春為始,冬為終。死生之道,分言之,則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合言之,則陰陽和者生,陰陽離者死。

白話文:

所有事物都有其來源,聖人知道它們的根源。所有事件都有其起點,聖人知道它們的起點,這是聖人的能力。

因此,陰陽和四季是萬物的開始和結束,是生死的根源。(陰陽的道理是:陽是開始,陰是結束。四季的順序是:春天開始,冬天結束。生死的規律是:分開來說,得到陽氣則生,得到陰氣則死;合起來說,陰陽協調則生,陰陽分離則死。

故為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苛音呵,殘虐也。)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聖人與道無違,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篤,故但佩服而已。夫既佩之,已匪無悟,而尚稱為愚;今有並陰陽不知而曰醫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正此謂也。

白話文:

因此,氣是萬物萬事的開始和結束,是生死存在的根本。違逆氣的運行就會產生禍害,遵循氣的運行則不會產生疾病,這就是掌握了規律。治病的方法就是,聖人實踐它,愚人則把它佩帶在身上。(聖人與規律沒有違背,所以能夠實踐它;愚人對規律的信仰不堅定,所以只能把它佩帶在身上。既然把它佩帶在身上,肯定已經有所領悟,可還是稱之為愚人;如今竟然有人連陰陽都辨別不出來,還號稱是醫生,這樣的人又是什麼樣的呢?!老子說:上等的人聽到規律,勤奮地實踐;中等的人聽到規律,時而記得,時而忘記;下等的人聽到規律就會嘲笑,不嘲笑就不足以稱之為規律。這正是這個道理啊。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陰陽即道,道即陰陽,從道則生,何者不治?逆道則死,何者不亂?若反順為逆,則陰陽內外,皆相格拒。內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之見也。)

白話文:

順應陰陽規律就會生長,違背它就會死亡;遵循它就會安寧,抗拒它就會混亂。把順序顛倒成逆序,就叫做「內格」(內在的抵觸)。(陰陽就是道,道就是陰陽,順從道就能生存,有什麼不能安定的?違背道就會死亡,有什麼不會混亂?如果把順從變成違逆,那麼陰陽無論內外,都會相互抵觸。內格就是違逆天道的行為。世間有違逆天道還能生存的人,我從未見過。)

2. 七、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連前篇)

白話文:

人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與精神狀態。春天,萬物生長,人們應當早起,與雞鳴同步,使志意舒展,計劃事情要寬容,支持萬物的生長發育。夏天,萬物茂盛,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的長時間,讓心志無拘無束,像花朵般對外開放,以便幫助氣息的發散。秋天,萬物成熟,應該早睡早起,避免極端的寒冷和酷熱,保持內心的安靜,減少欲望,使陰氣得以收斂,陽氣得以平和。冬天,萬物收藏,應該早睡晚起,等待太陽出來再起床,緊閉門窗,保護好身體的暖氣,不讓精氣過度消耗,保持精神的內守,這樣才能適應冬天的氣候,這對於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律,那麼在不同的季節裡,就可能會受到不同疾病的侵襲。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此承前篇而言聖人預防之道,治於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不忘危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渴而穿井,無及於飲,鬥而鑄兵,無濟於戰,誠哉晚矣,而病不早為之計者,亦猶是也。觀扁鵲之初見齊桓侯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

白話文:

因此,聖人不是等到疾病發生後才治療,而是防範於未然;不是等到動亂爆發後才平息,而是預防於未亂。這就是聖人預防之道。疾病發生前加以防治,耗費精力少而收效大,體現了聖人居安思危的思想。

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之後再用藥治療,等到動亂已經發生之後再平息,就像口渴了才挖井,開戰了纔打造兵器,難道不是太遲了嗎?口渴了挖井,不能及時解渴;開戰了打造兵器,不能立即應戰。那些不提前為疾病做打算的人,也是如此。就像扁鵲初見齊桓侯時所說:「您有疾病,現在只在皮膚表層,如果不治療,將會深入體內。」

後五日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將深。又五日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而桓侯俱不能用。再後五日復見,扁鵲望顏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矣。後五日桓侯疾作,使人召扁鵲,而扁鵲已去,桓侯遂死。

白話文:

五天後,扁鵲再次拜見桓侯,說:您有病,在血脈之中,如果不治療將會加重。又過了五天,扁鵲再次拜見桓侯,說:您有病,在腸胃之間,如果不治療將會加重。但桓侯都不聽從。再過了五天,扁鵲再次拜見桓侯,一看桓侯的面色就退了出去,說:疾病在皮膚肌肉之間,用熱敷療法就能治好;在血脈之中,可以用針灸藥石治療;在腸胃之中,可以用酒醪治療;如果深入到骨髓之中,即使是主宰生命的神仙也無可奈何了。五天後,桓侯的病發作,派人召請扁鵲,但扁鵲已經離開,桓侯最終病死。

夫桓侯不早用扁鵲之言,及其病深而後召之,是即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也。故在聖人則常用意於未病未亂之先,所以災禍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見病勢已成,猶然隱諱,及至於不可為,則雖以扁鵲之神,亦云無奈之何,而醫非扁鵲,又將若之何哉?嗟夫!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於微而已矣。)

白話文:

秦國桓公如果不早就聽取扁鵲的建議,等到病情嚴重後才請他,這就像口渴了才挖井,臨陣了才鑄造武器一樣,太晚了。所以,聖明的人總是未雨綢繆,在疾病和禍亂到來之前就做好準備,這樣災禍就不會侵害,生命也能保全。現在的人們大多是在疾病已經形成後纔去看,還諱疾忌醫,等到病入膏肓,即使是扁鵲神醫也無能為力,更何況不是扁鵲的普通醫生呢?唉!禍患始於微小,危險源於平時不注意,能夠預見這些並採取措施的,叫做治未病;不能預見這些的,叫做治已病。真正瞭解命運的人,會對細微的事物小心謹慎啊。